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第四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越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②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③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④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⑤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遇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 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 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 “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 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 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D. 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 “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 ‎ 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 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未然改为已然,原文第①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B项缩小范围,原文第②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中“很多人”范围不止“机器人专家”。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③段“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中“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对立的状态。而选项中“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明显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同时也要注意选项中无文无据的情况。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忧虑,以及如何构建未来人际关系格局的问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因果倒置,原文第④段“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 B项或然改为必然,原文第②段“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注意“或许”这个词。D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是一种乐观的预测、展望。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 ‎2018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背景”大揭秘 具体奖项 学校中文名 国家 学校排名 诺贝尔化学奖 剑桥大学 英国 ‎2‎ 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坦福大学 美国 ‎3‎ 诺贝尔化学奖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5‎ 诺贝尔化学奖 哈佛大学 美国 ‎6‎ 诺贝尔经济学奖 耶鲁大学 美国 ‎8‎ 诺贝尔经济学奖 芝加哥大学 美国 ‎10‎ 诺贝尔化学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15‎ 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奈尔大学 美国 ‎19‎ 诺贝尔经济学奖 纽约大学 美国 ‎27‎ 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京都大学 日本 ‎65‎ 诺贝尔物理学奖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77‎ ‎(摘编自‎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存在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取得的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和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而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还指出了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 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用技术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D.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奖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 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在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C. 本庶佑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仍然22年如一日坚持科研,76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即使年龄大,也能取得成就。‎ D. 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6. 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4. B 5. D ‎ ‎6. 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鼓励其努力跻身世界顶尖大学深造。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⑥政府应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研究性学校。(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如果他们没有……那就不可能……”说法过于绝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能取得如此突出的贡献,除了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自身的努力。‎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 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错误,逻辑关系颠倒。根据原文,“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是条件,“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是结果。‎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考生从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科学家们的成功带给我们的思考,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提出建议。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文中讲述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科学家们的成功之处,分析原因,然后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提出建议。材料一中“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说明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工作要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材料二2018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背景”大揭秘中的材料表明,这些获得诺奖的科学学们大多有很强的学术“背景”,他们大多出身名校,因此要提升青年学历层次,鼓励其努力跻身世界顶尖大学深造。