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案
学案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①掌握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②熟练掌握全面概括并客观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考向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轻易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试题比较多。 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如果从题材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把握各类题材诗歌内容的共性,这对考生解读某一首具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大有好处的。在此,我们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爱情闺怨诗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邺都引》全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而《春江花月夜》则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的身影,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得以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共存,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技法探究JIFATANJIU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四个抓手” 1.抓住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住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答题模板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河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2016·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广度,增加了情感的深度。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结合题目中“秋望”和注释,知人论世,然后深入分析诗歌中作者的形象。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可以帮助了解感情。 考向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2015·南宁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描写早春游湖的所见所闻,湖光山色,明媚动人,歌曲横笛,相映成趣。诗人对此无穷之景,吟唱不尽。于是开怀畅饮,进入醉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风景的无限留恋之情。体现了诗人自由洒脱的个性,纵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解析] 诗歌第一联,写波光粼粼,山色青青,“盈盈”二字很富有情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有这美好的环境,自己拄着短的拐杖穿着青鞋信步走走。第二联,诗人抓住水草边的白鹭,岸边新发芽的柳树,还有那停在枝头的黄莺,描绘出一幅清新而自然的美景图。第三联,写宴游。谁家摆开酒席,又有红粉佳人唱曲助兴,吟唱渐渐停止, 但孤舟之上却响起了短笛之声。第四联写面对此无穷的风景,还是要“乐浮生”,由此可知诗人寄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技法探究JIFATANJIU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的几点 1.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答题模板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嘉峪关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示例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释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晴[注]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 李商隐自838年身陷牛李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后在当幕僚时获得信任,得到了一些人情的温暖,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晚晴指初夏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 诗歌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一个“重”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是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2016·山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落叶 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诗歌的尾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盛必有衰败,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或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化,表达了无限感慨之意。) 解析 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达观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思想感情类 1.[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酒杯名。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开篇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描写的是花心和花瓣,诗人着眼于菊花的色彩。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两句,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而后,“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两句中,诗人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最后一联,诗人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金鹦鹉杯中,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虽然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还像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涌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原文翻译 邓剡在上元夜客人都走之后感念旧情,作《忆秦娥》给我,我一读感觉非常凄凉,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觉感到非常悲凉。元宵节,去临安的道上风雪交加。风雪交加,江山依旧是那样的江山,但是临安看灯的人却没有。短短一生偏又经受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和您就像仍然面对当时的明月。月色依然如旧,但此番照临人间,却只见眼泪白发而已。 3.[2016·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②,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③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 ①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作。②凝碧池:在洛阳,借指汴京故宫。安禄山陷洛阳,在此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③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 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鉴赏 “凝碧”两句运用历史事件,抒写词人此时此际的痛苦。据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唏嘘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三、四句,从声音到外貌转化,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的心理活动。“杏花”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无处避春愁”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的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原文翻译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流断绝,好像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4.[2016·大庆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诗描写了一幅早春图。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的美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高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道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城东早春》:首句,写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暗示“早”;“半未匀”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三、四句,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村居》:描写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三、 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原文翻译 《城东早春》:城东春色清静幽美,绿柳的叶子黄绿相间。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刻,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都是赏花的人。 《村居》:早春二月生机勃勃、草长莺飞,堤岸上杨柳依依、云烟缭绕。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家了,连忙趁着东风放飞风筝。 5.[2016·辽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 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期间。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当在带湖之侧。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两句表面上写想来秋天也会使人悲伤,忧虑重阳节时多风多雨的天气。实际上“风雨”,一语双关(或比兴或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气候的风雨,更暗喻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或答悲秋不仅仅为秋日自然风雨悲伤,更为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而悲)。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当时政局恶劣、国势衰微的忧虑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叹。 解析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思想情感,关键是理解句中的“风雨”的双关义,表面义容易理解,但是其隐含义则要从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时值南宋,国运日衰,此“风雨”正有风雨飘摇之意。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才会有如此的悲叹。 诗歌鉴赏 该词是一首悲秋词。上片写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浑然一体。上片末二句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应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下片头三句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做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秋天凄凉的风雨和作者内心的悲愤融成一片,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壮志不得申的愤慨忧伤的感情。 原文翻译 夜月皎皎映照着楼台,庭院里的秋花芬芳馥郁,欢笑快乐的人们来来去去。是谁一到秋天就感到凄凉?当年宋玉就悲伤到这样。喝酒吃菜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般,问他有什么值得悲伤之处?不过仔细想来也有可悲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第二板块 评价观点态度类 1.[2016·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冬道中 [宋]曾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注] 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溪潭清澈,写其品行纯洁;日射天腾,见其志向高远;竹柏后凋,明其坚守之意;青萍之叹,叙其壮志难酬;马踏西风,抒其凌云豪情。 解析 根据诗歌中“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逐联分析。 2.