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3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 杨 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醑(xǔ):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E.尾联中“新月”意象极富韵味,诗人想象友人到达颍上之后,应是月圆时节,从中可以传达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解析]A“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在美好的春景中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D“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答C给3分,答E给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示例:①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②豪迈豁达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解析]6分,每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答出2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11分) 临 江 仙 陈 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4.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红 白 牡 丹 吴 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D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解析]A“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分析错误,这里说的是不需要这些,所以不是“首联先写……”。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主要是为突出一种惆怅的情绪。答A给3分,答D给2分。 6.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 示例: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解析]6分,指出典故2分,分析好处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①孔毅父:黄庭坚好友。②管城子:指毛笔。③上车问何如: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 A.第一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E.七、八句用虚写的手法回忆自己曾在东湖和僧人同庆共饭的情景。 [解析]B不是自责,是自嘲,并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E不是和僧人,是和朋友。 8.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①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②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③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政治上不得志”“对官场生涯的不满”和“归隐”的思想。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B“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本题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0.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11分)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B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E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又 呈 吴 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CD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解析]C,“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14.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 示例: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 本诗从打枣这件小事入手,表达了诗人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前四句一气贯串,是诗人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在于启发吴郎。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似乎是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五六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戎马)。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题中之义。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只有观点评价而无具体分析,酌情扣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11分) 病中游祖塔院① 苏 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②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③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注】①苏轼此时任杭州通判。祖塔院又叫虎跑寺,在杭州虎跑山上,寺内有泉自山岩 中流出,甘洌异常。为西湖名胜之一。②欹:斜倚。③道人:这里指僧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首联写村路景物和诗人的服饰,诗人看到紫李黄瓜、闻到香味,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道衣,很是凉爽。 B.第三句写祖塔院地理位置偏僻,是在野外的寺庙,诗人称之为“野寺”,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 C.第四句写人物活动,诗人斜靠枕头睡在通风的窗下进入梦乡。“转”“长”二字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D.第五句写诗人在杭州做通判,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游息,如今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息,诗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事情。 E.尾联归结到自己和寺僧自然而亲切的关系上,“自在尝”暗示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 [解析]B“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理解不当。结合上下联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病中,所以是在寺里闭门休息。E“暗示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理解不当。尾联的意思是僧人借给诗人匏樽,供他自由自在地喝泉水,表现了僧人的大度、诗人的欣喜,得不出“大病初愈”的结论。答B给2分,答E给3分。 16.后人评价该诗“写景有味,蕴含哲理”,请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蕴于诗中的道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答:示例:诗中写到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诗人,野寺的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景物相互搭配,形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世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准。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 [解析]本题的回答中心是“哲理”,如何把诗中所写的内容用哲学的观点审视,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6分,诗中所绘画面3分,该画面的哲理3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