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这份不虞之誉,这位衣着朴素的东北老人捋一捋胡须,面带微笑地回答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遇到都会这样做的。” ②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干劲。 ⑤在本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王教授的发言直击时弊,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可谓是空谷足音,引起很大反响。 ⑥春天暖阳普照,和风拂面,池塘边垂柳绽绿芽,田野里百花齐放;冬天里万物回归沉寂,凛冽的北风吹来,雪花洋洋洒洒,大地白茫茫一片。‎ A. ①⑤⑥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B.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C. 外婆的小院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走进小院,如同进入艺术馆,使人眼花缭乱。天空、小鸟、百花互相呼应,充满活力。 D. 因为太丢三落四,我的朋友怂恿我写一篇文章,叫《那些年我丢过的东西》,手机饭卡自不用说,前几天出差太仓促了,我竟然把家门钥匙没有带上,结果出差回来进不了家门。‎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是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通知我。 B.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 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精神矍铄的恩师余老师做寿。余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4.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在黑暗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借代修辞展现曹军失败的句子是“______”。 (3‎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______,______”两句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1.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代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曰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E.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2)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菟丝子是一种典型寄生的植物。菟丝子的寄生会造成作物减产。①______:一是菟丝子深入宿主,获取生长所需的一切;二是缠绕在宿主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②______?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神奇武器--吸器,菟丝子通过吸器形成寄生。菟丝子除了从寄主转运营养,③______。这样看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菟丝子窃取寄主的营养,但是也能帮寄主除去病菌。‎ 3.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生活是一门学问。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真谛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有了生活经历,就一定会生活体验和认识,进而也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不是成年了就会懂得生活真谛。 ②______。 ③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D.“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 ‎.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夭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B.“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 ‎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C.“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②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3)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C.“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E.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B. 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 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D. 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②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 ‎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要求:自拟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C B C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4.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樯橹灰飞烟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 一、 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5. CE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菟丝子是怎么实现寄生的呢;也能转运寄主的病菌 ‎7.有生活经历不见得就会有生活体验和认识;有了生活体验和认识也不见得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8.D;C;B 9.B 10.D;DE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1.C;B;C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2.满与空       当今社会人们都渴望“满”,宾馆希望客“满”,饭店希望座“满”,走在路上时也可以看见巨大的标语“满99元送30”等等不一而足,却不知,满已成为社会之一大弊端了!        喝酒之时,人们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倒满!倒满!”每个人都放开嗓子猛灌,将胃灌满之后,再干什么?开车撞人!君不见南京张明宝酒醉连接撞数人,这是“满”的祸害!        坐公交车之时,司机最喜欢揽客上车,即便车内人挤人,仍将车门打开,一直将车装的满满,前门再上一个,后门立马掉下去一个之时,才关门开车.载满了多好啊,不仅多赚了钱,一旦出现事故,谁也逃不了,一旦出现死伤都是惊人的!这是“满”的祸害.        以上种种之满,不是只因为酒倒满了,人载满了,而是大家的心满了!充满了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充满了利益!        不禁让我想起了禅宗的一个故事,慧能禅师的弟子觉远,参悟时总是自以为是,久而久之,总是得不到开悟,一日,慧能为其倒水,杯满溢出,觉远直呼“满矣,满矣!”而慧能则抚掌笑着说:“汝心亦满,何不空气杯而重注之?”        不错,解“满”之祸患的方法很简单,“空”就可以.        将自己的心灵放空,将那些浮躁、利益、功名从心灵中赶走,还自己心灵一片宁和的“空”.        不过这个“空”并非“空白”的“空”,而是“空灵”的“空”.        对于那些乘满了欲望的华丽的利益之杯,应坚决将其倒空,追逐利益,原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无止境的欲望,则万万不可有,小小的一滴欲望,会在你原本“空灵”的心中无限膨胀,将其变成一颗满满的心.        我们拒绝“满”因为“满”了以后,便再无提升之地.        清朝的皇帝们被“天朝物产丰盈,无需与外邦交易”的自大之情充满了心.下令闭关锁国,短短一百年,就已在世界上落伍,备受欺凌.彼时的统治者们如能将心灵放空,或许还会为其注入些新的活力,新的生机吧.        我们不妨也问自己一句“汝心亦满,何不空而重注之?”        心灵被利益、欲望所充满,快乐幸福如何能够进驻?        但对于哪些已经被欲望所填满之人,恐怕还是以为满舒服些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