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学案2(2)
学案二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学习目标:①明确高考对实词、虚词的考查角度——辨析近义实词;正确使用虚词。②掌握辨析实词、虚词的常用方法。 考向一 实词辨析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实词的考查以动词、名词、形容词在语境中的辨析为主。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在下列句子的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选择理由。 例1 [2014·山东高考]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蔓延/曼延)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蔓延) 理由:“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如“火势蔓延”,而“曼延”指连绵不断,如“山路曲折曼延”。根据句意,应为“蔓延”。 例2 [2014·北京高考]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________与品味。(蕴涵/内涵)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内涵) 理由:“蕴涵”有两个义项:①动词,包含;②动词,表示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两个义项均不能与“品味”并列。而“内涵”表示人或事物内在的涵养,符合句意。 例3 [2014·山东高考]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反映/反应)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反应) 理由:“反映”与“反应”都可表示外界对机体刺激而引起其活动或变化。但“反应”表被动,可做动词、名词;“反映”具有主动性,只做动词。根据句意,此处应为名词“反应”。 例4 岳飞被秦桧________,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诬蔑/诬陷)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诬陷) 理由: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故应填“诬陷”。 例5 边城明净的________,教化着朴实的人们。(风光/景象)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风光) 理由:“风光”即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还表现景象对人的积极影响,其使用范围比景象大。故选“风光”。 例6 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演练/演示)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演练) 理由:“演练”侧重于“练”,即训练,练习;“演示”侧重于“示”,示范。结合语境,应选“演练”。 例7 [2013·江西高考]家庭的__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熏陶/熏染)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熏陶) 理由:“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例8 2011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________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垂询/咨询)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咨询) 理由:“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所以选“咨询”。 技法探究JIFATANJIU 实词辨析要九“看” 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例4]中,“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 (2)看适用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例5]中,“风光”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还表现景象对人的积极影响,其使用范围比景象大。 词义范围的大小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3)看表达侧重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辨明了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的状态和性质方面。 如[例6]中“演练”侧重于练,训练;“演示”侧重于示,示范。 (4)看适用对象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如[例1]中,“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常用来形容火势等;而“曼延”指连绵不断,常用来形容山路。 (5)看词性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启示”与“启事”,“启事”,是指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如征稿启事,征婚启事,词性是名词,而“启示”是启发的意思,作动词时,可作谓语;作名词时,可作主语或宾语。再如“品味”和“品位”,品味是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词性),品位是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是名词(词性)。 (6)看表达重复与否 对词语意义理解不准确经常会导致重复表达。辨析实词也可从表达重复与否的角度辨析。 如“凯旋”的意思是胜利归来,若说“凯旋归来”便犯了重复的错误;再如“悬殊”的意思是差别很大,若说“美国贫富很悬殊”也犯了重复的错误。 (7)看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情色彩。 如[例7]中,“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是褒义词,而“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是贬义词。 (8)看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方分别叫“棒子、苞米、苞谷”等;生活中说的“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笑纳、承蒙”等,在其他文件中就不常用。 再如“商量”与“磋商”,都有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交换意见的意思。不同就是“磋商”多用于正式场合,是书面语,而“商量”多用于非正式场合,是口语。 (9)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又如“释怀”“消受”这两个词的习惯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一般都说“无法释怀”“难以释怀”“无福消受”。 知识小贴士ZHISHIXIAOTIESHI 常考易错近义词辨析 1.安置:安放、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顿: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2.摆脱: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等不利的情况)。 解脱:①佛教用语,摆脱烦恼,得到自在;②摆脱;③开脱。 3.包含:里边含有。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4.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②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流行病暴发、雪崩暴发。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如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 5.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6.必须: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①可作谓语,如“日用必需品”;②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7.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编纂,撰写。 编纂: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8.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9.辨正:辨明是非,改正错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辩证:①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②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③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 辨证:①同“辩证”①;②辨别症候,如“辨证论治”。 