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6教案
教学案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第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学会在通览文意、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做信息筛选和归纳要点题。 2.重点掌握做概括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掌握做概括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跃边缘 詹克明 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叉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黄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 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这些交叉的边缘品种可以同时拥有父体与母体双方的优势。学贯中西、跨越两大文化领域的学者思想最活跃,学术建树、学术影响也最大。 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 边缘也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的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 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淡化。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科之间自觉地融合、嫁接,常能中心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当然,尽管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 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为什么说“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审题 ①审清题干,圈出题干关键词,明确答题要求。②锁定答题区间,注意题干所在的地方,往往是答题区间。 (2)答题 ①“把握文章思路”题用语为“先……再……后……,全文按……顺序(结构)来写”。②筛选信息、归纳文意尽量注意用原文关键词句组织答案。③概括题的答题要点几乎没有一个的,一般在2~3个,甚至更多。答题时尽量筛选全,多想一下。尤其对内容容量极大的句子要善于拆分、切割成要点作答。 高考题组 (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节选原文最后一段) 1.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 央视《新闻联播》是中国的脸。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新闻联播》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新政即将启动的消息传出,会引来中外舆论那么强烈的关注。其实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就已经有国际媒体惊呼:“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 显而易见,《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表情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表情,而是国家的表情,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当他们微笑出镜时,会让外部世界惊讶。原来中国并不总是那么沉闷,那么紧张,那么单调乏味。中国也会微笑,而且笑得那么亲切,那么明亮。 人人蓝装像群蓝蚂蚁的传统中国形象,从此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鲜艳的中国,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无须高声强辩,悄然之间这已颠覆了世界对中国的观感,一个人性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可敬而且可亲的中国,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 人性化也是中国新闻变革的主题。相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新闻显得过于滞后,久被抑制的变革冲动也就愈加强烈。《人民日报》评论版在河南王帅案中执著地追问,英文版《中国日报》在邓玉娇案中仗义执言,《环球时报》英文网站对当下前沿话题毫不回避,都显示了难得的职业勇气。《新闻联播》此次最大规模的新政,客观上是对强大的社会心理的回应。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回应。无论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的转化,还是领导人新闻比例的压缩,从形式到内容的这些变革不管怎样千差万别,旨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如果说,中国硬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崛起,发端于市场化供给,即发端于消费者主权的回归;那么中国软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新闻在世界上的崛起,同样有待新闻的市场化供给,有待新闻消费者主权的落实。 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控板早已掌握在公众手中,公众的关切,公众的偏好,公众的选择,正决定着频道的方向、新闻的方向,对新闻界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时务。 2.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布置 教学 心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