2019届高考人教版一轮复习:3文言文虚词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人教版一轮复习:3文言文虚词教案

‎3文言文虚词 教学目标 ‎1.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2.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3.联系高考,明确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难点: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情探究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详见《考点通附录》),大体可作“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新课标《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二、考纲要求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有一个语义特征,那就是它与动词所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多指受事,即动词涉及的对象,如“所闻”就是“听到的话”成语“所作所为”就是干的事情。而指施事——即动作主体的,一般用“者”字结构,如“作者”指创作的人员,“言者”指说话的人。关于代词,首先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是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设考点。‎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结构助词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处所,地方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吴之民方痛心焉 代词,他 ‎⑤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有时则考查区分介词不同意义的能力。‎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介词,因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介词,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区分副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副词,才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 ‎⑤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连词,和 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③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表转折 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连词,表转折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乎、也、之”等。‎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儿寒乎?欲食乎?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④生乎吾前 介词,相当于“于”‎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文言中的兼词为数不多,兼音兼义的有“诸”“旃”“叵”“盍”等,兼义不兼音的兼词有“焉”“尔”“耳”等。‎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是“之于”的合音。‎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相当于“于是”,即“在这里”。‎ 四、考试题型 近年来文言虚词常见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近几年侧重于后者。‎ 五、近年高考真题 ‎1. ‎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A把;因为。B作为;被。C顺承。D……的人;停顿或判断。‎ 六、把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的方法 ‎1.看语法结构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以“之”为例讲析)‎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之”是谓语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2.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yáng),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3.看特殊标志 ‎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人与人交往,俯仰间就如同一生)“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4.看删换变化(“删”“换”“代”法)‎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连词;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 ‎④惑而不从师(《师说》)——却 ‎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 译文: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 ‎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病梅馆记》)——把 译文: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独特偏嗜的隐衷明白告诉卖梅的人。‎ 解析: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 先看有关“而”的4个例子。第一步采用“删除”,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③④句都表转折关系,①句是表修饰关系。⑤—⑦用“删”的方法删去“以”, 发现⑦不能,确定⑦是介词,⑤⑥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⑤表“结果”。⑥表目的关系。‎ ‎5.看句式特点 ‎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 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6.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因此为这件事写下了这篇文章,用来供那些研究风土人情的人参考。‎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7.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之谓也”:“大概……吧”(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其”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板书设计 ‎ 文言文虚词 判断方法 ‎ 看语法结构 看对应位置 看特殊标志 看删换变化(“删”“换”“代”法)‎ 看句式特点 看具体语境 看语气表达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文言文虚词是固定的,看似难,其实没有想象的难。一般文言文虚词考查主要考查的是结构上的意义。不过,近几年的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放在了文本阅读中,只要能够把握考纲的18个,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本节课就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侧重于讲解运用的方法,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地强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