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6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日田家①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后世以乌龙代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鉴赏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男男女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谈笑风生,哪里还有什么光阴催老暮景之类的感慨。其中“但祝”暗含诗人对自己的告诫:不要提贬官之事。尾联写诗人在感受了农家民风的淳朴、节日的欢乐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全诗体现出诗人厌倦官场生涯,向往回归自然的情趣。诗中泥土味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意境清新可喜。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作者、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宋]苏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鉴赏 词的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因为这关系到“曲水”的水源,为下片埋下伏笔。然后详写暮春景物,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将“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练。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而“三之一”则是他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 下片写曲水流觞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觞的现场盛况。“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结尾两句紧承上文,感慨史事,发思古之幽情,蕴蓄了词人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带有鲜明的哲理意义。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畏人[注] [唐]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本诗创作于诗人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鉴赏 首联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绚丽的春天景色:春天到来了,花儿漫山遍野开放,鸟儿到处欢快地鸣叫。按说“阳”景应该对应的是“舒”情,然而杜甫实际表达的却是极其浓重的愁情。诗歌后两联就暗示了这种愁情。杜甫怀着这种心情看到了春天绚丽的景色,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他责怪这景物不解人意,他遗憾这景物不能与己同悲,他感到自己竟然不如花草。美丽的景色与自身的境况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不幸。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万里”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空间类词语,表述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同时也表述了此时的杜甫距离都城长安极其遥远;“三年”是一个具有较长意义的时间类词语,表述了景物的时间状态,同时也表述了此时的杜甫离开都城长安的时间已极其漫长。这种遥远和漫长代表的是他在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此时,官名与文名的双重失意使杜甫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之孤微。而这种孤微之感在阔大之境的反衬之下显得更加突出。 首联和颔联是写景,通过写景间接地表情。颈联和尾联则是直接表情,是在丽景和阔境的反衬下形成的极其深沉的愁情和对自身孤微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性格的反思,是一种自伤的情怀。“畏人”,害怕与人交往,因此在“万里清江”边“成小筑”(指杜甫草堂);“褊性”,性格孤僻,因此适合在幽静之所过幽人般的生活。既然“畏人”“褊性”,因此“无心”,对别人的来访不存任何希望,只能任由榛草长满了门径。 总之,虽然杜甫在此诗中也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诗家常法,但这“常”中又有“不常”在;具体而言,这种“不常”即以丽景衬哀愁以及以阔境显孤微,而这两种技法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所写是诗人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诗人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诗人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诗人总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诗人的处境与内心的孤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词人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 鉴赏 上片侧重写离别的痛苦,下片侧重写对重逢的盼望。多年离别,万里相思,自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逢。因此,一切象征重逢、重合的物象,都会引起词中主人公的感触。月亮虽然常缺,但一个月也有一夜重圆。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一天团圆。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归”到何处? “人”是指词中主人公和他离散了的亲人。“归”是归到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要把这一切幻想变为现实,就只有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什么时候是“人归”的时候呢?春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杜鹃声对渴望归去团圆的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刺激,引起他无限感慨。“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啊!有国,才有家,词从侧面含蓄地流露出词人多么希望北伐中原,驱除金虏,还我河山。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结句从上文一月一次团圆的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织女星,进而联想到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塞雁来去,自有定期,人不如雁,能不深悲?塞雁一年一度南来,词人已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词意有余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 词人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悲惨经历感受了人间妻离子散的痛苦,以深刻的富有强烈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通过对定期团圆的月亮、牛郎织女,定期催归的杜鹃,定期南来的塞雁的感触,使他盼望归去团圆的感情形象化、深刻化了,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热爱两种感情熔铸在一起了,充分表现了朱敦儒词的爱国精神。 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情感的总结和深化。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了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 问题直击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及复习中的重中之重。考生在此存在两个“老大难”问题:①分析概括不准,②分析概括不全。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掌握不了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十分需要掌握、细化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 1.直接拎出显性和隐性“情语”。显性“情语”,如“愁”“悲”“喜”“寂寞”“怨” “恨”等。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在阅读与答题时,如果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情语”,就把握了情感基调,分析概括情感就不会有明显的偏差了。