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资阳市2020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资阳市高中2017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本试卷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固然全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互联网文化消费异军突起,但由此引发的狂热消费,特别是过度娱乐化现象,也同样值得警惕。 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文化消费一直扮演着“软消费"的角色,其弊端是,不仅大众的消费欲难以释放,而且消费也难与生产环节形成有效的互动。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形得以改变,消费者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等诸环节,生产者也可以精准把握到消费者的“痛点",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双向互赢价值链驱动下,互联网文化消费近年来出现“井喷",消费的潜力开始得到极大释放。特别是在“80后"“ 90后'群体 中,互联网文化消费俨然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随之而来,互联网文化消费也对传统理性、节制的消费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它依托强烈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劝诱人们尽情消费、享受消费,鼓吹“消费的增长就是幸福的增长”,在这里,物欲的满足不是首要目的,重要的是时刻在线及刷屏过程中那令人陶醉的快感,越是消费便越让人“欲罢不能”。很多人警觉地发现,使用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本来是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消遣,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时间越切越碎,本来是要消费文化,实际却被文化“消费"。 互联网文化消费强调娱乐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性。在一些人看来,互联网应成为人们在饱受现实世界束缚、压抑之外的另一个轻松、自由与愉快的新世界。于是,个性、接地气、时尚、新 潮、更酷、有范等开始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形象塑造中的关键元素,表情包、弹幕、微视频、直播等众多新的娱乐形式扑面而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没有太多的阶层、性别、收入、学历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只要有网络和手机或电脑,就可以随自己的审美趣味进行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娱乐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消费产业链的组构元素早就成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发 展的共识性理念。在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教育等培养下的新一代消费群体,逐渐淡化“代际'符号,通过拼贴、挪用主流文本和商业话语中的符号,用戏谑、恶搞等方式塑造娱乐的狂欢盛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恰恰是看到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这一转变,商业资本才瞄准文化市场,将此作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的噱头,继续进行“商业收编通过感官沉浸、交互式参与、情感体 验等方式,娱乐开始与资本紧密结合,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娱乐狂欢似乎已不可避免。 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对文化产业的 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亟需重构互 联网文化消费新生态。 (摘编自柴冬冬《重构互联网文化消费新生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得益于消费和生产环节的有效连通,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 B. 互联网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已让今天大多数文化消费者丧失理性,沉迷消费。 C. 互联网文化消费不再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没有“代际”差异,是个性化的审美消费。 D. 受“80后”“90后”等群体消费习惯的影响,娱乐成为了互联网文化消费的终极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互联网文化消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B. 在与传统文化消费的对比论证中,文章全面地分析了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弊端。 C. 文章用人们的消费感受来论述当前互联网消费带来的新问题,增强了说服力。 D. 四、五两段针对互联网文化消费娱乐化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侧重点各不相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激活了传统的文化产业,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应该合理利用,积极促进。 B. 解决互联网文化消费狂热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需要消费者有理性有节制地参与。 C. 过分的商业化造成了当前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各种乱象,因此应限制商业资本进入。 D. 促进互联网文化消费积极而健康的发展,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责无旁贷。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正确。 B项,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互联网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互联网文化消费……依托强烈的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可知,“浸入感、消遣性与便捷性”不是互联网的特点而是互联网文化消费的特点;第三段“很多人……本来是要消费文化,实际却被文化‘消费’”是说,“很多人”发现自己反被“文化”消费,这并不能说明已让今天“大多数”文化消费者丧失了理性,沉迷消费。该项错误。 C项,曲解文意,“不再受……制约”“没有‘代际’差异”错误,第四段“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没有太多的阶层、性别、收入、学历等现实条件的制约”的意思是“没有太多制约”,而不是“不再受制约”;第五段写“逐渐淡化‘代际’符号”,而“淡化‘代际’”不等于“没有‘代际’差异。