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 27 -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D.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阐明了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 - 27 -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信息所说,“‘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可见二者没有谁借鉴谁的说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表述错误。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并且依据文章第二段所说,“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成了后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 27 - A项,文中举例分析刘禹锡的两首诗,只是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提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项,“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判断有误,文中虽然没有举律诗的例子,且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并不能得出“律诗在绾合古今上比较松散”的结论。作者在分析“堂前燕”这一意象时也用了“联结古今”这样的表述,可见“联结”就是“绾合”的同义语,“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也是对原文的曲解。 C项,“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根据韩林德先生说的“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可见,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 故选D。 - 27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偕1.3万欠100余万》)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 材料三: 非法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兴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 27 -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9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D.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 27 -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6. 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材料三中虽提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材料中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文意强调的是合法借贷,题干范围太大,只是部分大学生。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C 项,“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混淆概念。注意材料二第一段第五行代词“其”,指代“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几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该严厉禁止的也是非法校园贷。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从政府角度考虑,简要分析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 - 27 -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明确只需从“政府角度”考虑;然后通读材料,分析材料中关于“非法校园贷”的信息,明确这些内容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分析非法校园贷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和抵制非法校园贷,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和做法,可以考虑政府能做的有哪些。另外,还需要联系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例如,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可知,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根据“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可知,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从现实思考政府对非法校园贷的治理问题,可知,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人们都叫他鹿山人。对蛋镇上的人来说,鹿山既陌生又遥远,像传说中的地名。如果不是为了看电影,鹿山人夫妇是不会千辛万苦撑船来到蛋镇的。鹿山人的妻子身世也很复杂。她是来自武汉的知青。鹿山来了十一个知青,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武汉没有亲人了,她不愿意回去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和鹿山人好上了。 - 27 - 从神态和动作就轻易看得出来,鹿山人和妻子十分恩爱。从河边到电影院的路上,鹿山人不断地转过头来问背上的妻子:累不累?饿不饿?晕得厉害吗?妻子每次都是作出否定的回答,还不时给鹿山人擦汗,轻轻摸他的脸……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不少平时经常争吵的夫妇自从见识鹿山人之后竟然变得相敬如宾。蛋镇人还把鹿山人夫妇当成了客人,每次见到,女人们都主动凑上去,问鹿山人:这次又带什么山货给我们?她们往山货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一抢而光,扔下来的钱让鹿山人感到既惊喜又不安。而她们更关心的是鹿山人的妻子。电影还没有开始,她就坐在电影院墙脚下等待。她们围着她嘘寒问暖,有时给她递上一碗热粥,一杯热开水,或者一根冰棍。还有人给她塞人参、鱼肝油、麦乳精甚至雪花膏,被她婉拒了。有一次,鹿山人上船离开了,走了好长一段水路,竟然又折返回来。因为妻子才发现有人在她的布袋里塞了名贵的山东阿胶,她坚决要物归原主。可是没有人承认是自己塞的。大伙都劝地收下,补补身子。但她一再拒绝,决不肯接受。鹿山人很焦急,最后把阿胶交给了老吴,请他代转交原主,她才同意回家。 “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她苍白的脸上一边是歉意,另一边是感激。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白纸黑字的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妻子难掩失望,立马瘫软在鹿山人的背上,用力扯他的耳朵,责怪他来晚了,要是昨天或前天来就不会错过电影。鹿山人不断地解释安慰。他的两只耳朵红彤彤的,都被扯裂了吧。 鹿山人背着妻子要走,却被妻子阻止了。 “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 妻子说:“可是,我们比台风先到呀。” 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我们再来。” 