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青浦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与出了洞天石扉打开后仙境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 ‎【答案】 (1). 有杀身以成仁 (2). 是处红衰翠减 (3). 八声甘州 (4). 青冥浩荡不见底 (5). 日月照耀金银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有理解性情境默写,也有直接性默写,有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衰、冥、耀。‎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要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气概。‎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驰援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的精神写照。‎ C. 疫情造成无数人居家或集中隔离,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秋与秋冬”。‎ D. 开展线上学习,可以用“读书不觉己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激励学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如本题题干要求“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考生应明确,作答时要紧扣选项所给的名句的理解进行分析;然后,考生结合选项所提供的的语境,仔细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得出答案。‎ A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意为:英雄豪杰面对虎豹熊罴,志不可改,气不可夺,越是困难越能显示出他们的本领,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抗击新冠肺炎时期,把新冠肺炎病毒视为“虎豹熊罴”,而抗击新冠肺炎的“我们”可以说是“英雄豪杰”。故该句用在此处是合适的。‎ B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为: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如今,疫情突袭,国难当前,驰援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勇赴疫区,所以用该名句说“是驰援武汉的广大医护人员的精神写照”是合适的。‎ C项,“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秋与秋冬”意为: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该名句出自鲁迅的《自嘲》,其中“小搂”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进”有暂时隐避下来的意思。 “躲"字,融合着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风趣地道出了作者当时战斗环境的特点和善于斗争的艺术,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这里主要指的是作者鲁迅在当时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坚持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艺术。所以,该名句用在说“疫情造成无数人居家或集中隔离”的情形是不恰当的。‎ D项,“读书不觉己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意为: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时间宝贵就像金子一样,应该珍惜。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学习用以激励学生珍惜时光是合适的。‎ 故选C。‎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 , ,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①或张冠李戴 ②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 ③改变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 A. ②①③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再仔细阅读所给句子,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然后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 - 27 -‎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本题所给句子中,③句“改变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与上文“削足适履”衔接紧密,故③应排在首位。“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故②句“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与①句衔接紧密,故此题答案应为③①②。‎ 故选B。‎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和供选择的句子,注意把握所给文段的基本内容,可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通读语段,确定答案。联系上下文时注意从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一致等方面进行思考,还要注意事理逻辑,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是“写”的呢?创造文学的动作是“用心”还是“用手”呢?‎ ‎②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 ‎③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主张的。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成竹在胸”‎ - 27 -‎ ‎ 手是成为“腹稿”的佳话。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实际上很不易做到。第一,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能及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把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文章都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同时注意到每字每句每段的线索关联,并且还要一直向前思索,纵假定是可能,这种繁重的工作对于心力也未免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其次,想到一点意思,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否则那意思在心里只是游离不定。