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8)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0分)‎ 游大慧寺记 刘大櫆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②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侍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侍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侍之推引。其不出于宦侍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侍而甚良宦侍,则是惟恐宦侍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侍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浮屠:指僧人。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视平地殆数仞      殆:大概 B.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 名:名望 C.寺后积土成阜 阜:小山 D.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舆致:车载而至 解析:B 名: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D D项,连词,那么。A项,介词,引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向/介词,被;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C项,连词,假设/连词,表顺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B.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墓冢,高大雄伟,石人石兽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族亲的坟墓。‎ C.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通过明大学士李东阳被太监所挟撰写碑文一事,来讥讽官场上的患得患失,阿附权势。‎ D.文章后两段,作者分析了中朝贵人与宦侍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指出为人臣者俯首低声下气的原因,笔力遒劲。‎ 解析:A 大慧寺不是皇帝督建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译文:  ‎ ‎  ‎ 解析:关键词“藉”“存”各1分,状语后置1分,语句通顺1分。‎ 答案:所以在佛寺之中建立了道家的神祠,而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 ‎(2)其不出于宦侍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译文:  ‎ ‎  ‎ 解析:关键词“其”“推引”“何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答案: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侍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侍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解析:抓住“矣”“而”等虚词,代词“此”,还有重复出现的“我”,再根据整体句意推断。‎ 答案: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侍/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3分。断对两处给1分,断错两处扣1分)‎ ‎  参考译文:我客居京城没事的时候,期间跟随友人在靠近京城之外的地方游玩,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壮美丽,奇异不凡,数也数不完。问了问,这里都是宦官的安葬之地。宦官选择葬地于此,竟然另外在葬地旁边建立了大寺,让僧人住在里面,作为他们葬地的守墓之人。然后殿内又请朝中的贵人,一般是闻名于当世的朝中大臣替他们写碑文,然后刻在石碑上来记下这些文章。‎ 从西直门经过高粱桥,往西北走三里左右,那里是宛平县香山的畏吾村,有一座寺庙叫大慧寺。从很远的地方看,高出松、桧树梢,它的中堂有座大佛,长五丈多,本地人也称呼它为“大佛寺”,是明武宗年间,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寺庙后面土坡积成了小山,山石堆成了山,山又高又陡,从山上往下看平地大概有好几丈。那些石头都是从吴县的震泽用车船运送到这里的。山石嵌空玲珑,登上石头的裂缝处而望远,看得见外面,外面却看不到里面。大慧寺的左边建了佑圣观,在土丘的较高的平坦处建了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写了碑文,并且立石碑在真武祠的外面。由于当时皇帝明世宗崇尚道术,宦官害怕他们的寺庙有一天会被破坏而成为道院,所以在佛寺之中建立了道家的神祠,而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坟墓,石人和石兽高大雄伟地侍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那些让中朝贵人写碑文,本来就像挟持他们不得不写的形势;而那些贵人,也是俯首低声下气,接受这样的事实又不敢不写。天下没有不了解他却可以要挟他让他一定这样做的情形,追究它的本源,必定是出于朝中的贵人和宦侍有故交。因为那些中朝贵人与宦侍有旧交,那么那些人之所以成为贵人的原因,未必不是由于宦侍的推举。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侍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而那些不是出于宦侍的推举却又与宦侍非常交好的,便是担心宦侍转嫁祸福给他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得患失吧。‎ 作为人臣却患得患失,那么他们的归宿将是没有什么不去做。再说假使忧虑得到就果真得到了,忧虑失去而果真没有失去,我又哪里能够让他们不忧虑呢?这样患得患失,但对得失的衡量,最终又不可以靠自我来操纵;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何必与那些宦侍亲近呢?这就是我多次再读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的原因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0分)‎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  游:游学 B.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存 C.吾侪小人 吾侪:我辈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解析:A A项的“游”应为“交游”,结交朋友的意思。‎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困于蓬蒿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D.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解析:D 副词,差不多。A项,介词,表被动/介词,跟,引出对象;B项,介词,表示因为/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与”“和”/连词,“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解析:C 由“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可知C项错误。‎ ‎4.用“/”给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解析:根据文中的谓语“责报”“取”“如持”“交手”等来加以断句即可。‎ 答案: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  ‎ ‎  ‎ 解析: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以”“考”“必”“审”。‎ 答案: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译文:  ‎ ‎  ‎ 解析:要注意“不容于时”为被动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望 ‎”“卒”“直道”等。‎ 答案: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  参考译文: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得以彰显。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分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0分)‎ 涉 务 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责具美于六涂哉   责:责备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肆吏民之上 肆:放纵 D.皆信僮仆为之 信:任凭 解析:A 第二段说“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这是说“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责”意思是 ‎“要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国之用材     申之以孝悌之义 B.所以处于清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坐死仓猝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莫不震慑,乃谓人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D 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竟然。A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百姓;B项,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的;C项,……的人(的情况)/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求可使报秦的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作务实的典范,再从反面列举各种“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出空谈的弊病和危害,反衬务实的重要性。‎ B.晋朝南渡之初,士族尚受优待;但其后对士族的监管日趋严厉,官员稍有小人之貌,就严厉惩戒,社会风气得以好转,出现城里城外无人骑马的场景。‎ C.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只有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过于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揭示时弊及其危害。‎ D.本文运用语言既讲究句式整齐,或对偶,或排比,又间用长短参差的散体句,使得文章既有形式之美、气势之强,又自然流畅,气韵生动。‎ 解析:B “……社会风气得以好转,出现城里城外无人骑马的场景”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最后一段说“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由这些内容可知,江南士族所受的待遇,并无前后变化,郊郭之内无人骑马也并非社会风气好转的表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解析: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比如“小人之态”“人”“举世”“此”等,然后借助句末语气词“也”和固定句式“此……耳”断开两处,“有”是谓语动词,宾语是“小人之态”,故在“态”后断开,“故”解释为“所以”,一般放在句子开头,应在“故”前断开,“见委使”是被动句,“盖……也”是判断句,“人每不自量”的主语是“人”,而后一句的主语是“举世”,故应把两句断开。‎ 答案: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 译文:  ‎ ‎  ‎ 解析:“则”,是;“兴造之臣”,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程功”,计算完成的工作量;“开略”,开创经营;“术”,名词,方法。‎ 答案: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 ‎(2)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译文:  ‎ ‎  ‎ 解析:“凡”,总共;“涉”,经过;“仓廪”,粮仓;“安”,怎么;“轻”,轻视;“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重视;“末业”,古代指手工业、商业。与称为“本业”的农业相对。‎ 答案:(粮食)总共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而后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  参考译文:士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边是琴,右边是书,耗费国君的俸禄官位啊!‎ 国家使用人才,大体不外乎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明白通达治理国家,有治国的谋略和博大雅正的品学;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没君上的命令;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盘踞在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动服役的辛勤,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管理机密要事。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都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穿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和酷热,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总共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而后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最后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都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治理家事也办不好,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