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第14课 做客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第14课 做客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 第十四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4]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荒凉(人烟少,冷清)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B.惶恐(惊恐害怕) 惊讶(害怕) 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 C.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尊贵(可尊敬,高贵) 消磨(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窘迫(十分为难) 揶揄(嘲笑,讥讽) 【解析】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2.下面对小说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做客》一文的结构安排是巧妙的。整篇文章以田润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 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突出了主人公田润叶的 美好形象。 B.开端:(开头——“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写孙少平的贫困 状况和他受到邀请。 C.发展:(“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写孙少 平的内心矛盾与逃避。 D.高潮:(“他一路相跟着”——“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写少平做客经过。 结局:(“走了一段路以后”——结尾),写润叶姐的嘱托。 【解析】 文章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镇上工作的润叶时刻关心着少平。他应邀到她二爸家做客,遇上了开朗的田晓霞, 润叶让少平捎信请他哥少安到镇上来。 B.《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性变迁的长篇 小说,犹如一幅史诗般壮阔的历史长卷,堪称新时期小说的一座丰碑,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 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C.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的背景上,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 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等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 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D.路遥用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娓娓动听地描绘了当代农村社会的美丑对立、善恶冲 突,展示了人与环境不同方式的搏战,从而体察出人生艰难曲折的历程,张扬了积极向上、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美。 【解析】 D 项中错在“浪漫主义”,应是“现实主义”。 4.下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路遥,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曾任陕西作协主席。 B.路遥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 等,其中《人生》获茅盾文学奖。 C.《平凡的世界》以 1975 年至 1985 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 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 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 D.《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 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解析】 《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 遥 大年三十,这是农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 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 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 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 什么! 父亲吃了一碗老肥肉,用袄袖子抹了抹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 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对我说:“把你那个唱歌匣匣拿出来,咱好好听一听。” 我取出收录机,放他爱听的韩起祥说书。父亲半闭着眼睛,一边听,一边用手悠闲地捋着下 巴上的一撮黄山羊胡子。说到热闹处,急促的嗓音和繁密的三弦、呱哒板声响成一片,好像 一把铲子正在烧红的铁锅里飞快地搅动着爆炒的豆子。父亲情绪高涨,竟也跟着老韩嚷嚷起 来,手舞足蹈,又说又唱。 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 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 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 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大搞基建,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 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 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咱家里就更别提了,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 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怎么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 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门市部的门却早已关了。过年,人家早下班了。我长叹了一口气,真想放 开声哭一场。不过我来到后门,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敲门。过了一会。我突然 冒出了个好主意——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就这样,我硬 着头皮敲开了门。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我忙开口说自己是县上书记的亲戚,书记 让你们割几斤肉。胖头起先不相信,他打量了我半天,后来大概又有点信了。” “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我原来只想割二斤,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 就行了。可是,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但那个胖干部还是明 显地嘲笑书记的这个穷酸亲戚。