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课件(51张)
专题七 精准把握小说中物象的意蕴和作用 第二章 文学类 文本阅读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偷 食 宋以柱 地瓜面煎饼我们叫它黑煎饼,玉米面煎饼我们叫它黄煎饼。 我和张里是吃黑煎饼长大的。 黑煎饼烧胃,胀肚子,大便黑,解大便困难。黄煎饼就不同,它有让人眩晕的黄色和香味儿,而且大便顺畅呈黄色。张里他爷经常吃黄煎饼。用张里他娘的话说,你爷 干 活儿最累,所以吃黄煎饼。张里和他六个姐姐,都吃黑煎饼。我 永 远记得张里他爷举着黄煎饼的 样 子,黄 煎饼 在张里他爷的黑手里攥着,攥得我的心生生地疼。我只能干咽唾液。那天,我咽下两个黑煎饼,去叫张里上学。张里从他家的粪篓里掏出一个黄煎饼,掖在怀里,拉着我飞跑进村南的小树林。张里对我说: “ 我偷的,咱俩分着吃了,千万别说,说了俺爷能敲死我。张开手接着,别掉了。 ” 我大张着两只小手,张里小心翼翼地撕开,把大一点儿的一块递给我。我双手捧着大半个煎饼,兴奋得发晕。吃下第一口,我浑身战栗。尽管那半张煎饼上还粘着几点黑黑的猪粪。 那是我和张里童年的事。说着说着我们就长大了。 张里是属于绝顶聪明的那种,用村里人的话说,家里最小的一个,是他爷他娘积攒力量要来的,所以最聪明。事实证明,这话有点儿道理,我们初中三年,张里一边玩儿一边学,没费什么力气就读了中专,上的是省城的银行学校。你想想,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农村能到省城读中专的有几个?而且学的是数钱的专业,参加工作后天天对着钱。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想到这一层,眼球里都像铺了一层青苔,绿莹莹的。我笨一些,只能复读了一年,然后上了高中,等到我费尽力气考上专科师范,到乡镇初中教书时,张里已经是我们那个市的银行里管着往外发钱的科长了。张里给我打电话,说黄煎饼天天吃,但是很小,四四方方的,小巧玲珑的,什么时候你来,我请你。我就笑,然后心就不听话地乱跳 。 据说局长们、县长们都盯着张里的钱,苦于没门路。但我对于我和张里的关系,闭口不谈,熟悉的人问起来,我只是说已跟他无往来,他们都信。因为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尽管他们都说我有沉鱼落雁之貌。就是让那个色眯眯的校长扣了奖金,压迫着教两个年级 12 个班的课,我也没有找张里帮忙。 在我结婚那年,我见到了张里,是在张里组织的初中同学会上。在这之前,我几次梦到过他,他的高大魁梧和他的递给我黄煎饼的修长手指。那一次,是在市里最好的 一 家酒店,我去的时候,张里正在和一个小姑娘说笑。她不是我们的初中同学,但比我们的初中女 同学 要漂亮 得 多,包括我。我注意到张里修长的手指,正夸张地搭在小姑娘的肩上。张里看到我的时候,眼睛绿了一下,过来就抱住了我。当我在他怀里战栗时,我听到张里说了一句话: “ 有男朋友吗?如果没有,就跟了我吧。 ” 我迅速逃出他的怀抱,虽然我曾经渴望过。我笑着说: “ 张里,你太白了,我不喜欢白皮肤的男人。 ” 然后我对着他哈哈大笑。其实,一个好女孩是不应该那样笑的 。 酒宴的始终,我一直听到张里高亢的声音。他的声音过于夸张,修 长的五指张牙舞爪。他对我们的男同学们说: “ 放心玩乐,有你想不到的快乐。 ” 那一刻,我正举着 一 块黄煎饼,就是张里说的那种 , 四 四方 方, 小巧玲珑 ,有着让人眩晕的黄色。听到这话,我差一点儿吐了,好像十几年前那块煎饼上的猪粪才开始散发臭味。当看到张里歪歪扭扭往楼上走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主意。那次聚会回来,仅半年时间,我就和一个同事结婚了。 我是经常回老家的。回去就有人说我,还有张里。说张里的时候,全村的人就一个表情 —— 馋,就像当年我在张里家里眼馋他爷的黄煎饼一样。我就强装笑脸,历数自己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一大摞证书。张里他爷已经不在了,那个全村第一个吃黄煎饼也是吃黄煎饼最多的人,在张里飞黄腾达的时候溘然而逝。在村里我也见过一次张里, 他 因 臃肿 而 不再魁梧,修长的五指变得粗而白,那时他已经是副行长了。看到他艰难地把自己塞进小车时,我的心不再有以前的疼痛。这真的很奇怪。村里的老人们说: “ 你看张里多出息,又白又胖。 ” 我就说: “ 是啊是啊,多少年才出一个张里啊。 ” 后来再回去,就没人跟我说张里了。 “ 张里给逮住了。 ” 这是张里他娘跟我说的。我经常去看她。那个慈眉善目、养育了六个女儿一个儿子的老人,抓住我的手对我说: “ 妮子,你替我去看看张里吧,我走不动了。 ” 她坐在夕阳里自言自语: “ 张里那么听话,他怎么会拿公家的钱呢?他媳妇儿来闹腾我,说张里还养着二奶,我都听不懂。他是不是让城里的女人给祸害了?妮子,张里到底咋了? ” 隔着厚玻璃,我见到了张里。我带去一摞黄煎饼,是张里他娘给的。她说,张里都当上官了,还是喜欢吃她摊的黄煎饼。张里看到黄煎饼,竟然笑了一下,是黄煎饼再一次让我的心疼起来。张里对我说: “ 我还配吃黄煎饼吗? ” 他脸上的肉太厚了,其实根本看不出他在笑。 走出那扇大铁门,我才想起给他买的那盒烟 —— 中华牌的。那次聚会后,我知道他喜欢抽这种烟,但我不知道它贵得这么离谱。 我回去时,张里还没回监号,我看到他正把一块黄煎饼往嘴里摁。 那一刻,张里像极了一个偷食的孩子。 ( 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 “ 偷食 ” 含义深刻,一语双关,既指小时候偷吃黄煎饼的事情, 又 暗 指张里 “ 偷食 ” 公家财产,还构成了故事悬念,让读者产生了 阅读 的 兴趣。 B. 小说中的 “ 我 ” 与张里是小时候的伙伴,但因为不同的人生轨迹, 使得 “ 我 ” 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而张里成了一个令人唾弃的犯罪分子。 C. 小说第四段 “ 说着说着我们就长大了 ” 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 “ 我 ” 和 张里的关系,又为下文 “ 我们 ” 成长后的事情的叙述做了铺垫。 D. “ 我 ” 对张里看法的根本转变,源于那次初中同学的聚会;聚会上, 张 里 的表现让 “ 我 ” 看清了他的变化, “ 我 ” 决定再也不跟张里交往。 √ 1 2 3 答案 解析 解析 B 项 “‘ 我 ’ 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 说法牵强 。 C 项并不是 “ 铺垫 ” ,只是引起 下文。 D 项 “‘ 我 ’ 决定再也不跟张里交往 ” 曲解文意。 1 2 3 1 2 3 2. 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答案 (1) 明线是 “ 我 ” 和张里的交往及关系变化的过程;暗线是张里贪欲不断膨胀,人生追求到辉煌又覆灭的历程 。 ( 2) ① 双线结构,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② 暗线的设置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使小说主题更为丰富、深刻。 答案 1 2 3 3. “ 黄煎饼 ” 作为小说中的一种物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答案 ① 黄煎饼让人眩晕的黄色和香味是人们欲望的一种象征。小说由偷食黄煎饼写起,黄煎饼在文中多次出现,有着超越其本意的内涵 。 ② 黄煎饼是人物关系的见证,是情感变化的见证。 “ 我 ” 和张里在小树林分食沾有猪粪的黄煎饼时,十分兴奋;在同学聚会酒宴里吃精致的黄煎饼时, “ 我 ” 差一点吐了 。 ③ 黄煎饼是过往生活的一种寄托,一种怀念。如张里当上官了还是喜欢他娘摊的黄煎饼,在监狱里往嘴里摁黄煎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舞 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得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 窸窸窣窣 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 “ 舞台 ” 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 “ 舞台 ” 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 。 