10.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鉴别:侧重于从实际上审定真伪与好坏,使用范围较小,多指具体事物。 11.不齿: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 12.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有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13.不日:指过不了几天,侧重表示具体日期不确定。 即日:指当天、近日,最近几天,强调日程已定,语气肯定。 14.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5.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劳作”。 常年:①终年、长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②平常的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200斤”。 16.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7.成绩: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 成就:指事业上的成绩。后者词义比前者重,往往指重大的收获,适用范围较窄。 18.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弛缓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迟缓地迈着步子”。 19.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侧重于自然属性,如“出生于20世纪初”。 20.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和人际交往,如“处世稳健”“为人处世”。 处事:指处理事务,如“处事认真,从不马虎”。 21.创建:动词,创立。 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 22.醇厚:(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23.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24.伺候: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服侍,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25.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即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中性词)。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原意(贬义词)。 26.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27.大事:①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事情。②大力从事。 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大肆:毫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 28.淡薄: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又可以用于抽象事物。①指云、雾等密度小。例如“没想到,到了山顶,天空中弥漫的浓雾突然变得越来越淡薄”。②指味道等不浓。例如“以前这种酒的味道特别醇厚,现在不行了,越来越淡薄了”。③指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例如“只有你们青年人才会对流行歌曲这么感兴趣,老年人对这方面的兴趣就淡薄多了”。④指印象等模糊。例如“过去了那么多年,人们对那场战争的印象早已淡薄了”。 淡泊:也作“澹泊”,只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指不追求名利。例如“一般人对这种侵权行为都受不了,可他生性淡泊,并不想追究”。 29.堵塞:侧重于“堵”,使原来通畅的变得不通畅。 阻塞:侧重于“阻”,使原来流动或可以通过的水流、气流、人流、车流等被阻挡住。 30.度过:用于指时间,如“度过假期”。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通过,如“渡过大渡河”“渡过难关”。 31.恩惠:是名词,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恩赐: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32.遏制:指极力制止或控制。 遏止:极力阻止。 33.发奋:①振作起来,奋发;②同“发愤”。 发愤:决心努力。 34.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如“实行法治”。 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如“健全法制”。 35.反映:①反射;②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③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①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②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③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如“反应如此之快”。 36.妨害:使受损害。如“妨害健康”“妨害生长”。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37.防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预先做好准备。 防范:戒备;防备。 38.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39.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 40.扶养:扶助供养,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只能用“扶养”。 抚养:对年幼者的抚育教养。 41.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 服法:(犯人)服从判决。(“伏罪”“服罪”是同义词) 42.伏帖:①心里舒服;②顺从。 服帖:①顺从;②妥当。 伏贴:紧贴在上面,动词,如“伏贴在他身上”。 辨析:表示顺从、驯服时,“服帖”“伏帖”通用。但表示舒坦时用“伏帖”,表示妥当时用“服帖”,如“把事情办服帖”。 43.废止:指废除,停止实行(法令、制度等)。 废置:指搁置起来不用。 44.腐败:指(有机物)腐烂变质,(人)腐化堕落,(是“腐化”行为的结果),(社会、制度、机构等)黑暗,混乱。可指社会行为。 腐化:指思想行为变坏(多指贪图享乐、生活糜烂),也指使腐化。强调行为的过程,多指个人行为。 45.感奋:因感动、感激而兴奋或奋发。 感愤:有所感触而愤慨。 46.个别:单个,极少数,如“个别处理”“个别现象”。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47.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也指武术,如“这幅字功夫很深”。 工夫:一般用来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如“没闲工夫”“我上小学那工夫”。 48.功效:指作用、效果或功能。 工效:指工作的效率。 49.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 50.关注:关心重视。 关心:①留意,注意。②关怀,挂念。 51.贯穿:穿过,连通。 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52.灌注:指用液体浇灌。 贯注: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53.国事:指国家大事。 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54.过度:形容词,超过适当限度,过分。 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55.搁浅:指(船只)进入浅滩,不能行驶,也比喻做事受阻,不能进行。 搁置:指放置起来,停止进行。 56.蛊惑:指使受毒害而迷惑。 鼓惑:指煽动,迷惑。 57.宏大:侧重于规模大,常用于建筑物、队伍、场面、理想。 洪大:声音大而响亮。 58.化装:为不被人识别或演戏而改变装束,着重指衣着。 化妆:为更美丽而打扮修饰,着重指头部、手部。 59.涣然: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光彩焕然”。 60.惶惶:惊恐不安,如“人心惶惶”“惶惶不可终日”。 遑遑:匆忙,不安定,如“遑遑无所依归”。 煌煌:光彩夺目、盛大醒目,如“灯光煌煌”。 61.会合:着重于人相会聚拢。 汇合:除水流聚集的意思外,常比喻抽象事物(意志、力量等)汇聚在一起。 62.含义:指(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含意:指(诗文、话语中)含有的意思(多指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63.厚意:指深厚的情意,只指单方面的情意。 厚谊:指深厚的情谊,通常指相互之间的交情。 64.机体:生命个体的总称,如“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 肌体:身体,也用来比喻组织机构。 