好比打仗,想出一个意思是夺取一块土地,把它写下来就像筑一座堡垒,可以把它守住,并且可以作进一步袭击的基础。第三,写自身是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助力,既在写,心思就不易旁迁他涉。‎ ‎④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丟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每小标题成为一段的总纲。于是我依次第逐段写下去。写一段之先,把那一段的话大致想好,写一句之先,也把那一句的话大致想好。这样写下去时,像上面所说的,有时有新意思涌现,我马上就修改。一段还没有写妥时,我决不把它暂时摆下,继续写下去。‎ ‎⑤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 ‎⑥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品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⑦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本文有删改)‎ ‎4. 第①段加点词“眼高手低”用于表达写作的某种状态时的意思是______。‎ ‎5. 以下诗句作为第⑥段例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7 -‎ A. 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D.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6. 以下对“文章的畅适境界”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生来即得的畅适,缺少艰苦经营,成不了好作品。‎ B. 袁简斋的作品不如陶渊明,未达到畅适的境界。‎ C. 苦心经营而得的平易是文章的胜境。‎ D. 只有经过苦心经营才能使作品达到畅适的境界。‎ ‎7.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没有预先运思,就不可能写作。‎ B. 尽管有天才作家的轻松成功,但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来自“苦心”。‎ C. 作者认为要严格按照作文前运思的结构进行创作。‎ D. 有了苦思的训练,就能手挥目送创作中极难驾驭的情景。‎ ‎8. 评析②③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答案】4. 有很好的构思,但是写作能力跟不上。 5. B 6. D 7. B ‎ ‎8. 第②段指出作文的一种情况,即没有事先构思,盲目地写,最后导致文章“不通”;第③段以文与可画竹,能“成竹在胸”,最后一挥而就,证明写作前构思的重要。这两段在内容上,论证了写作中两则情况,为引出下面作者的观点作了铺垫;在结构上,上承第一段,写作中“用心”与“用手”的关系,下启下文“我”的观点,既能作为论证的一部分,又能引出下文的论述,起到过渡的作用。‎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 27 -‎ 本题“眼高手低”,原指眼光高、要求的标准高,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低。句中指,写文章时,有了很好的构思,但是实际写作能力跟不上。‎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文章第⑥段是论述写文章大都要经过苦思才能完成。材料中ACD三项材料与观点一致,可以作为第⑥段的材料。B项主要说的是人的成才需要经过磨练,与观点不一致。‎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第⑦段划线句“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情况,即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然后,生来即畅适的不多且浮浅,只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的,才是文章的胜境。‎ A项,“缺少艰苦经营,成不了好作品”说法过于武断,不符合事实;‎ B项,“袁简斋作品不如陶渊明,未达到畅适的境界”与文章表述不符,文章的表述是“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 C项,“苦心经营而得的平易是文章的胜境”分析错误,文章的胜境是指苦心经营而得的“平易”,这个“平易”是“看似平易”,并非真的平易。‎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没有预先运思,就不可能写作”分析错误,文章指出,有的人没有预先运思就写作,最后文章“不通”,因而并非“不可能写作”。‎ C项,“要严格按照作文前运思的结构进行创作”中“结构”以偏概全,文章中所说的作文前的“运思”,包括了写作中的各个方面,不限于“结构”。‎ - 27 -‎ D项,“有了苦思的训练,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的表述是“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段落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写作需要经过作文前的苦心运思,然后才能写出畅适的作品来。第②③两段既是论证的内容,指出了两种不正确的作文方式,一种是盲目地写,最后导致文章“不通”;另一种是“成竹在胸”,虽有运思,但没有记录运思的过程,就开始写作。同时这两段也起到引出下面的论述的作用,由这两段的论述,再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写作前要进行运思,要记录下写作的思路,然后再开始写作。这两段的论述能使全文的论证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深处 ‎ 晓寒 ‎①一个弯,便看到了寨子,依山而建,那么多的木屋聚集在一起,空气中陡然多了木质的味道。‎ ‎②这些屋子,多数是两层的,也有三层四层的,木板做墙,青瓦盖顶,檐下吊着稀疏的铃铎、风灯,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有的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簇一簇,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日子一天赶着一天走,也不见长得多高多茂盛,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繁华历尽,冷暖自知。到了这般年纪,早已勘破内心的执念,预知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内敛,很容易让人想起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 - 27 -‎ ‎③屋子大部分住了人,洋溢着烟火气息,也有人去楼空的,门和窗都破了,或者不见了,门边的红对联被风雨漂成了白色,墙脚长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有几间连屋顶也塌了下来,巨大的窟窿仰视着天空,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着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光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走到我面前,找到这样一片中意的山水落了户安了家。