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四)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 ‎ ‎ 1.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无处栖落的乡愁 熊红久 ‎①阳光灿烂得很不真实,就像不相信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楼房,是我所熟悉的那条街道一样。离开小城不到三年,再回来时,竟感觉是走在了别人的故乡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恍惚的错觉。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以前,走在这条宽阔的北京路上,就像走在一条怀旧的录像带上。两边的许多店铺是我所熟悉的,有些已经经营了一二十年了,我甚至还记得一些店主年轻的模样。很多故事,在我徜徉的时候散漫地漂浮上来,就像潜泳的鱼儿忽然跃出水面,让整个池塘波光粼粼。我很快就捕捉到了一种叫做温暖的物质,在目光引导下,进行内心的光合作用,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知道,这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情。‎ ‎③离开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虽然不过千里,却一下子有了被推出去的感觉。乡情便在推力的作用下,诞生出来,它约定了我回望的走向。我想,如果思念像光线,那故乡一定是呈放射状的,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投过来能量,作用于同一个家园。‎ ‎④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节奏,大多以车代步了,来去匆匆,一晃而过,让我们忽略掉了许多宝贵的细节。很多年没有心无杂念地品读一条街了,当我把自己的步履按照阅读的节奏慢下来的时候,一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画面,被记忆打捞出来,冲刷掉泥沙,竟然熠熠生辉了。往事总喜欢对号入座,很多情节就像树杈上的苞蕾。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⑤北京路中央有座桥,叫北京桥,二十年前是小城最著名的景点。虽然不足百米,却是花岗岩雕栏,大理石铺面。首次进城的人,大都要站在桥头留影,以示佐证。‎ ‎⑥桥北侧有一长串背着相机的人,一把椅子,一块展板,就是一家商户。遇有顾客照相,店家都围拢过来,长枪短炮,煞是壮观。你全部问遍,都是一个价,两元一张,这是行规。到了晌午,如果还有没开张的,有人来照相,大家都会推荐到该处。在这座草原小城,大家都彼此熟悉,彼此照应,和气生财。多挣几块,富不了;少挣几块,穷不掉。在这里居住,生活悠闲,消费低廉。做生意看上去更像是找了件事做,与金钱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 桥南侧是六七家擦皮鞋的小摊,有两家兼配钥匙,有三家修鞋。只有老刘,既不修鞋,也不配钥匙,只一心擦皮鞋。人从摊位走过,别的摊主都会盯着你的鞋,嘴里急切地喊着:老板!擦鞋!老刘不。没活时,叼着一只细细的烟嘴,冲着你的目光微笑。见你望他了,才冒出一句:老板,打个亮撒!既不迫切,又不轻待,浓浓的川味。一只小靠椅,一个小木箱,摆放成了主顾的服务态势。他就坐在对面的木箱板上。顾客坐在椅子上,与他伸出的双脚,刚好构成了很好的视角,轻易就能看见老刘脚上两只擦得锃亮的皮鞋。低头劳作时,能看见他灰白的头发。我模仿川音说,刘总,焗一下么。他呵呵笑两声,并未停止手里的活计,都五十多岁的人了,焗啥子哟。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 ‎⑧夏天,脱掉鞋子,老刘会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木制的脚踏,上面有许多突出的疙瘩,来回滚动,按摩足穴。冬天,他会掏出一只手工缝制的厚厚的棉脚套,不像别人那样,丢给你,而是抓住你的脚,亲自套上。脚暖暖地蜷缩在棉套里,心也暖暖的。还有一只燃烧的小铁炉,他不时地把手凑上去,把鞋油和自己的手都烘烤一下。给鞋面抛光时,他把鞋子凑近嘴边,猛哈几口热气。温度通过白色哈气传递到鞋面上,也传递到了我的感动里。我不知道这道工序是不是有助于提升擦鞋的质量,但他对鞋的重视,至少提升了我与服务者之间情感。‎ ‎⑨站在北京桥头,看看自己落满灰尘的皮鞋,却找不到一家鞋摊。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好的时间,人都到哪去了?刚准备离开,身后传来浓浓川音:老板,打个亮撒。老刘背着箱子,从一间小门面房出来。四处张望,而后小心翼翼放下箱子。我看了半天像是你,好久没有来喽。老刘不知我的姓,他也从来不问。他记住了每张面孔,那是他记忆里的姓。我问今天是怎么回事,老刘说,这里干不成了,来了新领导,要改造这条街,说北京桥太小了,要拆掉重建。说我们影响市容,都被清理了。他还告诉我,暂时寄居在这个小门面房,做点回头客生意。下个月这间小门面房也要拆了,他也不知道去哪里。在这蹲了十几年了,有感情了。我听出了老刘嗓音里的伤感。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 ‎⑩站在桥头,掏出手机,想把这座桥的最后影像留存下来。忽然有些酸楚,这些承载着我们思念温度和故事细节的老建筑,是这个城市凝固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游子的乡愁。一旦都被拆毁了,我们的情感,会不会像一只只迷途荒野的鸟儿,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选自2016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从全文看,与家乡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发了作者的“乡愁”?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熟悉的街道和店铺;②著名的景点北京桥;③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⑤纯朴善良的家乡人。(4分,每点1分,答出4点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 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答案】(1)运用反复(或“排比”)手法,强调了眼前的景象给我造成的恍惚的错觉之深。(或者:突出了我不愿相信眼前景象又不得不相信的无奈。)(2分,手法、效果各1分)(2)运用比喻(或“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的情形。(或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留给我的记忆深刻而清晰。)(2分,手法、效果各1分)‎ ‎【解析】答出反复(或“排比”) 比喻(或“比拟”)手法,然后分析效果:强调了眼前的景象给我造成的恍惚的错觉之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往事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的情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⑧⑨段中选择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示例:“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这里动作细节“怀旧式的晃”和外貌细节头发的“雪白”与前文“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遥相呼应,呈现出岁月的沧桑,引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也令读者唏嘘不已。(4分,例子选择准确2分,分析得当2分)‎ ‎【解析】先找到细节描写的例子:“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然后分析效果:这里动作细节“怀旧式的晃”和外貌细节头发的“雪白”与前文“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遥相呼应,呈现出岁月的沧桑,引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也令读者唏嘘不已。‎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4)文章题目是“无处栖落的乡愁”,却用了大量笔墨写老刘,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安排?(6分)‎ ‎【答案】示例:①老刘是家乡人的代表,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出了他的纯朴善良,这正是家乡人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与作者的“乡愁”密切相关;②老刘与作者的关系是作者与家乡关系的缩影,老刘那熟悉的动作和不变的声音,暗示了作者与家乡关系的永恒,象征了作者对家乡的眷念;③老刘是家乡变迁的见证者,他最后近乎无处栖身的结局,引发了作者乡愁无处栖落的感叹,巧妙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每条3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 ‎,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 ‎(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4分)‎ ‎【答案】历史悠久,斑驳残损,笃定儒雅,平淡素朴。