65.艰苦(艰苦卓绝):艰难困苦,适用于环境、生活、岁月等客观条件。 坚苦(坚苦卓绝):坚忍刻苦,适用于主观精神、工作作风等。 66.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坚韧:坚固有韧性。 67.简洁:说话作文简单明白,侧重于没有废话。 简截:说话作文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简捷:①同“简截”。②行动、方法、手续简便快捷。 68.检查:指一般的查看、考查。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审查检举。 69.鉴别:通过仔细观察加以辨别(真假好坏)。 甄别:①审查辨别(优劣、真伪);②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 70.校正:校对更正文字位置上的偏差和错误。 矫正:纠正生理毛病和错误偏差。 教正:客套话,让人指教。 71.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两个词的意思很接近,只是“截止”强调了“停止”,比如展览会的闭幕日期,也就是它的“截止”日期;但若中间已统计有多少人参观,就只能写“截至”到某日,参观人数多少。 72.界限与界线:都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比如“是非界限”,写哪个都行。但若是具体地区的分界,就只能用“界线”。 73.精美:侧重于美好、漂亮,适用范围较大,可以用来形容器物、建筑或工艺品。 精致:侧重于别致、精巧,使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用于精工细作、精巧新奇的东西。 74.精当:侧重于“当”,(言论、文章等)精确恰当。 精辟:不仅含有“精确恰当”的意思,而且强调深刻透彻。 75.看中:经过观察,感到满意,不能加“很”字。 看重:看得起,看得很重要,可以说成“很看重”。 76.考察:实地观察调查,深入研究。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77.滥用:着重于“滥”,有不该用而用了或过度使用的意思。 乱用:着重于“乱”,有错用混用的意思。 78.厉害:形容词。①难以对付或忍受。②剧烈、凶猛,如“头痛得厉害”。 利害:名词,利益与损害,如“他们之间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79.漫游:随意游览。 周游:到各处游历;游遍。 80.面市:指产品开始供应市场。 面世:呈现于世间;问世。多指精神产品、科技产品(如新产品、新著作)与消费者、读者见面。 81.谋取:设法取得。 牟取:谋取不应得之名利,含贬义。尤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如“牟取暴利”。 82.品位: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也可用作动词,指“品尝”“玩味”。 83.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 84.启用: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 起用:侧重于“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起用”多与人搭配。 85.谦虚:重在不自满,肯接受批评,能虚心向别人请教。 谦逊:除含谦虚的词义外,还含有对人态度上恭谨的意思,如“为人谦逊”。 86.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如民权、人权、选举权都是“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人权等都是“权力”。 87.善于 擅长 都指某方面有特长。“善于”的宾语通常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擅长”则可以,如“擅长水墨、丹青”。 88.商量:是指一般问题的商讨,常用于口语。 商议:是指为了对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商讨。 商榷:是文言词,含尊敬、客气色彩,常用于书面语体,多指学术问题。 89.申辩:申述理由,加以辩解。 声辩:公开辩白;辩解。 90.申明:指郑重说明,比“声明”更正式,常用于重大立场、理由的说明。 声明:公开宣布或表明立场、态度。 91.圣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胜,优美的。 92.十足:十分充分。 实足:确实足数的,如“分量实足”“实足年龄”“实足260人”。 93.时世:时代或当前的社会,如“时世的变迁”“艰难时世”。 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如“为时势所迫”。 94.时髦:(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 时尚: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②合于时尚。 95.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也指实验的工作。 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96.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处事待人圆滑。 事故:原泛指事情,现在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 97.事务: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 事物: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哪些事情事件),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98.收罗:指广泛收集,对象一般是人才、材料等。 搜罗:强调“搜”,指到处寻找,有时包括一定程度的选择,对象多是史料、人才、作品等。 99.受业:接受教育、知识。 授业:给予教育,传授知识。 100.熟悉:侧重知道得详细、清楚。 熟习:侧重于技巧掌握得熟练。 101.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 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102.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含褒义。 沉醉:比喻深深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也指沉迷于想象中。 103.题材:作品的材料内容,如“军事题材”。 体裁: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小说体裁”。 104.提词:戏剧演出时给演员提示台词。 题词: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 105.提名:被定为候选人。 题名: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 106.体验:重在有所经验,强调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对象是生活现实。 体会:强调“领会”,其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决定等思想内容。又常指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心理等。 体味:重在品味,揣摩,对象常是语言文字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107.体形:身体形状,如“体形匀称”。 体型:身体类型,如“特殊体型”。 108.停止:不再进行。 停滞:因受阻碍而不能顺利发展,如“停滞不前”。 109.推托:借故拒绝,侧重拒绝的行为。 推脱:推卸、推辞;推卸责任、错误等,侧重推的结果。 110.推崇:指对人十分推重。 推重:多指对人的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 111.误解:①理解得不对。②错误的理解。 曲解:不顾客观事实或歪曲原意,做错误的解释。 112.萧萧:形容风声、马嘶声、草木摇落声。 潇潇:多用于形容刮风下雨。 113.降伏:使驯服。主语为使别人服从的人。 降服:驯服、投降。主语为屈服的人。 114.协调: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 谐调:侧重比例匀称,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 115.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如“心律不齐”。 心率:心脏跳动的频率,如“心率太快”。 116.刑罚:依照刑法对违法者施行的法律制裁。 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117.修养: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 休养: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118.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如“同等学力”。 学历:学习经历,指持有何级学校的文凭。 119.徇情:为了私情而违反法律。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 120.严整:队伍严肃整齐;管理或书画布局严谨。 严正:立场态度严肃正当。 121.扬扬:得意的样子(扬扬自得)。 洋洋:形容众多或丰盛(洋洋万言)。 122.疑义:可疑之处。 异议:不同的意见或议论。 123.意气: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主观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124.