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十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十七)

2018 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 悼[注] (清)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 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题目: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 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 春天。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 后析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答案: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 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义双关),韵味悠长。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 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 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 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 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 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 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 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 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 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 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 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 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 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 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 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 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 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 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 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 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 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 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 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 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 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 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 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 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 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 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 着“远”字。 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 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 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 达效果。(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 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 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 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 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 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 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大意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