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幽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军、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朝统治阶级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却并没有实质变化,指挥的机动性并没有受到限制。‎ B.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C.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较少的经费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指出宋朝国富军弱的现象,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宋朝军弱的原因,最后一段提出警示——国富不等于国强,振聋发聩。‎ B.第二段指明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削弱武将兵权,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 C.第三段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然后举例论证。第二、三两段主要是从宋朝统治者的主观意识角度分析导致宋朝军弱的原因。‎ D.第四段指明宋朝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社会共识;第五段指明了战略要地的丧失也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以上两段是从客观角度分析宋朝军弱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C.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D.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科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 材料二:‎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广泛涉猎,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 材料三:‎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和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了断层式发展,也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 B.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 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的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B.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 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面具 海森是一个二流演员,他的经纪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大富翁费德诺聘请他去给父亲老费德诺演场戏。老费德诺病重住院了,费德诺先生本该在医院里陪着他,但费德诺先生很忙,根本挤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怕这事传出去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这时他就想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海森。‎ 海森是个演员,经过两天的练习,已学得惟妙惟肖,就连费德诺先生本人也分辨不出来。再戴上根据费德诺先生的面貌特制的橡皮面具,简直就是费德诺先生再生了。他就和费德诺先生签下了合同,正式演出了。‎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海森还有些忐忑,他老老实实地坐到床边。老费德诺先生看到他到来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童年的趣事。海森不敢搭腔,只是在一边不时地应和一句,或是笑笑。但老费德诺先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海森看规定陪护的时间到了,就站起身来。老费德诺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乞怜地望着他,“再陪我一会儿吧,我知道你很忙,但我真的想跟你再说说话呀。好吗?”海森看到老人眼睛里那份热切的期待和隐隐的凄楚,不忍拒绝,就又坐到床前。老费德诺先生又说了10分钟,这才和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热切地要求他明天准时赶过来。‎ 一出医院,经纪人就递给他一张支票,海森高兴地收起了支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人,声称是《太阳快报》的记者,听闻费德诺先生放弃了很多生意,每天都赶到医院来陪伴父亲,很是感动,特地来采访的。‎ 海森不愧是一个演员,很快就酝酿出了情绪,来了一个现场表演。他诉说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诉说了父亲对自己的好,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感动得记者眼圈儿都红了,不失时机地给他拍了一张大特写。‎ 第二天一早,费德诺先生就打来了电话,说《太阳快报》登出了那篇专访,非常精彩,有很多人打电话对他表示敬意,还有几个合作伙伴要尽快跟他签订供货合同。他要提高付给海森的酬金,还要把合同期延长。‎ 之后,海森继续如约赶到医院,慢慢地他不仅听老费德诺先生说话,还给他讲些笑话。老费德诺经常笑得前仰后合,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这天下午,海森像往常一样赶到医院。老费德诺脸色很不好,主治医生告诉海森,老费德诺的血液化验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它,它会要了老费德诺的命。‎ 海森立刻给费德诺先生打了电话,通报了老费德诺的病情,恳求他抽出一些时间到医院去陪陪老费德诺,这可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了。‎ 费德诺连连推辞:“我没有时间,希望你能多陪陪他,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钱。”‎ 海森生气了:“费德诺先生,在你的眼里只有钱吗?他是你的父亲,他现在需要你。”‎ 费德诺也生气了:“不用你来教训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请你按照合同做,不然……”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海森将面临巨额合同赔款。‎ 海森给气病了。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海森开上了玩笑:“你不会是说在我的血液里化验出了变异的病毒吧?”医生点了点头。海森猛地一惊,愤怒地吼道:“费德诺,这个混蛋,他骗了我!他是制药公司的老板,是赫赫有名的病理学专家,他一定猜到了老费德诺身体里的病毒有传染性。这个混蛋,他让我替他得了病!”‎ 第二天下午,又到了他该去陪伴老费德诺的时间。他本来已经恨透了费德诺,下定决心不再替他装下去了,但时间一到,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还是悄悄溜出医院,换上了行头,戴上了面具,赶到了老费德诺的病房。‎ 老费德诺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海森笑了:“为什么不来?我听到了好几个笑话,一定要讲给你呢。”‎ 老费德诺欣慰地望着他,点了点头,眼睛里竟闪烁着泪光。他一挥手,从门外进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老费德诺的律师。老费德诺对海森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已经立下了遗嘱,要把财产全部转给你。”‎ 海森一愣:“你早就看出了我不是你的儿子?”‎ 老费德诺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辛酸:“儿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自打你一进门,我就看出你是假冒的了。但我很喜欢你,孩子。你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每天都在盼着你来呢,就连那个可怕的病毒,也被你的快乐赶跑了。我真要谢谢你啊,孩子。”‎ 海森更是惊愕了:“你都好了?那,那个病毒……”老费德诺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考验考验你,我的孩子。”