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你害怕回不了家呀?” 鹿山人沉默了。谁不害怕台风呀?台风来了,摧枯拉朽,地动山摇。还有暴雨、山洪,猛烈得惊心动魄。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的牌子,突然莫名哀伤起来,竟掩面低声地抽泣。 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 鹿山人也黯然神伤,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 - 27 - 风似乎越来越紧,天空中的云朵也变得慌乱起来。鹿山人不知道怎么说服妻子,只是俯下身子。试图让妻子爬到他的背上,然后回家。可是,她固执地拒绝了。鹿山人尝试性地去背她,被她推开了。鹿山人站起来,要抱她。她躲闪开了,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突然号啕大哭。 谁也无法劝止她的哭。这不是一个孩子在哭,而是一个内心悲苦的人在宣泄。鹿山人和大伙都束手无策。这样哭下去,对本来就病弱的她来说会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他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鹿山人妻子的哭声戛然而止,用哀求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盯着老吴。老吴让鹿山人背起妻子跟着他走进电影院。不一会,电影院里便传出片头曲的声音。 这次,鹿山人始终没有离开电影院一步,一直到电影结束,传来片尾曲的歌声,才进去把妻子背出来。 鹿山人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他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深山来客”为题,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交待了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 B. 台风、山洪暴发等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有助于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C. “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可能并不符合鹿山人夫妻的物质生活现实,却反映了妻子的深层心理状态。 D. 小说塑造了蛋镇妇女的群像,虽然未对其中个体进行精细刻画,但是也能够凸显她们热心、善良等形象特点。 8. 小说以“看电影”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充满了沈从文笔下浓郁的“边城”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看电影作为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妻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②看电影是鹿山人爱的承诺,也是妻子化解悲苦的方式,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发掘与表现;③看电影反映了时代的贫困与无奈,更凸显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 - 27 - ①小说讲述了鹿山人夫妻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边城》里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一样,具有深厚的悲剧色彩;②小说塑造了以老吴为代表的蛋镇人的群像,他们善良热心、轻财重义、勇于担当,与《边城》里船总顺顺、翠翠祖父一样,具有淳朴的传统美德;③小说与《边城》一样,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项,“同时也交待了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说法有误。小说标题“深山来客”不能体现人物的身份,也不能体现故事发生的地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情节内容的分析能力。情节内容的分析题型,主要从情节内容的结构线索上、情节内容对人物形象及作品内容体现上、情节内容体现小说的主题上去作答和分析。 本题“看电影”的情节内容始终贯穿着小说的始终,起到了线索性的作用。从内容上和人物形象上体现了鹿山人对妻子的体贴。从主题上反映了夫妇二人在那样的特殊年代,鹿山人信守承诺尊重爱情的可歌可泣的主题特色。从以上几个角度即可准确把握“看电影”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一般要从文本内容特色,语言特色,表达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赏鉴。 有人认为,小说充满了沈从文笔下浓郁“边城”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考生可以从本文和《边城》在歌颂主题上是一致的,都是写男女之间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而且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以善良、忠于爱情的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深层的主题上看,都是歌颂了善良淳朴的民风和对纯洁人性的赞美之情。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姜绾,字玉卿。弋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由景陵知县擢南京御史 - 27 - 。弘治初,陈治道十事。又言午朝宜论大政,毋泛陈细故,皆报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中官蒋琮以芦场事下绾覆按,琮嘱绾求右己。绾疏言:“琮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扬言阴中,胁以必从。其他变乱成法,厥罪有十。以内官侵言官职,罪一。妒害大臣,妄论都御史秦纮,罪二。怒河闸官失迎候,欲奏罢之,罪三。受民词不由通政,罪四。分遣腹心,侵渔国课,罪五。按季收班匠工银,罪六。擅收用罢闲都事,罪七。官僚忤意,辄肆中伤,罪八。妄奏主事周琦罪,欺罔朝廷,罪九。保举罢斥内臣,窃天子威柄,罪十。”事下南京三法司。既,复特遣官覆治以奏。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祖生衔向切骨。时向方监后湖黄册,祖生遂揭向、锦实侵湖田。诏下法司勘。勘未上,而琮为绾所劾。于是琮、祖生及吉合谋削锦籍,谪向官,复逮绾及余濬等,赴京论鞫,皆谪为州判官。绾谪判桂阳,量移宁国同知,迁庆远知府。斩剧贼韦七旋、韦万妙。其党纠贼数万攻城,绾坚守,檄民兵夹击,破走之。东兰诸州蛮悉归侵地。总督刘大夏奇其材,荐为右江兵备副使。思恩知府岑濬逐田州知府岑猛,绾献策总督潘蕃。蕃令与都指挥金堂合诸路兵大破贼,思恩平。绾条二府形势,请改设流官,比中土,廷议从之。寻引疾还。俄起河南按察使,寻复以疾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姜绾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B. 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C. 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D. 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 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朱元璋奉行以孝治天下。 C. 法司,明清时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D. 量移,古代公文用语。多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至距家乡较近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姜绾履职尽责,积极进言。