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5)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第一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快到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答案 B 解析 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1)壮心:诗人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 (2)断肠:又因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 (3)作为曾经入世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出了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第二组 1.“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妙合眼前之景,交代登山时的情境,并点明题意;二是点出登山时间——重阳在即;三是情随景生,引发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诗人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画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3.全诗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是处秋光合断肠”中的“断肠”之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满城的风雨、苍茫的大江、薄暮的潮声等自然景观和老眼昏花、孤独登高等个人境况,表现了诗人的“断肠”之感。 4.细读全诗,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身世飘零的悲凉、年华已逝的叹惜、理想抱负的执着,到壮志未酬的感慨、宿命相怜的嗟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注]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词人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第一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词人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词人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但是现实中词人还是“苦闷”的。 D.作为豪放派词人,词人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答案 B 解析 “词人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2.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人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第二组 1.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这首词中,词人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赋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示例二)比喻新颖奇特。词开篇便以“飞镜又重磨”喻月亮,用秋影金波写月色,十分新奇,形象生动。画面极具动感。 (示例三)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2.杜甫曾写“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请结合全词内容回答:本词最后一句化用杜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砍掉月亮上的桂树,让洁白、清凉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词人化用杜诗,赋予“月中桂”更加丰富的比喻义,桂树遮月,借喻沦陷区百姓的悲惨生活,或朝廷投降派不思北伐的黑暗现实。一个“斫”字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决心扫荡黑暗,驱逐反动势力,实现统一,把更多的光明带给人间的政治理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