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浙江卷用)(4)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之,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钟毓与参佐射,魏舒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坐愕然。俞大猷与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驰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数十武 武:半步,泛指脚步 B.惊而诘其故 诘:追问 C.或窜名县胥 窜名:串通 D.恂恂若儒生 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 窜名:以不正当手段列名其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把。B项助词,表取独/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和/连词,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氏因狗猛而惜之,但是这只狗在冉氏父子与贼激烈搏斗中一反常态,蜷曲于床下,露出了怯的本质。冉氏恼而杀之。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B.作者将冉氏之狗与张狂跋扈,俨然壮士的市井无赖作类比,对市井无赖投之以深恶痛绝的喜剧性讽刺,将之与表征平凡、中藏醇美的君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C.作者认为人的才能都有长处和短处。在人才问题的“用其长”“容其短”方面有个“质” 与“度”的区别。只有以具各长处为前提,有所短方不足怪,如那种德性淳朴恭谨而无大作为者,那种禀性放荡不羁但可成大事者。 D.石氏基业毁于石虎的例子说明“妇人之仁”的内涵是重其用不计其害,从而把冉氏最初对狗爱其猛、忍其害,以及刘氏觉得狗可防贼。不计搏己之怨,归为“妇人之仁”。 答案 C 解析 “人的才能都有长处和短处”这一理解绝对化了,从原文最后一段“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句可知,君子并非这样。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既 归 念 此 良 狗 也 藉 令 有 仇 盗 夜 往 劫 之 狗 拒 门 而 噬 虽 数 人 能 入 咫 尺 地 哉 闻 冉 氏 颇 患 苦 此 狗 旦 若 遇 之 于 市 必 嘱 之 使 勿 杀 此 狗 累 千 金 不 可 得 也 答案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一怒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一方之人没有谁敢呵问他们是谁,(想干什么),他们就像一群壮士一样。 (2)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距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儿女告别,害怕以后不能再见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患:讨厌 B.烛之,则狗也 烛:照 C.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D.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 答案 C 解析 然:通“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介词,用。B项介词,在/被。C项连词,表承接/表转折。D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答案 A 解析 “并不赞赏”错,实为赞同。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曰 勇 于 私 斗 而 怯 于 公 战 又 奚 独 怪 于 狗 而 烹 之 嘻 过 矣 答案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驰而可以集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比这种人差一些的,就是那些谦逊而不能有作为的人。再差一些的,则是那些平日放荡不羁到关键时刻还能做事的人。 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有一只狗很凶猛。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抓扑撕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像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人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所以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迎上前来大叫。我用折下的柳枝横扫它们,许多狗都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十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已经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我在路旁休息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地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好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即使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嘱咐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追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有一天,冉家进了盗贼,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起来拿了棍棒一起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好像有轻微的喘息声,用蜡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曲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像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音的样子。主人说:‘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哪知它抓扑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因为这个缘故,于是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却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以不正当手段列名县吏当中,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在集市上行走,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怒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一方之人没有谁敢呵问他们是谁,(想干什么),他们就像一群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官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忽然马房里的马在夜里受到惊扰,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侥幸拔出刀,仍旧颤抖着碰撞出声音。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距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儿女告别,害怕以后不能再见面,他们的害怕和恐惧到如此地步,所以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却胆怯。”又何必单单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太过分了!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这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最终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却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软心肠古今都一样。由此说来,那姓冉的才智超过一般人多得多了。 人的才能,有擅长的地方就会有缺乏的地方;而君子就不是这样,钟毓与部下射箭的时候,魏舒经常给他计数;后来遇到人手不够,才用他充数,没想到魏舒箭无虚发百发百中,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俞大猷跟人讲话的时候,小心谨慎得样子像个学生;而等到提起战鼓站在军门之前时,则勇气百倍,战无不克。像这样的人是很少的。比这种人差一些的,就是那些谦逊而不能有作为的人。再差一些的,则是那些平日放荡不羁到关键时刻还能做事的人。而像这样只能害人却不能成事的人,只是像狗一样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④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有改动) 注 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第一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尊敬 B.恶人无有所纪 纪:法度,准则 C.有名侈于实 侈:夸大 D.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答案 B 解析 纪:通“记”,记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转折连词,但是/假设连词,如果。C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作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答案 A 解析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 之 难 如 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若 先 生 之 道 德 文 章 固 所 谓 数 百 年 而 有 者 也 答案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 第二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有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答案 B 解析 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就/连词,却。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扬欧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扬了自己的先祖。 答案 C 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误。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至 于 通 材 达 识 义 烈 节 士 嘉 言 善 状 皆 见 于 篇 则 足 为 后 法 警 劝 之 道 非 近 乎 史 其 将 安 近 答案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2)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 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都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任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呢?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作碑文之人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具有道德素养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舛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