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 ‎②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③《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④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⑤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反现一些情感类节目,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吸引关注,以获取收视率。‎ ‎⑥在我们看到媒体“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⑦在此刻,我们为一股清流的诞生而欢呼,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当下综艺界的聒噪浮华。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 ‎(改编自《<朗读者>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读者》是一个提供明确“道德偏向”价值的文化产品。‎ B. 《朗读者》是一个朗读时间不多、不追求娱乐性的人文类节目。‎ C. 《朗读者》是一个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的情感类节目。‎ D. 《朗读者》是一个让人欣喜和意外的“收视口碑双赢”的文化节目。‎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综艺界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这是一种典型的聒噪浮华。‎ B. 人文类节目式微的原因,一是缺乏流量“鲜肉小花”的加持,二是情感调动不够充分,更关键的是坚持与碾压式情感综艺节目不同的价值观。‎ C. 《朗读者》用朗读串联起人物访谈,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D.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这一点来说,《朗读者》受到欢迎并不为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当下,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被视为不依从娱乐工业逻辑的异质性力量,就会受到文化工业的限制,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 B. 《朗读者》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对理想人格之阐发和尊严价值之关切的真实需求。‎ C. 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D. 作者提出“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现实需要,表达了一种期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 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 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 作者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组织全文,从中可见作者那高尚博爱的心、善良极致的心、豁达恬淡的心。‎ D. 从本文中可得出以下启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多种生命共存的地球家园,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 ‎5.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6分) ‎ ‎6.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屏奴”低龄化惹忧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 ‎,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在现代人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而成为“屏幕奴隶”的当下,这组调查数据凸显了我国“屏奴”群体日益低龄化的新趋向。‎ 在网络世界里,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在“庄园”里,小朋友们有着忙不完的活儿:买新衣服、布置居室、照顾宠物、播种蔬菜、打工挣钱……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误入歧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不但将屏幕切换升级至“无缝”,而且更容易并正在快速地走向低龄人群,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一位家长说:“孩子求着要玩,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 ‎“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有网瘾。”孙宏艳曾专门做过网络沉迷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与普通电脑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时虚拟世界又与孩子本身爱幻想的特点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 专家指出,手机及以后更多新网络终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隐蔽性使得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更加困难。‎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冲击波。‎ 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持续上升。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些孩子,周末与节假日不是在玩手机游戏,就是玩平板电脑,基本不和人交流,说过的几句话都是找人借手机玩;有些小孩,平日沉默寡言、面无表情,但一到玩手机游戏,便时而大笑,时而大叫。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 ‎“已经没有办法读书。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好像是一种生理疾病……‎ 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网络写手“和菜头”最近如此感慨,他将此称为“碎片化生存”的症状。“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说。‎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教授辛自强说,技术发展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深圳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有关负责人李正祥介绍,很多年轻网民上的更多是商业网站、交友网站等,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影响而误入歧途。‎ ‎( 新华网 记者:梁钢华 周婷玉)‎ ‎7.下列选项中,对“屏奴”低龄化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 B. 网络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要。‎ C. 手机及以后更多新网络终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隐蔽性使管理更加困难。‎ D.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况,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无处不在,使得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屏幕奴隶”已经低龄化。‎ B. 在网络世界里,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已经发展到“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的地步,这说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摧残很大。‎ C.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将屏幕切换升级至“无缝”,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令人担忧。‎ D.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渐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养成了信息时代提笔忘字、见面忘言、社交能力减弱的通病。‎ ‎9.结合全文分析:沉迷网络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危害?正确利用网络,你有何建议?(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①‎ 赵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 ‎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 ‎③舣:停船靠岸。‎ ‎14.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用反衬手法,用“霜露” “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 C.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不成行”“吊影苍波”,处境苍凉,这是对“雁”的直接描写。 ‎ D.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 ‎15.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 _, 。‎ ‎(2)《再别康桥》中点名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_ _, 。‎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 _,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安倍晋三这次长达八天的国事访问,是美日战略合作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次突破,已是图穷匕见,其战略意图明显剑指中国。‎ B. 在《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诗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诗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A.