该项错误。 D项,曲解文意,“终极目标”错误,依据第四段“互联网文化消费强调娱乐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性”可知,“首要性”不等同于“终极目标”。该项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B项,曲解文意,“文章全面地分析了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弊端”错误,文章的对比论证主要在第二段,依据“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文化消费……其弊端是……”可知,这里论证的是传统文化消费的弊端,而不是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弊端。而且也不是“全面分析”,是仅就“大众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与生产环节的有效互动”方面做出的分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项,无中生有,“应限制商业资本进入”的推论不成立,第一段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固然……但由此引发的狂热消费,特别是过度娱乐化现象,也同样值得警惕”。文章只论述了互联网文化消费要警惕狂热消费和过度娱乐现象,并未提及“商业资本的进入,文中也无对其支撑的相关信息。 故选C。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从未放弃科技强国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初,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一系列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项目率先发力。大庆油田成立,原子弹、氢弹爆发,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但此时,中国科技成就覆盖的领域并不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科研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 天眼"落成启用,"复兴号"列车驰骋祖国大地,国产航母下水试航,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港珠澳大桥建成……各类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2018年,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 6万篇和5. 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 中国科技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摘编自《70年我国科技发展大跨越》) 材料二 材料三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科技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人民带来了更美好更便利的生活。在健康领域,医疗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药品成本,很多家庭常用药价格大幅下降。如我国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出的抗癌药就比国外进口的要便宜60%。在另外一些关键领域,科技成就也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以区块链为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市场交易摆脱了第三方的束缚,降低了交易风险。有了区块链的记录储存库,很多本需辗转几地才能办成的手续,在一台电脑上就能操作完成。 (摘编自《重大科技专项如何改善民生?》) 材料四 人才是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从事科研的工作者还不足500,到 2018年,这个数字接近420万,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国家在教育上持续加大投入,发展各级教育,为我国科技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我国留学国外青年学子数量连年增多。从1978年到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 71万人,居世界首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近年来,归国学子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 46% o 学子的出国深造及回归给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和动力。近些年,各类国际级科技盛会相继在中国召开,汇聚全球智力,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汇聚顶尖大脑,铸就科技强国》)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4—2018年,中国科研经费支出数额持续增加,增速总体却在下降,需要引起注意。 B. 2018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总量将近2万亿元,这表明了我国对科研事业的高度重视。 C. 2018年,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其他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的创新实力。 D. 2018年全球大部分的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五个国家或地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防科技、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部分科研论文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科研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跻身科技强国之列。 C. 科技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美好更便利的生活,医疗科技的发展降低了药品成本,区块链技术使得相关操作更加安全、便捷。 D. 近四十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累计数量居于世界首位;近些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4. A 5. B 6. ①国家一直重视发展科技,制定政策进行规划引领,投入经费开展科研。②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培养科研人才,科技人员数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③加强对外交流,留学归国学子为科技发展注入动力;国际学术交流,汇聚全球智力助推科技强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项,“增速总体却在下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幅图,总体上看,增速是在起伏式增加的,总体上应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B项,“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跻身科技强国之列”理解错误,从材料一“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 的宏伟目标迈进”这句可以看出,我国还未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从“到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初,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信息中可总结出:国家一直重视发展科技,制定政策进行规划引领。 