‎ ‎④沿着这条青石路慢慢地走着,雨还在落。春天的下午的雨,星星点点,算不上大,但从那么高的天上落下来,力气便大了,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南方的春天,雨来得勤,往往是一场还没停,另一场又来了,石板被洗得油光闪亮,看得清里面纵横交错的山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咋咋呼呼的,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把一条路偷偷地藏起来。‎ ‎⑤在山脚,看到一口井,井上面支着木架,木架子上钉了檩条,盖着瓦,如一个不起眼的亭子,一些树丫像调皮的手伸过来,掩了半边瓦檐。里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拼接得很好,连缝隙都看不出来,半边井上搁着几块木板,上面放着竹子做的水瓢,方便过路的人随舀随喝。露出的另一半井水清幽,照出我的影子,我跺几下脚,井里的人也跟着跺几下脚,我收了伞,井里的我也把伞收了起来。我并不渴,还是弯下腰舀了一瓢喝了一口,一股沁入毛孔的凉。放下水瓢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块石碑,上面刻了字,时间久了,模糊了,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这几个 字来,没有人相信,时间已在这个井台上停留了二百多年,竟看不出多少苍老和颓败,只能依稀触摸到时间的影子,闻到时间的味道。‎ ‎⑥上山时路过一户人家,当路的木板墙上用白广告色写着一条标语,一天天风呀雨的,有的字接近于消失,看不清了。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习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任何关系。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腮帮子鼓得老高,黄色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随意地丟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坐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 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 ‎⑦在一块稻田边遇到一个当地老人,胡子白了,戴着斗笠,背着一把锄头,大概要到地里去做什么,我递给他一根烟,主动找他说话,他告诉我,这个寨子叫芋头寨,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问他,寨子这么偏僻,你们也想过要搬到外面去吗?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有些搬走了的人都想回来哩。‎ - 27 -‎ ‎ 说完他点了烟往前走,慢慢消失在田那头。想想也是,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外面的生活有什么好?这里与山外,相隔的不是距离,是时间,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出时间的长度。人这一辈子, 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 ‎⑧周围静谧,烟雨笼罩了四野,草木葱茏,远山在薄烟里逶迤,如一个娇怨的女子收敛的蛾眉。身边水淋淋的屋顶,衬着枝条上的姹紫嫣红。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色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间走, 慢慢走向时光深处。‎ ‎(本文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9.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10. 第③段“时光深处”和第⑧段“时光深处”在意蕴上有什么区别?‎ ‎11. 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写到“狗”与“老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9. 该段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屋在时间的洗礼下的变化:老了、旧了,满是沧桑。如“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化。而“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是把青苔比作心事;“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等语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的屋子及其相关事物在岁月的淘洗下古旧了。运用修辞的手法的好处就是形象可感、具体生动,进而表现出作者对古色古香的笃爱之情。 ‎ ‎10. 第一处“时光深处”,侧重于对经历时间洗礼的老屋的缅怀,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愫;第二处“时光深处”侧重于写自己的渴望和憧憬,如烟细雨中表现的是作者对江南诗意的品味、体验,洋溢着浓浓的喜爱之情。 ‎ ‎11. ①狗是人的忠实伴侣,通过对狗的状态的描写能够反映出它的主人的情趣、生活姿态来。文中的狗半闭着眼睛,看出它的惬意、自在、悠闲,这反馈出它的主人也是非常从容、恬淡的。②文中通过对这一组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反映了这些老人的生活情调:闲适、从容、淳朴、友善。③作者这样写,既能引发读者对这种生活情调的认同,又能升华文章的主题。 ‎ ‎12. ①对江南别具诗意、古色古香的江南风物的情有独钟。②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挚爱,有一种土地情结或乡愁萦绕心田。③对闲适、从容的生活姿态的憧憬和淳朴、和谐民风的喜爱之情。总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旧情结和浓郁的乡愁。‎ ‎【解析】‎ - 27 -‎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章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景物描写有描摹景物特征、渲染环境,为人物的出场预设背景等作用。而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屋子……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有的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簇一簇,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日子一天赶着一天走,也不见长得多高多茂盛,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繁华历尽,冷暖自知……这样的内敛,很容易让人想起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其中“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化。