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20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下面是几则材料,请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①在韩国已悄悄进行了11年的以社会上层人物为中心的“不给子女留遗产”的运动,已被公开。这一运动突出向社会作奉献,把财产奉献给社会福利机构,有的会员甚至把自己数亿元的资产捐献给公共机关。‎ ‎②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不小: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中国相当多的城市中小学生,上学由父母接送,不会划火柴,不敢开煤气,所谓的劳动只是擦桌子、扫地。‎ ‎③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④狐狸母亲:冷酷中的温情。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小狐狸长大了,可以外出谋生了,狐狸母亲便开始发疯似的驱赶它们,不许一只留在身边。‎ 答案示例教育子女要从让他们独立开始。或:让孩子独立是最好的教育。‎ ‎2.请选取合适的素材,围绕“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大度之人用宽容之心,换来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这个观点写两个片段。‎ 答案示例(1)齐桓公曾与管仲有过一箭之仇,但他不计前嫌,依然重用有才能的管仲,任用管仲为相。这需要多么宽广的心胸!正是这种宽容使管仲对齐桓公忠心耿耿,帮助齐桓公力挫群雄,成就霸业。‎ ‎(2)一次,楚庄王在宴请群臣时,灯火忽然全灭,有大臣便趁机非礼许姬,许姬告诉楚庄王有人非礼自己,非礼者的帽缨被拽了下来,要求楚庄王点灯察看,但楚庄王阻止了她,并命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后才可点灯。后来在一次恶战中,楚国惨败,一员虎将单枪匹马舍命护救楚庄王突围。经询问,楚庄王才知道那个舍生忘死救自己的人就是那次宴会中自己宽恕的人。楚庄王宽恕了臣子,换来了臣子的感恩戴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事例不正说明了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吗?‎ ‎3.下面是作文《亮剑之歌》中的片段,请根据提示,补写出恰当的事例。‎ 站在“亮剑”的旗帜下,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身影——蔺相如,他一介孱弱的平民,却(1)                                                               。蔺相如之赢,靠的是什么?他没有魁伟高大的身躯,没有盖世的武功,他靠的是一身正气,一身勇气,靠的是这种“驼羊”式的“亮剑”精神。 ‎ 站在“亮剑”的旗帜下,又有一个身影匆匆闪过。他,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大元帅,(2)                                                           ‎ 站在“亮剑”的旗帜下,一组这样的镜头又从眼前闪过:曾几何时,长江三峡,(3)                                                            他们都胜利了——因为无论是生还,还是永沉江底,他们都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勇敢者“亮剑”的丰碑上。 ‎ 答案示例(1)昂着头,坚定地向着凶暴的秦王走去。秦王之威,可谓令赵国胆战心寒矣,然而蔺相如毫无惧色,他以“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豪气降服了秦王的霸气。最后,他胜利了——完璧归赵、渑池护国威,令赵国扬眉吐气。‎ ‎(2)金戈铁马,正挥师北伐。当时,南宋小朝廷可谓弱矣,而金兵气势汹汹,可谓强矣。然而,岳飞挥鞭“亮剑”奋勇前行。他胜利了,他的英勇使敌人闻风丧胆,让国人胆壮气豪。‎ ‎(3)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含着吞噬一切生灵的霸气,激流飞溅,声震九霄。然而,你看长江漂流勇士,中国年青一代的“驼羊”,他们昂起高贵的头颅,“亮剑”漂流,向着急流和险滩,奋勇挺进。‎ ‎4.阅读下面的作文选段,思考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1)苏轼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风雨任平生》)‎ ‎(2)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苏轼:永垂不朽》)‎ ‎(3)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着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几十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地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赞誉……但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到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苏轼的选择》)‎ 提示上面三篇作文都运用了苏轼的例子,都和赤壁有关,但是证明的观点各有不同。这说明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就会不同。‎ ‎5.