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4
对论述类文章的要点归纳来说,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因此,归纳内容要点要注重“两分析一总结”: 两分析:1.分析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关系密切的语句等。归纳文章要点首先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把握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注重分析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相关的语句,明了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2.分析相关语句的关键信息。分析了段落之间、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后,就明确了归纳的要点,但还要注重分析每个语句的关键信息,以确保归纳全面、不遗漏要点。 一总结:总结每个相关段落、语句的主要信息。很多试题中要求归纳的信息不是照抄文本内容就可以的,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特别须要注意的是,题干中即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考生也要保证所有的信息是在文中有根据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1.读原文,明宗旨。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2.读题干,明要求。文章读完后,考生应认真审题,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指向。 3.梳语脉,定区间。这里所说的区间,是指用来筛选题目中的信息的文章区间。只有梳理清了语脉,锁定了答题区间,才能快速、准确地解题。 4.巧归纳,做概括。这里所说的“巧归纳”,一是指善于摘取文章原句作答,二是指着眼某一文段,以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为依托,归纳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教融合 李为香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所倡导的三教融合,都是为了抬高自身的地位,并使其在实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免除来自政治与世俗的排斥。最为显著的是儒教中的忠孝思想成为道教、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之初,在同儒教忠孝正统思想做斗争的过程中,吸取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忠孝思想,而这亦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开端与重要表征。晋代孙绰的《喻道论》以问答形式论证了出家与孝道等问题,力主佛儒一致,实际上总是在寻找儒教的缺陷,然后以佛教教理予以补充。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世俗忠孝伦理自其产生之初就是其宗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名的“忠孝成仙说”以及“天仙不如地仙说”均是对儒家忠孝世俗伦理的弥补与延伸。也正是从此意义上说,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1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李道纯的内丹心性学亦是融合三教的道教学理。实际上,三教均重视心性,这是三教相通之处,也是三教融合或三教合一论被创造出来的内在依据。总体来说,宋元明时期的道教对儒佛的吸收已进入成熟阶段,甚至出现了以倡导“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这说明到明代时,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形。这种“三教合一”显然是从属于道教的,是为道教的发展与传播服务的。 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亦是沿承前代僧人的做法,高举“三教合一”的大旗,为佛教发展开辟道路,这一时期的佛教“三教合一”的特点在于倡导三教和谐,三教一家,但始终突出佛教的优先地位。用儒教的经世弥补佛教的出世之偏,则是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法,为佛教的发展扫除现实的障碍。儒家思想作为始终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在三教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佛教、道教想发展,必须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能量,才可能创造出更顺畅的传播通道。儒家知识分子作为有强势地位的社会精英,也必然在文化堡垒的塑造中担当重任。晚明时的憨山德清是一个精通三教的佛教徒,能做到三教互释,但在这种互释、会通中,他始终坚持以佛教为中心,其诠释大多使用的是佛教话语。这也反映了晚明学者在三教融合问题上的个体性认知与实践。 清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在传播道教时亦采用了“三教合一”的策略,他十分注重利用“三教合一”的思想资源来传道,而非重在三教关系之辩论。其三教一家以及三教合参成就丹道的论说都显然是以道教龙门派思想为核心而作出的“合一”解读,其中传教的目的十分明显。 总体来看,自东汉末年以来各个朝代的佛道人士均重视对儒家思想资源的援引与利用,他们是“三教融合”与“三教合一”论调的重要“创造者”。但无论佛道,其骨子里均与儒教暗自抗衡与争宠,都在为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努力。儒家伦理对佛道的作用,可以称为儒家对佛道的渗透与影响,但绝对没有达到融合,融合的基本意思是说三者互相打破各自的壁垒,其思想教义完全融为一体。事实却并非如此,三教始终各自存在着,其思想主张始终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替代,而且为中国人的灵魂与信仰世界提供不同的道路选择。 (选自《古代文明》,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道释提倡“三教合一”的重要原因是儒道为提高自身地位和佛教想本土化。 B.儒家的忠孝思想对道家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道互补。 C.三教融合被创造出来的内在依据是三教都重视心性,这是三教的相通之处。 D.精通三教的憨山德清坚持以佛教为中心代表了晚明学者对“三教合一”的认知。 【答案】C 2.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答案】(1)儒家思想是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在三教中有优势,道教、佛教的传播、发展须要吸收儒家思想。(2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大部分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2.“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串近两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儒家知识分子是社会精英,在文化传播中担当重任,道教、佛教吸收儒家知识分子可以强化本教的传播。 【解析】重点抓住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具体做法,然后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并简要概括。道教、佛教提倡的“三教融合”、吸收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儒家的思想,即用儒家的某些思想来丰富本教思想;二是重视对儒家知识分子的吸收,即让儒家知识分子信仰本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莫砺锋 黄天骥 北宋建立以后,一反前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僧尼人数迅速增加,中断已久的译经重又开始,并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刻印佛经。在晚唐五代曾受到打击的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与净土宗在宋代非常流行。禅宗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因此士大夫在接受禅学时,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理学家虽然以纯儒自命,但他们的性命义理之学其实都以释、老为津梁。 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前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大致上可分成仕、隐二途,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这两者是不可兼容的。宋人则不然。宋代士人都有参政的热情,经科举考试而入仕是多数人的人生道路。入仕之后也大多能勤于政务,勇于言事。然而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即使功业彪炳者也不例外。因为宋人已把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一切事功仅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而已。所以宋代的士大夫虽然比唐人承担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也受到朝廷更严密的控制,但并不缺乏个性自由。