材料二,通过图表所给信息,可总结出:投入经费,开展科研。 材料三,主要写重大科技专项改善民生的情况,无有效信息。 材料四,依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国家在教育上持续加大投入,发展各级教育,为我国科技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可总结出: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培养科研人才;依据“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我国留学国外青年学子数量连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给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和动力”可总结出:加强对外交流,留学归国学子为科技发展注入动力;依据“近些年,各类国际级科技盛会相继在中国召开,汇聚全球智力,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可总结出: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汇聚全球智力,助推科技强国。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大爷 苏龙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这一带丘陵山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弥漫着浓浓刺鼻味道。明大爷很喜欢站在高处欣赏这一片片绿,压根不讨厌扑面而来的这种味道,反而感觉精神亢 奋、神清气爽。这时的明大爷两手叉腰,嘴里含着烟斗吧嗒着,好像是威武的将军在检阅大部队。 这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种的是黄烟。用明大爷的话说,咱种的是黄金呢。 别看明大爷话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明白:文钱苦路来。用明大爷的话说,养个娃都没有那么累人。明大爷的烟叶不论在质量还是等级纯度上都胜人一筹,因而他的烟叶每斤可卖得二十元左右,其他村民每斤卖得十五元算是不错的了。别人的独门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明大爷偏不,但凡村民慕名上门讨教,他会毫不吝啬地传授种烟技术。 明大爷还有一个绝活,即便把烟叶切成丝,他都能够凭着眼睛看、鼻子闻、嘴巴抽,判断出烟叶的好中差,说出是在沙地种的还是岭地种的,甚至能在面前摆放的几抓烟丝中认出自家种的烟来,村人无不拜服。 烟贩圏里对明大爷也是满口的赞,因为明大爷对自家生产的烟叶绝不以次充好。某日一烟贩重金定下了他的几个上等好的“烟包",约定过几天来取。明大爷家里人瞒着他拆开“烟包",抽出一些烟叶,换上一些稍差的烟叶。明大爷得知后,暴跳骂人,马上追回烟贩运走的'烟包",当着 烟贩的面把“烟包"拆开,重新换上好烟叶,还多送了几斤权作赔礼道歉。 烟好人实诚,烟贩们自然都抢着要明大爷的“烟包",甚至来年的定金都先放好了。 烟好,烟贩盯上,自然偷儿也盯上。明大爷好两口,今年八月份的一个晚上,村人约他去喝酒,喝得头重脚轻回来,发现养的大黑狂叫不停,回过神来才发觉两包上等"烟包"消失了,明大爷 一下子酒醒趴坐地上,心像被挖去般剧痛,数天心神不定。 村口耸立一株大苦楝树,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一天,临近晌午时候,村民陆续收工回 来。大家散坐在大树下“倾大炮"(聊天),自然地掏出旱烟袋,都招呼别人品尝自己的烟。大家都知道明大爷的烟好,都抢着伸着手往他的烟袋抓。明大爷眯着眼睛看着笑着,心里很受用,心理阴影面积一下消减了不少。 这时候,明大爷的眼睛猛地一亮,准备装烟丝的手停住了,他眼睛望去的对面,一个人正在用烟纸卷烟。迎着明大爷犀利的目光,那人的眼睛就躲闪了一下。明大爷心里一下子有数了。他深深呼吸一口气,手撑树根爬起来,走向那人,挨边坐下,轻轻开口:“老弟,尝一下你家的靓烟。”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把烟袋递给了明大爷。明大爷就小心掏出一些,看了看,闻了 闻,赞道:“好烟好烟。"然后塞在烟锅里压实,点火,吧嗒吧嗒地抽起来,眯着眼,很陶醉。两人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都心里有事。抽完几个回合的烟,倾了一会“大炮",大伙儿心满意足地回家吃午饭,留下明大爷和那人。 明大爷很郑重地开口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你瞧我,儿子女儿起房、孙子孙女读书都得帮衬点,是不?"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明大爷又接着说:“就像你,憋住气力供两个小孩读大学,家里两个老的又常年跑医院,唉,的确不容易。”那人嘴里吧嗒着,眼圈转红了。明大爷紧缩两颊猛抽一口,说:“这样,来年我给你留一些好烟苗,挑一块好地给你,嘿嘿,保管你产出好烟卖出好价钱,有了钱,家里少的老的读书看病就不愁啦。”那人嘴巴翕动了一下,舔舔嘴唇刚刚开口:“叔,我……”明大爷按住了他的话头,轻拍那人肩膀说:“啥都别说了,路走对了,不愁发不了财。" 太阳落山时分,像以往那样,明大爷砍肉提酒,一路披着霞光找村人喝酒。月挂苦楝树枝头的时候,他深一只脚浅一只脚回来,到家进门倒床就睡,瞌睡虫袭来,他硬撑眼皮顶着。 夜深人静,月光如洗。 这时围墙外传来一阵脚踝树叶的吱吱声,跟着是噎哆两次重物落地的闷响。醉眼迷离的明大爷就笑了,他贪婪地抽动鼻子簌簌响,他闻到了久违的味道,瞌睡虫再袭来的时候,他枕着这种味道沉沉进入了梦乡。 大黑一整晚很奇怪地没有叫。当然没有叫啦,因为明大爷下午时候早早把它牵到了儿子家 关着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春暖花开时节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环境描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故 事的展开提供了自然背景。 B. 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这一细节,形象地突出了 “那人"内心的紧张。 C. 小说语言质朴、幽默。“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又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 D. 结尾处写明大爷“闻到了久违的味道”,这既表明烟包失而复得,也暗含着明大爷对“那人” 知错能改的欣慰之情。 8. 小说中的明大爷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写明大爷的“绝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大方。明大爷对自己种烟独门技 术从不藏着掖着,凡有人请教,都毫不吝啬传授。②实诚、讲信誉:卖给烟贩的烟绝不以次充好;家人瞒着他坑了烟贩,他追着去换回来。③善良,大度:处理被偷的烟包事件中,既教育了那人,也保护了那人的尊严。发现小偷后,并没有当众揭对方的丑,而且还体谅对方的难处,决定帮助他。 9. ①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让情节更合理:因为绝活,明大爷能轻易认出自家的烟,才能看一眼就能确认偷烟人。