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玉溪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 25 -‎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的理念,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B.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是自古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分论点平行展开。‎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一重要观点。‎ ‎3.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 - 25 -‎ D.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是自古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错误的。由原文“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对应时间范围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而非自古以来,扩大范围。‎ C项,由原文“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可知,“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是错误的。由原文第五段“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并不是“无需考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在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分论点平行展开”是错误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构上层层推进,属于分析不当。‎ 故选A。‎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 “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由原文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可知,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 25 -‎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 25 -‎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就业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B. 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人力资本存量 C. 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大政策持续发力 D. 互联网技术新岗位、新职业个体就业质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 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C. 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D. 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6. 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 ‎【答案】4. C 5. B ‎ ‎6. ①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②避开就业需求饱和的行业,选择招聘需求人数较多的行业;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个体的就业竞争实力;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就业情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 25 -‎ C项,“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的应是“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三“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可知,“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说法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 25 -‎ 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题干是“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整合材料,组织答案。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答题的方向,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分析,并依据我们的社会经验,急需就业者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要及时了解,找到就业方向;结合材料二图表内容分析,急需就业者要避开就业需求已经饱和的行业,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招聘需求人数较多的行业,增加就业几率;结合“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等分析,就业者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了解就业情形,结合自身进行调整,以增加就业机会。结合“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分析,急需就业者要提高个体的就业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含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 25 -‎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啊啊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做‘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看,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 25 -‎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做事应低调的道理。‎ C.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D. 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行为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9. 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勤劳自立: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儿子出息后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②关爱儿子:时时关注“我”的朋友圈,为儿子担惊受怕。③教子有方:晚上带儿子去钓鱼,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④低调正直:劝“我”不能太招人眼,也支持“我”下乡扶贫等。 ‎ ‎9. ①蛤蟆鱼的光:象征着张扬、高调、出风头的处事方式。②灯塔的光:引人走向光明,走向正道,是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③父亲的教导:父亲的言传身教如明灯,希望儿子为官正直低调,走路踏实不迷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是错误的。反问为无疑而问,用反问来表达确定的意思,而当地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是表示自己的疑惑,并不是无疑而问,所以不是反问。‎ 故选D。‎ - 25 -‎ ‎【8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 由原文“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自立。‎ 由原文“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和“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可以看出父亲对自己的关心。‎ 由原文“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可以看出父亲的低调正直。‎ 晚上父亲带自己去钓鱼,并且借用蛤蟆鱼的例子来教育自己,从而可以看出父亲教子有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和指代含义。本文的标题为“灯”,而文章中出现了蛤蟆鱼的光和远处灯塔的光,父亲用这两种光作比,蛤蟆鱼的光象征着张扬、高调、出风头的处事方式,而灯塔的光象征着引领人走向光明,走向正道,是默默奉献的象征。而父亲通过用这两种光来教育我,父亲的言传身教犹如明灯。所以本文的标题“灯”由三方面的含义:蛤蟆鱼的光、灯塔的光、父亲的教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 25 -‎ ‎。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B.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C.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D.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小篆又称秦篆。‎ B. 弱冠,古时男子汉族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C. 广文,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D. 乞骸,即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他十三岁时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 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父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父亲守丧。‎ C. 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他出仕后先在地方任广文博士、秘书郎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部门任职。‎ - 25 -‎ D. 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大盗入犯京城,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 ‎(2)张策和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从南面逃出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同”为张策父亲的名,所以在“同”后断开,排除B、D;“少少聪警好学”的主语为“策”,所以在“策”前面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了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是错误的。