恰当运用下面给出的素材,写一篇文章。‎ ‎(1)易水送别 战国末期,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燕太子丹使荆轲入秦去刺秦王,并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别。太子及其他宾客,都着白衣相送。荆轲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又上前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最后荆轲乘车而去。‎ ‎(2)屈原投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喟然长叹:“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于公元前278年夏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投江而死。‎ ‎(3)归隐南山 陶渊明29岁时谋得一个江州祭酒的官职。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做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令。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去职,归隐南山。‎ 写作提示素材就是原生态的材料,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直接写入文章之中。运用时要有所选择、取舍、提炼。如上面给出的三个古代人物的三个历史事件,并不一定在一篇文章中都运用到,也不能将一个事件完全搬到作文中,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如三个事件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易水送别”虽明知结果,仍勇往直前,一身豪气;“屈原投江”以死明志,忠贞爱国;“归隐南山”追求自由,回归田园。写作时,可以“究其一点,不计其余”,要注意寻求一根“红线”,将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写出一篇中心集中、主题鲜明的文章来。‎ 例文 千年的光明 透过灰蒙蒙的迷雾,寂静的深夜,群星若隐若现。我独品一杯浓茶,仿佛看到深邃的历史夜空中,有着一群昂扬的熠熠生辉的英雄形象。‎ 勇毅之灯长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畔,荆轲的白色衣衫飞舞成透明的羽翼,承载着太子丹不解的恩情,承载着千千万万人民殷切的希望,承载着英雄人物绝世的豪情。他是知道结局的,然而他背负着侠客的盛名,他肩负着人民生的重任,他是输不起的。看着滚滚河水,他的坚强,‎ 他的犹豫,他的勇毅一并随河水流淌。多少年来,易水河畔,英雄的豪气依然飘荡,勇敢的歌声依然嘹亮,坚毅的灯盏不曾失光!‎ 忠贞之灯长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披发伫立,屈原站成汨罗江边不朽的雕像;低头吟思,屈原的思想闪烁人生高贵的光芒;忠贞爱国,屈原的灵魂散入每一个爱国之士博大的胸膛。‎ 艰难的岁月中,屈原坚守自己的政见,面对千万黎民,他的灵魂从未停止歌唱。然而,他却被放逐他乡,还有什么比这更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屈原绝望?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怀疑,命运的不公,屈原都不在乎。可是他不能放弃自我的声音,他必须坚守自己的忠贞。于是他选择了让流水替自己洗刷冤屈,他沉入水底幻化作亘古不变的奔腾的江水,澎湃忠贞的心,不渝的情!‎ 月光映射下,涉沅济湘,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在回荡,忠贞之灯就在恒亮!‎ 自由之灯长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罢此句,一个清瘦硬朗的身躯,蓬松着头发,潇洒自由的隐者悠然于我们眼前。‎ 陶渊明,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级向往者,虽没有先祖陶侃大将军的神勇威武,地位显赫,但挂上官印,生活还是富裕的,可他不愿意。当他明白在选取荣华富贵的同时,他就放弃了高贵自由的灵魂,他就必须卑躬屈膝,他就必须阿谀献媚,于是,他毅然走出“尘网”,带着对自由的不变的守候住进了田园,将自由之灯高挂,照亮每一个迷途的心灵……‎ 当紫色的灰烬被古铜色香炉盛着,萦绕在空气中的只是些苍老的记忆。漫步历史的云端,品读每一个英雄的过往,一盏盏高尚的明灯,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光照千年!‎ 点评作者将三则材料有机地融入作文:荆轲“易水送别”,屈原“怀石投江”,陶渊明“归隐南山”,并冠以“勇毅之灯长明”“忠贞之灯长明”“自由之灯长明”三个小标题引串起全文,感悟三人内心高尚的灵魂和情操。‎ 本文运用素材的思路:提出话题(读英雄)——分镜头概述荆轲“易水送别”、屈原“怀石投江”、陶渊明“归隐南山”三件事情,并从中提炼出勇毅、忠贞、自由三个中心——升华主旨(品读英雄,犹如三盏明灯,光照千年)。‎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请以“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1)围绕“一个人是不是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这三个问题追问。‎ ‎①从生命的本质和生活态度的总体角度立意。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有阳刚之气,充满正能量,充满浩然之气。人活得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有品质,有胸襟,有气魄,有修养,有操守,有生命的温度、高度与深度。