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前自查自测调研考试语文(一)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前自查自测调研考试语文(一)试卷

语 文(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 ‎。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2014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来源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790万吨,日均清运量2.17万吨,日处理能力1.52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6500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 ‎4.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3分)( )‎ A.实行净菜进城 B.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B.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伯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甘肃)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6.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8.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契丹为金人所破,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庶谓师道曰:“国家与契丹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金人之祸乎?”不听。宣和七年,金果入寇。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曰:“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以庶为陕西运判。累立战功,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先是,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陕西制置使。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亮不从。金人大入,庶据险以守。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破潼关。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鄜、延。庶闻之,夜趋鄜、延以遏其冲。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初,庶闻围急,自收散亡往援,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遂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庶至,端厉声问庶延安失守状,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端怒,夺庶印。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丁内艰。绍兴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召卿,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庶顿首谢,因奏:“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即日迁本部尚书。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之语。当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B.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 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 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C.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D.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与下文的“权”“擢”用法相同。‎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 C.丁内艰,即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都可称“丁内艰”。‎ D.顿首,指磕头,古时一种跪拜礼。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或书信中的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庶见识长远,劝谏防金。契丹被金侵犯,以燕云土地为代价向宋朝求援,王庶力劝应该加以救援,不要助金人为祸大宋。‎ B.王庶心系时局,全力抗金。金军入侵时他据险守御并约定日期共同抗敌,接连失地后他又率军迎敌,终因势单力薄丢失了延安。‎ C.王庶直面军中矛盾,勇担责任。面对曲端的不服从和延安失守后的责难,他能审时度势,勇敢面对,并主动向朝廷做检讨。‎ D.王庶不畏强权,力抵和议。王庶勇敢揭露金人诡诈毁约的真面目,面对主和的秦桧,他极力抵制和议,请求杀掉金的使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 ‎(2)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①‎ 范成大 黄鹄飘然下九关②,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③,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注】①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为人刚正。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不需任职,只领俸禄。周在孝宗时期遭权奸排挤,请祠得到批准。②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善高飞。九关:天宫九重关门。③倾盖:车盖倾斜,停下车子。盖,车盖。《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船载月、月客同回,诗人想象周子充的归乡之途,有明月为伴,充满诗情画意。‎ B.诗中“沾巾”一词语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诗相同。‎ C.结尾诗人抒发感慨,虽然再会之期难料,但尚可喜的是彼此鬓未斑白,来日方长。‎ D.这首诗语言朴素平易,写离别不落凄切缠绵的俗套,情感豁达慷慨,深沉而爽朗。‎ ‎15.请从“送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 ”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寒,先着眼人的感受描写寒冷,紧接着“ ,‎ ‎ ”通过户外自然景物描写寒冷。