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模拟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模拟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师附中模拟卷)‎ 语文学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 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 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D. 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 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 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 A 2. B 3. C ‎ ‎4. ①以阐释概念内涵开篇,引出论题;②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由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到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中的运用。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给出了就具体解决方案。)③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 ‎5. ①城市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或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②互联网迅猛发展,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对报刊亭需求降低,营收额少使经营难以维系。③电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可见并不是“按既定规则组合”,选项主观臆断,于文无据。‎ C项,“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最外层”不等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表意有区别。‎ D项,“材料三……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是只要“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一定能赋予精神文化内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C项,“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一片繁华”说法不正确。选项陈述的是秦淮河相关的历史事实,而材料二中主要论证对象是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符号,选项内容不属于“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符号”。‎ 故选C。‎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答题方法: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充分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鲜明地突出观点。‎ 本题中,从论证思路上来说,材料二首先阐释了文化符号的意义“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以阐释概念内涵开篇,引出论题“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接下来,论述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然后论述了“建筑立面的设计……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即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中的运用。最后,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从论证方法上来说,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出了北京、西安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引用雨果的名言“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进行引用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本题中,根据材料三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这段话,可知报刊亭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城市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根据“互联网的迅猛普及”“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可见互联网迅猛发展,人们对报刊亭的需求降低,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都是原因所在。店主说“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和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的观察,报刊亭营业额太少,使收入难以维系,也是报刊亭逐渐消失的原因。根据李女士的话“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可知报刊亭逐渐消失,还因为电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 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 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 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 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 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9. “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 ‎8. ①“伟大”,表明演出成功,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②莎士比亚实现了理想,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 ‎9. ①讲述故事,以“我”来叙述,交待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真实地写出了“我”的亲历与感受。③丰富人物形象,“我”成为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与莎士比亚有直接关系,这样丰富了莎士比亚的执著于理想的形象内涵与意义。