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小说的环境描写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小说的环境描写 Word版含解析

- 1 - 考点二 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命题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 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 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题角度一 概括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相关知识|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 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 物等。 |方法思路| 1.概括自然环境特点两法 (1)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如山、水、树木、日月风光等,要学会从景的“形、 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2)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注意文中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尤其 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做这类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 别,后者要求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2.分析自然环境作用 2 个角度 角度 作用 掌握自 然环境 描写的 基本作 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根据位 置判定 其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 成章。另外还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 - 2 - 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 说的某个情节中,那么其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解题示例| 【例】 (2019 年全国卷Ⅲ,原文《到梨花屯去》,见“分析情节作用”部分)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从题目中“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可知考查的是环 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文中的环境描写指的是沿途看到的景色,是 自然环境。此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步:找角度 (勤动手)开头处:“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 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作用是 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勤动手)中间处:“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 里显得又白又亮……”“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作用是 以景物描写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暗示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微指导)结尾处:“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 了”,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气息。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 - 3 - 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 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根火柴 叶 骑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 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 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 出的炊烟。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 地上。 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 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背包撕开了一道豁口,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 无踪影。 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 还有一盒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 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 我痛恨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 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 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 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 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 4 -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 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 穿过血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 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 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 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 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了。”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 年第 6 期)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 - 5 - 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 大地冻结”,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入夜, 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文中多处雪 景描写,强化环境的酷寒恶劣,烘托老人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雪景描写,推 动情节发展,风雪愈紧,推动了后文老人晕倒获救等情节的发展。同时,风雪酷 寒也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 答案:①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雪景 描写强化环境的酷寒恶劣,烘托老人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 风雪愈紧,推动了后文老人晕倒获救等情节的发展。④风雪酷寒具有困难、挫折 的象征意义。 设题角度二 概括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相关知识|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 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 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 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 地风土人情等。 |方法思路| 1.概括环境特点的 5 个角度 角度 释义 从“时”的 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从“地”的 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 现出怎样的特点 从“人”的 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 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 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从“事”的 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 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 6 - 从“景”的 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 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 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 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等 以上提供的思考角度,文本中不一定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分析概括时要灵活。 2.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两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和在文中出现的具体位置,分析环境的特 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也与环境描写的位置有密 切的关系。 场景位置 作用分析 出现在小 说的开头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 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出现在人 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渲染人物出现的气氛,是人物出场的背景 置于小说的 某个情节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小说情节将要有巨大的推进 作为小说 的主背景 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 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 征 其他位置 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感染读 者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 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指向 作 用 人物 方面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如《林黛玉进贾府》对荣禧堂的描写。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 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如《祝福》里对鲁四老爷书房的 描写 主题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在第一段通过 - 7 - 方面 对贾府各种门的描写反映出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题示例| 【例】 (2018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 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 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 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 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 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 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 鸟笼子的地方,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 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 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 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 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 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 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 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 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 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 - 8 - 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 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 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 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 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 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的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 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 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 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 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 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 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 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 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 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 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 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 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 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 9 -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可知考查的是 人物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要紧扣景物描写和人 际关系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从“人”的角度:小说描写的人物有“教大学堂”的七叔叔,爸爸有 自己的“书房”,放假的日子去看戏,家中雇有厨子,出门雇人力车。厨子称孩 子为“少爷们”。可见生活富裕,有文化知识。 (微指导)从“景”的角度:从住所的环境看,有前后院子,前院子里挂有八哥、 后院子里种有丁香。生活优裕,经济状况好。 (微指导)从“事”的角度: 爸爸和七叔关系融洽,厨子和孩子关系融洽;妈妈吩咐厨子“不要太打狠了, 吓吓它就算了”,为人善良。 [组织答案] [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 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 T 字型,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 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 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 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 板巷就更安静了。 - 10 -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 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的热气腾腾,这是刘叔 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 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 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 一样的热气腾腾。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 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已经把孩 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 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 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 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 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 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 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 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 在巷子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 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 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 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 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 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从这 - 11 - 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 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刘叔看出了端倪, 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 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 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地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 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 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 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 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 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 见让邻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 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 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 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 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 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 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 简要赏析。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几个方面思 考。如开头的描写“古镇的街道短,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 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塞,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结尾“雨,下在古镇的屋 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 - 12 - 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由衷赞美,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①小说开头交代古镇独特的外型、街道、房屋,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 塞,为下文写刘叔与周嫂子的故事以及小镇人们的议论做好了铺垫。②小说结尾 通过描写雨滴打在青石板上溅开水花,晶莹透明的画面,意在书写刘叔与周嫂子 感情的真挚和美好,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 的由衷赞美。韵味悠长,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题角度三 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相关知识|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 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修辞 手法 角度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感人 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 富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表现 手法 的角 度 衬托对比 是指不直接地对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 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鲜明,文意曲折含 蓄,独具风格 动静结合 描写景物时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动静的结合 往往和衬托相关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 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要注意虚是为实服务 的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对某种事 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是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其他 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白描细描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 - 13 - 的感情。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 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绘形绘声 绘色 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多个角度 结合 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去描写,将景物真 切再现,富有立体感 |方法思路| 1.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三步” 第一步,指明手法 要注意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入手,景物描写的手法一 般不是单一的,要注意全面,准确。 第二步,分析特点 要将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结合起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突出这一 特点的。 第三步,答出作用 要注意区分描写手法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同,描写手法的作用是使环 境更典型、更真实、更富有立体感。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 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示例| 【例】 (2015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 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碗,棉纸湿了破了, 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 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 - 14 - 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 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 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 远……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中“画波浪线段落”指明鉴赏的区间;“景物描写手法”,明确 考查的对象。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明辨手法:“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比喻手法;“船头的水 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反衬手法。“水声”“断续语声”, 听觉描写;“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视觉描写,远近结合,光影结 合。 (勤动手)分析作用:结合比喻、反衬和描写手法可知,这段描写的作用是 显示了环境的宁静美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 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 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 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 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 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 - 15 - 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 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 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 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 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 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 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 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 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 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 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阿城《溜索》节选)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手法、特点。可从细节、动静、修辞等角度和写 景的观察点、写景的顺序等角度分析画线部分所写的景物。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变换视角,从 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