担任南京御史期间,他先是陈述治国之策十件事,后又说午朝应当讨论重大政事,不要泛泛陈说琐事。这些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B. 姜绾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弘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太监蒋琮因芦场事件交由姜绾复查,蒋琮向姜绾求助,但姜绾不为所动,反而上疏列举蒋琮十条罪行。 C. 姜绾遭受报复,因此被贬。姜绾弹劾蒋琮没有成功,反而遭到蒋琮的报复。蒋琮与陈祖生、刘吉等人合谋反扑,姜绾被逮捕到京城审讯后,贬为桂阳判官。 D. 姜绾颇善用兵,破贼有功。任庆远知府时,他斩杀大盗韦七旋、韦万妙,击退其党羽,受到刘大夏赏识。后与潘蕃一起指挥各路兵马大败贼寇,平定思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琮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扬言阴中,胁以必从。 (2)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蒋琮任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借公事来满足私欲,扬言暗地里中伤(告发者),威胁(他们)必须服从。 (2)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3)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在此之前,御史余睿弹劾太监陈祖生违犯祖制开垦后湖田地,湖因此淤塞,奏章下交南京主事卢锦勘察后回复朝廷。卢锦过去与祖生有隔阂,而给事中方向曾弹劾祖生不称职的情况,又因为打雷震动了孝陵的柏树而弹劾大学士刘吉,所以谴责祖生更加用力。 - 27 - “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中“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作“劾”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锦”做“与祖生有隙”的主语,应在“报”与“锦”之间断开,排除A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多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至距家乡较近的地区”表述错误。此处的“家乡”应改为“京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后与潘蕃一起指挥各路兵马大败贼寇,平定思恩”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蕃令与都指挥金堂合诸路兵大破贼,思恩平”可知,是总督潘蕃命令他与金堂一起指挥各路兵马大败贼寇,平定思恩。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①以,凭借……身份;假,假借;适,满足;阴中,暗地里;胁,威胁;②平明,天刚亮的时候;乃,才;骑能属者,定语后置,部下壮士能跟上的人;③孤,自幼丧父;及,等到;省,知道;兄嫂是依,宾语前置,依靠兄嫂。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27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7 - 姜绾,字玉卿,是弋阳人。成化十四年考中进士。由景陵知县提升为南京御史。弘治初年,陈述治国之策十件事。又说午朝应当讨论重大政事,不要泛泛地陈说琐细小事,都得到了皇帝答复。弘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太监蒋琮因芦场事件下批给姜绾复查,蒋琮嘱托姜绾请求帮助自己。姜绾上疏说:“蒋琼任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借公事来满足私欲,扬言暗地里中伤(告发者),胁迫(他们)必须顺从。其他更改扰乱既定法规,其罪有十项。以太监侵犯谏官的职权,是罪行之一。嫉妒迫害大臣,毫无根据地弹劾都御史秦纮,是罪行之二。恼怒河闸官有失迎候,打算上奏罢免他,是罪行之三。受理百姓的讼词不通过通政司,是罪行之四:分头派遣心腹之人,侵吞国家赋税,是罪行之五。按季度收取轮班匠人的工役银子,是罪行之六。擅自收留任用已经罢官赋闲的都事,是罪行之七。官僚中有冒犯他旨意的就肆意中伤,是罪行之八。毫无根据地上奏主事周琦有罪,欺骗朝廷,是罪行之九。保举已经罢免斥退的太监,盗用天子的威严权柄,是罪行之十。”此事下交南京三法司处理。后来,又特地派遣官员复审后上奏。在此之前,御史余睿弹劾太监陈祖生违犯祖制开垦后湖田地,湖因此淤塞,奏章下交南京主事卢锦勘察后回复朝廷。卢锦过去与祖生有隔阂,而给事中方向曾弹劾祖生不称职的情况,又因为打雷震动了孝陵的柏树而弹劾大学士刘吉,所以谴责祖生更加用力。祖生病恨方向入骨。当时方向正在管理后湖的黄册,祖生于是揭发方向、卢锦确实侵占湖田。皇帝下诏将此事下交法司勘察。勘察结果还未上报,而蒋琼被姜绾所弹劾。于是蒋琮、祖生及刘吉合谋削夺卢锦的官籍,贬谪方向的官职,又逮捕姜绾及余睿等人,将他们押赴京城审讯,都贬为州判官。姜绾被贬为桂阳判官,酌情减罪移任宁国同知,升任庆远知府。斩杀大盗韦七旋、韦万妙。他们的党羽纠集盗贼数万人攻城,姜绾坚守,传令百姓士兵夹击,打败并赶跑了盗贼。东兰各州蛮人全部归还了侵占的土地。总督刘大夏赏识他的才能,推荐他为右江兵备副使。思恩知府岑睿赶走田州知府岑猛,姜绾向总督潘蕃献计。潘蕃命令他与都指挥金堂集合各路军队大败乱贼,思恩平定。姜绾逐条上奏二府形势,请求改设流官,比照中原,廷臣商议后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因病辞官回乡。不久起用为河南按察使,再次因为患病回乡,死在家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径 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释:保暹,字希白,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著名诗僧。断棱:路上石板断裂的缝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境界全出。初秋时节,杉竹林叶叶茂枝密,清阴一片,甚是安谧。一条小道,从中蜿蜒穿行。幽静雅致,正是僧人信步闲行的好去处。不说“秋径”而秋径自见。 B. 颔联、颈联接上联“闲行”两字,以情景交融写法,写自己在闲行中品味到的大自然的幽僻岑寂:寺僧来去的身影,石板裂缝留下小虫穿过的痕迹。这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写境界密合。 C. 尾联大笔宕开,不以小径作结,却从曲径通幽的现状,进而想到那视线不到之处,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僧在隐居。诗人喜爱小径,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D. 这首诗,句句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句锤字锻,洗尽铅华。处处紧扣秋径,不断变换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图,同时将自己淡泊的胸怀寄托在景中。 15. 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这首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请结合诗歌第三、四联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第三联,以“虫迹”“幽穴”等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细微之处的意向摹写展现了大自然和谐、宁静的原始形态之美,极力渲染林中之静。作者将观察的目光投注到“虫迹”“苔痕”等细微物上,正是源于他闲静淡远的心境和对山林生活的喜爱。②第四联,诗人展开美好的想象,遐想峰顶下层峦深处的幽谧,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安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表现了诗人淡泊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以情景交融写法”表述错误。