④深化主题,表达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B项,“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错误,结合原文“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分析,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没有对莎士比亚提供经济支持,曲解文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小说采用补叙方式”错误,小说采用的是插叙方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原文“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分析可知,“伟大”,表明演出成功,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因为“我”演的好,“莎士比亚”把相机送给了“我”,“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 ,“我”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此次演出“莎士比亚”实现了理想,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一天的成功更加增强了“莎士比亚”的信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回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我”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 以“我”来叙述,“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通过“我”让读者知道了演出的困难;“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通过“我”解开了读者的疑惑;“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通过“我”交待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我”是事件的亲历者,“我”在演出中得到的肯定,直观的传达给了读者;“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 ‎ ‎“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我”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源于此次演出,演出和“莎士比亚”给予了“我”极大的自信和鼓舞,同时“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丰富了莎士比亚的执著于理想的形象内涵与意义;“我”和“莎士比亚”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的出现深化了主题,表达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注】,时论荣之。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节选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 ‎【注】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 ‎10. 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亦师范于立本:学习的榜样 ②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纵放自适 ‎③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面壁思过 ④兄弟相代为八座:相互代替 ‎⑤非宰辅之器:才能,此处意为人才 ⑥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荒年,年成不好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②⑤⑥‎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 B. 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 C. 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 D. 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阎立本驰誉丹青,工于写真。阎立本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上继承并且发扬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其作品备受当世推重,所画人物堪称绝妙。‎ B. 阎立本热爱绘画,因画生悔。阎立本身为一代画家,深受唐太宗青睐,但耻于为人驱使,告诫儿子不要习画,自己却因本性使然不能释手。‎ C. 阎立本官至宰辅,遭受议论。阎立本尽管在绘画上赢得了名誉,但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有人借“学生放散,令史明经”一事予以调侃。‎ D. 阎立本观画有得,渐入佳境。阎立本对张僧繇的画作一开始并不认可,后来渐渐品味出其中的滋味,以至于留宿其下反复玩味,不愿离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 ‎(2)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14. 阎立本画技精湛,除了“家代善画”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太宗认为这是一个壮举(或:太宗赞赏他),让阎立本画出元凤射杀猛兽的情景,鞍马仆从,都摹画出当时真实的样子(或:栩栩如生),没有人不惊叹佩服他的绘画技能。‎ ‎(2)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把它当作耻辱,于是(大家)凑集了几十万钱,花钱聘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 ‎14. ①兴趣浓厚,欲罢不能;②师承前人,发扬光大;③谦虚好学,善于领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词语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①“师范”解释错误,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个义项,作名词时为“学习的榜样”,作动词时为“师法,效法”,此句“亦师范于立本”,“师范”后有动作的对象,宾语“立本”,意为“师法,效法”。‎ ‎③“墙面”解释错误。这里“墙面”的意思是“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无“面壁思过”之意。‎ ‎④“相代”解释错误,这里“相代”的意思是指交替。‎ 分析可知,①③④解释错误,②⑤⑥解释正确。‎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的大意是: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望向坐上众宾,满面羞愧不堪。‎ 句中,“奔走流汗”指阎立本在担任主爵郎中时的工作状态,均为“立本”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瞻望”的宾语是“座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分析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说“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但并没有指出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 ‎)“壮”,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壮举;“图状”,画出(元凤射杀猛兽的)情形;“真”,真实的样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惊服”,惊叹佩服。‎ ‎(2)“以”,介词,用;“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辱;“钱数十万”,定语后置,应为“数十万钱”;“货”,动词,购买,此处语境义为花钱聘请。‎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阎立本画技精湛,可结合下面语句分析概括:‎ ‎①“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可见阎立本对于作画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②“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可见阎立本作画虽师承前人,但又发扬光大;‎ ‎③最后一段,阎立本初次看到张僧繇旧迹,认为“定虚得名耳。”