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合肥八中阜阳一中三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卷 命题学校:合肥八中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审题人:高三语文组 考试说明: 1.考查范围:高考范围。 2.本试卷共22小题,分值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柬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一个国家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理论上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必然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卖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圉和保障改革成果。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草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方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应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好制度的功能和优势将更加彰显。我们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陣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素。 B.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 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 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 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 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决定的”分析错误,原文表述只是强调“理论上必须”,并没有信息显示现实中一个国家的现行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和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 C项,“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理解有误,应该不是“党自身的建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项,“相互适应”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只提到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 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分析错误,文章在第四自然段论证制度建设时,“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表明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更不能理解成“侧重”。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分析错误,文章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必然结果”强调了“我国”“内生性”并没有指出外部因素。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电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 图表1:2009—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图表2: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图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因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美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年06月09日)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 2013-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 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达到了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 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 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60%,容易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对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加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C. 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D.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6. 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科技方面,促进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方面: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社会生活方面: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国民素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甚至自然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民环保理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2016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2,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比上一年度仍有增长,只是增长率下降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分析错误,文中只是说“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中过期食品、玉米芯等也是可以回收的。“应更加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分析错误,表述不合逻辑,不能单从量的比重来看是否需要重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结合“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概括得出。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孙禹文 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她皲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牵引着、撞击着……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血液会迅速涌上头。 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纯真姑娘,同许许多多青年人一样,她平时特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新近从北唱到南、被新闻界炒得正热的清纯派歌星李琼。她那甜甜的噪音、浅浅的微笑、晶莹剔透的眼睛,足以让她陶醉。 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 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咋天、在眼前。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盘盒带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她能就这么坦然地骑着车回家睡觉?她只是觉得这个坏蛋不应该欺负女学生,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很地插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也记不清当时有没有呼喊,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罪犯逃了,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地,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就抓到了那个家伙: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 那天,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她显得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汁沁满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随着她声情并茂的演唱,观众的情绪和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挨肩坐在了一起,她俩就这么肩并肩地靠看,开心地交谈着。