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应龙做口红了!”近日,这家痔疮青龙头企业的动向一度引发热议。事实上,不止是马应龙,近几年来,跨界已经成为传统国货品牌“出圈”的必做动作;云南白药的面膜、六神Rio鸡尾酒、大白兔与美加净共推的润唇膏……就连一向低调的老干妈,也推出过“卫衣定制套餐”,迅速在市场上占据_______,甚至还登陆纽约时装周。马应龙刮起一阵“跨界风”,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体现出传统品牌在国民记忆中_______的地位。‎ 为何最近几年来各类跨界现象层出不穷?这与企业自身的积极应对密切相关。很多企业即使早已在市场站稳脚跟,拥有_______的产品,但仍面临着升级困难的问题。跨界,成了很多传统企业国货转型尝试的选择。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成为快消品市场上的一种新风向。( ),传统品牌们调整策略,迎合时代,试图博得年轻消费者的欢心。然而,国货想要做到“老树发新芽”,不能只靠营销,品质、品牌、服务体系这三个核心才是必须要坚持的关键,否则,这一切都可能只是________。‎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席之地 举重若轻 炙手可热 昙花一现 B.一隅之地 举足轻重 炙手可热 过往云烟 C.一席之地 举足轻重 家喻户晓 昙花一现 D.一隅之地 举重若轻 家喻户晓 过往云烟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当下热门的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 B.传统的企业或品牌,推出当下热门的衍生商品,让年轻人记往传统的符号 C.传统的企业和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让年轻人记往传统的符号 D.传统的企业或品牌,推出热门的当下衍生商品,传统的符号被年轻人记住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随着消费主流成为新生代群体 B.随着新生代群体成为消费主流 C.新生代群体在成为消费主流后 D.消费主流在成为新生代群体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郤,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B.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C.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D.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黥布”的“黥”是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刘邦卧病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注]‎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 B.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闲”是怡养天性的悠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C.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D.这首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 ‎15.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6.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17.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9.《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浣花女 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通过农村少女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B.夜阑人寂,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燃烧,炉上的土茶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 C.“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子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需要车马远道来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显示出爱情的真挚纯朴。‎ D.“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中,“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者轻薄浮艳的性情,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与浣花女形成对比。‎ ‎21.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里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湘夫人》中写湘君邀请众神迎接湘夫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走上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等各个领域捷报频传,祖国面貌日新月异。‎ ‎21世纪的学生欣逢盛世,高中三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2021年6月,又一批高三学子要毕业了,他们或进入高校深造,或走向社会参与国家建设。请以“复兴中学”校长的身份给“复兴中学”2021年的高中毕业生写封公开信。‎ 要求:结合百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复兴中学”高中三年学生的成长变化,给2021年的毕业生提出愿望和要求(要兼顾进入高校深造和走向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学生)。校长姓名统一用“夏卫国”。‎ 参考答案 ‎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汲取: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常与“营养”“知识”“财富”等连用。吸取:吸收,取得,常与“经验”“教训”搭配。文段中指吸取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故选用“汲取”。‎ 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文段中侧重在文化发展方面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故选用“故步自封”。‎ 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厚:丰富,多而厚实。文段中修饰“文化基础”,故选用“丰厚”,强调厚实的基础。‎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文段中,强调不要因“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而产生得意的情绪,故选用“沾沾自喜”。‎ 故选D。‎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所给画线句子中,“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语序不当,应改为: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中“表现”与“胸怀”搭配不当,把“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B。‎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上文说的是“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括号中内容应该承接上文,主语应是与“自然与文明”有关,排除AD;B项中“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做定语,把主语“这些自然遗产”强调出来,并与下文中“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衔接紧密,排除C。