他们可以向内心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去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结盟结党的做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宋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是整个传统或整个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当受到理性和道德的制约。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之中。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是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越发将禅的意味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所以,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须远离红尘。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 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原文有删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在分析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段落、层次本质内容进行概括。就归纳的范围而言,可以是某一段落,可以是几个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归纳内容要点“三步操作法”: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2.梳理文脉,关注标志性词语。 3.圈定答题范围,全面筛选整合。 1 1.文章第2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案】(1)宋代士大夫整合了传统的处世方式;(2)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解析】认真阅读第2自然段,不难看出,该段主要是讲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考生对文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北宋建立后,儒、道、释三家思想逐渐有机融合,到了北宋中期,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思潮,三教的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 B.三教合一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更加冷静、理性,对艺术的追求也以平淡为美。 C.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变化,禅宗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佛不必禁断酒肉,儒学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不再追求审美客体的高雅。 D.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诗歌表现手段增强,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是因为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 【答案】D 世方式;(2)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第3自然段,写宋代文人的审 .文章第1自然段先交代了统治者从北宋建立以后对待佛教的态度,然后写佛教的重新兴起以及“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对宋代文人性格特征的影响等。 2.文章第2自然段写“三教合一”使宋代士大夫文化性格区别于前朝的具体特点:有参政的热情,在参政时也注重人格修养的完善。 3.文章第3自然段写宋代文人审美情趣发生的变化:将禅的意味引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道德的修养。 4.文章第4自然段写宋代文人情趣的变化使宋代文学转向“以俗为雅”,并以宋代诗歌为例说明这种情况。 “概括中心意思” 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写作意图的概括。这是一个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考生要做到整体把握大意,明辨关系,提炼整合。论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而文章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中心意思,需要考生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全面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从“三看三抓”的角度进行。 “三看”分别为:1.看标题。2.看文章的开头、结尾。3.看论证过程。 “三抓”分别为:1.抓重点,以点带面。2.抓筛选,全面完整。3.抓综合,概括归纳。 (2018届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们接受。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时最为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 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相。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1.D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丹纳的话的意思是自然的地域环境会影响作家的创作。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它”指代不明,“它”不是指“自然的地域环境”,而是“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准确解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要做好三个加强: 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就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 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源。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往往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神性化的文化的,他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选自《论文化自信的底气》,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容易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造成马克思极力反对神性化文化。 B.非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说明传统中国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治国理政,立德教民。 C.作者引用范仲淹和张载的名言,证明历代思想家的学说是现实智慧、世俗精神与人世情怀。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与神圣性,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就是例证。 【答案】B 1.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并引出说明对象“中国传统文化”。 2.第2—3自然段,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现实关怀有超越性和神圣性。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要具有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三个特点。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是说明了“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 误区警示: 1.混淆论点和论题。 2.混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结构。 4.不清楚常用论证方法的概念。 一、(2018届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的论证侧重点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同样使读者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2018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的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一 1.B 2.C 【解析】C项,“侧重点在于”分析错误,本文侧重于如何更好地规范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3.A 【解析】A项,表述绝对,按照文本表述,网络游戏只是二次元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因此二次元文化火爆兴盛不是由网络游戏决定的。 二 1.D 2.D 【解析】D项,“前后对比”理解错误。 3.A 【解析】A项,因果倒置,正是因为“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才要借助物品来解读历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