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浙江)(六)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 山 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1.小说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医生”的先祖的情况? 答: 解析:分析可知,第四段主要介绍了“医生”的先祖“得此偏方”的经历和“不图不取”的品质,先祖和“医生”形成了对比,这样写就使得文章的讽刺意味更强。 参考答案:①交代“医生”的偏方的由来。②将先祖“为人解痛,不图不取”的优秀品质与“医生”的背弃医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讽刺意味。 2.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主要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进行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其他人物进行烘托或对比,有时还要注意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为性格特征+具体的事例,事例只要能证明性格特征就可以。注意分条作答,各条之间不能重复。 参考答案:①质朴、善良:凭借祖传的药方,治病救人,一家人住着低矮的小瓦房;②起初有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受人称赞;③背弃医德:因为治疗一个特殊的病人,逐渐和乡亲们疏远,盖起小洋楼,受到村民的鄙视。 3.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深意”,文章结尾段落所写的是医生盖了小洋楼和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从“小洋楼”与“小瓦房”的鲜明对比中可看出医生的变化,即医生变得富有,却丧失了医德。从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中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即对医生进行批判,对使医生发生改变的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进行批判。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小洋楼”和“小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医生的变化;②村人每每路过眼睛是斜视的,表明医生被村人鄙视;③通过居所的对比和村人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华主旨;④和小说开头交代的小山村的环境形成对照,发人深省。 4.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瓦片”的深意和作用,从表面上看“瓦片”是村民排队看病的凭证,深入挖掘可知它象征“质朴、诚信、守规矩”,然后分析“瓦片”在串联文章结构、暗示文章主旨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瓦片”是医生看病排号的凭证;②“瓦片”是小山村人质朴、诚信、守规矩的象征;③“瓦片”失去作用象征着医生医德的丧失;④“瓦片”命运的变化构成文章的暗线,使文章的结构严谨;⑤“瓦片”是在“一张大票”面前失去作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如 草 游 睿 上一次他回老家的时候,正逢老家修水库。几十号人一起打夯,竟然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一起喊号子,一起将打夯的石头反复往地上砸。当石头被抬起,原始的劳动号子从赤着胳膊的汉子们口中齐声发出的时候,他彻底被震撼了,他立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 临走的时候,说不清为什么,他捧了一捧脚下的黄土,用一个袋子装了回去。 他把这捧土带到了单位,并用一个小罐子装了起来。他原打算用这捧土种点什么花,可是一回到单位就很忙,一直没抽出时间到花市去买种子。当他想挤出时间在里面种点什么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不知何时,土里已经冒出了几根嫩芽。 他知道,那一定是野草。只有草才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他淡然一笑,也罢,索性就让这株野草留下。 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单位一定是个好单位。在省厅级所有部门中,位居前列,职能中不乏重要的审批权限。但在单位中,他却是平凡无奇的一类人。 他身高不足170厘米,与单位的其他人相比,总矮出别人一截,这让他特别不自信。让他同样不自信的,还有学历。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而在单位里,清华北大的博士随处可见,有“海龟”经历的也是一抓一大把。他常常认为,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 虽然在单位里,他也一直忙碌着,但他知道自己的平凡,纵然自己怎么努力,都难以出众。 日子平淡无奇。那株野草却逐渐长起来了,最初的两片芽变成了四片,接着四片芽变成了两根茎,茎逐渐长高,整株草就丰满了,绿莹莹的,分外醒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单位要开展中层干部竞聘活动了。他看了看规则,虽然自己符合报名资格,但整个单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接下来的众多考核中,他毫无希望。他当即决定不报名。 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他坐在办公室里发呆。一个同事跑过来问他,你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他淡淡一笑说,不是种的,是自然生长的野草。但同事怎么都不信,这怎么是草呢?他说,这真的是草,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同事笑着说,你不想说就算了,估计很珍稀,理解理解。说完同事就走了。 他开始仔细打量这株草,不就是一株平常的野草么?他们怎么会觉得珍稀呢?那一刻他灵光一现,毅然决定报名参加竞聘。 竞聘的第一关是演讲,内容大致是说自己参加竞聘的优势。轮到他的时候,他抱着自己的一株野草走上演讲台。 没有紧张,也没有刻意准备,一切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我原本没有打算报名,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可能。可是现在我站到了这里,我想说说我自己。我和在座的诸位不一样,我没有进行过专业性的学习,更没有高端的学历,我的起点,只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但是我想说的是,今天我在这里,和你们大家共同参与这次竞聘,绝非偶然。我同样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打拼和努力走到了今天,不管之前我们各自有什么经历,至少此刻的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时他举起了手中那盆草,继续说: 就在昨天,有同事问我这养的是一株什么植物。其实这是我们老家的土壤里自然长出的一株野草。我更没有刻意去养它,大家看看,我相信许多人不认识它,可它其实就是一株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的野草。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对于在座的大家而言,我何尝不是一株野草?对于我这样一个低起点和非专业的人员而言,出现在这里本来是意外。但这个意外的背后,也是必然,因为对于一株野草而言,必须明白,如果今天不努力,就没有明天。所以10年前,在你们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当你们跨入大学的时候,我已经在县政府起草重要文件了,当你们读研究生读博士的时候,我已经先后在三个乡镇任职,负责了10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19万平方米移民房屋拆迁、32万平方米美丽乡村建设。而后来,你们考到了这里,我殊途同归同样考到了这里。 我就是这株野草,野草如我。我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无法吸收充足的营养,但有着充分的适应力。我可能结不出绚丽的果实,但我也会让自己枝繁叶茂。对于一株野草而言,如果没有明天,不如今天放手一搏。 他将那株草高高举过头顶,台下掌声如雷。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5.文章开头写“他”老家打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题目要求对文章开头打夯这一情形的作用进行分析,作答时,首先要对这一原始打夯方式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原始的打夯方式朴实、有力,让“他”立刻觉得自身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然后要明确这一开头与下文的联系及其给整个行文带来的好处。 参考答案:老家原始的打夯方式,展示出朴实有力的特点,给“他”带来了力量。这样写,营造了一种热烈浓厚的氛围,为后文写“他”捧家乡的黄土离开、黄土上长出野草做了铺垫。 6.文中的“他”为什么认为“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 答: 解析:题目一方面要求理解“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这句话的含意,一方面要求分析“他”这么说的原因,具体分析时,需要将阅读区间锁定在“他”在单位里感到自卑的那两段,体会其从外表(身高)到学历产生自卑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他”身材不高,和单位的其他人相比矮一截;②“他”学历不高,起点低,而单位里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随处可见,“他”总感觉专业水平不如别人;③“他”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难以出众。 7.“他”养的那株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那株野草的特点的内容。如“只有草才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自然生长的野草”“它其实就是一株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的野草”等,可从中摘录关键词如“生命力”“顽强”等,也可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野草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生命力顽强,给人带来精神鼓舞;②生来平凡,随处可见;③适应能力强,能够自然生长。 8.“他”的演讲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他”演讲的内容,“他”演讲的内容主要是“他”的奋斗经历、“他”由野草生发的所思所感等,根据“他”的奋斗经历和野草的特点提炼出精神启示一类的东西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他”以一株平凡的野草为演讲对象,通过对野草精神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他”的演讲告诉我们:平凡,不代表平庸。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热情的人,即使本身不够出众,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自己平凡就甘于平庸,要像野草一样,放手一搏,去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