像机的镜头不时替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看“红歌星李琼最新金带首发式”,地忙乱地架好自行车,只见营业大厅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怎么,还有签名,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地往里钻,一会又被人潮挤回来,她只好踮起脚尖。她筒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是地,站在小舞台上的果真是李琼!她用足力气,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她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金带子,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李琼会认不出她?两个月前的那个晚会,难道她忘了?两人靠得那么近,谈了那么多贴心话,她会没印象? 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到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站在台上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她一人彳于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那个舞台害羞。 (写于1997年,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她”的连日来难以平静的心情切入,独具匠心,成功引出后面“她”和歌星李琼的一段故事。 B. “音像公司”“红飞鸽”“盒带”“歇星”“歌迷”等词语,既带有典型的时代气思,也有现实指向意义。 C. 小说记叙时使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肖小茹和李琼在一次劳动节的联欢晚会上相识相知的详细过程。 D. 肖小茹真正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小说结尾的地方,她真正看清“李琼”们的嘴脸,从内心里知道什么是美。 8. 请以李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小说中“舞台”这个典型场景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正面描写:用特征鲜明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李琼的服饰、外貌、神态、语言等,写出她外在的美丽、深情。(2)侧面描写:①对比手法,以肖小茹的真诚、善良来反衬李琼的虚伪等特点;②用舞台和盒带首发式这类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衬托了李琼的形象。(3)欲抑先扬。前面部分花大量的文字正面“扬”李琼这个人物形象,她漂亮、平易近人、富有深情;结尾部分李琼根本不认识肖小茹,“清纯”“漂亮”和她的虚伪本质形成强烈反差,发人深省。 9. ①提供故事情节发生的重要背景。“舞台”是肖小茹和李琼相遇的地方,是两人之间部分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两人在舞台上相遇、舞台下留下合照、签字舞台上认清对方真实面目;③使故事有余味。结尾突然反转,为那个舞台害羞,发人深省,引发人们对追星、真善美等的深思。④串联情节。将签字舞台和插叙部分的舞台连接起来,丰富小说情节内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在一次劳动节的联欢晚会上相识相知的详细过程”分析错误,肖小茹和李琼并没有真正相识,通过结尾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李琼已经记不得肖小茹了,更不可能相知。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舞台上对李琼的“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等都是正面描写。用肖小茹的回忆来塑造她的形象,是侧面描写;肖小茹对李琼的惦记与李琼的完全不记得形成对比,反衬李琼的虚伪;肖小茹的回忆中,李琼美丽清纯还与自己谈了许多知心话,结果李琼只不过是在做戏,欲抑先扬,前后形成落差,使她的形象更为突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舞台”是肖小茹认识李琼的地方,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舞台”寓意表演场所,也暗示了李琼在舞台上的表现是做戏,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舞台”上的表演是虚假的,签字“舞台”上的不认识才是真实,两者对比,使人物形象更清晰,也让文章主旨突出,令人思考追星和真诚的问题;两个舞台之间用回忆串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点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敞,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讳,祎叱日:“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日:“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林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逢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中,子绅讼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注】大本堂:明初太子读书的地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B.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C.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D.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渐西既平/科敛当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内容包含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等,也可是负责这类工作的职官名。 B. 召对指古代的君主召见臣下,让他们回答有关政府施政的相关事务、经书典籍的义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C. 职方是掌管與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的官署名称,唐宋至明清时期都在兵部设职方司。 D. 建祠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供舍,后常把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做“祠堂”,但不能为活人修建祠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祎才思雄健,仪表堂堂。他自幼聪明有才华,成人后伟岸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 王祎深受赏识,屡担要职。他被太祖招到新创建的礼贤馆,多次升迁后担任了侍礼郎;明太祖有时虽不能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祎精通史事,善于开导。他与宋濂同为总裁编修元史,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给太子讲授国史,能够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祎富有谋略,临危不惧。他出使云南恩威并施,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武;继之又警告梁王归还版图,否则后悔无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用吓人的话来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到来。”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祈求天命永存的关键,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都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苛捐杂税。 “祈天永命之要”中,“要”是“关键”,“要”字与上句不能断开,排除AC 两项。“法天道”中“法”指“效法”,它的宾语是“天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但是不能为活人修建祠”解说错误,古代有为活人建“生祠”。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分析错误,先“晓谕梁王”归还版图,“王不听”,接着才以“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动之以情。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会”,适逢;“饷”,粮食;“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句,“..以危言”是后置状语,用吓人的话来……。 (2)“顾”,回头看;“天兵”朝廷大军;“踵”,原意指脚后跟,这里指“到来”。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站起来有伟岸的气度,凭借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征江西,王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高兴地说:“江南 有两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被召置礼贤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洪武元年八月,他上奏说,“祈求天命永存的关键,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都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苛捐杂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朝廷) 修《元史》,任命王祎与宋濂担任总裁。