[2016·沧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 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以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 (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解析 此题为开放题,结合诗意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原文翻译 宫殿深深月亮快到中天,昭阳殿报时的漏壶声不忍听闻。珊瑚枕上留下了千行泪,分不清是思君还是恨君。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通过写访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解析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却体验到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解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明写下岭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解说“表达技巧”,要注意“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的看法是)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归要平息,总还是青山绿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解析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见闻和感受。昨夜一场雨,且满江风浪,诗人便担心一夜过后可能青山绿树等美好风景受到摧残,可当诗人怀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卷起“孤篷”时,却发现美景依旧。要立足于诗歌内容,品味人生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 第三板块 综合训练 1.[2016·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②与心同。 [注] ①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的。②《庄子》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1)诗歌颔联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重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请从诗歌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人纵目四望,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萧瑟、凄冷的意境突出了诗人的漂泊无依之感和内心的烦躁不安。 (2)①“夕阳明灭乱流中”,表面上是写夕阳在河水中闪烁晃动的样子,实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诗人看似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②“一雁初晴下朔风”,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大雁知时而奋飞,诗人却济世于无望。诗人内心的苦楚借南飞的孤雁抒发出来。③“扁舟不系与心同”,借用典故,抒发感慨。表面说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只能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其实这是感伤语,苦涩情,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忧伤。(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这首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舟行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大雁知时而奋飞,诗人却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愧疚,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2.[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政权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茂,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茂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欢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赏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细读诗歌及注释可知,作者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依次抓住关键句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花在春风中欢笑是拟人手法;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回答此题要多维思考,切忌单一。 3.[2015·广安一诊]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1)试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无理而妙,词句突兀,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达了愤嫉之情;起着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全词围绕首句展开,且环环相扣,故该句又总摄了全词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2)首句直抒胸臆,说只有梦中才明白,醉中才清醒,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次写东坡清晨一场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清新宜人的图景,表达诗人此刻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写东坡之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与当日斜川景色相似,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凸显其淡泊自足的心境。结尾表达自己年老,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需从内容上分析该句中所包含的情感,还要从结构上分析其妙处。(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词前小序和词中均提及陶潜,再结合作者处境,即可思考出答案。 4.[2016·青岛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和乐天《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注]。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1)徐诗中的“蘸”字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蘸”是动词,用拟人手法,写两岸的桃花碰水而盛开;写出桃花鲜艳饱满的形态,烘托出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天的景象。 (2)刘诗写闺中女子的动作情态,抒写其在春日中的闲闷忧愁之情;徐诗则以描写游人所见之景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诗句描述的意境是,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涨,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做题时注意答题思路,手法、解析、作用。(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刘诗借助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态表现其感情,注意关键词“愁”;徐诗借助燕子、桃花、春雨、小舟、柳荫写出春游的快乐。 5.[2016·东北三省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之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解析 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诗歌的三、四句意境凄清,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 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答题时需要通观全诗,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状写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近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了,可作者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苏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1)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留恋、珍惜之情。作者先叙写了东武南城的美好景色,然后写看到“枝上残花吹尽也”的暮春景色,触发寻芳的意绪,一“觅”一“问”将作者珍惜春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作者引用典故,通过对东晋兰亭集会热闹、繁盛景象的遥想,并将其与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的景象进行对比,发出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解析 (1)从上阕写的暮春景物来发掘情感,词人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形象而且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2)“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用典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常见古代诗歌的七种类型 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 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四、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 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六、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 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指点迷津] [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名师带你找抓手 1.抓题目,找准理解的切入点。 诗歌标题作用有三:有的概括重要内容,有的奠定感情基调,有的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本诗题目透露出诗作的内容应与“离别”“羁旅”“塞外”有关。 2.抓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时代的国势;把握诗人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诗人的常见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3.抓意象,体悟意境。 ①连年的“飞雪”意在衬托苦寒的恶劣环境。 ②“春风不到”“汉使稀”“白草”“青山”等植被稀疏也是在映衬环境恶劣。 4.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梦”点明羁旅乡愁,思念家人,但却能以国家大事为重。 5.抓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注释交待了几个地点,即诗人的行进路线。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豪放的胸怀,描绘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表达了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本诗也描写了边塞风光。从标题看,诗人应是在行进途中。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正确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侧面描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答案 点石成金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2)戍边将士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无情未必真豪杰。 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续表 正确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还多了一份豪迈,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豪放的胸怀,描绘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表达了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前六句,诗人以开阔的视野,描绘出边塞地区的荒凉。“大雪连年飘飞”,“春风不曾到”,表明这里气候的寒冷,这也是“汉使亦应稀”的原因。然而,这里又是连接着疏勒和武威的要道,诗人将去这里,为王事辛劳,报效国家。虽然自己身怀报国之志,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思乡之情的。这样,诗人便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有机融合,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 原文翻译'听说轮台路这个地方环境很恶劣,成年累月地飘着大雪。春风从来刮不到这里,来这里的汉朝使者也应该很稀少吧。无边的白草一直通往疏勒,连绵的青山穿过了武威。为国君做事怎么敢抱怨道路遥远,只在私下里会做归乡的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