‎ ‎(3)《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假于物、注意积累、锲而不舍,《论语》中“ , ‎ ‎ ”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学思结合。‎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中国是猕猴桃的故乡,其栽培历史 。《诗经·桧风》中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苌楚”就是猕猴桃。东晋学者郭璞把它注作“羊桃”,现在湖北和川东百姓仍管它叫羊桃。猕猴桃还有很多别名,如毛桃、毛梨子、猕猴梨、毛木果等。贵州人看它长得像马屎,又给了它“马屎坨”这个“美名”。此外它还有一个更加“玄幻”的名字——“奇异果"。1904 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从中国宜昌返回新西兰时,将种子带回国。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新西兰国鸟为奇异鸟,新西兰人被称为奇异人,于是猕猴桃便得名“奇异果”。现在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这位“海外游子”的 。‎ 猕猴桃又被称为“仙果”,这也是 的。它果实鲜美, 独特,营养丰富。 果肉含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C含量是等量柑橘的五至六倍,堪称“水果之王”。同时它含有钙、磷、铁、镁等多种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及果胶等营养成分。此外猕猴桃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有清热利水、生津润燥的功效。宋代《开宝本草》的作者认为它有“止暴渴,解烦热”等作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源远流长 身影 名副其实 风味 B.源远根深 倩影 名副其实 口感 C.源远根深 倩影 名不虚传 风味 D.源远流长 身影 名不虚传 口感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海外游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桧风》中就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B.又给了它“马屎坨”这个“美名”。‎ C.于是猕猴桃便得名“奇异果”。‎ D.堪称“水果之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B.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C.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D.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辞。前者得名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用锐器在龟甲上契刻;① ‎ ‎ 。如果从1899年殷墟出土算起,甲骨文被发现已达120年。但对于跻身“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的甲骨文,人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先不说断片缀合、断代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领域,单从认字量来看,目前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被释读、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头上有角的大眼动物是“鹿”,鹿在土上走过变成“尘”……② ,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中国文字博物馆十万一字的“悬赏”,足见研究机构的重视,③ 。‎ ‎21.请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描述画面内容。标题不超过12个字,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愿疫情扩散,死上千人,也不愿科比离开世上?警方:拘留!‎ ‎1月27日,江苏徐州。网友“刚子”在微信群发言称“宁愿疫情扩散,死上千人,也不愿看到科比离开世上的消息”。当日,“刚子”涉嫌寻衅滋事被徐州警方行政拘留7日。‎ ‎(2020-01-28观察者网)‎ 作为高中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语 文 答 案(一)‎ ‎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文中用的是“可能”,本选项认为“《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故选B。‎ ‎2.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文本第二段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论证“原乡意识”,文章第三段列举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故选B。‎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4.‎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内容,再浏览选项,与文本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材料一第三段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而“实行净菜进城”“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都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所以ABD三项都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C项,该项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原则,“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不但不会减少废物的产生,反而会增加固体废物的产出,所以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故选C。‎ ‎5.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错误,从材料三第二段来看,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垃圾分类没有做好,公众参与此类工作的热情不高,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招致公民不满。故选D。‎ ‎6. ‎ ‎【参考答案】(1)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答“明晰分类回收标准,健全回收设施”也可给分。)(2)建立垃圾分类激励处罚机制,从“按人按月收费”向“按体积按分类程度收费”转移。(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然后浏览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分点概括。浏览材料可以发现,答题的区域应该在材料三第二段,这一段说“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针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即可。