他当然没说,我是从他脸上看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我总算 割到了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在街上,一个叫花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是高家村的高五,穿一件烂棉袄,和我 一块当民工的。他老婆有病,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他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 一块好肉?我给他撒谎说,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 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 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 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 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 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 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 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 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 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 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 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 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 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 和慰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 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 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 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 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 无限的幸福。 (摘自鲁迅《祝福》)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说通过对比父亲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年代过年的情形,使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 看出人性日常美的素朴,以及那种无言的悲剧感和喜剧感。 B.小说对父亲听说书的描写极富表现力,用“半闭”“捋”等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 父亲听书时悠闲自得的样子。 C.小说中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 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 D.小说注重从环境和小人物等方面让读者感受那个时代。作者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 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又通过父亲这个普通的农民展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 月。 【解析】 C 项,“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错误, “真叫人没法说”是描写过去日子过度的贫困,而不是为了塑造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 象。故选 C。 6.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 上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过年景象富丽欢乐有生气,赞美了富裕起来的 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形成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 主旨。②《祝福》:过年景象虽热闹却也沉闷,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 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7.小说把父亲的叙述作为主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父亲讲述 了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使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②“父亲”的亲口叙说具 有口语化的特点,符合人物身份,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父亲的语言是平白如话不加修饰 的口语,娓娓道来,给人以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③紧扣题目,详细地叙述了父亲“最高 兴的一天”的经历。父亲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来说“最高兴的一天”,更能凸显出父亲的 “高兴”。④“最高兴的一天”是令人心酸的一天,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与那个贫穷年 代过年对比,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带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过大年三十的幸 福生活。 三、高考热点 8.把下列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 “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答案】 ③⑤①④②⑥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__①__。这种解释,是比 较符合实际的。当然__②__,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 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 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__③__。即使在上述 描写性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答案】 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__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模仿生活音 响的乐章__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幸福是一种质朴的感觉,如果有这种感觉,就能事业有成。我觉得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 对不幸的领悟,“福兮祸兮”,我们只要正确地面对幸和不幸,就能避免不幸的发生。只要 善于感受幸福的存在,我们就会将不幸转化为幸福,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痛苦。 ①有幸福的感觉,不一定能事业有成。 ②正确地面对幸和不幸,不一定能避免不幸的发生。 ③善于感受幸福的存在,不一定能将不幸转化为幸福。 