而“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是把青苔比作心事;“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等是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的屋子里面的东西都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变得古旧了。总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变化。‎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语句的丰富含义可以从浅层、深层两个角度出发来做答。浅层如词语或者句子的意思、内容,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深层如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入手作答。题干要求回答:第③段“时光深处”和第⑧段“时光深处”在意蕴上有什么区别?第③段含有“时光深处”的文字是:有几间连屋顶也塌了下来,巨大的窟窿仰视着天空,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着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光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走到我面前,找到这样一片中意的山水落了户安了家。第⑧段含有“时光深处”的文字是: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色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间走, 慢慢走向时光深处。其实这两处“时光深处”都呼应了标题,前一处侧重于从时间的角度写重屋子的老旧,历经的岁月漫长,承载着无数的生活情境。而后一出“时光深处”,是表现自己在江南淅沥的春雨中对那种古意、诗趣,那种恬淡、闲雅的生活的渴望之情。‎ ‎【1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或物的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文本描述的过程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回答: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写到“狗”与“老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首先来看描摹狗的句子。“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习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任何关系”,狗是人类的忠实伴侣。主人的生活方式、情调、喜好等日久天长也会对这些有灵性的狗有熏染作用。文中的狗半闭着眼睛,看出它的惬意、自在、悠闲,这反馈出它的主人也是非常从容、恬淡的。再看写老人的句子,“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腮帮子鼓得老高,黄色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老太太坐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 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第7段“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有些搬走了的人都想回来哩”,从这些老人的神态(笑、微微一笑)、动作、语言等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自得和闲适的特点。作者写这里的人与物的从容、淡泊、淳朴、善良,要表现的是他对这种生活的喜欢,这样写也能让读者产生神往的情愫,进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进行探究阅读的部分,结合文本内容,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抒情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题干要求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结合标题“时光深处”以及文中的语句“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繁华历尽,冷暖自知。到了这般年纪,早已勘破内心的执念,预知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内敛,很容易让人想起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可提炼出:参悟世事,超然淡泊的情愫。从“南方的春天,雨来得勤,往往是一场还没停,另一场又来了,石板被洗得油光闪亮,看得清里面纵横交错的山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咋咋呼呼的,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把一条路偷偷地藏起来”等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别具诗意的江南风物的情有独钟。从“人这一辈子,‎ - 27 -‎ ‎ 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等文字可以看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挚爱,有一种土地情结或乡愁萦绕心田。从“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随意地丟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坐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 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可以分析出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讴歌和礼赞。总之,从柔美淡雅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种怀旧的情愫,有对土地的执念和爱,他憧憬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姿态。‎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①金明灭中②,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③,双双金鹧鸪④。‎ ‎[注释]①小山重叠:小山似的眉毛皱着或是画的眉脱落、褪色。②金明灭:额上画的黄色颜料脱落斑驳而或明或暗。③罗襦:丝绸短袄。④鹧鸪:鸟名,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13. “菩萨蛮”是词牌名,以下不属于词牌名的选项是 A. 八声甘州 B. 水调歌头 C. 滚绣球 D. 踏莎行 ‎14. 以下对本词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隐含在主人公的动作、容貌、服饰的描写中。‎ B. 前两句(小山-香腮雪)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展现了晨起时慵懒的美女形象。