‎ 海森心下一松,伸手准备去揭下脸上的面具。‎ 老费德诺拦住了他:“别揭掉它,孩子。”‎ 海森愣住了:“你都知道我是假冒的了,我还戴着它干什么呢?”‎ 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 海森点了点头,重新又把那个费德诺的面具戴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森的经纪人介绍他去替代富翁费德诺陪护他病重的父亲,他很卖力地模仿费德诺,并在陪护的时候用尽各种笑话取悦老费德诺,这一切不仅源于他需要钱,还源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B.小说中的标题“面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是指费德诺用来欺骗父亲特制的橡皮面具,也指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极具讽刺意义。‎ C.当海森被当成费德诺被《太阳快报》记者突然现场采访,海森说到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父亲对自己的好,感动了记者,这首先得益于他演员的身份。‎ D.老费德诺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顿生,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8.小说中海森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说结尾说到海森得知身份早已暴露,准备揭下面具时,“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这句话,既是理解老费德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注] 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思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欢欣鼓舞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B. 领联用“千年计”与“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 C. “疾风雷”,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迅速颁布到西京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收复失地的快意,而本诗又含有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_______。‎ ‎3,东晋陶渊明十分喜爱菊花,他曾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在《醉花阴》里也有描写把酒赏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文明__________,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___________。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    )?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__________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__________‎ 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天长地远 津津乐道 炉火纯青 一见钟情 B.天长地远 喜闻乐见 挥洒自如 情有独钟 C.源远流长 喜闻乐见 挥洒自如 一见钟情 D.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炉火纯青 情有独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B.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坚固伟岸的风光片里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C.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D.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如坚固伟岸的风光片里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被堆砌的。‎ B.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C.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D.然而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20.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您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①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 21. 古往今来,文人雅土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突围。请从所给作品中选择1篇作品,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作品: 曹操《短歌行》  苏轼《定风波》‎ 示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挣脱樊笼,回归自然。陶潜以隐逸情怀坚持高洁志趣,借田园生活远离尘世喧嚣,获得一份宁静与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会昌中学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原文第二段中提到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受到了极大限制。B.“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与原文第三段意思不符,应为“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C.“庞大的军队与较少的经费投入”有误,原文第四段中的信息为“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想方设法逃亡”,这才造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社会共识。‎ ‎,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中“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理解错误,这样的策略及思想对“国富”有一定积极作用。‎ ‎4.【答案】 A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经历了断层式发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强加因果,与前文的题干够不成因果关系。故选A。‎ 5. B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曲解文意,“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可知,不代表向课内倾斜,也不存在“应当”。故选B。‎ 6. ‎①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 ‎②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③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④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可知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由“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和“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可知教师应该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由原文“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可知教师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由原文“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可知教师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指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错误,不应该包括海森,因为文末海森的行为得到了老费德诺的认可。