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十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十四)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 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 000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D.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答案 D 解析 原文说“上古神话……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不是“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答案 B 解析 原文说“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意在凸显”不同于“凸显了”,并且后面有“遗憾的是……”的说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答案 C 解析 “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不是“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的“核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答案 C 解析 以偏概全,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几个,这点只是其中之一。‎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答案 A 解析 “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与文意不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答案 D 解析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一句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如果皇帝对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就很难居高位。但是,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各有消长。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 ‎ 刘基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作为朱元璋老乡的李善长被任命为丞相,而刘基却只是被封为诚意伯。这是因为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要准确。朱元璋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能想到。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是不会容许这样一个人在身边的,并且刘基的一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可想而知,朱元璋时时刻刻都在防范着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的人。‎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宰相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其特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废除宰相制就会解除皇权的一大威胁,皇权得到空前的增强。于是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也不许立丞相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朱元璋出身贫苦,因而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投降过来的臣民武将们对他不服,又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之抗争。尤其是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权力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权,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这种背景和复杂的心理激化了他与丞相、功臣之间的矛盾。胡惟庸作为明朝的宰相,和朱元璋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后来,朱元璋察觉了胡惟庸的不忠,还听说胡惟庸有夺权阴谋而作出强烈反应。 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达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7.下列对文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皇帝来说,宰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辅佐皇帝,另一方面权力过大的话也可能威胁君权。‎ B.宰相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丢江山。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的始终。‎ C.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此消彼长,因而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 D.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要时刻防范着相权,因为在百官中宰相的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答案 C 解析 因果倒置。‎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基不被朱元璋重用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外乡人,而且功高震主,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要准确。‎ B.宰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从而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C.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釜底抽薪的做法,为皇权与相权之争画上句号,消除了权臣得以产生的制度基础。‎ D.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君主丞相制度,开始于秦朝,到朱元璋时代正式废除,历时至少一千五百年,废除丞相制度使皇权得到了高度集中。‎ 答案 A 解析 列举原因不全。‎ ‎9.下列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的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 B.宰相“常丞天子,助理万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C.朱元璋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和极强的权力欲,并且对大臣极为猜忌。‎ D.宰相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间存在矛盾,朱元璋觉察到胡惟庸对他不忠,并且发现胡惟庸有夺权的阴谋。‎ 答案 D 解析 不是“发现”,而是“听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