如“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由此可知应该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由此可知可以建立垃圾分类激励处罚机制,从“按人按月收费”向“按体积按分类程度收费”转移;“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由此可知,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理解有误,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选项属无中生有。故选C。‎ ‎8. ‎ ‎【参考答案】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文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赏析人物。作答时注意用词要准确,要结合内容作简洁的分析。本题要求回答“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本文主要写我和文友的交往,通过去老房子的活动及“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份来看,“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 ‎【参考答案】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在明确插叙部分所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插叙作用具体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内容分点作答。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描绘的烈士牺牲前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的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产生波澜。从文章结构主旨上看,写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正好与文章题目“信念”相照应,也与“我”和文友坚持创作、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念呼应,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分三点概括作答。‎ ‎10.‎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恢复之功十年没能建立,其原因在于偏听,在于欲速不达,在于轻视爵赏,在于是非正邪混杂。如果真能赏功罚过,谁敢不服从听命?“恢复之功十年未立”为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轻爵赏”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是非邪正”为并列短语,作“混淆”的主语,不可断开;“赏功罚罪”为并列的短语,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A项,解说错误,“权”是临时代理官职。不指升迁。故选A。‎ ‎12.‎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B项,“金军入侵时他据险守御并约定日期共同抗敌,接连失地后他又率军迎敌”分析错误,“约定日期共同抗敌”并未成功,“接连失地”也与王庶无关。原文表述为“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故选B。‎ ‎13.‎ ‎【参考答案】(1)有经验的老将没有人比得过师道,并且周边少数民族都敬畏和信服他,应该将西部的兵力交给他,让他前去救援。‎ ‎(2)为什么不执持符节率兵举起义旗,驱逐(敌人)渡过黄河,再慢慢图谋收复失地?‎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宿将,过去的名将;无如,没有人超过;夷虏少数民族;宜付以西兵,状语后置句。(2)盍,何不;徐,慢慢;图,图谋。‎ ‎【参考译文】‎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及第。改变官阶,掌管泾州。契丹被金人攻破,金人以归还燕京地区到宋求援,皇上下令师道前去接收。王庶对师道说:“我朝与契丹百年和好,今天坐视它败亡却不加救援,反而贪图得到土地,这不是为下一步金人为祸我大宋朝打基础吗?”种师道不听。宣和七年(1125),金军果然入侵。太宰李邦彦连夜召见王庶询问对策,王庶说:“有经验的老将没有人比得过师道,并且周边民族敬畏和信服他,应该将西部的兵力交给他,让他前去救援。”任命王庶为陕西转运判官。多次建立战功,进升龙图阁待制,负责指挥陕西六路军马。早先,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任命王庶暂时代理陕西制置使。恰逢宣谕使谢亮入关,王庶送信给他说:“西夏为害小又和缓,金军为患大又急迫,秋天必大举入侵,为什么不执持符节率兵举起义旗,驱逐(敌人)渡过黄河,再慢慢图谋收复失地?”‎ 谢亮没有听从。金军大举入侵,王庶占据险隘守御。金军先已乘黄河结冰渡河进犯晋宁,侵犯丹州,攻破潼关。王庶传告各区域,约定日期共同讨伐敌人。泾原路统制曲端很不愿意隶属王庶,以没有接到朝廷命令为借口推辞。金朝知道曲端同王庶不和,集中兵力进攻鄜、延。王庶听说后,连夜前往鄜、延,阻挡他们的进攻。当时曲端统率了全部泾原路的劲兵,王庶多次督促他进兵,曲端最终没有行动,于是延安失守。当初,王庶听说延安被围告急,亲自收罗失散的士兵前往增援,王庶到甘泉时延安已失守,就亲率百骑奔驰到襄乐慰问军队。王庶来到(军中),曲端厉声追问王庶延安失守的情况,并且说:“节制只知道爱惜己身,而不知为皇上爱惜城池吗?”王庶说:“我多次下令你不服从,是谁爱惜自身?”曲端大怒,夺取王庶节制使印。恰逢诏令王庶守卫京兆,王庶先以兵败自做检讨,被皇上罢免了职务。王庶的母亲去世(回家守丧)。绍兴七年(1137)十月,以兵部侍郎职务召回王庶。次年春,入朝策对,高宗说:“召你回朝时,这是我亲自拔擢,并不是听了别人的建议。”王庶叩头拜谢,并上奏:“恢复之功十年没能建立,其原因在于偏听,在于欲速不达,在于轻视爵赏,在于是非正邪混杂。如果真能赏功罚过,谁敢不服从听命?过去汉光武帝刘秀以武力夺取天下,不以不急之事夺去其费用,不了解军事的人不能让他谈论军事。”当天升他为兵部尚书。言者请求派重臣巡视边境,于是命令王庶处置安排江、淮边防事务。王庶回朝,陈说金朝机变诡诈,自毁海上盟约等语。在这时,秦桧再次担任丞相,专门以同金讲和为务。王庶极力抵制和议,请求杀掉金的使者,言辞非常恳切。‎ ‎14.‎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诗相同”错。本首诗中的“沾巾”是离别之泪,而王勃诗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不要流泪的意思。故选B。‎ ‎15.‎ ‎【参考答案】①有对友人的赞美欣赏,周子充归去如黄鹄飘然而去,有明月相伴,洒脱不羁,飘逸自在。②有对友人的劝解宽慰,离去并非博得高名,既然身退,还是姑且开怀面对。③有对友人留恋和对重逢的期许,曾经相知情深,虽然别后无期,好在我们还鬓未斑,犹可期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从‘送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然后理解全诗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首联“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意思是黄鹄飘然地飞下了九天,明月与君同船而行,表达对友人的赞美欣赏,洒脱不羁,飘逸自在。