材料三中“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可总结出,科学研究要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材料四中“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可总结出要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材料四“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可总结出,要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材料四中“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而安心工作。”可以总结出政府应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材料四中“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可总结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研究性学校。‎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丝路归去来 ‎①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留下。‎ ‎②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他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③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心底同时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④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⑤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⑥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⑦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⑧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600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⑨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和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⑩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地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⑪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⑫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 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 C. 第③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 D. 第⑨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9. 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照应标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千年丝路”的“去”和“来”;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开始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 ‎9. (1)这句话的内涵是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的开端。‎ ‎(2)将张骞出使西域比喻为“新纪元的序曲”,形象的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 ‎(3)表达了作者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与沿途民族文化的碰撞,加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解内容、概括作品主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极力渲染将士们……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作者描写古时成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然后分析概括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再看这些内容和上文以及主旨的关联。从内容上来看,文章最后一段用“喧闹”“熙攘”“复活”等词语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复兴,而上文写的却是丝绸之路的衰落,前后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看,“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中的“复活”照应了标题“千年丝路归去来”中的“去”和“来”;从主旨上来看,文章结尾说“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文章从“丝绸之路的复兴”想到“民族的复兴和崛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一事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这句话,圈出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再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这些重点词的意思,最后理解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从文中来看,“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在文章第二段,关键词是“转身”“新纪元”“序曲”,从前面“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向西域进发”这句可知,“转身”的对象是“张骞”,而“转身”是指张骞从汉廷转身向西域出发;从后文“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这一内容可知,“新纪元”是指国家强盛,文明开始,“序曲”是比喻事情、行动的开端,文中把张骞出使西域比喻成“新纪元的序曲”,这是肯定了张骞之行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作者以此表达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和沿途民族文化碰撞,加强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结尾段一般是呼应开头,照应标题;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遣子入侍。‎ ‎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B.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C.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D.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礼最重的是肃拜,最轻的是稽首。‎ B.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C. 崩:又称驾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说法不同,如:诸候死亡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平民死亡称死。‎ D. 孤:一是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文中即用义;另是指古代帝王的自谦(小国之君)、孤家简称孤,跟寡人意思相近,多与寡人合称“孤家寡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耿恭有将帅的才略。永平十七年参与攻打车师,使之归降。担任戊己校尉,驻屯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他到了那儿,就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国,显示汉朝的威德。乌孙国王很高兴,派遣使者进献名马,并送儿子入侍汉朝.‎ B. 耿恭作战勇猛有智谋。北匈奴单于派兵攻打车师国,杀死车师后王安得,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耿恭临危不乱,从容指挥,用毒药涂抹箭头并喊话震慑敌军,天降大雨,敌人恐惧,耿恭率军乘势攻击,顺利解围。‎ C. 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匈奴人围困耿恭,耿恭率领寡弱无援的军队坚守孤立无依的城池,粮食吃完后,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牛筋。匈奴在城下断绝涧水,耿恭在城内打井十五丈深,没见到水,将士口渴难忍,榨马粪汁喝。他与吏士们上下齐心,同生共死。‎ D. 耿恭有气节、有节操。匈奴攻击耿恭,他虽然处境艰难,但是众志成城,没有人有二心,匈奴单干对他很敬重,以名利美色招降他,耿恭不接受,斩杀了他的使者。