‎ 故选B。‎ ‎4.C ‎5.B ‎6.B ‎【解析】‎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第一空: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位置。一隅之地:隅,角落,该词形容地域狭小。语境是说传统国货品牌都“跨界”,抢占市场的位置。所以,此处选用“一席之地”。‎ 第二空:举重若轻:形容担负重任或解决问题不费力气。举足轻重:形容地位重要。语境是说传统品牌在国民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此处应用“举足轻重”。‎ 第三空:炙手可热:气焰盛,权势大,含贬义。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此处的使用对象是产品“广为人知”。所以,此处选用“家喻户晓”。‎ 第四空: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存在很短;过往云烟:形容容易消失的事物或事情已经过去。语境是说国货如果不注重品质、品牌、服务体系这三个核心,只靠营销,其存在时间会很短。所以,此处选用“昙花一现”。‎ 故选C。‎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三处语病:一是“企业”“品牌”之间有交叉关系,用“或”更恰当;二是“热门的”与“当下”语序不当;三是结构混乱,成为新风向的应该是企业或品牌“推出商品,让符号被年轻人记住”,去掉“让”字主语则发生了变化,而“让年轻人记住传统的符号”更为顺畅。‎ 故选B。‎ ‎6.‎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新生代群体”与“消费主流”的内在逻辑是“群体”成为“主流”,因而排除A、D项;从整个句子来看,主语是“传统品牌们”,如果选C项则造成中途易辙。‎ 故选B。‎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7.D ‎8.D ‎9.A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D项,“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信息所说,“‘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可见二者没有谁借鉴谁的说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并且依据文章第二段所说,“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成了后者。‎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项,“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根据韩林德先生说的“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可见,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 D项,文中举例分析刘禹锡的两首诗,只是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提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故选A。‎ ‎10.C ‎11.C ‎12.D ‎13.(1)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中,“恶”的宾语是“哙党于吕氏”,即“樊哙和吕氏勾结”,而不是“樊哙”;“即上一日晏驾”中,“即”表示假设,假设的是“上一日晏驾”,即“皇上一旦驾崩”;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排除AB;另外,“以兵”,是率领军队的意思,“尽诛戚氏赵王之属”,是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的意思,它们的主语都是“哙”,因此,“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连在一起,意思是“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黥布”的“黥”不是姓。“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称他,他本名为英布。‎ 故选C。‎ ‎1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故选D。‎ ‎13.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已,停止,作罢;微,假如没有,如果不是;谯让,谴责,责备;殆,危险。‎ 译为: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第二句得分点:见,接见,召见;顾,难道;独,只;绝,诀别。‎ 译文: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陈列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 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4.B ‎15.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出哀伤之情)‎ ‎【解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分析,手法的赏析等,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B项中“这里的‘闲’是怡养天性的悠闲”说法有误,实际上是“身闲而心未尝闲”。‎ 故选B。‎ ‎15.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分两问,解答第一问,首先要翻译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全诗,重点分析体会最后一联的内容,领悟背后表达的情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意思是:等菊花开放,家里的酒酿好时,我再与君一醉方休。人在眼前还相约并期待着再见,表现了诗人与刘禹锡的深情厚谊。结合诗歌背景理解,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同病相怜。因此这种共醉陶然的情景却包含着无奈的哀伤。答时,要理清这两层意思。‎ 解答第二问,首先结合诗歌内容、情感确定其所用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这两句内容是诗人的设想内容,虚写或想象菊黄酒熟时,与好友相约并期待能再聚畅饮的情形。‎ ‎16.C ‎17.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6.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分析有误。“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故选C项。‎ ‎17.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要求分析杜甫《春望》中的“书”和本诗中的“裂帛”所表达的情感异同。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家信来抒发自己在外地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不同的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在长安沦陷后,他写给家人的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本诗中“悲满千里心” “三年去乡国”诗人写信是要告诉家人自己快要回家了。但“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这是李贺在家信中表达的情感。‎ ‎【点睛】‎ 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 ‎、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8.D ‎19.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18.