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周)‎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音全对的一组是 A. 忿懥(zhì) 踰矩(yú) 粳米(gēng) 与为公介(yù)‎ B. 股肱(gōng) 摭取(zhé) 翳桑(yì) 恶恶臭 (chòu)‎ C. 笃行(dǔ) 絜矩(xié) 舛漏(chuǎn) 自诒伊戚(yí)‎ D. 衮职(gǔn) 潢潦(héng) 剿袭(chāo) 观其徼(jiào)‎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粳米: jīng mǐ 粳稻碾出的米,黏性强。‎ B项,摭取:zhí 拾取;摘取 ‎ 恶恶臭: xiù 臭在这里是个通假字 念嗅的音 就是气味的意思 D项, 潢潦 huáng liáo地上流淌的雨水。‎ 故选C。‎ ‎【点睛】首先在考试中一定细心再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如果因为没看清题目而失分。将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其次,对于异形近音、同音字,该类词语有多种读音情况,如异形同音、异形近音、形近音同、形似音同、形似音异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难易相承 万籁俱寂 长途跋涉 姗姗来迟 B. 事必恭亲 荡然无存 光彩夺目 风餐露宿 C. 一言愤事 奋笔疾书 曲肱枕之 空空如也 D. 如临深渊 淋漓尽致 苦思冥想 一气呵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考生应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字义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根据语境关照形旁判断是个很好的方法,平时积累也应该多借助偏旁识字法。‎ A项,难易相承,错误,应该改成,难易相成。‎ B项,事必恭亲,错误,应该改成,事必躬亲。‎ C项,一言愤事,错误,应该改成,一言偾事。‎ 故选D ‎【点睛】在积累成语时,应该了解每个字的含义,对成语本身及各个字的含义做到了解,积累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字的含义还是比较固定或可选性比较小了,这样理解彻底了,再拿个成语来也会知道大概的含义,或者有错字的时候能根据成语含义是否能讲通来进行判断了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灵公不君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 提弥明死之 C. 舍于翳桑 D.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加点字词的用法。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例句:晋灵公不君,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A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B项,提弥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C项,舍于翳桑,舍,名词用作动词,住宿。‎ D项,主若自贤,臣不匡正。贤,意动用法,以为……贤。‎ 故选C。‎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 ①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②食之,舍其半。‎ C.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②其右提弥明知之 D. 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迅速,敏捷。形容词。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形容词,聪明机智。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B项, ①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吃,动词。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②食之,舍其半。食,动词,喂养,给吃。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 C项,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其,指示代词,这。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 ②其右提弥明知之。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 D项,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其再插秧的再:第二次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 ‎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第二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B. 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C. “用词贴切”提倡词语运用“妥帖、确切”,有利于避免学生华而不实的文风,防止学生考前背诵好词好句来生搬硬套。‎ D.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水涨船高。不少国家、不少外国人都赶搭中文列车,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A项,如履薄冰: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不能修饰“恐惧”。‎ B项,闭门造车:比喻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只凭主观想法办事。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使用正确。‎ C项,华而不实: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表面好看,但没有实际内容。可以用来形容文风,使用正确。‎ D项,水涨船高:也作水长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根据句意,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随之提高。使用正确。‎ 故选A。‎ ‎【点睛】成语辨析主要包括五大类型:(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2)准确辨明成语的感情色彩;(3)明确成语的适用范围;(4)掌握成语的句法功能;(5)了解成语的特殊用法。在做题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6.下列各组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B. 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C. 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D. 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唐太宗就是一个能虚怀纳谏的开明君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D项,“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句子中“能否”与“君主的开明”搭配不当,属于两面对一面。‎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文化典籍可以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收集在“经”部,《史记》就收集在“史”部。最大的类别是"集"部,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 C.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D. 《天工开物》是清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叹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天工开物》是清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错误。宋应星是明代人。‎ 故选D。‎ 二、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已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多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8.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 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8. C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 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取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绩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 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节选自《旧唐书》)‎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 工:擅长 B.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渐:渐渐 C.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 愆:过失 D. 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多见采纳 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B. 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②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C. ①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 ②厚敛以雕墙 D. ①帝乃立昭仪为皇后 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1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1)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2)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3)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4)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5)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6)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A. (1)(3)(5) B. (2)(4)(6) C. (4)(5)(6) D. (1)(2)(4)‎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 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 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 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15.