‎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 ‎(2)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恰逢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击退(或反击使敌人退却)了敌人。‎ ‎(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题中“恭已困”作“知”的谓语,所以在“困”后断句,排除A、D两项;“其使上城”是主谓结构,作“诱”的宾语,所以在“城”后断句,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拜礼最重的是肃拜,最轻的是稽首”错误,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礼节最轻的是肃拜。稽首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稽首。肃拜只是拱手行礼,也就是现在的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耿恭临危不乱,从容指挥,用毒药涂抹箭头并喊话震慑敌军”错误,依据第二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匈奴震怖,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可知,耿恭临危不乱,从容指挥,用毒药涂抹箭头并喊话震慑敌军是在借涧水据守疏勒城之前。‎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会”:动词,恰逢;“畔”:动词,通“叛”,背叛;“厉”:动词,激励;“走”:逃跑,使动用法,使……逃跑。 ‎ ‎(2)“决”:本义是动词开口子,这里动词用作形容词,破的意思;“形容”:古今异义词,今义是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古义是形体容貌;“洗沐”:洗浴;“易”:更换。‎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来到驻地,写了一封公文送到乌孙国,宣示大汉的威严和恩德。乌孙国王大昆弥以下的人都很高兴,派使者贡献名马,并派儿子到长安侍奉皇帝。‎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终于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他用毒药涂在箭头上,向匈奴传话说:“我们汉家的箭很神奇,那些中箭受伤的人一定有异常的情况。”于是拉开强弓射向匈奴。敌人中了箭的,察看伤口,流出的血都沸腾了,于是大惊。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就解围离去了。耿恭认为疏勒城旁边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带兵去占据了它。七月,匈奴又来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数千勇士骑马向敌人直冲,敌人的骑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断绝了涧水。耿恭在城内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马粪汁来喝。耿恭仰天叹息,说:“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替将士们祷告。过了一会儿,井里的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让将士们扬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没有想到城内会有水,认为是神灵护佑,就带兵离去了。‎ 正巧这时显宗皇帝逝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死他,并在城上烧烤他的肉。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听说了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 先前,耿恭曾遣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于是岁王蒙军队一起出塞。范羌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诸将不敢前进,于是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范羌从天山北道去营救耿恭,遇大雪深一丈多,历尽艰辛军队才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在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来攻城,大惊。范羌于是远远地大呼:“我是范羌,朝廷派遣军队来营救校尉了。”城中人都呼万岁。开门,互相痛哭。第二天,耿恭等一起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一边作战一边前行。耿恭的将士一直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且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 评论说:我当初读《苏武传》,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唉,道义重于生命,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令认为杜甫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然而杜甫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碌碌无奇,虽有绝代的才华,却并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15. 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4. C 15.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 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错误,颔联在“诗道可穷人”前加“非”字表明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说,有手法还要点明手法。.‎ 首联,第一句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第二句写杜甫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碌碌无奇,虽有绝代的才华,并不能为时所用,表达诗人对杜甫际遇的真挚同情。‎ 颔联,第一句写杜甫的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流露出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崇敬;第二句写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词让诗人穷困潦倒。‎ 颈联,“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镌鑱物象三千首”极言杜甫诗篇之多,意象之丰富;“照耀乾坤四百春”极言杜诗成就之卓异,流传之久远。此联表达了王令对杜甫发自内心的崇敬。‎ 尾联,写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伟大的名声,毕竟是杜甫死了以后才有的,杜甫最后只留下一座孤坟,孤苦伶仃的坐落在江边。这是王令对于杜甫的悼念和感叹,且为其鸣不平。‎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用典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诗人用典故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庄子望帝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之情;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魏尚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情。‎ ‎(2)酒是无形的诗,诗是无形的酒。古代的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白居易在《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与友人分别的凄凉气氛;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低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及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 ‎(3)诗歌不仅能抒情,还可以揭示人生哲理。人们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就用宋代诗人陆游诗句在《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又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现社会的变化,体现出新老更替的规律。