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我最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1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B.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国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作出任何决定。‎ C.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D.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不动产登记条例的长期缺位,腐败官员得以匿藏大量房产,且被揭发的可能性很小。‎ ‎19. 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的是(3分)‎ A.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 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D.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20. 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说明如何修改。(5分)‎ 通知 各位家长:‎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兹定于2018年10月15日在我校综合楼一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分析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通报全市第一次统考的成绩,并与大家一起磋商高考复习的相关事宜。不得缺席,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10月8日 ‎××中学高三年级部 ‎21.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不超过5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第一季共十二期,十二个主题词分别如下: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请从中选择2到3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人生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 1.C ‎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曲解原意,原文第二段“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由此可知《朗读者》主旨不是表现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故选C。‎ ‎2.B ‎ ‎ B项,“情感调动不够充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明确指出“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故选B。‎ ‎3.A ‎ ‎ 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在原文中没有充分的依据。故选A。‎ ‎4. A ‎ B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描写了老猫的特点,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C项,“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错,前面有倒叙的手法。D项,“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错,文章主要说的是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了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5. ①虎皮斑纹,不黑不黄,不美观,很普通,很平常;②眼睛炯炯有神,虎虎有虎气;③善解人意,体念主人,不想主人为自己难过而离家。(每点2分)‎ ‎6. 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作了铺垫。‎ ‎7.D ‎ 本题中,“下列选项中,对‘屏奴’低龄化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D项,“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这是谈科技发展的优点。选项答非所问。‎ ‎8.C ‎ ‎ A项,“‘屏幕奴隶’已经低龄化”有误,应为“屏幕奴隶群体日益呈低龄化新趋向”。B项,“很多父母眼里还很陌生的‘摩尔庄园’,却在众多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已经发展到‘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的地步”有误,从文中来看,“没玩过到学校都没有谈资”‎ 在文章中是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不是“摩尔庄园”。选项张冠李戴。D项,“提笔忘字、见面忘言”于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9.危害有 ① 宅:户外活动不足,学生的健康受影响。学生肥胖、超重率增加,近视率逐年上升。②闷: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长安少年增多。③散:锁片化冲击使注意力游移。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理解能力。 ④误: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极易受到负面影响,受到不良价值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建议:有节制使用电子产品,不应过早地接受网络,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等。(危害4分,建议2分)‎ ‎10.B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A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D (“没费一兵一卒”错。)‎ ‎4.(1)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项将军。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所以”、“出入”、“非常”每点1分,句意2分)‎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关键字( “畔”、“因”、“解”每点1分,句意2分)‎ ‎【文言文翻译】(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14.C ‎ ‎ A项,“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不当,“霜露日凄凉”只交代了时间,没有交代地点。B项,“反衬手法”不当,是景物烘托的手法,“霜露”“惊风”“日暮天长”都是凄凉之景,属于正衬。D项,“词眼”不当,“词眼”一般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点明了主题和情感”不当,暗示了主题和情感。‎ ‎15.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团聚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我”无尽的思念。(情感3分,分析3分)‎ 解析:本题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主体意象的寓意,“雁”的意象,包含有思乡念远,时光流逝、岁暮等含义;还包含有孤寂的因素;二是环境的烘托,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怀,如本词中对秋景的描绘,与传统的“悲秋”情结相吻合;三是结合注释提示,本文是南渡期间作品,因此包含有家国情怀。‎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7.C ‎ ‎ C选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望文生义。‎ ‎18.A ‎ ‎ B选项语序不当,“9月3日” 应放在“将在北京举行”的前面。C选项搭配不当,应是“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压力”。D.成分残缺。在“腐败官员”在前面加“使”。‎ ‎19.C A项,“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选自《端午日》,从“艾符”“蒲酒”也能看出是端午的习俗,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都是端午节的习俗。B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C项,“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黄菊”“茱萸”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王维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千古,因此本句描写的是重阳节。D项,“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选自《竞渡歌》,其中“鼓声劈浪”‎ 描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这句也是写端午节的习俗。故选C项。‎ ‎20(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不符合应用文语言要求,应删除。‎ ‎(2)开会的时间应该具体详细,如“2018年10月15日上午10点”。‎ ‎(3)“磋商”改为“讨论”。‎ ‎(4)“不得缺席”是命令式语气,应删除。‎ ‎(5)落款处时间应放最后一行。‎ ‎21.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2.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既有立意上的任务,如“从中选择2-3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人生思考”,也有体裁上的任务,如“记叙文”。首先分析所给的材料,材料是“朗读者”第一季十二期的主题词,即“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考生要分析这些主题词,找出存在内在关联的2-3个主题词,进行立意。如可以“第一次”“告别”“勇气”为关键词,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告别家人,勇敢迈向人生旅程的一次经历,或者表现自己告别以前的自己,走向一个全新自我的勇气;如以“家”“味道”为关键词,可写什么是家的味道;如以“遇见”“陪伴”为关键词,可写遇见经典,一直有经典陪伴的感受;如以“礼物”“那一天’’为关键词,可讲述自己获得一份珍贵礼物的那一天的见闻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文体上,本题限定是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