在结尾时他才能闻到这“久违的味道”。②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突出了明大爷是一个有极高职业技能的种烟人。③明大爷的奇特的“绝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小说语言……幽默。“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生活气息,但并不幽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点作答。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还要做必要的解释。 第二段,“别人的独门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明大爷偏不,但凡村民慕名上门讨教,他会毫不吝啬地传授种烟技术”体现明大爷是个大方的人。 第三段,写明大爷的“绝活”,表现了明大爷是个极具职业技能的人。 第四段,“明大爷家里人瞒着他拆开‘烟包’,抽出一些烟叶,换上一些稍差的烟叶。明大爷得知后,暴跳骂人,马上追回烟贩运走的'烟包",当着 烟贩的面把‘烟包’拆开,重新换上好烟叶,还多送了几斤权作赔礼道歉”体现明大爷是个实诚、讲信誉的人。 第八、九段,主要写明大爷发现了小偷但并未当众揭对方的丑,而且还体谅对方的难处,决定帮助他,这体现明大爷是个善良、大度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语段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从语段的内容出发,结合文章语境和主旨,从情节结构、内容主旨、人物塑造、手法效果等方面分析。 情节结构方面: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明大爷因为有能轻易认出自家烟的“绝活”,才能看一眼就能确认偷烟人,在结尾时他才能闻到这“久违的味道”,从而知道是小伙子来还烟了。 人物塑造方面:用明大爷的“绝活”突出了明大爷是一个有极高职业技能的种烟人。 手法效果方面:明大爷奇特的“绝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叔者,赵隆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以为郎中。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夺。会陈彝反代,宓砰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甚恭,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车等数十人皆怒,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事明白,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 不忍出言 。士争临城死敌,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怒之曰:"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B.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 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C.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 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D.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守卫宫殿和做国君随从,后逐渐成为医生的称呼。 B. 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有升级、降级、平级转调等,如迁升、迁授、左迁都是指升官。 C. 高祖在本文指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在沛县起兵反秦,并率先夺取关中,后建立西汉。 D. 顿首即叩头,古代拜礼之一,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可用于书信末尾致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为人忠义,不怕牺牲。赵午等人因高祖对赵王的无礼而暗中谋反,事发之后田叔作为 臣属能与君王共进退,随赵王入京受审。 B. 田叔正直敢言,据理辩争。文帝认为孟舒非德高望重之人,对此他在文帝面前为孟舒力 辩,指出孟舒忠君爱下,最终取得文帝认同。 C. 田叔通达情理,思虑周全。他在处理完梁孝王派人刺杀袁盎的案件之后,劝景帝不要再深 究这个案子,否则景帝会陷入左右两难之境。 D. 田叔辅佐君王,尽职尽责。他代鲁王偿还从百姓那里夺取的财物,纠正君王过错,并坚持 狩猎时不入馆舍休息来促使鲁王不过度游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2)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高祖)经过赵国,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托盘进献食物,礼节十分恭敬,高祖却倨傲无礼地两腿前伸坐着骂他。 (2)匈奴冒顿单于刚刚制服北边的少数民族&就)来危害汉朝边境,孟舒清楚士兵疲劳困乏,不忍心命令(他们出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虏大入塞盗劫” “云中尤甚”均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在“盗劫”后断句,在“甚”后断句;“XX曰”是断句的标志性结构,所以“上曰”前后均断句;“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矣”后断句;“虏”“孟舒”属于不同的主语,所以在“孟舒”前断句;“孟舒不能坚守”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在“守”后断句;“士卒”“长者”是不同的主语,所以在“长者”前断句。译文:当时孟舒因为匈奴军队大举进入边塞抢劫,云中郡的情况尤为严重,被免职。文帝说:“先帝命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竟然匈奴一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无缘无故地使几百名士兵战死,德高望重的人本该杀人吗?”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B项,“如迁升、迁授、左迁都是指升官”错误,“左迁”指贬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他代鲁王偿还从百姓那里夺取的财物”错误,依据原文“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可知,田叔没有代鲁王偿还从百姓那里夺取的财物,而是让鲁王亲自偿还,以此来彰显君王的恩德。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持”:拿着,端着;“恭甚”:十分恭敬;“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倨傲无礼的表现 (2)“新”:刚刚;“服”:制服;“边害”:边患,边境上的祸害;“罢敝”:疲劳困乏。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田叔,是赵国隆城人,为人严厉、清廉、自重,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王任命他为郎中田叔任职数年,做事严厉正直、清廉公正,赵王认为他很贤良,却没有来得及提拔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高祖前去征讨他。