第二天看到认为“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又说“名下定无虚士”,然后“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由此可以看出阎立本谦虚好学,善于领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阎立本,唐太宗在位时,官至重位,与哥哥阎立德齐名,擅于图画,精于写真。曾经奉太宗召令为唐太宗画像。与阎立德一同绘制《职贡图》,画中的人物鞍马、冠冕车服,都非常传神。阎立本绘画的国王的速写单本流传在民间。这以前南、北两朝的名手,也没有超过他的。当时南山有凶猛的野兽伤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获它,没有捕到。王元凤自报奋勇,亲自前往捕杀,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太宗皇帝非常喜爱他的豪壮,让阎立本将他射杀猛兽的场面画下来,鞍马仆从,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没有不惊叹和佩服他技艺高超的。另外,阎立本还画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历代绘画名家的。当时的人称赞其作品的妙处。李嗣真说:“阎立本的画,师承郑法士,实际上已经超过郑法士。在阎立本之后,还有王知慎,也师从阎立本,很是得其精髓。阎立本的画实乃神品。”唐太宗曾经同侍臣们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赏景,看到池中有奇异的鸟儿在水面上随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栏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们当场赋诗赞咏,又宣召阎立本前来将怪鸟画下来。宫人们当即向岸上传呼道:“召画师阎立本!”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望向坐上众宾,满面羞愧不堪。事后,阎立本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发写文章,只是凭借绘画被人所知。可是,它却使我象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他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阎立本本性爱好绘画,想要停止也是不能的。到唐高宗在位时,显庆年间,阎立本多次升迁担任将作大臣,之后替代阎立德担任工部尚书,兄弟交替担任尚书,当时人谈论起来认为非常荣耀。总章元年,阎立本官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姜恪一同执掌枢密院。姜恪原是守边将领,在塞外立有战功;阎立本只善于绘画,没有宰辅的才能。又遇上饥馑,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放假让他们回家去了,同时又规定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办事人员必须通晓一门《经书》。当时有人赋得打油诗一首:“左丞相是个威震大漠的骁将,丞相是个驰誉画坛的名家。三馆学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办事员却要通晓经书。” 阎立本家世代擅长绘画。他有一次去荆州,观看张僧繇的遗画说:“(从这画来看)他是空有虚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说:“他还是近代的绘画高手。”过了一宿又去看,说:“盛名之下没有低手。”在画前或坐或卧,观赏不已,晚上就睡在画旁边,过了十天了还不离开。梁人张僧繇画《醉僧图》,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十万钱,雇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 “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 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 ‎16. 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 ‎【答案】15. D 16. ①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奔腾,鸷雕就可翱翔长空,侧面烘托了秋风给万物带来的勃发英气。②第四联直抒胸臆,天地寥廓,我就是抱着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作者直接表达出了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进取精神,体现出了作者的“英气勃发”。‎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分析错误,首句中“君”指诗人,尾句中的“君”指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如何体现“英气勃发”的:‎ ‎①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②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告诫子侄,自己最厌恶、至死都不愿听到子孙有“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2)《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________”。‎ ‎(3)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名字来源于《青玉案·元夕》中的“________”。‎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答案】 (1). 好论议人长短 (2). 妄是非正法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众里寻他千百度 (5). 极天云一线异色 (6). 须臾成五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论议、妄、须臾、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 ①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 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 ,哪怕 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 _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 ② ),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 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和标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兴趣 偶然 无 寂静 B. 兴致 偶尔 , 死寂 C. 兴趣 偶尔 , 寂静 D. 兴致 偶然 无 死寂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B 19. ① “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②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 ‎20. ①特别是南方的冬天②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以及标点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标点的使用必须与语境相符合。‎ 第一空,兴致,高兴的情绪。兴趣,喜好的情绪。根据搭配原则,提起与兴致更搭配,并且,兴趣一般不用好修饰,所以应选“兴致”。‎ 第二空,偶尔,指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偶然,事情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与“必然”相对。语境中用来修饰“有所愿望”,应选“偶尔”。‎ 第三空,“寒风轻摇”“枯荷残叶”是并列关系,均为后文的主语,应有逗号。