弱冠只能指男子二十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 25 -‎ B项,“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父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父亲守丧”是错误的。由原文“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和“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可知,是他父亲去世后,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阙,朝廷、京城;奉,侍奉;多,称赞。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肩舆,用轿子抬着;属,恰好;行者,路人。‎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 ‎ - 25 -‎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了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住在洛阳敦化里,家人曾经在疏通甜水井时,挖出了一只古鼎,鼎耳上刻有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古鼎制作新奇精巧,张同十分喜爱,视为宝贝,张策当时在父亲身旁,慢慢地说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汉献帝改年号为延康,这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汉帝让位,才改年号为黄初,那么黄初元年没有二月就很清楚了。鼎尚的文字多荒谬啊!”张同大吃一惊,急忙让人打开书房,取出《魏志》翻阅,果然与张策说的一点不差,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当时张策年仅十三岁。不到二十岁,他就削发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年,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到为父亲守丧时,以孝行闻名。丧期结束,他隐居郊野,毫无谋求仕进的打算,像这样有十多年,才出任广文博士,改任秘书郎。王行瑜任邠州帅后,征召他为观察支使,兼任水曹元外郎,并赐给他红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时,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战败而死,邠州被平定。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梁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赞扬了他,奏请(当朝皇帝)让他担任郑滑支使,不久后他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被授予国子博士,调任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华帅韩建征召他为判官,到韩建治理许州时,又任他为掌记。天复年间,张策带着唐朝皇帝的书信和礼物来访,梁太祖见了他高兴地说:“张夫子到了。”就上奏任他为掌记,并给他赐金鱼袋及紫衣。天佑初年,又上表奏报他的才能,皇帝任命他为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不久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后转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像以前一样编修史书。不久,调任中书舍人,职位依旧。梁太祖接受让位后,改任他为工部符印,加封承旨官。这年冬天,转任礼部侍郎,第二年,跟随梁太祖出征到泽州,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兼管户部事务,不久调任中书侍郎。他因风症上奏章请求退休,改任刑部尚书退休,当天坐轿子回洛阳,住在福善里,高竹大树,图书琴酒,籍以自乐。乾化二年秋,去世。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保存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皇帝陵墓在洛阳。‎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B. 诗中描绘了王师获胜、金军败退、赦令颁布、使者朝祭的景象。‎ C.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D.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15.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4. C 15. ‎ - 25 -‎ ‎①尾句描写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通过联想方式,想象朝陵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②以景结情,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是错误的。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境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看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然后分析意象的特点,然后看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有什么样的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题说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驿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穿荷叶荷花制作的衣服来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志向。‎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 (1). 所以动心忍性 (2). 曾益其所不能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4). ‎ - 25 -‎ 集芙蓉以为裳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忍”“曾”“芰荷”“芙蓉”“佛狸祠”“鸦”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 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 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 。‎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 、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B. 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 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 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 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 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 25 -‎ ‎19.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此处指文艺生态的变化大而不是声势大,故应该选择“翻天覆地”;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新特征应该之前未有,不能断言包括以后,故应该选择“前所未有”;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此处对象为文艺作品质量,所以应该选择“参差不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处是指文艺批评者要积极主动,故应该选择“当仁不让”。‎ 故选D。‎ ‎【1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此处根据后文提示,文艺评论作用对象首先应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其次是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等的阅读者即大众,最终是对社会风气的作用,排除C项、D项;再根据行为先后逻辑顺序排序,应是先创作才有精品,排除B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此题“不仅”应放在“优秀的文艺评论”之后,排除A、C两个选项;“解决”和“倾向”属于搭配不当,排除C、D两个选项。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先是具体性的帮助创作者、读者和观众,然后才是对抽象性的文艺风气、文明风尚等产生影响,故可排除A选项。‎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你也许会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 _____________,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并且,植物的落叶太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 _____________。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 ______________,所以能保持常绿。‎ - 25 -‎ ‎【答案】 (1). (有些)树木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 (2). 这是由叶子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这跟叶面叶背的密度不同有关系) (3). 损耗的水分养分特别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本段文字是解说“落叶”对树木的自我保护,第一处,前面说“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后面应是解说如何自我保护,后面说“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可见前面应是说树木脱尽全身的树叶;第二处,前面说“并且,植物的落叶太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可见此处应是总说“叶背朝上,叶面朝下”的原因,后面说“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这是对原因的具体解说,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第三处,前面说“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后面说“所以能保持常绿”,此处应是解说“保持常绿”的原因,结合前面树木落叶的原因可以知道,此处松柏类的树木之所以能保持常绿,是因为损耗的水分养分少。‎ ‎21.请以“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为主题,在下列提供的成语中任选三个组成一组,模仿画线的句子,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要求:(1)符合首句的观点;(2)句式基本一致。