意旨:意图,意向,目的。 意志: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125.隐晦:意思不明显。 隐讳:隐瞒不说。 126.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也作“赢利”。 营利:谋求利润。 127.幽雅:环境幽静雅致。 优雅:举止言谈有风度。 128.愚蠢:重在指笨拙,头脑迟钝,不灵活。 愚昧:重在指蒙昧,缺乏知识,文化落后。 129.允许:应允并许可。 容许:容忍许可。 130.箴言:劝诫的话。 真言:实话。 131.侦查: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确实有罪而进行的调查活动,如“立案侦查”。 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如“侦察敌情”。 132.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133.制止: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 阻止:使不能前进、发展,使停止行动。 禁止:侧重于不允许发生,对象常常是未发生的。 134.制定:意指创制决定,强调动作已完成。对象常是纲领、决议、政策、方针、路线、章程等,多用于书面语。 制订:多指协商、创制、拟定,只说动作本身,不指动作已完成,对象多指计划等。 135.终身: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如“终身之计”“终身大事”(多指婚姻)“终身保修”。 终生: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如“奋斗终生”。 136.终止: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 中止: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未做完。 137.周密:着重指周到、完备,没有疏忽,多用于思维计划等。 严密:着重指严实、紧密没有疏漏,多用于防范、结构、组织、体系等。 138.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如“这位老人精神很好,但脾气越来越古怪,令人难以捉摸”。 琢磨:思索,考虑,如“仔细琢磨一下应对措施”。 139.资力:指财力、天资和能力。 资历:指资格和经历。 140.志哀:指以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致哀:指向死者表示哀悼。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5·山东高考]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浙江云和梯田,虽然不及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那般规模(洪大/宏大),气势雄伟,但却玲珑纤巧,别有特色。群山逶迤,阳光扑面而来,俯瞰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的露天体育馆。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沿/攀)着湿淋淋、(银闪闪/亮堂堂)、绿油油或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爬上来。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犹如节奏均匀的弹拨乐。每块田地的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一层田里。蓄满水的梯田,一畦畦平展展,好似神灵于夜半在山上放置的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个山谷成了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层层叠叠地铺展开去。 A.宏大 沿 亮堂堂 B.宏大 攀 银闪闪 C.洪大 沿 银闪闪 D.洪大 攀 亮堂堂 答案 B 解析 宏大:巨大;宏伟。洪大:(声音等)大。文段的语境为“梯田那般规模”,应用“宏大”。攀:动词。沿:介词。此处用“攀”更形象生动。亮堂堂:形容很亮。银闪闪:形容闪烁着银色光芒非常耀眼的样子。此处用“银闪闪”更符合语境。 2.[2014·重庆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③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④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查处淫秽网站,__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A.抵制 抵消 防御 抵御 B.抵消 抵御 防御 抵制 C.抵制 防御 抵御 抵消 D.抵消 抵制 抵御 防御 答案 B 解析 抵消: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抵制:阻止某些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抵御:抵挡;抵抗。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本题难度不大,但特别要注意语境和词语间的搭配。①小题,“损害”只能“抵消”,排除A和C;③小题,“自我”和“防御手段”综合考虑较妥当,排除D;②小题,“抵御”和“侵袭”比较搭配;④小题,“抵制暴力”较常用。 3.[2013·北京高考]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________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________。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________,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答案 C 解析 词语意义 关键词语 判断 原形:被拆穿伪装后的本来面目; 原型:文艺创作所依据的原始模型。 人物形象 原型 处置:处理; 处治:处分,惩治。 出事现场 处置 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固态到液态的过程。 保险丝 熔化 考向二 虚词辨析 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在下面句子的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例1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偶尔/偶然)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偶尔) 理由:“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语境中用于修饰“飘落”,所以应选“偶尔”。 例2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必须/必需)。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必需) 理由:“必须”为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必需”为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因此只能是“必需”。 例3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__“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和/还是)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还是) 理由:应选“还是”与前面的“无论”搭配。 例4 去图书馆,________去电影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或者/还是)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还是) 理由:句中表示疑问语气,应选“还是”。 例5 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________慢一些。(未免/不免)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不免) 理由:“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正是“做起活来慢”的原因,此处是对“他”的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因此,结合语气判断,应选“不免”。 例6 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________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________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不管……也/尽管……还)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不管……也) 理由:“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意指排除一切条件,也要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尽管……还”表示转折,意思是前一分句陈述的事实作为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与后一分句所形成的结果是相反关系。 