‎ ‎8,答案 ①演技高超。作为演员,他两天就将费德诺学得惟妙惟肖,面对记者突然的采访,他也能迅速酝酿好情绪,表演得很好。‎ ‎②富有同情心,善良。第一次见到老费德诺,面对老费德诺恳请自己再陪他一会儿时,不忍心拒绝;在陪护的日子里,他也很主动地给老费德诺讲笑话,让他开心;当得知自己被传染时,他虽然很愤怒,但还是如约去陪护老费德诺。‎ ‎③有正义感。当他打电话恳请费德诺来看看他将不久于人世的父亲而被费德诺拒绝时,他非常生气地教训费德诺,批评他眼里只有钱,无情无义。(答对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总结“海森这一人物形象”需要依据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找出海森的言行举止等,逐条分析。如他的演技高超、富有同情心,以及有正义感等。‎ 9, 答案 ①这句话展现了老费德诺面对现实痛苦而矛盾的心情。他知道了儿子的无情无义,但又宁愿在假象中臆想着儿子的好,以求获得一种自我的宽慰。‎ ‎②揭示了老费德诺第一次见到海森就知道他是假扮的却没有揭穿他的原因,丰富了老费德诺的形象。和儿子的无情相比,被欺骗的他表现出对儿子的包容与忍让。‎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表现出了亲情被搁置、被背叛、被抛弃后的悲凉。面对温情脉脉的面具,老费德诺选择自我欺骗,是对现实生活中被物欲与名利扭曲的伪善孝道和亲情的讽刺,发人深省。‎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角度,即“理解老费德诺”和“理解小说主旨”,因此从这两个角度理解即可。如这是老费德诺的自我宽慰的表现,也是有情的父亲和无情的儿子的对比,同时还有对伪善孝道和亲情的讽刺等。‎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廷”和第一个“天下”都是名词,不可连在一起,中间应停顿,排除A、B两项。根据句意可知,第二个“天下”不能做前句的宾语,应为“有被发左衽之忧”的主语,需在其前面停顿,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错误,“处士”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这里不指官员。‎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皇上认为他“恬退”是在授予“处士”之后。‎ ‎13答案 (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 ‎(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为:“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2)关键词为:“不识”,不知道;“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尹焞做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 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昏死而后又苏醒,门人把他抬到山谷中才得以幸免。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拿着诏令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绍兴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 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以致奸滑之徒作乱。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严重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 ‎【答案】14. D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15. ‎①运用了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蕴藉。‎ ‎②以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渲染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 ‎③画面优美,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1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7,答案 D 解析 ①天长地远:像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据语意,第一空应选“源远流长”。‎ ‎②津津乐道: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根据语意,已经有被动句式的标志“为……所”,第二空应该选用“津津乐道”。‎ ‎③炉火纯青:用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 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第三空,根据语境,应选用“炉火纯青”。‎ ‎④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 一见钟情: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根据语意,第四空应选用“情有独钟”。‎ ‎18,答案 A 解析 “坚固伟岸”不能修饰“风光片”,排除B、D两项;C.“欧洲遍地开花的古建筑”与补写句前面句子“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来就不多”,句式不一致。故选A项。‎ ‎19,答案 B 解析 A.句式杂糅,去掉“被”;C.中途易辙,“他们”前面缺少介词“在”;D.根据原文,本句与上句不是转折关系,因此D项错误。‎ ‎20答案 ①“莅临”改为“到”或“来”;‎ ‎②“诸君”改为“您”或“你们”;‎ ‎③“全部”改为“全”或“全都”;‎ ‎④“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 ‎⑤“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注意谦敬词语要恰当,①“莅临”是敬辞,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这里用来欢迎学生不合适,用一般称呼“到”或“来”即可;②“诸君”是文言性词语,多用于书面语,这里应用“您”或“你们”;③“全部”与“全不”同音,有歧义,不能用于广播稿中,用“全”或“全都”较合适;④“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这里应用“提供帮助”;⑤“优异的佳绩”语意重复,这里应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21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渴慕贤才。曹操用雄心壮志引领人生,借建功立业充实生命,获得-份豪情与慷慨。‎ ‎ 《定风波》:吟咏啸歌,从容晏然,苏轼用竹杖芒鞋笑傲风雨,借斜阳晚照来 慰藉灵魂,获得一份洒脱与超越。‎ ‎22[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提供了“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延误”和“管理部门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两则主体材料。罗某为一己私利任性而为,扰乱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现出其对规则的轻视。而另一则材料所述却是为挽救生命延迟发车,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可以结合材料谈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蔑视规则、任性而为是在扰乱社会秩序,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当事人不仅应受到规则的惩处,也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谴责。‎ ‎(2)可以结合材料谈尊重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挽救生命打破规则,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收到大家的点赞,这不仅体现出生命至上的意识,也表现了规则和温情有时并不冲突。‎ ‎(3)可以辩证地谈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或者谈规则什么时候应遵守,什么时候可以打破。法规须遵守,但并非冷峻严苛,人间亦自有温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