王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一定给他赐坐,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王祎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 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想用武力全部歼灭。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按道理也不能活着。”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谢明远 楚树芊绵,江云芜漫。晓风吹堕梅千片。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 人意伤离,物华惊换。武夷此去如天远。临分为我少留连,柳条独在江南岸。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以楚树、江云发端,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了荒凉感伤的离别氛围。 B. “晓风吹堕梅千片”一句既点明分别的季节、时间,也照应标题的“行”。 C. 只有孤独的柳树站立在江南岸边,词尾以景结情,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意味。 D. 词人表达了对分别的感伤,对旅途的畏惧,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情感丰富。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的妙处。 【答案】14. B 15. 这两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惊禽”一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禽鸟在空寂的春空中受惊鸣叫的景象,“平沙”一句从视觉角度生动描绘出平沙空阔、月光零乱的凄清场景。这两句结构上承接前文,细致描写春天早晨的景物,为下片抒发各种感伤之情做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晓风”说明分别的时间是早晨,“吹堕梅千片”应该是春季,但这首词“踏莎行”是词牌,并不是标题,所以“照应标题”是错误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中,写飞鸟在春空中受到惊吓飞鸣而去,是听觉描写。写月落平沙,月光零乱是看到的景象。所以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离别时的场景。展现出春天早晨的优美景色,同时也为下片写离别的伤感、时光的流逝而引发的忧伤之情做铺垫。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要的快乐场景。 【答案】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2). 奉命于危难之间 (3). 固时俗之工巧兮 (4). 偭规矩而改错 (5). 总角之宴 (6). 言笑晏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偭、错、宴、晏。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 于心,运用自如,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振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子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已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也常使研究 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金路”,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任天而动,触事兴感,见微知著,纵谈古今。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这是一种类似爱情的工作,知之深,爱之切,触处生春,若俯若偃,俱从其情,天趣盎然,启人心扉。总是有一种清淡与准确,蕴藏大量尖新的学术 。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 。这种研究有“我”,有“大我”,正如杂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所云:“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这些研究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吐淬淋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熟稔 量变 创造 风毛麟角 B. 熟练 蜕变 创造 九牛一毛 C. 熟稔 蜕变 创见 风毛麟角 D. 熟练 量变 创见 九牛一毛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棒接一棒跑下去。 B. 2016年,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 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B.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C.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D.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行。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熟稔,对某事很熟悉、熟知;熟练侧重在技能、技术方面。根据语境中,下文连接的词“于心”,可知,应选“熟稔”。 第二空:“蜕变”是一种逐渐的质变。原文“批量制作”是研究者“满足这一状态”后低层次的创作追求,应选“蜕变”。 第三空:“创见”指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见解。根据上文“蕴藏大量尖新的学术”,后应接“创见”。 第四空: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九牛一毛:意思是这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语境中指那些“创见”,符合“珍贵而稀少”的含义,应选“凤毛麟角”。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文中“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的引号表示引用别人的文章、诗句或说话。 A项,表示引用别人的诗句。 B项,表特殊的专有名词。 C项,突出特殊的拟声词。 D项,表否定、讽刺语气。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B两项是关联词语“因为”的语序不当,应把“因为”放在分句的开头。排除AB两项。“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意指这种研究的出发点并不追求功利、效果,但结果却“意义重大”,之间构成转折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许多人会认为痴呆就是老年病,然而,________,研究指出,痴呆不是老年病,而是一种认知退行性疾病。在痴呆病例中,阿尔兹海默占到600,此外第二大类型是血管性痴来,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这两类痴呆是不可逆的,此外,________,比如因甲状腺问题以及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痴呆症通常是由于大脑细胞受到损害引起的,当损害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干扰到大脑各脑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时,就会影响到记忆、判断和运动功能。不同类型的痴呆受损的脑区可能并不一样,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受损的部位在海马体,一个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区,因此许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________。 【答案】 (1). 事实并非如此 (2). 还有一些痴呆是可逆的 (3). 记忆能力会严重受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空,根据上文“许多人会认为痴呆就是老年病”,再根据关联词语“然而”,和下文“痴呆不是老年病”,可知,这里可以填写“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空,根据上文“这两类痴呆是不可逆的”,再根据“此外”,可知,这里可以填写“还有一些痴呆是可逆的”。 第三空,根据上文“阿尔茨海默症受损的部位在海马体”,因为海马体是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区,可知,许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记忆能力会严重受损”。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989年,电影《开大典》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30年后,该片经过现代科技修复,将以4K分辨率、5.1环绕声崭新“面貌”,于10月18日起再登大银幕。