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阅读方法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阅读方法 学案 小说阅读 【研透全国卷】 高考中小说板块试题样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题。命题方式是1道综合选择题和3道简答题。 近两年,综合选择题侧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3道简答题侧重对情节和人物的考查。具体特点如下: (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2)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BD 解析:A项,“孤僻”的说法错误,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是对土地的热爱,不听别人劝阻也是出于这种情感,不能说六安爷“孤僻”。C项,小说表达的不是环保主题,小说通过对耕地变为焦炭厂的景象的表述,反映的主要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问题。E项,“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的说法不准确,六安爷坚持在已经被收购的耕地上劳作,某种层面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排斥,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热爱。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作答本题要从“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即可得出深层含义。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上分析。内容上,用“几千年几百代”“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来体现百亩园养育了西湾村世世代代的人,是村民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将百亩园抽象为农耕文明下生活方式的象征。结构上,对于农民如此重要的百亩园将要被毁,变成焦炭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即六安爷和小说主旨两个层面。六安爷层面上,这句话是六安爷面对村民的反复劝阻时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过瘾”也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小说主旨层面上,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学案1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近几年对于小说的考查,选材大都集中在小小说上。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其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为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要做到正确答题,首先要能读懂小说;要读懂小说,就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了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步骤及阅读思路。 小说作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学体裁,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我们要在把握住这三点的基础上,进而领悟小说的主旨(主题)。只要掌握了这些,就算读懂了小说,解答小说类阅读题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读文要抓“根” (一)内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二)三要素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3.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析文要理“枝” 小说阅读“四步法”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 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下面“四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易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范文阅读示例] 例 文 读文示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①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②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③“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④“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⑤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⑥“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⑦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⑧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⑨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⑩“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⑪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⑫“哈罗?” ⑬“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⑭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⑮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⑰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⑱“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⑲“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⑳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第一步:梳理概括情节 开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②~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⑪~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⑰~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是通过人物语言及具体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写女主人公用了语言描写,如“我要的是……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等,表现了女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写女主人公深夜打电话与母亲聊天、常常跟死去的儿子说话、能够每天晚上和“我”通电话但又拒绝和“我”相见,表现了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写我们聊共同读过的书、聊战争,可见她在战争中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的时间为______,地点在______,这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____________,即社会环境,这和小说的题目“战争”相呼应。 第四步:领悟小说主旨 小说写了两个平凡的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离的故事,反映了沉重深刻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步: 二战中,“我”受伤住进医院 一天深夜,由于接线生的原因,阴差阳错,“我”在电话中结识了一位妇女 “我”和她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越来越相互依赖,但咫尺天涯,因战争却不能相见 一天,她住的区域挨了炸弹,从接线生那里知道消息后,“我”无言地放下电话 第二步: (1)机智、大方、热情、幽默 (2)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真诚善良、有责任感、理性 (3)对和平、对美好生活有向往、乐观向上 第三步: 1941年 英国伦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步: 战争的残酷 饱受战争磨难的人们对战争无情地控诉和鞭挞,以及对战争的发动者的批判和痛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CD 解析: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分析错误。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思想。B项,“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片面,主要表达了战争对“我”的压抑。E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无中生有。通读小说可知,小说叙述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形象的内容来把握。如女主人公“声音很柔和”,虽说与“我”素不相识,但与“我”通话,却让“我”深感畅快,以至于“我”一整天都在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在与“我”的通话中,女主人公讲述了自己不幸的经历,但她的讲述却“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为了“增加谈话的情趣”,她与“我”“读同样的书”。这些内容反映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小说叙述了“我”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的枢纽是“电话”。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可联系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思考。如小说通过电话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交集,偶然与必然交错,使文章富有戏剧性等。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小说所写内容是“小故事”,却用了“大题目”,小与大,反差极大。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合适或不合适。分析时,可从小说的创作原则、艺术效果、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思考。回答开放性试题时,要结合文章给出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