‎ 第四空,死寂,侧重于没有一丝生气的静。寂静,侧重于安静、宁静。从下文“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来,应选“死寂”。‎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本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赏析,首先本题有句式的改写,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突出天气的寒冷,同时与上文“天很冷很冷”相照应,语意一致;另外使用主动语态,表示“抽去”与下文的“留下”施动者都是“浸入骨髓的冰凉”,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上文说“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下文两个“看不到”,其实还是有点浪漫的。再从下句“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可知,上句所指,是在最不浪漫的冬天中,南方的冬天表现得更突出,因而,第①空,应填写“特别是南方的冬天”。‎ 第②空,由上文“寒风轻摇,枯荷残叶”和下文的“荷听雨声”“更催花落”,可知,“催花落”的雨,句子带有假设语气,因而,可以填写“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下列各句中,引号里的内容均存在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就学术风波一事,翟天临在微博中道歉说:“参演一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开始飘飘然。这种不良心态被我带入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 ‎②李国文先生的散文《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使得艺苑杏林艳羡。”‎ ‎③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④雅虎官方发言人说,“雅虎工具条集合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 ‎【答案】①将“内心”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②将“杏林”改为“杏坛”;③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④“等”后面加上“功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①句,“促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中“内心”和“心存”重复赘余,可以把“内心”删除或将“心存”改“存有”;‎ 第②句,“杏林”错误,“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而句中“他的讲学东宫,使得……”说明扮演的是教师的职责,应改为“杏坛”;‎ 第③句,“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中“三长两短”错误,“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而句中应是说生活琐事,应使用“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常见于邻里间的交谈;‎ 第④句,“雅虎工具条集合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等”后添加“功能”。‎ ‎22.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 ‎【答案】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信息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读懂图中信息以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下定义的句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关注以下图表细节:信息图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员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抓住关键词;还有一部分是三大智慧体系来源。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表述:确定属概念是“青年”;确定下定义的表达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最后把信息整合在一个单句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某班级迟到现象屡禁不止,为彻底解决此问题,班主任建议将“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教室内)罚站十分钟”作为班级规定执行。班长召开班会讨论此事,同学们纷纷发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假如你是班中一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教育惩戒大可不必 教育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惩戒教育;另一些家长则提倡对孩子施行爱的教育。惩戒教育真的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作为班级一员,我觉得班主任关于迟到罚站的规定不妥,是明显的体罚学生。教育惩戒虽说出发点是以教育为目的,但实施者难以把握分寸,不可避免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惩戒教育常常适用于提高学生成绩,这是很多人的看法,殊不知其在不知不觉中摧残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欧阳修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无力购买书籍,更不必说上学了,但他的母亲没有放弃,而是在门前的沙地上教他写字、读书。在艰苦的日子里,他的母亲用爱心教育他,并没有对他施以暴力,这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有了无数流传后世的诗文。可见,不需要惩戒教育,孩子完全能够健康成长并取得成就。‎ 惩戒教育,往往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代名词。因惩戒教育而引发的惨案难道还不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浙江金华的一位母亲在高考前夕“恐吓”儿子:“这次若考不上大学,我打断你的腿!”长期遭受棍棒教育、本来面临考试就紧张的儿子因这句话再也抑制不住怒火,抄起家里的榔头径直向母亲头部砸去……这类惨案应让我们明白,惩戒教育无疑一次又一次考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心理尚且稚嫩,如何在重压下茁壮成长?以我拙见,大部分孩子都不拥有《童年》中阿廖沙在外祖父残忍压迫下仍勇敢抗争的坚强意志,对于温室花朵,何必施以炎炎烈日与刺骨寒风呢?‎ 惩戒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心理变化会产生不良影响。电视剧《虎妈猫爸》中,事业成功的虎妈是“必胜诀”模式下的产物,是在父親惩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多年后在梦中梦到小时候数学考试失败的情形依旧瑟瑟发抖,但她又按照这种模式教育自己的女儿,结果女儿得了自闭症。这样的情形,在许多成年人身上都出现过,惩戒教育之危害显而易见。此外,惩戒教育还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胆小懦弱或者有暴力倾向。‎ 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我们生来流着叛逆的血,这就需要良好的教育感化我们。