‎ C. “弄妆”是指女子慢慢地一丝不苟地反复妆扮,不停摆弄,自我欣赏。‎ D. 本词按先后顺序叙写了女子起床、化妆、梳洗、照镜和着装的完整过程。‎ ‎15. 赏析末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艺术效果。‎ ‎【答案】13. C 14. C ‎ ‎15.‎ - 27 -‎ ‎ 末句的大意是:(女主人公)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诗人借助衣装上的物象——成双的鹧鸪,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单落寞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落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识记、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ABD都是词牌名,而C项“滚绣球”是元杂剧中常见的曲牌名目。‎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词说法有误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不苟地反复妆扮,不停摆弄”这个地方。女主人公由于心爱的人没有在身边,所以起床后是慵懒的、迟迟的样子,原句“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表现的正是这种慵懒、百无聊赖的状态,所以此刻的她梳妆时并没有“一丝不苟”,而是随意、倦懒的样子。‎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鉴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题干要求赏析末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艺术效果。首先简单翻译一下最后两句的意思:(女主人公)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最后两句是主人公照镜打扮一番后着装的情形。新衣服上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对,意欲展翅双飞,这又触动了形单影只的女主人公落寞、愁苦的相思情愫。诗句借衣服上的鹧鸪意象,寄托了主人公的闺怨,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含蓄的。‎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①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②。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②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③,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③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④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⑤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⑥,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⑦。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注释]①治生:经营致富 ②疏邑弟:远房兄弟 ③时变: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数的变化 ④增:丝织品 ⑤谷:山谷 ⑥丹穴:朱砂矿 ⑦管:估量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 ‎(2)间献遗戎王(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 ‎(1)子孙修业而息之( ) A.继承 B.研究 C.整治 D.修建 ‎(2)能薄饮食,忍嗜欲( ) A.减少 B.轻视 C.迫近 D.清淡 ‎18. 给第①段划线句用“/”断句。‎ 朱 公 以 为 陶 天 下 之 中 诸 侯 四 通 货 物 所 交 易 也 ‎19.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 27 -‎ ‎20. 综合第②段判断对白圭“治生”成功因素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时变我变,取与有道 B. 吃苦耐劳,克勤克俭 C. 仁爱忠厚,取少与多 D. 抓住机遇,果断出手 ‎21. 结合上文第①和③段内容,请对范蠡和乌氏倮的经商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 (1). 漂泊 (2). 暗中 ‎ ‎17. (1)A(2)B ‎ ‎18.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 ‎19. 清是寡妇,她能守住先人家业,用金钱保护自己,不被侵犯。秦始皇认为她是个贞妇而以客礼对待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20. C ‎ ‎21. 肯定以商致富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认为行商致富是手段,最终为了得到统治者肯定乃至做官,功利性强,有时代局限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 (1)“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浮”,动词,译为“漂泊”。该句的意思是:他(于是)便乘坐小船在江湖间漂泊。‎ ‎(2)“间献遗戎王”的“间”,译为“暗中”。该句译为:乌氏倮暗中献赠给戎王。‎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子孙修业而息之的“修”,动词,继承。该句译为: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 故第一小题选A。‎ ‎(2)“能薄饮食,忍嗜欲”的“薄”,动词,轻视、不讲究。‎ 故选B。‎ ‎【18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该句译为: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朱公”主语,“以为”;“陶天下之中”是宾语,所以在“以为”和“之中”的后面要断开。正是因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所以与“诸侯四通”,故在“通”后断开;“货物所交易也”这是与诸侯四通八达的好处,便于货物往来,好做生意。‎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 该句采分点:“清,寡妇也”,判断句;“不见侵犯”,被动句,其中“见”是被动句的标志;“以为”,认为;“客之”,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客”,即用客人的礼节来对她;“为”,介词,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综合第②段判断对白圭“治生”成功因素说法不当的一项。‎ C项,“仁爱忠厚,取少与多”是儒家思想“仁爱”的表现,不适宜于经商的权谋之变。原文说道,“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都说明要有经商的头脑,要灵活多变。