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5)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非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中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 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B.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张士闪、张建世等学者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C.有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反对文化整体观视角,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D.文化生态整体观可能会忽视作为实践者的个体,但它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选D。A项,强加目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B项,“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阐明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困境,并从两个方面推导了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张士闪、张建世的观点,这是为了说明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C.文章从起源、内容、意义等方面,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整体观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D.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文章先介绍背景,接着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两种看法,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解析:选C。C项,“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说法错误,作者并不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从第四段“的确”可知,他倾向第二种理念。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张建世认为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是,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 B.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学者邱春林认为,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C.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 D.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不仅要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还要重视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析:选C。C项,“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 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也就是说利于保障实施效果需要认真评估,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生产活动情况。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是由多种元素、多种功能联结耦合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些元素和功能在运动中有机结合与协调平衡,是城市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特别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也比较重视城市的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进入新时代,应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纽带。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水城,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多层面融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是各类人群高度协作的区域。城市多样化功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只有实现各类人群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促进城市有序运转和不断发展。促进各类人群构成动态平衡,需要形成广纳各类人才的开放包容型系统,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 新型城市应当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与产业之间大体呈现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两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业都是城市的支撑,产业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产业发展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产业发展要适应城市需求变化,紧跟科技创新步伐,遵循自身演进规律,不断实现新老产业接续和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城市各类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各类产业发展动态平衡,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国情: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往往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大都是一个较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形成共同发展格局。因此,城市群内各城市应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状态。二是我国的城市往往包含或大或小的乡村区域。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还应考虑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品质提升互促共进。 (摘编自范恒山《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是因为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未能在运动中平衡发展。 B.进入新时代后,新型城市建设把绿色发展融入了城市生产空间,重视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C.为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们应当把城市的生态功能的建设放到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D.进入新时代,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把建设城市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目标。 解析:选D。A.强加因果关系,原文第二段“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特别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也比较重视城市的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前后没有因果关系。B.“融入了”为已然,而原文第二段为“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并不是“已然”的表述。C.原文无此义,原文第一段表述的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要实现新型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然后从城市的功能、人群、产业三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B.文章将城市功能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这为论述城市功能要实现动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 C.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促进城市各产业发展动态平衡,强调城市群内部以及城乡要素都要统筹发展。 D.围绕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文章重点论述了“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解析:选B。原文第二段“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这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结论。同时,根据第二段可知,城市功能的分类并不能作为“城市功能要实现动态平衡”的依据,选项不明论据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可以推动实现城市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B.新型城市要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并且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 C.新型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促进城市不同功能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也要考虑同一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D.构成城市的多种元素、多种功能在发展中能保持动态平衡,就能实现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 解析:选D。D项,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可见“构成城市的多种元素、多种功能在发展中能保持动态平衡”只是一个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