颔联、颈联主要采用的是以动衬静(或以动写静,或以声绘静)的手法。此时正是“空山新雨后”,金风送爽,凉意宜人,诗人心旷神怡,游兴更浓了。密林深处更是宁静至极。忽然,诗人听到轻微的步履声,它划破了寂静,显得分外清晰。原来是寺僧归来了。归僧的脚步声消失了,四周又是一片悄然。在这样静谧的天地里,诗人的目光由大及小、由粗及细,开始注意起大自然可爱的小生命了。他看到,这条小路上石板的断缝间,时浓时淡地点满了暗绿的青苔。于是诗翁的兴致更高了,谛视也愈细了。他见到在那幽穴裂罅之间,虫迹纵横交叉。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还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思想情感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然后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第三联中写他见到路边,小虫钻过的地上,有一个个小洞,山路的石板断缝间,长满了青苔。第三联纯用工笔写景,得六朝山水诗雅趣。作者是个僧人,僧人以清静为本,从他对景色的描写上,分明可见他当时的情怀。他爱这小径爱得是那么深,他的心境是那么悠闲无挂,所以才那么细心地观察小径中一切微不足道的东西,从小虫钻的洞到石板上的苔痕。从写大环境到刻绘细物,可见诗人在这空寂的小径中留连徘徊了许久。诗写到第三联,诗人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妙在尾联忽然大笔宕开,不以小径作结,而是从曲径通幽的现状,进而想到那视线不到之处,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隐居。这样翻深一层,诗人爱小径的原因,也就在不言之中了。这样结,结得很全面,既写小径,又把自己的深情和盘托出,富有禅味。尾联写这条密林中的小路使诗人流连忘返,以致他展开遐想:在那下面层层岩峦的深处,必有深幽之地,可以隐居。诗人展开美好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宁静安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名篇名句默写 - 27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唐代诗人杨敬之在《华山赋》写道“小星奕奕,焚咸阳矣”,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有两句直接描摹音乐,其中“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清脆激越,“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 【答案】 (1). 湖月照我影 (2). 送我至剡溪 (3). 楚人一炬 (4). 可怜焦土 (5). 昆山玉碎凤凰叫 (6).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剡,炬,凰,芙,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_________之效。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 27 - 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 B.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根据前文“秦砖汉瓦”,此处选用成语“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此处是形容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建筑精美,根据“虽没有皇家气象”,此处选用成语“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此处根据前文“此联内容很好”,选用成语“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 27 - 根据前文“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推断此处用“差强人意”。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本题中,前面说“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可见“其”应是指前面所说的对联,后面说“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是对对联的评价,“概括之全面”指内容,“含义之深刻”指内涵,“对仗之工整”指形式,“回味之无穷”指表达效果,从逻辑顺序来看,作为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即“回味之无穷”应放在最后;“概括”和“含义”都是内容方面,而“对仗”是形式方面,所以“概括”和“含义”应放在一起。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仔细阅读这句话,可发现,这句话病因有两个,一是成分残缺,“年代久远”前面缺少关联词语“因为”;一个是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从句子来看,应该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幅咏竹联“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这幅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所以划线的句子可改为“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逻辑混乱造成语序不当,排除AB;“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和“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两句应是转折关系,D项缺少关联词语“但”。 故选C。 - 27 -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书”是识字,当然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也是高级语文。当时的宫廷教育分文武两科,①___;但是,“射御”在“礼乐”的覆盖下,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所以,②____。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可谓不早。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都是帝制,虽然固化,但上古、中古到近古,内在的变化也很复杂。社会变,语文不能不变;但是,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保留着太多的传统,也形成了太多的习惯。 【答案】 (1). ①射箭和驾车属于武科 (2). ②一切教育均以语文为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语段论述的是语文作为中国最古老课程的具体体现。第一处根据后文谈到的“礼乐”“射箭”等学科,这强调的是武科;第三处根据“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这表明无论是文科还是武科,都必须要遵循文本,以语文作为核心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完成题目。 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8分钟动画短片《包宝宝》,喜获最佳动画短片奖!“家庭”与“爱”,一直是皮克斯动画所关注的主题。 - 27 - 《包宝宝》以其细腻的描述、大胆的想象、感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人。短片除了展现中国的美食文化,还有很多非常贴近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元素,例如,加拿大唐人街菜市场的中文标牌、点心店墙上的财神挂历、厨房里的酱油辣椒酱、碗碟的花纹样式、公园里打太极的身影。 