‎ ‎(4)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的体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直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在危难时自己用尽忠尽职来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5)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俗语说“词言情”。屈原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看不到希望时发出痛苦的浩叹和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代朱冀说:“此句无限情在“独”字”看出一片婆心,满腔热血;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现将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6)古代统治阶级往往穷奢极欲追求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杜牧在《阿房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统治者不知以秦朝为戒,仍要重蹈覆辙;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用两句形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答案】 (1).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7).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0).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君死 (11).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庄子望帝的典故”“借魏尚的典故”是提示;(2)“酒”“渲染出与友人分别的凄凉气氛”“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是提示,同时注意“勒”的书写;(3)“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现社会的变化”是提示,同时注意“畔”的书写;(4)“自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危难时自己用尽忠尽职来回报先帝”是提示;(5)“发出痛苦的浩叹和无奈”“将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是提示,同时注意“忳”“侘傺”“携”的书写;(6)“不知以秦朝为戒,仍要重蹈覆辙”“历代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是提示,同时注意“阙”的书写。‎ ‎【点睛】‎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_________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__________。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 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轻而易举 B. 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举重若轻 C. 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轻而易举 D. 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举重若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 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 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 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 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及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应选用“不谋而合”。‎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兼有研究与开发的意思,常与具体的产品搭配。此处“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应选用“研发”。‎ ‎“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应选用“比比皆是”。‎ ‎“举重若轻”强调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依据后文“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可知此事并非易事,只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应选“举重若轻”。‎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本题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或“由……组成” ‎ A项,从语法角度没有消除句式杂糅的语病,应去掉“的组成部分”;从语意角度改变了原意:原句意思是鸿蒙之境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而此项的意思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由鸿蒙之境组成,该项错误。 ‎ B项,把主语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与前文的“鸿蒙之境”重复,造成了中途易辙的语病;同时也改变了原句意思,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由鸿蒙之境组成,此项错误。‎ C项,从语法角度没有消除杂糅的语病,应去掉“由……构成的”;从语意角度同样改变了原句意思,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由鸿蒙之境组成,此项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根据后文“激动,不仅仅……”以及衔接的承上启下原则可知,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 排除B项、C项;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片中申公豹的口吃撑起了全片近一半的笑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种言语障碍,口吃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说话时经常非自愿地重复、停顿或者延长。______,但就是在表达上有困难。口吃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5岁前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矫正,如果不及时娇正,____。口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_____,儿童在受到惊吓、严厉的训斤;突然而强烈的精神打击;遇到环境变化,如上幼儿园、与陌生人相处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说话时就会结结巴巴,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口吃。‎ ‎【答案】 (1). ①脑子里很清楚自己想说什么 (2). ②就可能伴随终身(可能难以治愈) (3). ③心理因素是其发生原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第一处的语句于后面的“但是”构成转折关系,从“在表达上有困难”可以得出答案来。第二处的句子,与前面的“如果”构成了假设关系,前面是假设的条件,横线上就应该填写其结果:可能伴随终身,或可能难以治愈。第三处,联系前一句的“多种原因”和后面儿童“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可以推知,这里填写的关键词是“心理原因”。‎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2)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1、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2、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3、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 ‎(3)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与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即可。‎ 本题要求概括翻译家的观点,首先找到关键句“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再由所举例子来看,这些译成中文的国名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而且文中特别提到外国的译名“不含有褒贬意义”,由此稍做总结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2)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立场,明确观点;其次要利用原文内容形成支撑自己观点的若干理由;最后有层次的出示答案。