例7 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________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由于/至于)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至于) 理由:“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放在“哪所”前。“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例8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________,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因此) 选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词:(因此) 理由:“因而”“所以”一般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选“因此”,但“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如:所以呀,我才这样说。 技法探究JIFATANJIU 虚词辨析有七“看” 解答此类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虚词。 如[例1]中,“偶尔”是副词(词性),“偶然”是形容词(词性);根据语境修饰动词“飘落”,所以应选“偶尔”。 (2)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再如[例3]中,“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常用的成套关联词语: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3)看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如[例4]中,“或者”用于陈述语气,句中表疑问,所以应选“还是”。 (4)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再如[例6]中,“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关联词,而“尽管……还”表示转折关系。 (5)看虚词位置 虚词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①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就是误用。 如[例7],“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在“哪所”前。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有时也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可以起强调作用。 再如: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虽然”本来属于前一分句的关联词,用在后一分句表示强调) ②复句中出现成对关联词,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家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主语不同,“因为”应放在“他”之前) 与之相似的虚词还有“不仅”“除了”“不但”等。 (6)看标点符号 有些关联词语与标点符号的运用紧密相关。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等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因为”“所以”“由于”等一般不能与分句隔开。把握虚词的这一特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如[例8]中,“因而”一般不能用标点和分句隔开,可“因此”可以用标点和分句隔开,所以选“因此”。 知识小贴士ZHISHIXIAOTIESHI 常考易错近义虚词辨析 1.不止 不只 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常同“还有”“甚至”等连用,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不但”“不仅”。 2.毕竟 究竟 毕竟:是终归、到底之意,不能用于疑问句,没有名词用法。 究竟:指原委、结果,归根结底、毕竟,可用于疑问句,有名词用法。 3.不必 未必 不必:表示不需要或用不着,是“必须”的否定形式。 未必:表示不一定。 4.不免 未免 难免 (1)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例: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2)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例: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于烦琐。 (3)难免:不容易避免。多加在动词前,后面常跟“会”“要”。 例:人非圣贤,难免会犯错误。 5.对于 对 同: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例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 异:①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②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头语,“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书面语体。 6.对于 关于 同:都是介词。“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例如:①“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可以用“对于”。②“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完全同意”,不能用“关于”。 异:①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 ②“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例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③“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做定语,常常单独做文章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做状语,不能单独做文章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 7.从而 进而 (1)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 例: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2)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例: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 8.以至 乃至 以致 (1)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 例: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 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例: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2)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 例: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3)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例: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起床。 9.况且 何况 (1)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 例: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好。 (2)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 例: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 10.而且 反而 (1)而且:表示同方向的递进。 例:冬小麦不但冬天不怕冷,而且能在低温下萌芽、生长。 (2)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 例:今天这风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 11.尽管 不管 (1)尽管:表示让步,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常与“还是”“但是”呼应。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2)不管:表示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常与“都”等呼应。 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坚持要去。 12.虽然 即使 (1)虽然: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 例:虽然他亲自去了,也没能解决什么问题。 (2)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例:即使你再跑一趟,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3.