结合动画海报、文字内容与个人理解,谈谈动画短片的题名“Bao”的内涵。 【答案】(1)这部动画短片“Bao”的含义:一是指中国的食物包子;二是Bao实喻汉字“宝”,发音相同,意指宝贝,被父母珍爱的孩子;三是指包住、掌控的意思;四是指包容与理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观察图片内容,主要图形、文字等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解答。 本题时,要关注海报中的图形和文字内容,结合个人理解进行作答。要注意探究Bao的多义内涵。字面上:中国美食包子、发音上:人格化的宝宝形象。深层含义“呵护与陪伴”“相互理解”,可以得出“包容与理解”;“青年期产生的对母爱的隔阂与疏远”,母爱有时候是一种变相的掌控和控制。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7 - 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刻,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官方到民间,都伸出援手。援助物资上特意印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诗词,给中国人民以温暖与力量。韩国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持续驰援中国抗疫,送来多批急需的物资。 当日本、韩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还在抗击疫情的中国立即向日韩两国人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先后为大邱市、首尔市捐赠医用口罩,并附上“岁寒松柏,长毋相忘”等韩国经典诗句。 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深刻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实验中学学生的身份,为其他国家身处疫情之中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异域同天,携手抗疫 ——致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 青少年朋友们: 你们好! 2020年初的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庚子春节,让我们成为“宅男”“宅女”,蔓延的疫情让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焦急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带给我们的温暖。在这场战役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守卫者,人人都是战斗员。 合则俱利,损则全伤。当前,全球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不会区分种族民族的差异,不会遵守国界和文明的规范,也不会顾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疫情,全球唯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的协作与互助,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冷漠,才能够尽快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终止疫情给更多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在全球化时代,通信和交通方式史无前例的便捷,人类交往沟通创纪录地深入和广泛,各国相互依存与彼此联系前所未有地频繁。另一方面,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持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并向其他领域外溢,助长了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人类历史已经见证了太多次这种不幸,从1918年全球大流感造成的惊人死伤,到21世纪来势汹汹的埃博拉疫情、非典型肺炎疫情和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无不在一次又一次地给人类敲响警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 27 -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统一时空,在疫情面前显得更为突出和实在。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为全球防控新冠病毒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通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50个国家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中国之外累计确诊4919例新冠肺炎患者,在中国境外已有近60例死亡,越来越多的国家首次上报了新冠肺炎病例。这一现实挑战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造成了更为突出的紧迫威胁,也暴露了多个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出的紧急预警:“现在中国以外地区才是最大担忧。”当前是应对全球疫情的关键时刻,必须做到分秒必争,才能赢得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赛跑。 地不分东西南北,国不分强弱富贫,人不分种族民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各国迅速采取行动、真诚协调沟通,以团结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不仅关乎各国自身利益,更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在这个特殊“开学季”,我们应该安下心来,开启居家网上学习模式,虽不能奔赴一线,但可以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学习和生活,展现青少年担当。我相信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实验中学学生XXX XX年XX月XX日 【解析】 【详解】本题材料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材料作文首先要全面准确的解读材料,明确材料要求,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更要明确任务所在。 审题: 本题材料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材料讲了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刻,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官方到民间,都伸出援手。援助物资上特意印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诗词,给中国人民以温暖与力量。韩国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持续驰援中国抗疫,送来多批急需的物资。而当日本、韩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还在抗击疫情的中国立即向日韩两国人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而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深刻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材料的关键词,是“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心事件是围绕在疫情期间,各国互帮互助,可以围绕此来展开立意。