‎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中 - 27 -‎ 重要事件的归纳分析和评价能力。做这种题,我们必须首先通览全文,掌握故事的梗概,然后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去分析和评价相关事件的是是非非。注意我们评价的立场一定要客观、公允,同时要就事论事,不能笼统、不着边际的评价。题干要求结合上文第①和③段内容,请对范蠡和乌氏倮的经商行为谈谈你的看法。首先看范蠡,为了远离政治迫害,隐姓埋名做生意,保全了性命,同时富甲一方。在自己富足的同时,乐善好施,正如文中“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而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善于走贿赂当权者的路线,最终被“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可以说是声名远播,名利双收。两人都有经营头脑,也是当时政治环境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经商通过走贿赂当权路线,就值得鄙弃了,要诚实经营,合法致富,不要投机取巧,搞官商勾结。‎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 27 -‎ 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欠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了解,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他能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因此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 乌氏倮经营畜牧业,等到牲畜繁殖众多之时,便全部卖掉,再购求各种奇异之物和丝织品,暗中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于所献物品的东西偿还给他,送他牲畜,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牛马的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而巴郡寡妇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得不计其数。清是个寡妇,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秦始皇认为她是个贞妇而以客礼对待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乌氏倮不过是个边鄙之人、畜牧主,巴郡寡妇清是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却能与皇帝分庭抗礼,名扬天下,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吗?‎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仰高楼记 明·朱善 ‎①洪武已未正月,善自辽东归南昌,秀士罗德厚馆于书楼之上。开窗而望之,西山屹然于其前。其卓绝,若中军大将部伍,旗帜整齐严肃而不可犯也;其靓洁,若普陀观音,冠带璎珞尊严端正而不可狎也;其飞动,则矫然龙骧、翩然凤翥,雄健俊快而不可羁也;其变化,则霞飞云敛、阳舒阴惨,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 ‎②德厚曰:“自吾创是楼也,旦而笑语焉,夕而寝处焉,闲居而宴息、宾至而觞咏焉,无往而不于斯,固将托是£终吾身,而奚外物之足慕哉?请子命之名,而遂为之记,庶将赖以不朽。”‎ ‎③予曰:“诺。吾将有以成子之志。按图志,西山之高与庐阜①‎ - 27 -‎ 等,而诸峰竞秀,环三百余里。其岩洞之幽深、泉石之清美、竹箭之茂密、草木之灵异、琳宫梵宇之相望、良田名国之相属,所蓄之富,足以衣被城中十万之众,其利泽之所及者远矣!抑吾因是有感焉。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稽之古人,忠节如梅子真②、高风如徐孺子③、孝友如黄太史④,固皆足以敦薄立懦,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言行之懿,奋乎百世之上,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⑤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人物之富庶,挹清光而分爽气者,岂特兹楼为胜?而连山叠嶂,延属三百余里,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惟能知盛德之可怀,知大道之可由,则专兹山之胜者,其必在斯人矣!吾子其不可务乎?”‎ ‎④德厚曰:“然。某虽不敏,请终身服膺焉。”遂名斯楼曰“仰高”而为记以遗之。‎ ‎【注释】①庐阜:庐山。②梅子真:西汉人,避王莽篡权专政变姓归隐会稽。③徐孺子:东汉人,拒绝官府征召。④黄太史:黄庭坚,官居太史时每天为母洗马桶。⑤周子:周敦颐,北宋时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以 B. 乎 C. 于 D. 因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住在罗德厚书楼,可欣赏西山美景。‎ B. 西山高耸,像不可侵犯的中军大将部队。‎ C. 西山秀丽洁净,如普陀观音般不容狎近。‎ D. 西山灵动多变,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 ‎24.罗德厚与作者对书楼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5. 对文中“仰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西山与庐山同高,地域广大,值得仰望。‎ B. 西山的风景优美、物产丰饶,值得仰望。‎ C. 周敦颐讲学西山,泽被后世,值得景仰。‎ D. 《诗经》名句寓意深,源远流长,值得景仰。‎ ‎26.第③段表达曲折有致、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 ‎【答案】22. A 23. D ‎ ‎24. 罗德厚认为:书楼是自己起居欢愉之所,且将终老于此,任何外物都比不上这书楼。‎ 作者认为: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书楼并不是最好的所在。同时,西山三百多里美景,也绝非这座书楼所能专享。 25. C ‎ ‎26. 作者先从西山的高广秀美、泽民远利写起,‎ - 27 -‎ ‎ 类比联想,引出对俊杰人物的感怀。接着以梅福的忠节、徐稚的高风、黄庭坚的孝友及其敦薄立懦的功效,衬托出周敦颐在道德言行方面百代前后的楷模风范,然后引用《诗经》名句,借高山大路喻指周敦颐的盛德可怀,大道可出。最后紧扣“胜”“专”二字,通过书楼与周敦颐的对比,突出周氏的超拔,并劝说罗德厚追随周敦颐。全段说理由此及彼、曲折有致;纵横摆阖,手法多变。‎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以及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同时,根据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分析判断其意义。‎ A项,根据语境,“固将托是”的意思是“本来将寄寓在这座书楼”,“终其身”的意思是“终了自己此生”,“终其身”是“固将托是”的目的,“以”表目的,符合句意。