高祖经过赵国,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托盘进献食物,礼节十分恭敬,高祖却倨傲地两腿前伸坐着骂他。当时赵国丞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气愤,就私下里一起谋划杀害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就下诏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剃掉头发,以铁圈束颈,说自己是赵王的奴仆,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谋反的事弄清楚以后,赵王张敖才得以出狱,就向皇上进言称赞田叔等十几个人,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您知道谁是天下德高望重的人吗?”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孟舒因为匈奴军队大举进入边塞抢劫,云中郡的情况尤为严重,被免职。文帝说:“先帝命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竟然匈奴一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无缘无故地使几百名士兵战死,德高望重的人本该杀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贯高等人图谋造反,皇上下达了明确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想为赵王效死,哪里料到自己要做云中郡太守呢!匈奴冒顿单于刚刚制服北边的少数民族,又来危害汉朝边境,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乏,不忍心下令他们出战,士兵们却争着登城拼死作战,因此战死者有几百人,孟舒难道是故意驱使他们与敌人作战的吗!”于是皇帝重新任命孟舒做了云中郡太守。梁孝王派人杀死从前吴国的丞相袁盎,景帝召见田叔让他到梁国查办此案,田叔将这个案件全部查清了,回来汇报田叔说:“皇上不要深究梁王的案子,如果梁王不被处死,朝廷的法律就不能继续推行;如果他被处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甜,睡觉不安稳,这样忧愁就落到陛下身上了。”景帝非常赞赏他,让他做了鲁国丞相。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状告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打五十大板,怒气冲冲地对他们说:“你们怎么敢非议你们的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打开内库拿出钱,让丞相偿还给百姓。田叔说:“大王自己夺来的,让丞相偿还,这是大王做坏事而丞相做好事了。”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来,常常坐在苑囿外面露天的地方,等鲁王出来,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始终不肯去休息,说:“我们君王在苑囿中被太阳暴晒,我怎么能到馆舍中休息呢!”鲁王因此不再大举出外游猎几年后,田叔在鲁国丞相的任上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木庵英粹中35 (金)段成己②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敝庐①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②段成己:金正大七年(1230) 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③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己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的人生态度。 B. 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 C. 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人形象立体可感。 D. 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其复杂心情。 15. 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本诗抒发了陶潜那样的旷达之情。这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中都有表现。 如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选取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两幅画面,刻画了诗人如陶潜那样悠然恬淡的隐士形象。②指本诗抒发了诗人如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在风雨中随波逐流之态”理解错误,“从”是“随,放任”的意思,“任”是“任凭”的意思,诗人写残花放任雨打,转蓬任凭风吹,实际上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鉴赏。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学生需要自行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知识关联。 “陶潜之达”,指淡泊名利,退隐田园,坦然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如颔联以“残花”“转蓬”自比,表达了诗人任随风吹雨打,都能坦然面对的潇洒豁达的情怀;颈联写歌于长野,独立短桥的隐士形象,这些都能体现。 “杜甫之忧”则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注释中提及的“金末”“元世祖北渡”“避居”可知,诗人生活在金末元初,首联,写诗人面对天下战乱日久,倍感寂寥的落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尾联写诗人欲归隐“敝庐”,又终是不甘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了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来弥补自己天性禀赋不足的道理。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委婉地提醒当朝者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以避免踏上灭亡之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众多随从个个精神抖擞跟随自己出猎的壮观场面。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锦帽貂裘 (6). 千骑卷平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借助外物的力量来弥补自己天性禀赋不足”是提示,同时注意“生”的书写;(2)“提醒当朝者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以避免踏上灭亡之路”是提示,同时注意“鉴”的书写;(3)“众多随从个个精神抖擞跟随自己出猎”是提示,同时注意“貂裘”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中国汉字 的家。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 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 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不仅甲骨文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富有生命力。