‎ 成语:锲而不舍见义勇为精益求精雪中送炭别出心裁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古道热肠 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幅博大的风景,那么成语就是它的微型景观。‎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丰富深邃的教育智慧,它体现的爱生育人的教育情怀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精神财富。‎ ‎【答案】“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每一个成语给我们标榜的都是乐善好施的做人美德,它推崇的修己助人的美好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筚路蓝缕、夜以继日、锲而不舍”,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它展现的坚韧图强的坚毅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先分析示例的特点,然后将材料提供的词语进行分类,再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本题中,示例先说三个成语,一个固定句式“每一个成语给我们……的都是……”“它……已经成为……”,其中,示例的助词“的”要做保留。然后,“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这三个成语对应“助人”的中心主题,“筚路蓝缕、夜以继日、锲而不舍”对应“坚韧”的主题。最后,整理句子,注意仿写中尽量保持字数一致,短语类型一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红漫画家”林帝浣在其微信公众号“小林”上发了一组原创漫画《你的三观,我很喜欢》,阅读人数很快超过10万。简单的画面,简短的文字,折射出作者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 有网友留言:大家知道吗?小林老师小时候因家里经济困难,就节约零钱买颜料画画,到废品收购站买书阅读;三年前,他创作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国画,被选为国家“申遗”推介宣传画;就在前几天,作为五四“奋斗者”的代表,小林老师被请进了央视精品文化访谈类节目《文化十分》。‎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奋斗之志,映现价值 人生而平凡,奋斗却为人生注入了不平凡的内容。看了林老师的这四幅漫画以及底下的留言评论后,我深感正能量可以迸发出来的光芒,以及奋斗对个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份深藏于心的信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才支撑林老师走到今天。作为青年的我,体会到奋斗实干是离不开理性且积极的价值观。但同时也正是奋斗才进一步塑造了与之相衡的正能量价值观。‎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而价值观是这朴素底色上的绚烂。“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现实的局限促使人奋斗,向那不屈的挑战奋勇前进。偃旗息鼓不是奋斗着的遗憾,唯有时光印刻下奋斗者的足迹。他们的足迹不仅是努力后的回报与成果。更是镌刻在心中的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价值观。“敦煌的女儿”‎ - 25 -‎ ‎ 樊锦诗在年少时奔赴西北荒漠开始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至此经历过西北大漠风沙的磨砺,且常年的案牍劳形地为守护敦煌而奋斗。正是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这些“敦煌守护人”的以身戴行,才成就了这饱含守望与热爱、奉献与初心的“莫高精神”。这代表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支撑奋斗的强有力的力量,它可以是一份朴素的初心、一种滚烫的热爱,是人生路漫漫的志者心悍。许多人把自己束缚在了不自信中,将自我潜能塞入不敢踏出关键一步的模具中, 使步伐变得冗杂而沉重。但有另一种人,决心和信念是最大的武器,自信、坚决、耐力是他们拒绝顺其自然、拒绝意志薄弱的价值观。正如小林漫画中提到的不需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自信,因为早已对自身潜能了然于心;“我可以学”而不是“我不会”,是奋斗者的耐心与求实;“我说明白了吗”是奋斗者最基本也最能打动人的谦逊。这些简单而有力的价值观体现是奋斗者的步伐是纯粹而轻盈的。‎ 唯有奋斗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在思想起舞的日子里,青春才不会褪色。奋斗是刀刃,价值观是磨刀石,且久磨砺,刀刃锋利。青春须早为,不懈的奋斗,正能量的价值观,使我们年轻人自渡于迷津,以昂扬之势破风浪努力前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一、材料解读 本题作文的材料内容由两段组成:一是讲述林帝浣的漫画《你的三观,我很喜欢》很受欢迎,二是介绍林帝浣的奋斗历程。导写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语内容,即“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二是写作要求,即“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理解材料内容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奋斗”和“价值观”两个内涵关键词。写作导语“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直接点出了材料的内涵,并且揭示了“奋斗与价值观”的关系,在人的健康成长中,“奋斗”和“价值观”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考生指明了写作的主题方向。考生的思考应当聚焦这个导语内涵上来,才算是切合题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强调奋斗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即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有所成就。“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则告诉考生理想和信念是人成长的精神源泉。综合来看,命题人要告诉考生的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既需要有正确价值观来引领,又需要有不懈的奋斗作支撑,二者缺一不可。‎ - 25 -‎ 二、立意分析 ‎“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侧重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侧重于奋斗的支撑作用;“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则是对二者关系的强调。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选择立意角度,确定论点。可以由小林老师的事迹联系其他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奋斗精神的事例,也可以由小林的成功进行深度思考,来论证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精神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考生可以针对材料,结合阅读积累,谈自己对“奋斗”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写成议论文;也可以联系现实,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做素材,写成记叙文;还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多人的事迹,夹叙夹议,写成说理性散文。‎ 参考立意:‎ ‎(1)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奋斗的青春;(2)让奋斗为正确的价值观助力;(3)人生二重奏——奋斗与正确的价值观;(4)价值观是灯塔,奋斗是船桨;(5)不懈的奋斗和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人高飞的双翼;(6)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奋斗才更有意义;(7)有持续的奋斗作支撑,正确的价值观才更有力量;(8)以价值观引领,高扬奋斗风帆。‎ 结构示例:‎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话题“奋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1)正确的价值观是奋斗之路上的明灯;(2)奋斗使价值观有了支撑,更显示出其在精神层面给予人的强大动力;(3)奋斗与正确的价值观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谱写了青春华美的乐章。具体论述时可列举具体的事例作为例证。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景色,而价值观则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立足于时代,青年应将伟志藏于心、付于行,方能以奋斗为青春添上双翼。‎ 素材积累:‎ ‎1、孙少安是路遥用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陕北高原立足农村,勤劳致富,通过奋斗改变人生的农民典型。孙少安13岁辍学,用稚嫩的肩膀帮着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孙少安信奉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怕吃苦,敢想敢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他积极推行分组种田,并在村里盖起了烧砖窑。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将对家人的爱扩展到村民,他扩大砖窑规模,接纳村民到自己的砖窑上工,带领村民摆脱贫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 25 -‎ ‎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有位名叫李娟的农民,特别让人感慨。李娟是残疾人,因患脊髓性空洞症,全身除了脖子以上,其他部位都处于只有知觉而无力量的状态。但她身残志坚,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契机,自学做微商,用嘴咬着触控笔,卖出数万公斤水果。在她带动下,一批残疾人走上了自立脱贫的道路。李娟是可敬的,可敬就可敬在不只身残志坚,还乐于帮扶他人。这个时代是可爱的,可爱就可爱在只要奋斗就有收获——不辜负时代,时代就报以馈赠。‎ ‎3、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新时代的巨卷正在铺展,逐梦人的舞台更加宽广。无论是执着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的使命担当,还是奔波在获得更高收入、过上更好生活的逐梦路上,奋斗者都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是艰辛的,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只有奋斗者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书写无悔的奋斗人生、幸福人生。‎ ‎4、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