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2)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 ‎【答案】11. B 12. C 13. D 14. D ‎ ‎15. (1)现在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举止,并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借鉴,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礼节的事情。(2)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您的手对我说。‎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B项,渐:苗头。译文为:因此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加点字词的用法。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A项,①多见采纳。多被采纳,见:被,表被动。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见:看到。‎ B项,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之:的,助词。②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C项,①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召来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褚遂良等人来筹划这件事情。以:来,连词。 ②厚敛以雕墙。大量征收赋税来修筑豪华宫室,满足奢侈的生活。以:来,连词。‎ D项,①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帝于是册立昭仪为皇后。乃:于是,副词。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不要以为文章里没有富贵,要知道经书里的遗训正是做人的根本啊。乃:是,正是,副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连接选项中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结合文中有关人物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分析哪句话能够反映褚遂良“尽职尽责”‎ ‎(3)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我的好儿子好儿后,现在就托付给你了。这句话是叙述先帝临终嘱托。 ‎ ‎(6)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升迁为谏议大夫,并负责记载皇帝起居的事务。这句话表述的是他的职位。‎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得罪太宗”错误,应该是“高宗”,第二段开始阐述的是高宗在位的情况。‎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注意以下几个得分点:‎ ‎(1)起居: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书:记载。且:并且。庶:希望。非法:不合礼节。‎ ‎(2)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执:握着。语:告诉。‎ ‎【点睛】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以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经过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参考译文:‎ 褚遂良博览文史书籍,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很看重他。升迁为谏议大夫,并负责记载皇帝起居的事务。太宗曾经问他说:“你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记录了一些什么事情,大概我作为皇帝能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现在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举止,并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借鉴,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礼节的事情。我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阅读起居录的事情。” 太宗说:“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坚守原则不如坚守职分,我的职责是秉笔直书,陛下的一举一动我都会记下来。” 黄门侍郎刘洎说:“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百姓也会记下来的。”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十七年,太宗问褚遂良说:“舜帝制造了漆器,禹帝雕饰俎器,当时谏诤舜、禹的有十多人。食器之类的事情,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妨害了农事,过分的彩绣耽误了女工。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喜好漆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玉来做器具。因此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 褚遂良先后进谏的以及陈述对国家有好处的奏章数十次上奏,多被采纳。六年,高宗想要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来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褚遂良等人来筹划这件事情。将入见皇帝的时候,褚遂良对无忌等人说:“皇帝想废除皇后王氏,今天一定会商议此事,我想进谏,各位的心意如何?”无忌说:“明公必须尽情地说,我会紧跟其后。”等到入见皇帝,高宗难于开口,多次看着无忌说:“天大的罪,没有后人是最厉害的。皇后王氏没子,昭仪武氏有子,现在我想立昭仪为皇后,你们认为何如?”遂良说:“皇后王氏出自名家,先朝皇帝所娶,侍奉先帝,没有违背妇德。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您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后,现在就托付给你了。’陛下亲闻先帝的临终遗言,其言好像还在耳边。皇后此后没有听到什么过错,恐怕不能废除。我现在不能曲从,(如果这样的话),对上违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违抗圣旨,罪该万死,只想不负先朝厚恩,哪里顾得上性命?”遂良把上朝用的手板丢在殿前,说:“我把这个手板还给您。”于是解开头巾叩头流血。皇帝大怒,下令把他拉出去。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虽然有罪但不能施刑。”第二天,皇帝对李勣说:“册立武昭仪的事情,褚遂良固执不从。褚遂良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的大臣,这个事情如果不行,应当暂且停下来。”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应当问外人。”帝于是册立昭仪为皇后,把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为桂州都督。不久,又贬为爱州刺史。第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 “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 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境界。‎ D. 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7. 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8. 结合上1、2题,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握诗歌情感题目”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答案】16. D 17.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 ‎18. (1)把握语言。如“逍遥”写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2)分析结构。如“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3)辨别题材。诗歌有着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感情。确定了题材,感情就有了着落。‎ ‎(4)看辅助内容。对把握作者情感都有很大帮助。‎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理解每句诗的含义和把握整首诗的基础上进行,另外还要审清题目要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些聚会的场景。‎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和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题干是这样问的: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这四句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些诗句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总的来说,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对百姓疾苦的愧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学法类题目,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结合以上两道题并且结合日常做题技巧进行总结。‎ ‎(1)把握语言。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诗歌中有的词语就是抒发感情的词,而有时作者的情感就隐含在某个词语中。如“逍遥”写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2)分析结构。