由于30年前《开国大典》采用纪实手法拍摄,虽然详尽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但黑白资料片与拍摄部分的衔接还是有点生硬。而如今4K修复技术让我们看到更协调、更真实、更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过去的电影呈现新的艺术感。 【答案】①10月18日起,②《开国大典》将以新“面貌”再登大银幕,③4K修复技术让电影呈现新的艺术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特征决定过去内容部分信息不是主体信息,这样需要删除“1989年,电影《开国大典》作为建国40周年献礼片,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由于30年前《开国大典》采用纪实手法拍摄,虽然详尽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但黑白资料片与拍摄部分的衔接还是有点生硬”。保留下来的信息只有时间、事件等重要信息。 【点睛】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单诞,70年经历了这样一些大事件;开国大典、大庆油田、三年自然灾害、两弹一星、平反冤佩错案,恢复高考、三峡工程、非典、载人飞船、汶川地震、反腐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等。 70年披剥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成果辉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担重任,争做栋梁 中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初生朝阳,承载着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中学生是抽芽扎根的新生乔木,寄托着支撑国家命运的期望。为促进学生发展,国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其中我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责任担当”这一素养,当代中学生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 勇担责任,谱写人生价值的华丽篇章。中学生站在人生起点,漫漫长途上,有未知待探索,有格局待开拓,有奇迹待创造。一炉精彩和一生意义都需以“担当”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君不见,百年之前的离乱神舟之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万千志士,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曲,心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勇担报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责任,生者扬其名,死者得其所,实现了生为中国人最崇高的价值。可现今,当代中学生甚至广大青年被贴上“佛系”的标签,逃避责任,得过且过的风气潜滋暗长,长此以往,必将栋梁之木蛀蚀一空,怎能不让人担忧?怎能不强调“责任担当”?因此,当代中学生虽活在和平年代,勇担责任的素养亦不可少,唯此方可任坚实的栋梁之才。 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未来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进取担当的思想是社会欣欣向荣催化剂。责任感之于社会,有如灯塔之于航船,北斗之于行者,亦有如沃土之于草木,阳光之于万物,引其风潮,促其成长。“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的赤诚,身为师者的担当在社会上荡起“责任”的清流;“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是南仁东教授忠于科技的信仰,身为学者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上掀起“使命”的巨浪。在当下“丧文化”日渐腐蚀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心灵的严峻形势下,强调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披上心灵铠甲,也为社会拨去思想雾霭,现朗朗乾坤。 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背负“中国梦”圆的一代,中学生勇担责任,方可托举起国家以辉煌之光。从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毅然回国担起中国迈入科技强国的责任,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举中,从海归高材生秦玥飞无悔扎根荒野农村担起中国脱贫攻坚的责任,带领一条又一条贫困村求富的励志故事里,我们目睹“责任担当”的灼灼光华,见证勇担责任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因此,当代中学生勇担责任,于国非凡。 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受光于天下照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学生们,请挑起肩上的重担,开拓宏大的格局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分析材料需要把握以下角度:70年的历史进程,有辉煌,也有困境、挑战与失误;有磨难,也有成功;70年是一首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诗篇;伟大祖国的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祖国的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祖国的发展既需要总结经验,更需要改革开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伟大的祖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70年伴随着磨难、牺牲、拼搏、奋斗。 当代青年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更实事求是来看;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 参考立意: ①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 ②青年人要担当起改革的责任与使命。 ③青年人要在革新中自我提高。 参考素材: 例文2: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人生七十古来稀”,就个人而言,70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年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当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有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一百年所遭受的屈辱在那一刻终于得以洗刷。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于是,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多出石油,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自己的家。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正是有了这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载人飞船的翱翔太空;才有了“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实现,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忘不了唐山、汶川大地震,忘不了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沉痛教训,忘不了那些倒在前进道路上无辜的冤魂。但更忘不了,你勇于面对自己失误的勇气,敢于壮士断腕的魄力,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奏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的风雷激荡,铸就了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70年的大河奔流,涵养了你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70年的潮起潮落修炼了你处变不惊的非凡智慧。 70年,你告诉我们如何不忘初心,你引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70年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你教会了我们坚强、睿智,教会了我们勇敢、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的交接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毫不退缩,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将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行文结构示例: 本题要求“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呢?”因而写成记叙文与议论文均可。下面我们以写作议论文为例。从材料中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本文主要是用来表决心的,可以分成几个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