(每点1分,共4分)‎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榆木书桌的特点”,答题区间在文章开篇两段中,提炼概括相关词语“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漆渐渐磨损、脱落”“保持着儒雅的姿势”“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概括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2分)‎ ‎②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2分)‎ ‎【答案】(1)鸟儿的鸣叫好像是在注解着文字,融入到了书籍中,体现了先人耕读的诗意。(2分,扣住“装订”, 意思对即可)(2)虫儿以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可能的伤害,成就了生命的仁慈,让旧日时光安静平和。(2分,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这两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三和第五节中,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1)句扣住“装订”(2)句扣住“安静和仁慈”,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6分)‎ ‎【答案】(1)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①先人伏桌耕读;②先人伏桌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③祖先在树上眺望炊烟和人生,遇见虫子;④“装死虫”打凿时空隧道。(每点1分,共4分)(2)榆木书桌象征着时空隧道,收藏着祖辈先人的生活、生存智慧、内心仁慈以及其他一切历史生命的痕迹。(2分)‎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本题中的“时空隧道” “祖辈先人”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就是一个过渡句,答案在上下文中。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3分)‎ ‎【答案】能。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1分)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5分)‎ ‎【答案】(1)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虫子凭着智慧开凿孔洞记载了自己的梦境和心迹,让生命留在时光中得以永恒,以小衬大,举重若轻,突出了时光的可贵和收藏的意义;(2)借虫子的眼睛与经历,把先人的各种为生命生存与自然共处、朴素而艰辛的生活故事摄入虫孔,视角独特巧妙,使得叙述亲切之至;(3)赋予虫子以人类的智慧,把虫子卑微生命的分量提升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增加了生命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哲理性。(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本文的构思。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分析文本构思,从手法、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 ‎3.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 ‎,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 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④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 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时器。‎ B.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月十五。‎ C.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一般考查的主要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干支纪年、历法、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分类整理,强化记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答案】D ‎【解析】A项,原文只说“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没有体现出“对现代快节奏生活”“厌弃”之意。B项,第四段中作者对初夏景物的描绘是为了说明“万物‘方生方死’”的自然规律,所以,选项中说“深度感伤”有误。C文中五六两段比较了印度人和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但并没有体现出“比中国人聪明”的意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所给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4)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答案要点:①由孔子对流水的吃惊兴叹,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②感悟到时间与水有相似性,都在不停地流逝;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解析】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作者开篇写看到座钟的秒针在跳动,想起了孔子名言,把水和时间联系起来,引出下文的思考。引用名言的作用一般有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段落的作用,又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思考孔子名言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思考作者引用孔子名言的意图,从内容上分析作用。再从结构上思考,引用在首段,一般会具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提出论题等作用。最后从“引用”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分析,引用名言一般有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 ‎(5)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4分)‎ ‎【答案】①远古的人根据太阳的出没规律来感知时间,时间是模糊的; ②后来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来认识时间,时间被称作光阴;③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更精准;④发明钟表来清楚的显示和约定时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也使人类成为时间的奴隶。(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给1分)‎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段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给段落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组织答案时注意分条概括,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 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人生短暂;②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无可抗拒,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③从跳到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对生命透彻的理解——生命虽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也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考查方向,然后分析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其表层含义,更要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含义,找出“跳”与“不跳”的原因,然后通读全文,分析由“跳”到“不跳”的变化原因,得出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