但是 不过 只是 (1)但是:表转折关系,语气较重。 例:尽管河水很凉,但是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2)不过:表转折关系,语气较强。 例: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过这是朋友间在工作问题上的争论。 (3)只是:表转折关系,语气最轻。 例:他还是那么乐观爽朗,只是比原来显得苍老了一点。 14.诚然 固然 (1)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较重;表让步,语气较轻。 例:发牢骚,诚然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 (2)固然: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表让步,语气比较轻。 例:茶馆固然不大,不过生意还是兴隆的。 15.互相 相互 (1)互相:副词,一般只作状语。 例:大家互相鼓舞着,艰难地向前走。 (2)相互:①副词,作状语,可与“互相”互换。 ②形容词:表示两相对待的,彼此的,作个别名词的定语。 例: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16.几乎 简直 (1)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接近于无。 例:几乎折磨死。 (2)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非常接近。 例:简直是受骗了。 17.连续 陆续 (1)连续:一个接一个,时间或空间上比较紧密、均衡。 例:这个车间连续创造了三次新纪录。 (2)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例:来宾陆续到了。 18.屡次 一再 (1)屡次: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 例:他们屡次创造新纪录。 (2)一再:一次又一次,语气比“屡次”重,强调动作或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 例:一再声明,一再表示。 19.偶尔 偶然 (1)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 例: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 (2)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例:在公园里偶然遇见了一个老同学。 20.尤其 特别 (1)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 例: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 (2)特别:副词,用途较广。 ①尤其,但语气较弱。 例: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 ②与众不同,不普通。 例:特别的式样。 ③格外。 例:火车跑得特别快。 ④特地。 例:散会时,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 21.一概 一律 (1)一概: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只用于动词前。 例:过期一概作废。 (2)一律:义同“一概”。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 例: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来人一律西装革履。 22.一齐 一起 (1)一齐:指同时。 例:一齐动手,一齐研究。 (2)一起:指动作在同一处所或兼同一时间。 例:在一起工作。 23.一贯 一向 (1)一贯:指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语气很重。 例:鲁迅一贯主张对敌狠,对己和。 (2)一向:指一定时间的全过程,从过去到现在,语气较轻。 例:一向勤俭持家。 24.只要 只有 (1)只要:表示充分条件(有一个就够了),有时有假设的意思。 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只有:表示必要条件,不带假设的意思。 例:只有前进,才会赶上时代的步伐。 25.不然 否则 (1)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 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 例:不要在汽车上看书,不然会影响视力。 这个会你去参加吧,不然老赵参加也行。 (2)否则:同“不然”①。 例: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 26.逐步 逐渐 (1)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 例: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 (2)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 例: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 27.竟然 居然 (1)竟然:用于主语后,不用于主语前。语气较轻,使用范围大于“居然”。 例:他没有料到尚炯竟然如此推崇李自成。 (2)居然:也可用于主语前面,有时语气略重。 例: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 28.到底 终于 (1)到底: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 例:新方法到底实验成功了。 (2)终于: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例:这流言终于消灭了。 29.非常 异常 (1)非常:可作副词、形容词,可修饰单音节词,常做状语、定语。 例:在这种非常时期,他的脸色竟能保持正常。 (2)异常:程度比“非常”高,一般不修饰单音节词,除做状语、定语外,还常做补语、谓语。 例:屡次的哄骗,使他苦痛异常。 30.根据 依据 (1)根据:偏于强调结论或言论的根本来源。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他的疑心没有根据。 (2)依据:偏于强调结论或言行的依据。多半用于书面语,更多用于法令文件、科技语体。 例: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 31.忽然 突然 猛然 (1)忽然:副词,程度较轻,做状语,常用在谓语之前。 例:风忽然大起来。 (2)突然:①副词,程度较重,强调“突如其来”,做状语,常用在主语或谓语前。 例:突然,火车停住了。 ②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 例:这事太突然了。 (3)猛然:副词,程度更重,强调“气势猛,强而有力”。 例:他猛然抬起头来。 32.既而 继而 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先是”搭配。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高校招生规模扩张太快,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基础远远跟不上,结果________导致高等教育学历“缩水”。 ②杨振宁始终认为,科学研究_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成功。 ③由于暑假光顾着玩了,我忘记了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开学时面对老师的________,我一问三不知,非常羞愧,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④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________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 A.必然 固然 考问 汲取 B.必定 固然 拷问 汲取 C.必然 纵然 考问 获取 D.必定 纵然 拷问 获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两字词语运用。解题时需要注意同音异形的两字词语词义的辨析和词义相近的词语的辨析。“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必然”则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由句中“结果”一词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客观事理,故应用“必然”。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有转折之意;纵然,即使。考问,为考查对方而提问;拷问,拷打审问。汲取,吸取(经验、营养);获取,取得。 2.[2015·襄阳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围湖造田搞了两年,________“把草甸子变粮仓”的会战又闹了好几年——土地沙化的病根子就是这么埋下的。 ②如果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那么,________懂得很多好道理,也未必真有用处。 ③________出行方便,黄岛区一饭店________将店门口区域的绿化带和人行道破坏,私自开设交通口。 A.而且 虽然 因为 所以 B.而且 即使 为了 竟 C.因而 即使 因为 所以 D.因而 虽然 为了 竟 答案 B 解析 ①不是因果关系,应是递进关系,应用“而且”。②是假设关系,应用“即使”。③前为目的关系,后面的表因果关系的词就不能用了,应改用副词“竟”。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大半年时间远离赛场,但在2013年广州世锦赛上,林丹依然拼劲________,轻松战胜李宗伟,赢得又一个世界冠军。 ②今年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大盘一直处于整理阶段,中间出现的几次大幅________,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③笔者最大的希望是,用严格的制度约束那些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者,________从根本上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 A.实足 振荡 从而 B.十足 震荡 从而 C.十足 振荡 进而 D.实足 震荡 进而 答案 B 解析 实足:确实足数的,形容词,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十足,一是指十分充足,二是指成色纯。震荡:一是指震动,或是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二是多指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振荡:一是指(物体)振动;二是指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进而:指继续往前或进一步。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近义实词辨析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答案 D 解析 “滋润”指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含水分多,不干燥;舒服。“滋养”指供给养分,补养。“滋养”比“滋润”更突出供给养分以促使其生长的意思。“绚丽多彩”指灿烂美丽,色彩丰富。“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绚丽多彩”单纯指颜色,而“多姿多彩”多了“姿(形态)”的意思,形容“风格”更合适。“顽固”本多用作贬义词,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稳固”指安稳而巩固。“顽固”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指家乡的味道给人的印象很深,更能表现“故乡的味道”挥之不去,更有表现力。“框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是使固定不动的意思。本句强调异地和故乡的联系,用“锁定”更能表现这种牢不可破的联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________时代精神的作品还不多,描写普通大众的作品偏少。 ②正是由于水源的________,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________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最近,MSN服务将要收费的消息在媒体和用户中流传。微软在华的MSN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由中美商业模式差别造成的________,基于个人计算机的MSN将________免费下去。 A.引领 稀缺/短缺 误解/始终 B.引导 短缺/稀缺 曲解/始终 C.引领 短缺/稀缺 误解/一直 D.引导 短缺/稀缺 曲解/一直 答案 C 解析 “引领”,引导,带领;“引导”,带领,指引。①句陈述的对象是“时代精神”,应用“引领”。“短缺”,缺乏、不足;“稀缺”,稀少,短缺。②句第一空只有用“短缺”才能与“相对”“最大限度地……”照应;对“水资源”而言第二空当用“稀缺”表明它的现有状况。“误解”,不正确的理解;“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③句第一空应为“误解”。“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始终”表示从头到尾。③句第二空用“一直”更合适。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天,“暂住证”正在________历史舞台,颇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证”正在为人们所熟悉。 ②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________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更大的解放。 ③在全国许多地方,随着积分入户政策的日益完善,流动人口落户大中城市的梦想不再________。 A.淡出 释放 遥不可及 B.退出 释放 遥不可及 C.退出 散发 难以企及 D.淡出 散发 难以企及 答案 A 解析 淡出,比喻逐渐退出(某一领域、范围);退出,离开会场或其他场所,不再参加;脱离团体或组织。释放,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散发,指发出,与“潜能”搭配不当。遥不可及,指遥远而不可到达;难以企及,指目标、高度、境界等永远达不到,追不上。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承担责任,请求________,严格执行赔偿协定。德国总理默克尔严肃________,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负有“永久责任”。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否定战争________,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A.宽恕 重审 罪过 B.宽容 重审 罪行 C.宽恕 重申 罪行 D.宽容 重申 罪过 答案 C 解析 “宽恕”指宽容饶恕,侧重对待事情的态度;“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侧重性格气度。“重申”指再一次申述;“重审”指原审法院的判决在上诉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销而由原审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罪过”口语色彩较浓,语义较轻;“罪行”是书面语,语义较重。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本次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未来发展规划,为我国经济的繁荣________出了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 ②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我们每个公民都要更加自觉地________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③领导看望因地震而导致双腿截肢的病人时说,虽然身体受到了严重________,但要努力坚持下去,使生命变得有光彩。 A.勾勒 遵守 残疾 B.勾画 恪守 摧残 C.勾勒 恪守 摧残 D.勾画 遵守 残疾 答案 C 解析 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恪守:严格遵守。程度重。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程度轻。残疾:名词,不能与“受到了”“严重”搭配。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心理专家告诉我们,遭受突然打击的人在一段时间内性情会变得异常________,反复无常,刚刚还是喜笑颜开,一转眼就暴跳如雷,常常让人捉摸不透。 ②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众多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日益________出来,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敷衍逃避,必须认真解决。 ③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可谓风格________,都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乖张 凸显 各异 B.乖张 突显 迥异 C.乖戾 凸显 迥异 D.乖戾 突显 各异 答案 C 解析 乖张:①怪僻,不讲情理;②不顺。乖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凸显:清楚地显露。突显:突出地显露。迥异:相差很远。各异:各有不同。 第二板块 近义虚词辨析 1.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答案 D 解析 可用排除法作答。第三条横线后说“你还不引人注目”,这正是前面说的“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也可能视而不见”的原因,所以第三条横线填“因为”,由此排除B、C。根据句子的开头“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推断出后面“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站在你身边”是假设出来的情况,所以第一条横线处填“即使”,排除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说一幢楼的住户顶一个村庄,能节省很多土地;也有人说平房比楼房更方便,村庄是一种乡情的纽带……合并村庄这________是件大事,要全盘考虑。 ②看起来这次考试你比他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旗鼓相当。 ③这几天我正专心致志地写论文,却________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毕竟 多少 往往 B.究竟 多少 常常 C.毕竟 稍微 常常 D.