‎ 本材料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友好翻译国名的现象,答案首先要对中国这一善意的行为进行肯定,这一善意的行为是中华美德的具体体现;然后具体分析材料内容,找出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具体美德。比如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英国”“美国”“德国”是大国,而“芬兰”“瑞士”是小国,但中国同样给予他们美好的译名,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中国将自己的国名冠以“中”字,不是自傲而是自信,但同样用美好的含义译别国之名,是对别国的肯定,体现兼容思想。‎ ‎【点睛】探究题是一种比较开放的题目,把握起来有一点难度,但回答这类问题也有技巧:我们要以文章为根据,在理解文章和主题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多角度、有创意地拓展和延伸,就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期网上有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男子今年57岁,是工地上的一名木工,当天并没有发工资,也没什么特别开心的事,就是约了几个工友在不远处的餐厅吃饭,下班后就一边走一边唱歌蹦跶起来。被媒体采访时,这位大叔表示“其实这是我的习惯,我平时都喜欢这样蹦蹦跳跳上下班。”在被问到“这样跳起来走路有什么不一样”时,他说“我觉得很快乐!”‎ 大叔不知道,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居然“治愈”了诸多网友——“看着他跳得很快乐,为什么我自己却感动得想哭”“那是曾经的我,希望也是未来的我”“有多久没有这么快乐过了”“或许这就是人生应该有的状态吧”……‎ ‎“人嘛,在世上活着,再累再苦都要开心”——“蹦跳大叔”如是说。这话没有什么绝妙高深、语惊四座之处,但要做到却很难。‎ 你对待生活的样子,就是生活呈现给你的样子。不开心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接纳与和解的起点。‎ 对此你又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乐观,天赐之美 ‎ 57岁的木工大叔下班后就一边走,一边唱歌,一边蹦跶起来。此情此景,不知感染了多少人,而他的一句“我觉得很快乐!”更是治愈了无数压抑、紧张、焦虑、甚至痛苦、悲伤的灵魂。于是我们不禁感叹“那是曾经的我,希望也是未来的我”“有多久没有这么快乐过了”“或许这就是人生应该有的状态吧”。‎ 今年4月,一杭州小伙骑车逆行被拦,在与交警交涉时,其接到一个电话,随后崩溃大哭,跪求交警放他走。原来他每晚都要加班至十一二点,这次是加班中临时为女友回家送钥匙。单位催他回去加班,女朋友催钥匙,为省时间才逆行。小伙还称“要发泄一下,我太烦了”。这份不容易,或许很多人都有共鸣。‎ 是啊,时下,人们整日穿梭于形形色色的角色定位中,我们都在拼命地努力,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认真工作……可经常是前一秒刚刚抓住了小确幸,下一秒便陷入彷徨、困惑、焦灼、迷失。突如其来的变故,日积月累的焦虑,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是只有轻松和欢乐,其实大叔的生活并非事事如意,他只是工地上的一名木工,每天辛苦地工作,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但他坚信乐观是天赐之美,这是他生活的哲学,简单而通透。 ‎ ‎   乐观,是智者最上等的智慧,是人们面对变幻人生的黄金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能登上生命的高峰”。或许对智慧定义的争论太过繁杂,但乐观却永远都会包含其中,因为乐观可以告诉你“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生命会有奇迹”。‎ 乐观,是勇者埋藏在心底的勇气,是直面惨淡生活的法宝。尼克胡哲生来就没有手和脚,但他非常乐观,认为自己还拥有父母的爱和“小鸡腿”,终成世界著名的演讲大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勇敢乐观地接受盲人教育,成就《就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辉煌;还有贝多芬,阿炳,史铁生,霍金……他们的生活都曾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但乐观的精神使他们以勇者的姿态直面人生的惨淡,让他们的灵魂高扬,成就世界的华章。‎ 有人说你对待生活的样子,就是生活呈现给你的样子。的确,为了生活打拼不容易,但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却没那么难,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这位木工大叔一样,坚信乐观是天赐之美,重获那份最简单的快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材料是围绕57岁木工蹦蹦跳跳上下班展开,介绍了大叔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觉得很快乐!”。其实大叔的生活并非事事如意,他只是工地上的一名木工,每天辛苦地工作,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但他可以乐观地面对生活,当然生活也回报他以同样的快乐。这件事的影响是“‘治愈’了诸多网友”,说明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是不快乐的,是忙碌的、焦虑的,甚至是伤心的、难过的,大叔的行为让他们懂得了心态的重要,所以说他们被“治愈”了。材料的第三、四段是帮助立意的关键段,可抓住关键句“人嘛,在世上活着,再累再苦都要开心”和“你对待生活的样子,就是生活呈现给你的样子。不开心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接纳与和解的起点”,最后综合材料内容可以立意为乐观接纳生活,尤其是生活中的不愉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心过好每一天。‎ 立意:‎ ‎(1)开心是人生最甜的糖。‎ ‎(2)乐观是最上等的智慧。‎ ‎(3)乐观让生活更轻松。‎ ‎(4) 快意人生,乐享生活。‎ 素材:‎ ‎(1)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西班牙 ‎(2)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再战胜生活。‎ ‎——汪国真 ‎(3)快乐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会露出笑容,悲观的人即使在梦中也会流泪。—— 沈从文 ‎(4) 马克•吐温与朋友外出,适天大雨,朋友问:“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说:“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5)王蒙自语,在那个混乱年代,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是源于“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有朋友问他在流放新疆的16年中都做了些什么,他回答说:“我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 ‎(6)林肯,美国著名总统,为美国内战作出巨大贡献。谁知他的奋斗竟如此艰辛:他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两次破产。他曾一度精神恍惚,但他不曾放弃,而是乐观面对失意、挫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功了。凭借自己乐观的心态,赫然傲立在美国总统之林。 ‎ ‎(7)史蒂芬•霍金这位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在面临厄运时仍能以一颗乐观之心面对。有一次一位女记者问道:“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轮椅上感到悲哀吗?”霍金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的话:“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我爱和爱我的人,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思想飞扬的空间。”‎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乐观,天赐之美”紧扣材料,揭示主题。开篇分析材料,指出木工大爷的行为“治愈”了众人,亮明观点;第二、三段由杭州小伙儿的事例引出现代人的不易与不快;第四段再次分析材料,指出木工大爷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但却能靠乐观的精神获得快乐;第五、六自然段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并用,论证乐观的重要性;最后再次点题并照应题目,强调乐观是天赐之美。‎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