‎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及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该类题目实际上是以段落的形式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回归原文,逐句理解,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错,原文“则霞飞云敛、阳舒阴惨,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意思是“彩霞飞动,云气密集,山南舒快,山北暗淡,一天之内顷刻阴睛明暗不可预测”,可知并未将云霞比作龙凤。‎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体现观点态度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观点态度。‎ 罗德厚的看法,原文“固将托是以终吾身,而奚外物之足慕哉”,意思是“本来将寄寓此楼来终了自己的此生,外物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呢”,可概括出“书楼是自己起居欢愉之所,且将终老于此,任何外物都比不上这书楼”。‎ - 27 -‎ 作者的看法,“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人物之富庶,挹清光而分爽气者,岂特兹楼为胜”,意思是“这个地方城池壮观秀丽,住宅高大雄壮,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挹取清亮的光辉而分得清爽之景,哪里只有这座书楼是最好的所在呢”,可概括出“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书楼并不是最好的所在”。“而连山叠嶂,延属三百余里,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意思是“高山连绵山峰重叠,绵延三百多里,哪里是这座书楼所能专享的呢”,可概括出“西山三百多里美景,也绝非这座书楼所能专享”。‎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和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把考查的词语代入文中所在的句子,细读文本,咬文嚼字,千万不可把视线局限在词语本身,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着眼全文,在具体的大小语境中去深入理解。‎ C项,原文“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意思是“这座山的高大,能与庐山同等高度,那么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难道没有和这座山一样长久的吗”“百代后无不效法和推崇景仰的,只有濂溪周敦颐啊!《诗经》说:‘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高山可以瞻仰,来比喻崇高的品德可以感怀;大路可以行走,来比喻大道可出”,可知,作者由西山类比联想,引出对俊杰人物的感怀,写周敦颐在道德言行方面百代前后的楷模风范,然后引用《诗经》名句,借高山大路喻指周敦颐的盛德可怀,大道可出,“仰高”的含义应是周敦颐讲学西山,泽被后世,值得景仰。‎ 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细读文本,划分段落层次,从不同角度归纳要点,同时要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联想、衬托、引用、对比等。‎ - 27 -‎ ‎“西山之高与庐阜等,而诸峰竞秀,环三百余里。其岩洞之幽深、泉石之清美、竹箭之茂密、草木之灵异、琳宫梵宇之相望、良田名国之相属,所蓄之富,足以衣被城中十万之众,其利泽之所及者远矣”,意思是“西山高大与庐山等同,诸峰争比秀丽,环绕三百多里。它的岩洞幽静深远、泉石清秀美丽、细竹茂密、草木神奇怪异、佛殿道院互相遥望、良田相连,积蓄富足,足够养护城中十万之众,它的利益恩泽涉及广远”,可分析出作者先从西山的高广秀美、泽民远利写起,“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意思是“这座山的高大,能与庐山同等高度,那么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难道没有和这座山一样长久的吗”,可知作者类比联想,引出对俊杰人物的感怀。“忠节如梅子真、高风如徐孺子、孝友如黄太史,固皆足以敦薄立懦,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言行之懿,奋乎百世之上,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乎”,意思是“忠节像梅子真、高风像徐孺子、孝友像黄太史,本来都足可以用高尚的节操激励人振奋向上,至于道德光芒光彩鲜明,纯正言行纯正美好,振奋百代,而百代后无不效法和推崇景仰的,只有濂溪周敦颐啊”,可知作者接着以梅福的忠节、徐稚的高风、黄庭坚的孝友及其敦薄立懦的功效,衬托出周敦颐在道德言行方面百代前后的楷模风范,“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意思是“《诗经》说:‘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高山可以瞻仰,来比喻崇高的品德可以感怀;大路可以行走,来比喻大道可出”,可知,作者引用《诗经》名句,借高山大路喻指周敦颐的盛德可怀,大道可出。“岂特兹楼为胜”“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吾子其不可务乎”,意思是“哪里只有这座书楼是最好的所在呢”“哪里是这座书楼所能专享的呢”“你难道不可以追求吗”,可知,作者最后紧扣“胜”“专”二字,通过书楼与周敦颐的对比,突出周氏的超拔,并劝说罗德厚追随周敦颐。全段说理由此及彼、曲折有致;纵横摆阖,手法多变。‎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洪武已未正月,我从辽东回到南昌,秀士罗德厚让我住在书楼上。我打开窗户眺望,西山高耸在书楼前。它高耸,像中军大将部队,旗帜整齐严肃不可以侵犯;它秀丽清洁,像普陀观音,冠带璎珞尊严端正不可以狎玩;它灵动,如矫龙昂举腾跃、凤凰翩然高飞,强健有力洒脱迅捷不可以束缚;它变化,彩霞飞动,云气密集,山南舒快,山北暗淡,一天之内顷刻阴睛明暗不可预测。‎ 德厚说:“自从我建造此楼,早晨在此谈笑,晚上在此坐卧休息,安闲时就闲居休息、宾客来了就饮酒咏诗,没有不前往这里的,本来将寄寓此楼来终了自己的此生,外物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呢?请您为它命名,并为它作记,希望能倚靠这个永不磨灭。”‎ - 27 -‎ 我说:“好。我将成全你的心愿。按照图志,西山高大与庐山等同,诸峰争比秀丽,环绕三百多里。它的岩洞幽静深远、泉石清秀美丽、细竹茂密、草木神奇怪异、佛殿道院互相遥望、良田相连,积蓄富足,足够养护城中十万之众,它的利益恩泽涉及广远,我于是对此有感触。这座山的高大,能与庐山同等高度,那么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难道没有和这座山一样长久的吗?查考古人,忠节像梅子真、高风像徐孺子、孝友像黄太史,本来都足可以用高尚的节操激励人振奋向上,至于道德光芒光彩鲜明,纯正言行纯正美好,振奋百代,而百代后无不效法和推崇景仰的,只有濂溪周敦颐啊!《诗经》说:‘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高山可以瞻仰,来比喻崇高的品德可以感怀;大路可以行走,来比喻大道可出。这个地方城池壮观秀丽,住宅高大雄壮,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挹取清亮的光辉而分得清爽之景,哪里只有这座书楼是最好的所在呢?