诗歌在形式上往往呈现起承转合,而标题往往是统帅,所以,或标题,或中间,或首尾,常常是情感集结的地方。如“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3)辨别题材。诗歌有着不同的题材。例如,即事抒怀诗,送别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诗,边塞诗等等,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感情。确定了题材,感情就有了着落。‎ ‎(4)看辅助内容。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下边注释等对把握作者情感都有很大帮助。‎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19.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 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 “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 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20. 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21. 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19. C 20. ①任劳任怨(勤劳);②温厚乐观;③平凡朴素;④深爱儿女。 ‎ ‎21. ①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这种教诲与母亲一生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是相通的;②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③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此类试题时应该注意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母亲给“我们”留下了精彩财富,让友人称赞“可敬的母亲”。 B项,“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 C项,正确。 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这篇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母亲的性格特点,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朴素等特点,故解答本题需要回到原文找出写母亲的相关文字并进行归纳,第一段“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可以概括出母亲是勤劳、温柔敦厚的;第三段“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由此可以概括出母亲的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围绕引用的基本作用并且结合文章回答,引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 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是对母亲的赞美,也引起后文作者思考人生在走向死亡终点的旅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让文章更富有意蕴。‎ 六、《论语》考查 阅读下面(一)(二)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二)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 (《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22. 根据(一)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的异同。‎ ‎23. 根据上面选段(二),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24. 根据(一)的内容,写出一个成语。‎ ‎【答案】22. 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他们相同之处。这是他们相同之处。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 ‎23. 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证实人祸福的力量。 ‎ ‎24. 安贫乐道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人物的观点态度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分析,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异同。‎ 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孟子说:“(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相同之处: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同之处,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审题,题目中要求是回答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那就需要回到材料二中找到关于“天”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两段材料均出现了“天”,材料一是孔子认为做了不公正的事情会受到天的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材料二指出天拥有毁灭周文化的力量,可见天具有证实人祸福的力量。‎ 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孔子心目中的“天”。‎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充分理解相关语句并且结合平时的成语积累,进行解答。‎ 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孔子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所以成语是安贫乐道。‎ 七、语言表达 ‎25.结合《对待父母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一文,谈谈你对古语“百善孝为先”的现代认识。‎ ‎【答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是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除了不违背父母长辈的意愿,还要给予父母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知到我们的爱意,孝顺父母不应仅仅做到“顺”从心意,还应该有孝敬之心。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好,试问他还能对谁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审清题目要求,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谈认识类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挖掘隐性信息,如“结合《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一文”。不能视而不见,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第一点,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第二点,一点要谈一谈对古语“百善孝为先”的理解。第三点,一定要结合这句话谈谈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这句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相关答案,第一点,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好,试问他还能对谁好?第二点,所谓百行孝为先,是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第三点,在现代社会,我们除了不违背父母长辈的意愿,还要给予父母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根据这三点进一步组织答案。‎ ‎26.《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这篇文章谈到了家风的传承问题,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围绕“传承”这一话题,自拟角度,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要求有完整的议论文三要素。(不少于150字)‎ ‎【答案】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我们将其传承。‎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作答,围绕“传承”这一话题,自拟角度,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要求有完整的议论文三要素。注意要有完整的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要多种多样。论点可放在首段也可以放在尾段,我们在此放在了尾段。“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论据,运用古籍中的相关语句作为论证家风的论据,如《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中的名言警句,举例论证,列举《论语》《朱子家训》中的家风等。‎ ‎27.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和《孩子,你为什么读书——武汉疫情给出最好的答案》谈谈学生应如何立志?(不少于100字)‎ ‎【答案】中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立志。立大志,非但没有好处,还容易使人为立大志而想入非非,被大志冲昏头脑,影响当前的学习,并且为将来埋下苦恼的种子。中学生不应该立大志。如果硬要谈立大志的话,那么中学生的大志就是把学习搞好,牢固地广泛地掌握基础知识,至于将来向什么目标奋斗,等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再谈也不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审清题目要求,应该结合《孩子,你为什么读书——武汉疫情给出最好的答案》来作答,然后谈谈学生应该如何立志。‎ 结合立志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写作,中学生的大志就是把学习搞好,牢固地广泛地掌握基础知识,至于将来向什么目标奋斗,等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再谈也不晚。‎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