另外还要结合材料要求,以实验中学学生的身份,为其他国家身处疫情之中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即可。 立意: 1.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携起手来战胜疫情 - 27 - 2.世界人民亲如一家,共同抗击疫情 3.让世界充满爱 4.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5.抗击疫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素材: 1.值得关注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强调要开展国际合作,高度重视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在协调各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努力,为成员国提供公共卫生安全政策建议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世卫组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也是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不仅采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更以其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2.令人欣慰、更让人抱持信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全方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展示了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这一次,中国又走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面。习近平主席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与多国领导人通话,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就加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阐释。 3.中国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抗击疫情,防止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加强与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的疫情通报和信息共享,而且以自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努力向世界各国表明,只要措施正确,疫情可以遏制,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疫情注入了信心。中国在自身抗疫吃紧的同时,向遭遇疫情的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中国作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人民展示的必胜信念和团结奉献精神,中国为保障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的积极贡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实践。 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时代都要有科学的思想指引,也都必然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高度,着眼新时代中国发展新要求,深刻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来的,为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彰显了全球合作抗疫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 27 - 5.凝聚共识是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特有的共同理念和认知为基本前提。一方面,人类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是真实客观的存在,只有依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维护。这种普遍共识是化解现实利益冲突和思想意识分歧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任何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文化魅力,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基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公约数,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共同难题志同道合的选择。它促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明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那些只承认个体差异不承认人类整体,只强调本国利益忽视世界公共利益,甚至把本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共同利益之上,用本国绝对权利代替甚至损害人类生存发展共同权利的理念认识和政策行为,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消解,都是对人类发展与进步事业的侵害。 6.命运与共是基础。在人类社会各种共同体中,基于共同生存条件和外部威胁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是在决定生存发展意义上彼此存续攸关、生死相系的状态,是最自然、最基础也最具稳定性的共同体。具有这种命运的内在关联,在面对威胁与挑战的共同处境时,便有了共同的立场和前途,从而奠定了人类共同体的命脉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人员往来和货物流动更加便捷,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国内问题和全球问题彼此转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挑战越来越突出,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彼此相互依存。可以说,在这种唇亡齿寒的全球深度联动下,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世界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人类已经成为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结构: 作文开篇提出: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守卫者,人人都是战斗员;中间部分进一步阐述面对疫情,全球唯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的协作与互助,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并以埃博拉疫情、非典型肺炎疫情和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再次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最后呼吁青年“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学习和生活,展现青少年担当”。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