四、读写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伴着冬日风雪到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在这一年的年初,感觉到刺骨的寒意: 无法预测的疾病,难以回归的故乡,封锁得堪称荒凉的城市,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病毒歧 视的恶意,兴风作浪的谣言…… 但在这漫长的冬天里,又充溢着刺破阴霾的阳光:在一线逆行者奋不顾身的姿态中,我 们见证了火热的责任担当,在外卖小哥们奔波派送的身影里,我们感受着温热的人间烟火; 发放给海外留学生的“健康包”是来自伟大祖国的暖意,援助物资上的一句句标语与口号 里,是源于文化根脉的温情…… 这一年,在“二月寒”里,在“三冬暖”中,你又有怎样的思考与感触?请你结合材料,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 【写作指向】 从年初疫情爆发到全民严防严控,再到形势向好,又到境外输入压力大增,再到专家对 未来的预测与担忧,可以说,新冠肺炎的防控,就是一场紧张艰巨的拉锯战,但这紧张与艰 难中,我们同样见证了许多人间的温暖与真情,触摸到了世界与人心的温度。这也正是“温 度”这一话题的立足点。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给定了立意的边界,而“温度”限制立意发挥的 方向,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及要求。 材料分析——材料选取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以“寒”与“冷”为核心进行编排, 立意时要先分析清楚这两个字的内涵。所谓“寒”,既可以指疫情中个体或是团体的艰难或 悲伤的境遇,可以指疫情防控过程中所存在的,会给他人或抗疫工作增加风险和难度的行为 与心态,而“暖”字,则侧重于指抗疫过程中涌现的,种种饱含正能量,能激励或者感动我 们的现象或群体。材料限于篇幅,能列举的非常有限,但“……”则提示我们,在符合作文 材料和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有更多向的联系与发挥。 话题分析——相对于“温暖”,“温度”一词的内涵更为广泛,也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多 元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温度”,既包括“温暖”,也包括“寒冷”,这是两种相对的 感觉,因此,在立意时,也会有更丰富的角度。 1.取“温暖”的一面立意 这是最常见,也最好写的一种立意,扣住“温暖”一词,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正能 量进行剖析或赞美。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团体,既可以致敬英雄,也可以致敬普通 人,既可以只分析某一件事,也可以对多个事件进行综合盘点。需要注意的是,论述时,一 定要注意挖掘“温暖”的本质,而不能只流于表面,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医者仁心,寒冬中温暖你我; 平凡微光,温暖人间; 山川异域,阳光满天; 祖国,是最温暖的后盾; 用文化温暖心灵,用大爱战胜灾难; 诗词之“暖”,暖在大爱。 2.取“寒冷”的一面立意 这一角度,同样是“温度”这一关键词的范畴,立意时,则是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负 能量事件进行批判。 参考立意: 病毒伤人,谣言寒心; 疫情之下,歧视比风雪更冷; 无底线的“自由”,是伤人的寒风; 冷漠,比灾难更冷。 3.“寒”与“暖”辩证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互助之光,融化疫情寒冬; 寒冬已过,春光可期; 在冷暖交加里,读懂人生; 不近人情,是另一种温暖; 严防是冷酷,更是温暖; 越过无常寒冬,更惜春日暖阳。 【佳作赏读】 平凡微光,温暖人间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到来的这个格外 艰难的寒冬,我们之所以没有被风雨打倒,正是因为有无数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把自己的 光与热,汇成了滚烫的融化冰雪的暖阳。(扣住“温度”二字,提出中心论点) 医护阵线上毅然“逆行”的美丽医者,传递着最耀眼的仁爱勇毅的温度。(分论点 ①)“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让全国上下陷入恐慌之时,是一线 医护工作者用他们的担当与专业,安住了全体国民的心。84 岁的钟南山院士继非典后二次 战“疫”,90 后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武汉疫情最危急的时候,346 支医疗队 4.26 万人援助 武汉、湖北……正是他们穿上防护服的身影,让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模样,让疫情的寒冬 里,有了穿透阴霾的阳光。这阳光温暖着每一位被确诊和被救护的病人,也温暖着举国上下 每一个普通人的心。 晨昏晴雨里不停穿梭的快递外卖,传递着最安心的人间烟火的温度。(分论点②)很难想 象,在抗疫过程中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社会,如果没有 500 多万外卖小哥坚持上岗,穿 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运送米面油盐菜药等生活物资,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民众生活将有多么 不便。有一名用户在微博上写道,“被困在家里,感觉挺绝望的。但从窗外看到了外卖骑手, 让我燃起了一丝希望”。这不仅是一个人在恐慌之中的感叹,更是许许多多被外卖守护着的 人的共同心声。正是他们冒着风险的奔波,才让疫情中的隔离少了许多与世隔绝的孤独,多 了更多带着烟火气的正常生活的温暖。 防控阵线中每一个努力发出微光的普通人,传递着最绵长的润物无声的温度。(分论点 ③)疫情防控阵线中的主动担当的各行业工作者、心怀恐惧却又主动报名帮忙的志愿者、发 动自己的同学,主动为医护人员子女开展无偿网络家教的大学生群体、疫情防控过程中慷慨 解囊,捐资捐物的每一个平凡面孔、108 位主动报名参加疫苗临床试验的勇士、为湖北公益 直播带货的“小朱配琦”和每一个“为湖北胖三斤”的拼单顾客……无数平凡的你我的涓 滴力量,汇聚成春日里奔涌着的庞大暖流,这暖意既流向被帮助着的地方,又回流到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就在这“予”与“得”的循环里,感受绵延不息的爱的温暖。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战“疫”还在继续,但战“疫” 过程中的无尽暖心的温度让我们相信:阳光一直在,希望一直在,人间值得,未来可期。(结 尾点题,升华全文。)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并列式”结构议论文。标题“温暖”二字扣住写作关键词“温度”, 开头段简洁明了地抛出中心论点,而论点再次紧扣写作关键词,这也是考场作文不跑题的一 种技巧。 中间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从医务工作者、外卖快递、普通人三个不同的角度,以标 题中的“平凡”为立足点,扣住“温度”二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温暖正 能量。在对事实论据进行阐述和剖析时,作者始终能扣住“温度”这一关键词的意义展开, 使得文章成为一个中心突出的严密整体。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句观点鲜明,句式整齐而优美, 为文章添色不少。 而在具体分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又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不同的句式进行分析,使得 三个并列段并不显得重复或单调,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在写并列式议论文时进行借鉴和学习 的。 结尾再次点出“温度”一词,呼应标题和开头,同时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 于未来的期待与展望,较好地升华了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