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意象意境的分析,手法、语言、风格的赏析等,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D项中“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说法有误,尽管诗人处境艰难,但仍然不忘报国之志,充满为国效力的豪情,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报效祖国。‎ 故选D。‎ ‎19.‎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本题属比较鉴赏题,《登岳阳楼》是课本中的篇目,重点与难点是《泊岳阳楼下》一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背景、意象意境、关键词句等认真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整理其相同及不同之处。解答相同点要联系创作背景,这两首诗都写于唐大历三年,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弱,漂泊异乡,同时还在关注时局发展,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同点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泊岳阳楼下》中“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大意是:图南之举未可预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气不馁。而在《登岳阳楼》中,诗人即景抒情,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所以此诗更多的是表现诗人面对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的无可奈何。‎ ‎20.B ‎2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 ‎【解析】‎ ‎20.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鉴赏,语言、风格的分析等,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B项中“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的说法有误。这幅画面中有形有声,并非纯静态描写。‎ 故选B。‎ ‎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背景、意象意境、关键词句等认真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作答。本诗开头四句着重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风习;末四句写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妇女,另一种婚嫁风尚,以及由这种婚嫁风尚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局。本诗中陆游描写了两种不同女子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两种不同女子的形象,两者在一起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农村女子的纯真朴素,生活美满。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从主旨上看,本诗不仅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通过比较也突出作者对爱慕虚荣者的嘲讽。‎ ‎22.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注意认真审读题干要求,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比如“暮、洲、渡、嶷”等字词。‎ ‎【点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3.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参加完高考,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复兴中学便成了你们的母校。无论你多么的眷恋与不舍,三年的高中生活已变成了美好的青春记忆。三年前,你们满怀理想,充满憧憬,带着求知的渴望走进校园。三年来,你们夙兴夜寐,朗朗书声中你们穿越了历史,奋笔疾书里你们跨越了时空,从此便立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誓言,也慢慢懂得了家国情怀、感恩孝道、责任担当。你们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担当的热血青年。尽管在成长道路上你们有过失败的泪水,也有过成功的欢笑,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同学们,回首过往,其实大家都清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所以,大家要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事。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修行。首先要感恩我们的党,感恩伟大的时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计回报的付出,才让大家在和平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希望同学们吃水常思挖井人!‎ 要感恩你们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挂念之情。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他们常常倚在门边默默目视你远去,盼望你归来。要感恩你们的老师,是他们教你读书识字,教你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写下真理、擦去功利,举起别人、奉献自己。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感恩和铭记的人,食堂的阿姨、维持秩序的警察、热心的企业家……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让你们顺利完成学业。‎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高中毕业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等待放榜的日子一定很煎熬,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有时结果远不及过程的精彩来得更刻骨铭心。考场很小,世界很大,高考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为高考而赢得全部,也没有人因为高考而输掉一生,看开点,云淡风轻。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抓住机会,把握机遇,前面又是一片艳阳天。‎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你们才刚刚开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在最该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高中学业之苦,远不及大学读研读博之苦,远不及谋求生计之苦,远不及成家立业之苦,更不及为国尽忠的牺牲奉献。未来的人生之路,你们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姿态。能为一个小家庭乃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和谐,为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竭忠尽智,你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美丽的校园,浸润着你们奋斗的汗水;古树缝隙之间,依稀传来你们爽朗的笑声。