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 。 孙兰不说 自己 是观众 , 或者 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 “ 听者 ” 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 “ 舞台 ” 上,给他唯一的 “ 听者 ” 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 孙兰 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 …… 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 …… 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 有删改 )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 “ 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 , 巧 妙 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 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 “ 他们不懂 ” 意在安慰,王少宏 说 “ 你不懂 ” 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 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 边 听 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 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 方面 的 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 4 答案 解析 5 6 解析 “ 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 并不是 “ 主要原因 ” 。 4 5 6 5. 小说以 “ 舞台 ” 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分析。 答案 ① 舞台既是王少宏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也指他所追求的社会位置,还寄托着妻子对丈夫艺术追求的期待,意蕴丰富 。 ② 小说以舞台为线索,故事围绕 “ 舞台 ” 展开并聚焦于 “ 舞台 ” ,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 ③ 以舞台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少宏执着于 “ 舞台 ” 无视家庭困难,妻子为了丈夫的 “ 舞台 ” 甘心付出,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 答案 6. 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 “ 贤内助 ” ,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4 5 6 答案 答案 ( 示例一 ) 孙兰是典型的 “ 贤内助 ” 。 ① 孙兰勤劳贤惠,悉心付出,独自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② 孙兰体贴关爱丈夫,为其搭建 “ 舞台 ” ,甘当听者; ③ 孙兰面对丈夫的不屑,隐忍包容,默默学习,终成知音。 ( 示例二 ) 孙兰不是 “ 贤内助 ” 。 ① 她始终纵容丈夫躲避现实寻找 “ 舞台 ” ; ② 明知丈夫心有旁骛却没有及时指出,反而为他搭建阳台的 “ 舞台 ” ,做他 “ 唯一 ” 的听者; ③ 当丈夫愿意一起承担家庭重担时,她却表示拒绝 。 ( 示例三 ) 辩证地看待孙兰的形象。意思答对即 可。 小说中的物象虽然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经常在此设考题,而且有难度、分值大。考生答此类题虽说能够掌握答题方向,但容易套路化、模式化,尤其不能结合具体文本作精准分析;对物象的多重意蕴答得不够全面。因此,二轮复习要强化综合意识和分析意识,以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问题直击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精准展开 “ 物象 ” 文字的阅读 1. 准确判断物象的种类 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等,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有较抽象的如 2017 年浙江卷《一种美味》中的 “ 美味 ” , 2017 年全国卷 Ⅰ 《天嚣》中的 “ 渴 ” 等。就其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 ( 贯串全文的 ) 和次要物象 ( 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 。阅读小说,首先要判断该物象是哪类物象。 2. 圈点散见文字,化零为整地思考 描写 物象的文字在小说中几乎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成片出现,散见于文本各处。因此,首先要把散见在各处的文字圈点起来,集中起来,通过阅读,形成对物象的整体印象。这里尤其强调要把描写物象的文字找足找全,不能有任何遗漏,遗漏一点就有可能理解不全。 二、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 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更多的要靠读者品读、感悟。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 ① 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 ② 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 ③ 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即时小练 竹林的故事 废 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有一回见了老程呼 “ 阿三 ” ,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 “ 先生!替我看看这签。 ” 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 “ 你求的是什么呢? ” 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 —— 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 好容易 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 —— 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 “ 啊呀! ” 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飧饭。