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9)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百米故乡 苏 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③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 ‎④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 ‎——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 ‎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⑪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⑫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亲身经历叙写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解析 “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错,从文本来看,作者并没有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第③段的作用。前文写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后文写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因此此段承上启下。同时,本段还与标题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答案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让作者认为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一直到现在仍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与标题、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3.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不同感受。分析文本可知,可从童年时、刚搬家时、不断地搬迁时和与故乡有关的生活痕迹消失时四个方面组织语言作答。‎ 答案 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③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故乡”在作者心中渐渐变得模糊。④父辈和作者在故乡留下的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变得迷惘与焦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 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束缚。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 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 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 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 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其实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有删改)‎ ‎4.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 B )‎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束缚。‎ 解析 “其原因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四段来看,“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与《人间词话》的抽象没有关系。‎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C )‎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C.西方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这与叶嘉莹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有兴发感动之作用的观点,有一致性。‎ D.叶嘉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也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其的感动和召唤。‎ E.现在有些青年人因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的感发作用,使得叶嘉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 解析 B项,“只要……就能够……”说法绝对。D项,“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错,原文倒数第二段说“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E项,“使得……”错,强加关系。‎ ‎6.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叶嘉莹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叶嘉莹先生的形象,作答时要结合人物的人生经历对其精神品质进行概括。如“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等。‎ 答案 ①热爱并传播古典诗词文化。30多年来不断回来教书,致力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渴望古典诗词文化能生生不已。②谦虚好学。身为教师,虽然很忙,但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还找人家的书来看。③能吃苦。由于现实生活的原因,她不得已留教海外而要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④心态乐观、平静。虽然其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