“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之语,退隐高名是皇帝给的,并非臣子所愿,不过身退倒也使人欢欣喜悦,表达对友人的劝解宽慰,离去并非博得高名,既然身退,还是姑且开怀面对。“倾盖当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抒写情谊,形成转折,转入对周必大友情的追忆及后事的预料,“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慨,表共勉之意,表达对友人留恋和对重逢的期许,曾经相知情深,虽然别后无期,好在我们还鬓未斑,犹可期许。‎ ‎16.‎ ‎【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 又闻子规啼夜月 ‎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啼”“罔”“殆”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一处,“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远根深”,水源很远,树根很深,比喻基础牢固;语境是修饰中国猕猴桃的栽培历史,应该用“源远流长”。第二处,“倩影”,身材美好,亭亭玉立,多指女子;“身影”,人的身体或物体的平面投影;语境是修饰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猕猴桃的影子,应该用“身影”。第三处,“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语境是修饰猕猴桃又被称为“仙果”,名字和实际的味道是相符合的,应该用“名副其实”。第四处,“风味”,食物的香气、滋味等,引起食用者感官上的优劣反应;“口感”,食物在人们口腔内,由触觉和咀嚼而产生的直接感受;口感在这里含义过于狭窄,不合语境,应该用“风味”。故选A。‎ ‎18.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引号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一要了解引号常见的作用,二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引号的作用。引号常有的作用: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表示否定、讽刺或反语。⑤表示特定的称谓。例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词语在语境中有特定含义,有戏谑的意味。A项,引号的作用是引用典籍;B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词语在语境中有特定含义,有戏谑的意味;C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或者理解为引用他人评价。故选B。‎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错误,“由于”位置不当,关联词主语不一致时,主语放在关联词之后,把“由于”放在句首;B项,“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错误,“改良和驯化”的语序有误,应该是先驯化后改良;C项,“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错误,“由于”位置不当,关联词主语不一致时,主语放在关联词之后,把“由于”放在句首;“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错误,“改良和驯化”的语序有误,应该是先驯化后改良;故选D。‎ ‎20.‎ ‎【参考答案】①后者则与其功用有关——记录占卜内容 ②但甲骨文并非都能“看图说话”(或者甲骨文并非象形文字) ③也从另一面显出破译难度之高(或者“可见难度之大”) ‎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第一处,前文说“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辞”,又说了“前者得名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用锐器在龟甲上契刻”,空格处承接前面的应该是后者“甲骨卜辞”,它的得名应该与“卜辞”相关,“卜辞”与甲骨文的功能相关,在甲骨文上记录占卜的内容,可以填成“后者则与其功用有关——记录占卜内容”;第二处,前文“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头上有角的大眼动物是‘鹿’,鹿在土上走过变成‘尘’”‎ ‎,谈论的是甲骨文中有一部分字是象形文字,可以根据字形来解释字的含义的,后文是“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那就说明甲骨文中不仅仅是象形文字,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可以填成“甲骨文并非象形文字”;第三处,前文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十万一字的‘悬赏’,足见研究机构的重视”,再加上前文谈到“单从认字量来看,目前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被释读、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1500字”,说明“悬赏”这么大不但是“研究机构的重视”,还有甲骨文被释读的难度之大,可以填成“可见难度之大”。‎ ‎21.‎ ‎【参考答案】标题:天使降魔 描述画面内容:画面的右上角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穿着的人,一脸的坚毅。她飞翔着,背后有一双天使的翅膀,她右手拿着剪刀,要剪下新冠病毒的毒触角,左手挎着篮子,已经剪下了许多。她的前方是一个新冠病毒模样的动物在狼狈逃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认真观察漫画,按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观察顺序,分析漫画内容。尤其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变形部分,人或物的细节动作、表情等。最后根据漫画内容概括漫画主题。‎ 画面主题分为两部分,右上部分是一个护士,她扇动翅膀正在飞翔,右手拿着剪刀,正伸向病毒的触角,左手挎着篮子,篮子里装着许多从病毒身上剪下来的触角;左下部分是一个冒着汗、张着嘴、皱着眉、形如病毒的动物,正在狼狈逃窜。‎ ‎22. ‎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说开去。1月27日,江苏徐州。网友“刚子”在微信群发言称“宁愿疫情扩散,死上千人,也不愿看到科比离开世上的消息”。当日,“刚子”‎ 涉嫌寻衅滋事被徐州警方行政拘留7日。首先,我们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或是非观念,那就是“刚子”的言论,简直是道德沦丧、泯灭人性,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大网友的声讨和公安机关对他的制裁都是合理合法的。我们更应该冷静地看待刚子之所以有如此轻狂的言论,是对受难同胞的蔑视和践踏,是对神圣法律的无视和亵渎。我们有自己的崇拜或喜欢的人和事,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置国家法律、民众的尊严于不顾的人,那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立意角度:言论自由不是肆意诽谤、践踏到人格尊严。喜欢偶像,必须要学习他的内在精神和品德。遵守法律,恪守道德底线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要有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