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唐]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鉴赏 此诗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又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属天时;次句预计李的别后行程,常州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当是沿江东下,所以说“楚水吴山”,属地理。这两句表明朋友旅途艰辛,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今日”“明朝”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得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失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今日”句即王维诗《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朝”句即“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的渊源关系,一览可知。 “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②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宋]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鉴赏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可奈”即“怎奈”“无可奈”)!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伤春?倒有些相似。你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当作者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巘,心中暗数着那根本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但天涯各一方,现实的现象不可能,绝望之下,只得寄希望于梦中与家人相会。“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是这首词中最关键的句子,也是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钥匙,“天涯”一句,是触景生情的诱发点。 上片的流莺、花柳,皆眼前身边之景,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意象博大,更重要的是它开拓出了“长亭短亭”一境,遂使全词豁然开朗,转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片。“长亭短亭”句接踵“天涯”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长亭”“短亭”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显然,这一句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读到这里,读者才能省悟到,上片所写的“病酒心情”以及流莺唤愁等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结尾的“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的思想活动。实际上的“归”既不可能,只得寄希望于梦,在梦中“飞到”故乡的“银屏”,与亲人团聚,这自然是“好梦”了。虽是梦,也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忧愁无奈。清明时节本就心烦意乱,又添“流莺”唤愁,只得“病酒”消愁而又无可奈何。②惊心慨叹。“又是一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连花柳之物都因时序惊心,令人感慨万千。③思乡盼归。在异乡望尽“天涯”“长亭短亭”是写思乡;“好梦,飞到银屏”是盼归团聚。 二、抓住抒情方式,掌握情感内涵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间接抒情方式。虽说都知道它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等多种方式,但在具体解读和答题时,不仅要掌握是哪种抒情方式,还要对这种抒情方式展开分析,从而掌握情感的具体内涵。如借景抒情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如何从描写的景物中挖掘出情感来,这才是关键所在。为此,就要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南朝诗人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是写离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抓住“滴”与“暗”、“夜”与“晓”、“空”与“离”词语,不难读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又如用典故抒情,我们要靠自己的积累和诗后注释,知道诗句是否用了典故及典故的内容,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出内在的情感。知道了抒情方式,再进一步细致分析“抒情方式”的使用,才是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底① [唐]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 ①写作此诗时,作者四十七岁。②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作者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作者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作者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宋]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鉴赏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词人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片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三、抓住时空转换,掌握情感的变化性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自然情感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嘉兴① [元]萨都剌 三山②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词,花落莺啼满城绿。 注 ①本诗是诗人由大都(今北京)到福州任职,途经嘉兴所作。②三山:指福州。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作于至元二年(1336)春由北京赴闽途中。以绚烂的彩笔,将早春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描绘得细致真切,具有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 一、二两句总括烟水蒲帆的千里行程,境界阔大而含蕴悠长。“吴中”至“细雨”六句,写途经嘉兴为江南春色所陶醉。写景细腻生动,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的诱人神韵。然而,江南美景与自己客游身份,形成了鲜明对照,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结尾四句便以含蓄蕴藉之笔,抒发了这略带惆怅意味的感慨。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的情感紧扣“过”字而变化。开头写过嘉兴的背景,乘船从北京到福州,流露出淡淡的离愁;中间写过嘉兴的见闻,诗人陶醉在南国风光中;结尾写在嘉兴短暂停留旋即离去的依依别情。 四、抓住写作缘由,掌握情感的隐藏性 生活中,诗人的情感总是有感而发,或因贬谪,或因离别,或因节日,或因宴会,是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事触发生情促使他们拿起笔来,因此,如果能找到他们写作的缘由,不仅可以推知情感的趋向,还可以挖掘出隐藏的情感。请看下面这首词,要求概括其情感。 阳关曲·中秋月[注]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眼,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如果根据词中后两句,可以概括出“离别后不知何时再聚的哀伤”这一情感;如果结合写作事由——兄弟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看,自然能读出“不长好”背后的情感——此生此夜是“好”的,可以再挖掘出“作者与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这一情感要点。 古诗中,诗人总会告诉你写作缘由的,告知的部位主要是标题,不少标题会交代写作事由,抓住它,自然可以推知即将要表达的情感。另外,命题者会以注释的形式告知你,抓住注释里的写作事由,自然可以挖掘出隐藏的情感。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可机械利用写作缘由来分析概括情感。像注释中经常出现“该诗写于××年贬官途中”,少数考生马上就套以“贬谪之苦”这点,其中,贬官与“痛苦”间并无必然联系。最根本的是诗中的语言文字中有无隐含这方面的情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