红砖碧瓦、芳草绿茵,无不见证着你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复兴中学是你们永远的家,是你们心灵的港湾,人在旅途,累了就回来歇歇脚,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贫穷富有,母校欢迎你们常回来看看!‎ 衷心祝福你们学业有成,鹏程万里!‎ ‎ 复兴中学校长:夏卫国 ‎2021.6.16‎ ‎【解析】‎ ‎【详解】‎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必须明确,应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有感触的观点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任务要求。审读本题要抓住三个关键点:(1)注意形式上要求:无论选材或表述都要注意以“复兴中学”校长的身份;对象是“复兴中学”2021年的高中毕业生;文体是写一封公开信。(2)要求中提示“结合百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复兴中学’高中三年学生的成长变化”,这是写作内容上的限制。审读材料可知,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创造伟大成就,为新时代的学生提供和平、自由的成长环境,高中生应怎样紧跟党的步伐,将个人发展与中国梦相结合,是作为校长应该引导、教育学生思考的问题。(3)“给2021年的毕业生提出愿望和要求(要兼顾进入高校深造和走向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学生)”,这是写作的目的。学生结束高考,如何面对新的生活,怎样走好下一阶段的人生路,需要作为长者的校长予以指引和嘱托,应该有经验,更有告诫。‎ 参考立意:回顾过往,教育学生感恩老师、学校,感恩我们党,感恩伟大的时代;热情赞颂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及取得的成绩。展望未来,提出要求、希望,鼓励学生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可用素材:1、2018年你迈进校园,少年懵懂;2021年你离开校园,风华正茂。三年来,校园处处闪烁着你的印记。军训场汗流浃背、集体舞青春飞扬、运动场身手矫健、远足路步履铿锵、教室里埋头苦读、藤廊下笑声朗朗。孔子像记得你,记得你刚进校门时稚嫩的面庞;紫藤架记得你,看到过你成人礼上自信的笑容;弘毅石记得你,迎送过你一千多个披星戴月的日夜。‎ 从今往后,这些故事将成为你永久的记忆;从今往后,你的故事将成为母校永远的荣光。你走到哪里,校园的印记便闪现在哪里;你走到哪里,老师的目光便追随到哪里。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说:“无论你走得多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就像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2、同学们,你将奔赴前程,临行前,送同学们三根毫毛。‎ 第一根毫毛是一个“业”字,学业的业。业字的本义是带着刑具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叫做学业。此时的学业中有家长的管教、有老师的督促。大学的学习也叫学业。但没有了爸妈的管教、没有了老师的说教。谁来监督?更多地靠自我约束、自带金箍。如果自我放纵,无所事事,对不起,这便不是业,叫做无业或失业。可见,学业是强迫出来的。‎ 第二根毫毛是一个“考”字,考试的考。考是老字中的乚耷拉了,表示老人呼吸衰竭。说明考,就是要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如果你还没到这种状态,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考大学如此,考研究生如此,考公务员也如此。同学们,考试,就是要把自己折磨到濒临崩溃再去试。可见,考试是折磨出来的。‎ 第三根毫毛是一个“幸”字,幸福的幸。“幸”的本义是用镣铐锁住罪犯,引申为特赦死囚。可见,幸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先抑后扬、先苦后甜、先失后得。遇困难头疼欲裂,解决后畅快淋漓,便是幸;考试前痛不欲生,揭晓后金榜题名,便是幸;工作中四处求索,成功后喜笑颜开,便是幸。所以,幸福是劳作后的小憩、疲惫后的小酌、耕耘后的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可见,幸福是煎熬出来的。‎ 这三根毫毛,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救你急苦之灾。‎ 欲把枯肠尽底倾,出门不觉又叮咛。世界很大,记着回家!‎ ‎3、作为老师,我们参与创造了你们的此刻,你们要创造的却是自己的未来,要实现的,不仅是别人的期待,而是遇见最好的自己。希望你们进入大学后,仍能不忘初心,坚定远行。人没有走不过的路,没有跨不过的坎,我想最美的春天不在自然界,她蕴藏在人们心中,只要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就总能与春天相伴。希望同学们以对自己一生负责、对父母负责的态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迎接挑战的到来。‎ ‎4、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包容开放中树立家国情怀、远大理想。既要有“小德川流”,丰富内在修养,在细节上下功夫;也要能“大德敦化”,胸怀世界和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志向,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5、高三的教师群体是一个精英团队。他们都是学科骨干、业务精英。他们博以文,约以礼,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是同学们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足见同学们是幸运儿。‎ 师之大更在乎情怀大。为了同学们,高三的老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日夜守护、鞠躬尽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全时段陪伴。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神圣和伟大。恩师的名字将永远印刻在同学们的记忆里。‎ 参考结构:第一部分,回顾学生在校三年的付出,肯定学生们各方面的成长。‎ 第二部分,教导学生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一是要感恩我们的党,感恩伟大的时代;二是要感恩父母、师长,以及每一个陪伴成长的人。‎ 第三部分,告诉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高考。先指出结果远不及过程的精彩让人刻骨铭心,然后告诉大家没有人因为高考而赢得全部,也没有人因为高考而输掉一生,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 第四部分,嘱咐学生要用奋斗创造未来。先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然后指出未来需做好吃苦奋斗的准备。‎ 第五部分,深情收束,希望学生情系母校,常回家看看。‎ ‎【点睛】‎ 公开信是将内容公布于众的信件。公开信的内容—般都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一封好的公开信,在宣传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树立良好的风气,指导工作广泛开展和推动活动顺利进行。有的公开信可以在报上刊登,也可以在电台上广播。‎ 写好公开信须注意:一是既要诚心诚意地将发表公开信的理由告诉读者,又要向读者灌输公开信的基本思想,切忌夸大其辞;二是把握好发表公开信的最佳角度及最佳时间,使公开信取得很好的效果。‎ 公开信的基本格式:‎ 标题,正中写“公开信”三个字,或“×××致×××公开信”’或不写。‎ 称谓,针对发信的对象多寡和发信方式的不同,有的写集体的称呼,有的写个人姓名。在称呼之前,根据不同对象的身份特点。例加:“尊敬的”、“敬爱的”等宇样。写在第一行,顶格,称呼后加冒号。‎ 正文,另起—行,空两格开始。内容可分若干段落。‎ 结尾,写上表示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妥否请参考”“祝进步”等。‎ 署名,另起一行,在右下方写发信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年、月、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