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 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 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名副其实 悬而未决 复活 限制 B. 名副其实 疑云重重 还原 障碍 C. 当之无愧 悬而未决 还原 障碍 D. 当之无愧 疑云重重 复活 限制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一片甲骨何以震惊天下,从寥寥几句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的 B. 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C. 却很难体会得到,寥寥的几句讲述何以能让一片甲骨震惊天下 D. 但寥寥几句,却讲述了这一片甲骨如何能震惊天下的故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也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 B. 甲骨文因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成为了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 C. 甲骨文因为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D. 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 第一空,“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当之无愧”指“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而“中国汉字的家”是安阳的“荣誉”,所以选用“当之无愧”。 第二空,“悬而未决”指“一直搁置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疑云重重”形容“像浓云一样聚集的疑虑很多很多”,根据后面的“千古之谜”可知,这里强调长久以来一直未得到解决,所以选用“悬而未决”。 第三空,“复活”指“死了又活过来”, “还原”指“事物恢复原状”,该空与“世界”搭配,所有选用“还原”。 第四空,“障碍”指“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阻碍”,“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这里强调人们通过共同的文字可以没有阻碍地、顺利地沟通交流,所以选用“障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空缺部分对应的前后句共同的主语是“人们”,A、D两项换了主语,使整个句子前后衔接不连贯,所以排除A、D两项。C项说的是“讲述”让一片甲骨震惊天下,与文中表达的“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了天下的事实不符,所以也排除。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A项,逻辑错误,先物质后精神文化才符合“不仅……而且……”这一递进关系关联词语的逻辑,所以应改为: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该项错误。 B 项,强加因果且搭配不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成为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没有因果关系;且“甲骨文”不是“成为了物质文化”,而是成为了“物质文化遗存”,该项错误。 C项,强加因果且搭配不当,“成为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没有因果关系;且“甲骨文”不是“ 物质文化”,而是“物质文化遗存”,“甲骨文”也不是“成为了”,而应该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该项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下面是某校校庆邀请著名校友、水墨画大师邱先生的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 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2019年9月8日是学校一百周年校庆的日子,作为庆祝活动之一,到时候,贵校将为您 举办专场画展,集中展出这些年您奉送给学校的墨宝,请忙里偷闲莅校指导。热忱期待您的 拜访。 (1)_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5)___________o 【答案】 (1). ①“到时候”改为“届时”; (2). ②“贵校”改为“学校”; (3). ③“奉送”改为“惠赠”(或赠送) (4). ④ “忙里偷闲”改为“拨冗”; (5). ⑤“拜访”改为“光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用语恰当需要考虑语体色彩、谦敬辞等,文段为邀请函,所以语体应为书面语体,并注意使用谦敬词。 第一处“到时候”是口语,需改用书面语“届时”;第二处“贵校”是对对方学校的尊称,这里是第一人称,且邱先生是校友,所以不能称呼为“贵校”,可改为“学校”;第三处,“奉送”属谦敬词误用,人送己东西,通常用“惠赠”“惠赐”等;第四处“忙里偷闲”是口语,应改成书面语“拨冗”;第五处 “拜访”,也属谦敬词误用,应该为“光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 字。 “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近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举 行。本次活动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主办,雅盖隆大学医学院、克拉 科夫孔子学院和波兰中医学会承办。 本次活动以举办学术研讨、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在波兰推广中医知识和文化。世 界针联专家代表团与波兰医学界同仁在中波针灸与综合健康研讨会上,就国际中医药针灸发 展现状、治疗理念及方法等多个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活动期间,“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吸 引了 120多名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波兰学生前来听课,其中《“慧眼"看中医》《脊柱与健康》等 专题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专家与学生们密切互动,深入交流。 【答案】①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②该系 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研讨并推广中医文化。③其中“印象中医”系列讲座反响热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逐段分析概括,最后合并整理,并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可概括为: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可忽略。 第二段第一句可概括为:该系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推广”中医文化;第二句是与会人员研讨“交流”中医文化;第三句写“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反响热烈”;第四句写与会人员深入“交流”中医文化,但与第二句重复,可忽略。 