‎ ‎②从“队伍”的总体内涵来立意。活得像一支队伍,总体来说就是让孤寂短暂的人生变得丰富壮大,有积极意义价值,有情感趣味追求。在人生消极散漫软弱无为迷失的时候,振作起来,从事业、精神、灵魂、社会责任、他人关系、自我认识与修养、兴趣、爱好等各个角度,充实发展自我,调动生命内在潜能,体现生命本真的存在,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③围绕“招兵买马”具体内涵,哪些方面去完善充实丰富提升自己心灵,从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招兵买马”的角度立意。‎ ‎④从“一个人”和“一支队伍”的关系立意。就一个人如何能够指挥一支队伍入手,讲一个人如何因有了队伍建设和活动而不单纯孤独渺小,因全面积极有为的追求而使得生命变得丰富有力量伟大。‎ ‎⑤从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表现“一个人”建立“队伍”领导“队伍”之意义与价值立意。‎ ‎(2)围绕“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一支队伍”追问。‎ ‎①“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就“兵马”内涵的不同角度展开。如:学会欣赏,减少嫉妒;学会开阔胸襟,减少狭隘;学会积极主动,减少被动;学会自主,减少依赖;学会交流,减少封闭;学会包容,减少自以为是;学会树立远大目标,减少急功近利;学会精神追求,减少物质欲望……‎ ‎②一个人在“心灵招兵买马”中发挥的领导者指挥者作用。‎ a.如何招兵买马(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的心灵)。‎ b.针对自己的心灵如何招兵买马(如何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弱点和特质,加强精神追求、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的熏陶)。‎ c.在招兵买马过程中总揽全局,关注初始,把握方向,守住本真。‎ ‎③“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强调一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意志力,引领作用,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对最终目的与意义的坚守。‎ ‎④不断地组建、完善队伍的“兵马”并开展活动。在队伍活动过程中各场“战役”的设计,积极英勇智慧的表现,最后呈现出来的“战果”,都是活的像一支队伍的明证。‎ ‎(3)围绕“我们是否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追问。‎ 这是从立足现实的角度,谈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命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带有思辨性与现实意义。也可以通过反面用例来立意:“一个人”没有“一支队伍”的活动引领导致生命的孤独软弱、迷茫荒凉、死寂、不自由,生命价值感的缺失。‎ 例文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 刘施扬 当一个人独自站在天地之间,孤立无援……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对此,清代袁枚有诗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看到桂林市中平地上孤拔而起的独秀峰,他以此勉励自己:人生孤立有何妨?‎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这样生活,即使外界风刀霜剑,即使路远马亡,也难以影响他内心坚强。‎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这是再好不过的诠释。当我们独自一人面对周遭的环境,即使孤军奋战,也要当作自己麾下统领着千军万马。面对外界的非难、指责、误解和孤立,要遵从内心的指引去生活,让自己的心灵强大起来,去追求自己希望坚守的自由。‎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面对智者学派的舆论压力,面对城邦公民对他“误人子弟”的指责,他孤军奋战,坚持“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践行了他对真理和言论自由的执着与坚守。‎ 陶渊明,在黑暗动荡的两晋时期,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世上人人皆为名利逐走,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可他却是滚滚污水中的一股清流,沁人心脾。他独不为五斗米折腰,反世俗功名利禄价值观之道而行,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归隐山林,不再入仕。面对世人的质疑和议论,他一笑而过,不以为意。他,践行了自己对淡泊自由的本心的坚守。他不屈于富贵的心,那一刻胜于千军万马。‎ 林逋,在繁华富丽的赵宋王朝,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当他在市坊间无法找寻到自己所想要的,毅然赶赴山水之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热爱自然间的山清水秀,厌恶世俗大众的纲常戒律。他以一人之力行骇俗之事,践行了他对心灵的追求。他强大内心的力量,那一刻,就如一支气壮山河的队伍。‎ 当一个人独自站在天地之间,孤立无援,不被理解,了无挚友知己相伴……‎ 请如苏格拉底、陶渊明、林逋一般——‎ 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