究竟 稍微 往往 答案 C 解析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副词,一般用在问句中。句①为陈述句,所以应选“毕竟”。“多少”可指不定的数量;“稍微”表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旗鼓相当”表示差别不大,应该用“稍微”。“常常”一般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这几天”可知是近期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不是时常存在这种情况,应该用“常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他是班长,自己不肯去干脏活,并且要我们去干,那怎么行呢?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答案 A 解析 B项,“至少”与“以上”相矛盾。C项,“并且”应改为“却”。D项,“向”应改为“和”。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贞观政要》确立“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的择官准则,强调仁义道德在选贤任能中的重要作用,在提拔、任用官员时________比较注重对官员的官德考察。 ②根据国内外需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现阶段________要不要坚持“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路径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________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时,更应强调这一点。 A.往往 毕竟 十分 B.往往 究竟 尤其 C.常常 究竟 十分 D.常常 毕竟 尤其 答案 B 解析 “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往往”。“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究竟”。二者都是副词,“尤其”,表示更进一步;“十分”,很,表示程度很高。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尤其”。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全国安全工作形势严峻,出现了种种问题,________有多方面的原因,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有些政府官员安全责任意识不强。________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________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________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固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答案 B 解析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常与“但是”搭配。根据语境,应选“固然……但是……”。“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结合语境,应选用“只有……才……”。 6.[2015·武汉调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她们在人的摆弄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________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 ②去图书馆,________去电影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③________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④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 ℃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________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 A.只是 还是 尽管 反而 B.可是 还是 不管 反而 C.而是 或者 不管 而且 D.总是 或者 尽管 而且 答案 A 解析 只是:仅仅是。可是:表转折。而是:表并列。总是:一直是。根据前后内容看①应用“只是”。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②应用“还是”。“路途遥远”是事实,根据句意,③应选“尽管”。“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与“反而”搭配。根据句意,④应选“反而”。 在解答词语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辨清试题指向 看清题干,辨清试题指向:是选“恰当(正确)的”,还是选“不恰当(不正确)的”。 2.辨明误用类型 凭语感初步选定的词语使用错误项,可通过明确其使用错误的原因。 辨语意,防止望文生义; 辨色彩,防止褒贬误用; 辨语体,防止谦敬失当; 辨对象,防止张冠李戴; 辨性质,防止断章取义; 辨构成,防止重复赘余; 辨义项,防止顾此失彼; 辨结构,防止功能混乱。 3.代入比较,语感突破 做题时可以将待选词语代入原句,利用语感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得当、句意是否明确等。 4.灵活变通,巧解题目 由于现代汉语词语数量庞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记住所有词语的意思,即使是常见的词语,要全都准确掌握其含义也有困难,这时我们可适当用排除法应对那些一时拿不准的题目。排除法是一种解题技巧,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每道题都会有一些我们熟知的词语,由此出发,可以将答案范围一步步缩小,进而选出正确答案。有时,排除法亦可与直选法合用或相互验证,增加选对答案的几率。 [例解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因涉嫌违法而遭拘留,日前萨科齐又________,宣布复返政坛。 ②有关部门已经将此地的上百家小轧钢企业依法取缔,但时隔不久,它们又________。 ③吸毒明星还能________吗? A.东山再起 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B.死灰复燃 东山再起 卷土重来 C.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东山再起 D.卷土重来 东山再起 死灰复燃 [点拨] 第一步:辨析同中之异。死灰复燃:死灰,烧余的灰烬。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①感情色彩不同。“东山再起”是中性词,“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是贬义词。②适用对象不同。“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只用于人(包括人的某种势力、组织),“死灰复燃”适用对象比较广泛,除“人”外,还用于抽象的或具体的“物”。③“死灰复燃”语义比“卷土重来”重。 第二步:分析语境需求。第一句陈述的是萨科齐,特意提到萨科齐涉嫌违法的事,句子略带讽刺语气。第二句陈述的是“小轧钢企业”,突出取缔后又出现。第三句陈述的是吸毒明星。第三步:对应需求“入座”。 [答案] C [例解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益矛盾,科学________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 ②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成果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众多的评价中,我们通常特别________该成果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行家的评价。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________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A.调整 关注 纵然 B.整合 关心 纵然 C.整合 关注 固然 D.调整 关心 固然 [点拨] 第一步:读语境,寻找关联。第一句,画横线处,前有状语“科学”,后有宾语“利益群体”。第二句,画横线处,前有状语“特别”,后有宾语“评价”。第三句,整句话为转折关系,画横线处的词语应与“但”相呼应。 第二步:析语素,区分差异。调整:动词,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整合:动词,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关注:动词,关心重视。关心:动词,(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纵然:连词,相当于“即使”。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常与后一分句的“但是”“可是”“却”等配合使用。 第三步:多尝试,代入检验。在对语境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已基本明确了选项,此时可尝试把不同词语代入语境,通过语感体验来检验选择的正确性。 [答案]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