高山连绵山峰重叠,绵延三里多里,哪里是这座书楼所能专享的呢?可知崇高的品德可以感怀,大道可出,那么占有这座山的胜景,一定在于人!你难道不可以追求吗?”‎ 德厚说:“是。我虽然不不聪明,请允许我终生追随他。”于是给这座书楼命名为“仰高”,并作记来送给他。‎ 三、写作 ‎27.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成语中有“以邻为壑”,俗语中有“远亲不如近邻”等说法。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国家等都有与之接近、靠近或者紧密联系的“邻”。“邻里关系”本质上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关系,如何认识、处理是需要每个人好好思考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例文:‎ 邻里之间 一边代表着科技的先进,一边是发展的落后。但在这门的背后,真的还是城市的发展更值得推崇吗?‎ 乡下,街坊。孩于在街道嬉闹,穿过一家又一家门前,朝门里探头,自然地喊一句“叔权好”“奶奶好”,路上的妇女恰好瞧见这孩子,便告诉说:“你妈刚找你吃饭呢!”孩子“嗒嗒”往回跑,街边三五成群坐着聊天的爷节奶奶们笑着说:“下次来我家吃饭呀”。‎ - 27 -‎ 城市,公寓楼间。她低头盯着楼梯缓缓地走,他提着公文包匆匆擦肩而过。她在听音乐,他在赶路,她住在他隔壁三年有余了,可他们似乎从来不曾见过面一般,脸上都写着“我与你毫不相干”。‎ 冰冷的铁门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锁,屋里的人隔着一道坚实的屏障,做着两个也是。疏松的木门敞开着,门内笑声盈盈,随时欢迎大家来串门做客,同样是两扇门,一面墙,门的距离同样不过三尺,我不免质疑,城市和乡下邻里的距离真的都不过三尺吗?‎ 用爱的方式拒绝冷漠,让温暖的种子撒满人间。用热情的方式拒绝冷漠,友好互助的美德才得以传播。冷漠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不断地使我们的心倍受摧残。让我们寻找那个真正的自我,拒绝冷漠,用温暖他人的方式杜绝冷漠。邻里之间,需要用爱的方式相互关心与帮助。冷漠并不是缺乏爱,爱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但因为过久地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冷漠才会掩盖信我们心中的爱。我们应该寻找回那一份藏于心底的爱,只有这样,冷漠才会得以消失。‎ 曾几何时,城市也曾名为乡村,科技没有如今发达,门也设有现在的那般重重设防。楼间的人又有几家不相熟沉!随着科技发展,木门升级了,他人们的关系也一层层疏远了,更甚者,居然通过搜寻揣摩邻居丢弃的垃圾来猜想自己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对比之下,如今城乡差异极大的邻里关系显得荒唐可笑,又不免生几丝悲凉发出一声叹息。‎ 城市中人们邻里关系的陌生与疏远让人联想至社会,连距离最近的人都不愿相识,那么当路人有人陷入困境,真的会有人热切吗出于相救吗?想来可悲,又可怕。‎ 面时这样的邻里关系,我们究竟该如何做?也何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城乡的发展究竟孰好孰坏?这些问题,或许不能指望科学家们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而应该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反思,解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中有两个成语“以邻为壑”和“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因而,如何处理好于邻居的关系至关重要。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单位与单位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 参考立意:‎ - 27 -‎ ‎1.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2.包容,互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法宝;‎ ‎3.处理好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素材:‎ ‎1.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独有一件事仿佛发生在昨天,让我记忆犹新,深印在了脑海里。‎ ‎2.那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下雪的晚上。放了学,一心只想回家,就连开门的钥匙都落在了学校里。当我到了家,一摸两个口袋,都空空如也,这才发现钥匙不见了。进不了屋是小事,主要是爸爸妈妈要到七点才能下班,要在这样的鬼天气里等一个小时可真糟糕。唉!没别的办法了,只有等待,我沮丧极了,心里满是无奈。不一会儿,我的脸和手就冻得通红。‎ ‎3.就在这时,我听见咚咚”地上楼声,我欣喜若狂,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蹦来蹦去。啊!上楼的居然不是妈妈,是对门阿姨。“现在都七点了,妈妈怎么还没回来?真让人着急。”我小声嘀咕着。阿姨瞅见了瑟瑟发抖的我,关心的问:“现在都七点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我无可奈何地说:“我钥匙丢了。”说着做出一副无助的样子。突然,“叮铃铃,叮铃铃”一阵响声,原来是手机响了,我看了一下来电显示,是妈妈!太好了,一定是妈妈回来了,我按下接听键,可妈妈的话却令我大失所望:“儿子,我和你爸今天要加班到九点,你吃点方便面吧。”“妈,你开什么国际玩笑,是假的吧。”“唉,真的,不给你说了。”说完,我如同木头一样愣住了。旁边的阿姨似乎听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把我拉进她家。‎ ‎4.好暖和呀,不一会,我的手和脸又恢复红润了,我立刻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和她家的小弟弟闹成一片。却没想到,乐极生悲。我一不小心碰到了茶几,茶几上一个精致的花瓶瞬间落地,眨眼间支离破碎。我愣住了,一时手足无措,呆呆的站在那里,泪水涌上了眼眶。阿姨闻声走了出来,她看了满地的碎片,又望了望惊慌委屈的我,笑着说:“孩子,没关系的,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碰着你了没有?让阿姨看看。”“阿姨,我没事。我不小心碰碎了花瓶,回来让妈妈给你买一个吧!”“傻孩子,买什么买?不值钱的。你没受伤就好!”阿姨边和颜悦色地说着,便拿起扫帚打扫。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的眼圈红了。吃饭时,阿姨不停地往我碗中夹菜,我也饿了,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却没留意阿姨在吃剩饭菜。‎ ‎5.是啊!人间处处有真情,处处充满爱心,温暖就在一瞬间,感动就在一刹那。如果一个人每天奉献出一份爱,那么人间就充满爱,充满真情。‎ 行文结构:‎ - 27 -‎ 首先分析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如“邻里之间”。文章开头从材料出发,提出问题,如何处理邻里关系。正文部分,分析邻里关系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论证部分可以采取层进式或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