爱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教化孩子的灵魂,“孟母三迁”为孟子成才奠定基础,而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们,更应该以爱教育下一代,惩戒教育大可不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阅读材料时,要全面把握材料内容,综合材料大意。班主任建议将“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教室内)罚站十分钟”作为班级规定执行。确定立意时,对班主任这一做法要明确表态,并分析理由。写作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①赞成:教育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戒尺教育本是祖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尊崇师道尊严的古代中国,戒尺就是老师教育的辅助手段,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 ‎②反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可能会直接决定戒尺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戒尺力度,最后必然会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 ‎③辩证分析:“教师要眼中有泪光,心中有戒尺。”教育者首要的是心的“爱”,有爱才有教育的魅力。“戒尺”是一把“软”尺子,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有度。‎ 参考素材:‎ ‎1.‎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表示,教师拥有一定的惩戒权。这不免引起各位家长的担忧,万一老师不按惩罚尺度处理学生怎么办?担心是不可避免的,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担心之余,我们就要更清晰的认识惩戒这个问题。‎ ‎2.何为惩戒?一提起惩戒人们闪现在脑海里的都是过重的惩罚甚至是酷刑。此惩戒非彼惩戒。在教学过程中的惩戒只是助你人生梦的推力。为什么会这样说?惩戒帮助你在犯错的时候走向正确的道路。当遇上上课捣蛋的学生、当遇到反复讲的问题学生就是不往心里去,那么就要实行“一些手段”了。这些手段不外乎就是罚抄,罚站。用这些手段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记住这次教训,以后更好的去做一些事情。何为惩戒,惩戒何为?就是为了让你变得更优秀而已,教师行使惩戒权只是个学生而已。‎ ‎3.适度惩戒方可行。并不是所有的惩戒都是好的,从新闻中也听过不少老师过度体罚,殴打学生致伤致残。这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都给学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所以,教育部在推行惩戒权的时候也提出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过度惩戒终究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任何的权利可以去伤害他人,教师惩戒权就是不以伤害学生为前提而施行的,适度适量是惩戒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是惩戒的目的。‎ ‎4.惩戒创造了一个更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戒恰恰就是规矩的基础,学生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只有在极少数的可能下,团体中总会出现一两个活泼的人来带动班级。活泼的氛围一涌现,真正静下心来就很难了。惩戒在这之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惩戒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警示牌。学生用心投入学习怎么会不拿到满意的成绩呢?怎么会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呢?这一切的一切,惩戒的行使功不可没。‎ ‎5.没有惩戒,就没有纪律。没有惩戒,就没有规矩,惩戒就像是空气,时刻伴随着我们,时刻不能失去它们。没有惩戒的世界是不完美、不精彩的,多一点鞭策,让学生在高考中跑向成功之路。‎ ‎6.学校教育不可少,家庭教育也不能缺。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理性支持的对待惩戒权是对教育最大的鼓励,学生也会在受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去了解,去探索学习之路。学校与家庭相伴,让学生前途更加明亮,这才是现阶段的目标,是共同成长的标记。‎ ‎7.校园惩戒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湖南市的一间小学,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被他的班主任进行了一顿“惩戒”。他的班主任罚他跑了20‎ 圈。跑完之后还把他暴打了一顿。这个学生的身体上受到了伤害,心灵上也受到了伤害,给他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他从此以后不敢再上学了。这位老师打着为他好,让他长记性的口号,去摧毁了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难道我们还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吗?‎ ‎8.校园惩戒与校园惩罚是不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女主易遥与齐铭玩得好,唐小米很嫉妒她,就欺负易遥,到处传易遥的谣言。后来,齐铭与顾湘在一起了。唐小米就设计害死了顾湘,还嫁祸给易遥。易遥受不了,就去跳河。当易遥跳河时,却没人去拦她,还辱骂她。唯一一个想去救她的人也被拦下来。学校的老师刚开始对这个谣言,选择相信唐小米的谎话。学校就惩罚易遥打扫卫生。后来,易遥跳河自杀后,易遥被校园欺凌的事也被爆出来,真相大白。学校惩戒唐小米,开除唐小米的学籍,并将她送进公安局。‎ ‎9.我们应该反对校园惩戒。我认为校园惩戒是不好的。你想想看,当你不小心犯了错,就被体罚,被人打,那是什么滋味?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为何不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讲道理呢?你想想看,当你晚上在宿舍睡觉的时候被教官拉出去罚站。站到凌晨,吹了风,然后发烧,那是什么感受?为何不跟学生说一句不要说话,要睡觉了呢?你想想看,当你不小心考砸了,被老师指着骂,被老师撕烂卷子,那又是什么感受?为何不说句,这次考不好,下一次努力一点呢?‎ ‎10.综上所述,我们反对校园惩戒。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但不能惩戒学生。老师们可以训斥学生,但不能用所谓的“戒尺”罚学生,应与学生和平相处,互相尊重。‎ 例文分析:‎ 本文将惩戒教育对个体心态的影响分析得较透彻:它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文章表达清晰,语言流畅,最后引用木心先生的话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不足之处在第二段,从语段中的表达看欧阳修是爱的教育的成功案例,而这一段的分论点是惩戒教育摧残孩子身心,两者并不匹配。‎ ‎【点睛】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识:‎ ‎(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2‎ ‎)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应提醒学生的是,任务驱动作文名句与事例论据的运用宁缺毋滥。否则,极可能偏离所选的任务指令,以致于所选任务对象无法一线贯通。 ‎ ‎(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 ‎(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 ‎(5)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整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