最后将信息合并成一句话即可,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今年年初,北京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演出。喜欢站在田煥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小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这些农村孩子 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因为艺术,他们快乐成长,阳光自信。 ②由于艺术特长可以在升学中加分录取,受此驱动,一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孩子,开始了痛苦地训练,一些很有天分的孩子,在机械的艺术应试训练中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为此,教育部将取消部分艺术特长的升学加分。取消了特长生加分,才有可能真正实施学校的体育和美育。 ③吴冠中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躯,对生活冷眼旁观,处处是敌意;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下,同样会产生巨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多则材料形式。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多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需要读懂每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写了三位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的舞台。艺术让他们快乐成长, 阳光自信。这是从正面阐述了美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二则材料从现实升学角度写美育的一种特殊状况,孩子因特长加分而学艺术,或痛苦或泯灭对艺术的热爱。教育部为扭转这种状况,取消部分艺体特长加分。这就与前一则材料形成对比,可以得出,美育应远离功利。第三则材料是画家吴冠中的话,指出了美盲很多的现实,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美盲,引人深思。也许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太看重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美育。 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围绕材料 内容及含意”来确定立意,这要求考生必须综合材料来写,不能仅立足一则材料。由此可见,本次作文必须围绕“美育”来立意。可以写“美育”的意义,“美育”的开展形式,批判一些艺考等功利性“美育”,提倡实施面向广大学生的真正“美育”等。 立意: (1)新时代人才培养呼唤美育。 (2)创新美育形式,培养多元人才。 (3)以美育助推“立德树人”。 (4)美育归来兮。 素材: (1)“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 (2)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3)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4)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 (5)“导弹之父”钱学森曾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学。”他本人具有很好的艺术造诣和文学修养。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女高音歌唱家)婚姻美满,夫妻恩爱。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搞科学技术的和搞艺术的,中间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是,在钱学森的家里,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感情甚笃,而且在艺术上、事业上也有共同语言。他们爱弹钢琴、拉小提琴,热爱欧洲古典音乐,有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钱曾感谢妻子说:“……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6)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20年,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 (7)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8)在哈佛,学生们除了紧张地学习,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艺术活动,比如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种艺术展览等,此外,哈佛每年还会举办艺术节,以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结构层次:作文以“以美育人,时代所需”为标题,亮明观点;开篇以名言引出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以美育人是时代所需;接着以排比的形式列举孔子、蔡元培、华为对美育的追求,强调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然后笔锋一转,列举现实中美育被忽视的现象,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并用“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用上海女孩儿的事例回答这一问题: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之后再次强调,美育可以让人幸福,给人温暖,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最后以名言结尾,表达“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下,同样会产生巨人!”的美好愿望。 【点睛】多则材料的作文,既要求考生须读懂每则材料,又需要考生思考材料间的关系,然后综合所有材料进行立意,这实际上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辨能力。我们的教材里,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之类的美文,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等美学论文,有《谈美书简》等美学著作的名著导读,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课程,这些可以给考生的写作一些启示。此外,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也随时在进行审美,考生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也可能在经历艺考培训,所以, 这次作文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但要写得新颖、深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