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记忆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D.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论证问题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面镜子,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 B.稀有的乡愁资源应该尽量保存,乡愁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一定要合理。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引导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伦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5.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6分) 6.文章第3自然段(划线部分),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己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这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德勤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D.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D.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 9.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鲁人或恶吴起,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吴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B.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C.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D.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 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席”古代室内的坐卧器具之一。古代最初只有铺在地上的席子,后来有了几、床、榻这些器具。“几”只是稍作休息的器具,“床”最初也只是坐具,“榻”可坐可卧。 B.相,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C.“魏文侯”与“武侯”都是指魏国国君,跟前文的“鲁君”职位相同,不同于“公、侯、伯、子、男”中的“侯”。 D.“宾从”在古文中有宾客和仆从之意,文中的“宾从”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吴起擅长用兵打仗,曾先后侍奉过鲁君、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等。 B.吴起虽然贪恋美色,但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行军打仗,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吃穿、睡觉、行走从不优于士兵,甚至还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 C.武侯时,田文担任国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虽然他在统帅三军、管理文武百官、拒守西河、处理政事方面等各方面都比田文强,但魏武侯还是任命田文为相。 D.公叔出任魏国国相,畏忌吴起,仆人献计离间武侯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就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5分) (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③。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②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③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 B.“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C.“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 D.“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 15.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以山水色彩的浓淡对比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作者顺随自然走到生命尽头,乐天安命,没有什么可疑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认为强秦不敢对赵动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他还表明不与廉颇争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7~19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联合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定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59年了,而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的太阳风暴也是近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相关知识,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声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少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少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少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少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20.下面这则邀请函中有五处用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们好! 学校定于2019年11月2日上午9时召开“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及表彰大会”,特诚挚邀请您来敝校礼堂参加大会,见证成长,助力高考! 恳请您能抽空参加,我们将敬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9年11月1日 21.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2018年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的王心仪,因一篇《感谢贫穷》感动无数人。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今年高考她考了707 分,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答案 1﹒D 解析:题中A项,“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错误,原文:乡愁记忆是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 能让“栖居者与返乡人” 找到精神的源头;B项,“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C项,“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错误,原文“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选项漏掉了“定居者的生活习惯”。故选D。 2﹒C 解析:题中C 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故选C。 3﹒A 解析:题中A项,“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故选A。 4﹒C 解析:本题中,A项,“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错误,根据文意,文章最后说“我之羞愧,因亦如此”,应该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更合适。B项,“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徐阿婆的语言,都是经过他人转述的。D项,“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错误,选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这一内容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项。 5.①美丽端庄,气质不俗。从徐阿婆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八十三岁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以及年老后依然保持不俗的气质; 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她还小米、还钱等行为,说明她的自尊独立,对清名的看重; 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她年老仍坚持干活,可见她的勤劳;命运多舛,经历社会动荡、亲人离去、名誉的“玷污”等种种变故,依然挺直身板生活,可见她的隐忍顽强。 (每点2分) 6.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清明时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 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徐阿婆优秀的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作铺垫;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 7﹒C 解析:“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表述错误,原文为“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做出响应。故选C。 8﹒D 解析:D 项,“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曲解文意,原文为“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故选D。 9﹒材料一侧重介绍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及现状,突出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2分) 材料二着重阐释智慧城市的概念、实质及其三个基本特点;(2分) 材料三侧重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2分) 10.A 解析:先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君”“公主”“起”“吴起”“之”等,再根据句子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以此卜之”指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是一句话,应该和后面的内容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君因召吴起而与归”是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的意思,不能断开,这就排除C,故选A。 11.D 解析:D项,根据语境“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可知宾从在文中是归顺,顺从之意。故选D。 12.C 解析:本题中,C项,“吴起各方面都比田文强”说法错误,原文是“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可见在处理政事方面不如田文。故选C。 13.(1)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 (得分点:“将”,统帅;“死”,为国死战;“谋”,图谋;“孰与”,固定句式,与谁相比,哪一个更…… 每个1分,句意1分) (2)他使法律明确,依政令办事,令出必行,裁撤无关紧要的官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安抚蓄养战士。 ( 得分点:“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捐”,裁撤;“废”,停止; “抚养”,安抚蓄养,每个1分,句意1分) 14.B 解析:本题B项“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对诗句画面意境理解错误,应该是描绘出一幅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给人苍茫、开阔的感觉。故选B。 15.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隐居的生活,实际上是悲愤故作旷达之辞(3分),词人志在恢复中原,却遭排斥打击,感叹自己病后精力衰退,深恐无法为国效力(3分)。 解析:下阕的前两句“书咄咄,且休休”连用两个典故,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一丘一壑也风流”再化用典故,以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最后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中原,不难得出他深恐无法为国效力的感叹。 16.(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3)徒以吾两人在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每空1分 17.C 解析:“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二者都有“有效”的意思,“卓有成效”从结果着眼,“行之有效”则从措施、过程着眼。原文强调在解决太阳风暴带来的灾害预防问题时要“真正做到应对灾害”,故用“行之有效”更为恰当。 “汗马功劳”,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二者都有“立下功劳”的意思,“汗马功劳”偏重在“立功的艰辛”,“丰功伟绩”偏重在“功劳的卓著”,一般用于领袖人物。原文句意是强调“两个卫星为地球站岗”立功的辛劳,故用“汗马功劳”更为恰当。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二者都有“事先做好准备”的意思。“未雨绸缪”强调“绸缪”,即事先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强调“无患”,即可以避免祸患。原文句意强调“事先做好准备”,故用“未雨绸缪”更为恰当。 “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措手不及”,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二者看起来相似,实则有不同之处。“手足无措”形容临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措手不及”指临时来不及应付。原文句意侧重于“一旦灾害来临,人类不做好应对就会手忙脚乱”,故用“手足无措”更为恰当。故答案为C。 18.B 解析:A项,“不合逻辑”:该句主干是“我国科学家呼吁发射一颗类似卫星”没有错误,但是从宾语部分的修饰语看,“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的卫星”不合逻辑,还没有发射,怎么得到高度认可?C项,“成分残缺”:该句中后一分句缺少主语“这种呼声”。D项,“有歧义”:后一分句的主语“它”所指不明,产生歧义,可以理解为“这种呼声”,也可以理解为“卫星”。“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一状语位置调整并不影响句意表达。故答案为B。 19.D 解析:前面有“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这个前提条件,所以此处需要填写的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D项“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属于恰当选项。A“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B“除非……否则就……”表示“必要条件”,用在此处均逻辑牵强;C“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用在此处不合逻辑。故答案为D。 20. ①“您们好!”改为“您好!” ② “敝校”改为“我校” ③ “恳请”改为“希望” ④ “抽空”改为“拨冗” ⑤ “惠顾”改为“光临” 每个1分,修改正确得分。 解析:本题中“您们好”中的“您”有你们之意,是“你们”的合音,应改为“您好”;“敝校”是对自己母校的一种谦虚的说法,此处的称呼对象不是“自己母校”,可改为“我校”;“恳请” 表示诚恳的邀请或请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本邀请函是希望家长来参加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及表彰大会,应改为“希望”;“抽空”指挤出时间(做别的事情),用于邀请函显得不够重视,可改为“拨冗”;“惠顾”,是惠临之意(多用于商店对顾客),这里应改为“光临”。 21.本校读者如果是首次上机阅读,首先要出示借阅证,然后办理用户信息,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上机阅读。(3分)如果不是首次上机阅读,只需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上机。(3分) 解析:本题从“本校读者”到电子阅览室阅读开始,“是首次上机”阅读,分为“是”和“否”两部分,作答时可以按照如果“是”怎么样的箭头指示,以及如果“否”怎么样的箭头指示进行解说即可。 22.作文 解析:本则材料中有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的观点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第二段材料主要观点是“贫穷逆境中也能出贵子”。 可就两则材料分别立意如下:家境并非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寒门亦能出贵子,世界永远不会辜负一个坚强、努力的人;批判“寒门再难出贵子”等。 也可综合两则材料辨证立意如下:贵子者,贵在有向贵之心;富家状元气轩昂,寒门贵子亦众望等。 评分:参照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侍奉鲁国国君。 鲁国有人诋毁吴起,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作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战死,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 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