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 —— 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 “ 阿三,这个打辫好吗? ” 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 “ 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 ” 妈妈这样答应着 , 随即把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坐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 —— 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 —— 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 “ 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 ” 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 —— 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 “ 去,去看但里放的鸡娃 ” ,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惊不了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鸡上埘的时候,比这里更西也是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 “ 三姐 ” ,三姑娘总是 微笑的 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 看 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 —— 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 “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 : “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 —— 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 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 姑娘!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 1924 年 10 月 1. 小说题目为 “ 竹林的故事 ” ,行文自始至终都有 “ 竹 ” 的骨架在其中。结合文本分析 “ 竹 ” 的多重意蕴。 答案 答案 (1) “ 竹 ” 是环境的标志,生活的点缀,开篇就是一幅竹林田园的图景,寥寥数语,便将小说的基调与风格定下来了,展现了人物恬然而微苦的生活场景。 (2) “ 竹 ” 是人生形式的自然象征,人生的自然消长,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既有 “ 竹 ” 般的直,又有 “ 竹 ” 般的节,生命就是一段又一段的向上延展。 (3) “ 竹 ” 还秉承了传统意象的坚挺与清峻的人格美,人与竹相互辉映。 (4) “ 竹 ” 是三姑娘命运的象征。文章结尾又现竹林流水的图景,不仅回应文中的基调,还暗示了主人公的现状,用几近晦涩的写意指向了三姑娘美丽得让人揪心的命运与朦胧难解的未来。 三、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 1. 把握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 ( 1) 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2) 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 ( 开头 ) 引起下文, ( 结尾 ) 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 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 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象征意义。 2. 精准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物象种类与特征判断其作用。像 “ 太阳 ”“ 雪 ”“ 竹 ”“ 梅 ” 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应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如人使用的器物、伴随于身的动物等,要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主体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结构、主题方面的作用,次要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环境和人物方面的作用。 (2) 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分析。 (3) 要联系意蕴答作用。如答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或揭示主题,一定要答出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 意蕴 ) ,揭示什么样的主题 ( 主题意蕴 ) ,只有这样,才不空泛笼统。 (4) 要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如运用了技巧,则要兼及其技巧效果,有的还有调动、激发读者的效果。 (5) 自身的作用。自身的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要求答出某方面的作用 ( 如答出表现人物的作用 ) ,应特别注意与情节联系在一起,答题要具体、全面。如要答表现人物作用,先要结合情节把物象与人物的关系分开若干片段,再看它对哪些人物 ( 主人公和次要人物 ) 起衬托作用,其衬托作用到底是正衬还是反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即时小练 长 凳 周 海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是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 “ 捞浮 ” ,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 “ 叔 ” ,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 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 “ 凳子 ” ,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2. 小说多次写到 “ 雨 ” ,各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开头写夏季乡下的大雨是为引出几乎每个村人都干过捞浮,为下文宝田和三麻捞到长凳做铺垫 。 ② 行文中间写第二年夏天的一场雨,三麻兑现承诺跳下河捞凳子丢性命,推动情节的发展 。 ③ 结尾写夏季村庄的雨和与雨有关的捞浮,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发人深省。 2 3 3. 小说以 “ 长凳 ” 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 ② 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 。 ③ 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 2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