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2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2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 ‎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   惠子闻之,而见⑥戴晋人于魏莹。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⑤。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 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⑥引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莹与田侯牟约     约: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王与蛮氏有辩乎     辩:辩论,争辩 D.臣请为君实之     实:证实 ‎2.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将军对魏莹准备刺杀田侯牟的做法感到很可耻,他认为田侯牟是万乘大国的国君,不能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 B.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认为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C.华子感到公孙衍、季子的观点都很不好,他劝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D.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给魏莹讲了触蛮之战、蜗角之争的故事,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豁然开朗,心中的不愉快全都消失了。‎ ‎4.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达人知命”“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欣欣向荣”都出自《庄子》。‎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C.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作为文学家,庄子思想超尘脱俗,作品形象诡谲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阴历每月十五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2)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卜居赋(并引)‎ ‎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①意,而贫不能遂。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②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计,指其庚壬③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顾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于谁处?寄籍颍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扪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阡。我师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④、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选自苏辙《栾城集》)‎ ‎【注释】①卜居:选择地方居住。②裒(póu):积攒,积聚。③庚壬:西北方向。④瞿昙(qú tán):释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自筠迁雷     迁:调任 B.兄弟沦丧,顾有诸子     顾:回顾 C.历井扪天     扪:触摸 D.我师孔公     师:以……为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留一子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而贫不能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姑糊口于是     赵尝五战于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前引文详细说明了作者选择颍川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忆,对未能生归故里的遗憾和死后归葬的祈愿。文笔体现了苏辙平和淡泊的风格。‎ B.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表明作者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抒发入世与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为笃信道家,已经归隐潜藏在郏山一带,无迹可寻的事实,更显出苏辙的孤独漂泊之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语意双关,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表层意思说明自己无法回到故居,所以寓此不去;深层意义却隐含仕途屡遭贬谪,难以建立功业的惆怅和伤感。‎ ‎4.用“/”给文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 ‎ ‎ ‎ ‎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D; 3.D; 4.A; 5. (1)它们时常相互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败兵往往十五天才返回。(关键词“相与”“逐北”“旬有五日”“反”,补出主语“它们”)‎ ‎(2) 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尧舜,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关键词“判断句““道”“譬犹”。)‎ 解析:1.辩,分别,通“辨”。‎ ‎3.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 ‎4.A项中“达人知命”出自《滕王阁序》,“欣欣向荣”出自《归去来兮辞》。‎ ‎5.   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而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准备派人去刺杀他。‎ ‎   公孙衍将军听说后,感到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君主您是万乘大国的国君,却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我恳请受命率领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他的人民,牵走他的牛马,让他因恚愤而背生痈疽,然后占领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这才是大国的风度,光明正大的做法。)”‎ ‎   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说:“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去把它毁掉,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   华子听了这些议论之后,感到这些观点都很不好,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又是一个好乱之人。”君主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说:“有一种小动物叫蜗牛的,君主知道吗?”魏莹说:“知道。”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人称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相互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下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魏莹说:“唉!这不是虚妄的言论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证实这些话。君主认为天地四方有极限吗?”魏莹说:“无极限。”戴晋人接着说:“知道自己的思想在无极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迹所到之处的狭小的国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到之处的狭小范围内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个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 ‎   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戴晋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他们,则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 ‎ 二答案:1.B; 2.A; 3.C; 4.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5.①在颍川城西建筑房屋,稍后增买田地,田产是原来的几倍,我说:“可以凭此栖留了。”②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竟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解析:1.B.顾:只是。‎ ‎2.A“焉”均为兼词,译为“于之,于此”。B “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目的关系。C “以”表目的,译为“用来,来”。//“以”介词,因为。D“于”介词,译为“在”。//“于”介词,译为“和,同,跟”。‎ ‎3.“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藏”应译为“归葬”,而非“归隐躲藏”。‎ ‎5.   我的先父过去凭借平民的身份游学天下四方,曾经路过洛阳,很是喜爱那里的山川水土,慨然有选择此地定居的意愿,却因贫乏无资不能实现愿望。我年将五十,和兄长子瞻都在朝廷为官,想积攒囊中的余资,拿它来成全先父的遗志,却在当时获罪,先后相继外任。我起初任临汝县守,几个月后向南调任,取道路过颍川的时候,考虑到后面仍可能有大的祸患,于是留下一子定居于此。我说:“你姑且糊口谋食在此。”然后我自筠州迁任雷州,接着由雷州迁任循州,前后共七年,然后归于颍川。颍川西面三十里,有两顷田,然后我租借房屋来居住。我向西望故乡,仍有数千里远,势必不能返还,于是又说:“姑且寓居于此吧。”我于此居住五年,在县城西面盖起房子,稍后增买田地,田产是原来的几倍,我言:“可以凭此停居下来了。”只是择居于此,起初并不是我的本意。当初我的先父观览彭县、眉县之地作为自己的眠身之地时,指示他的西北方向说:“此地宜是你们兄弟的居所。”如今我的兄长子瞻不幸已长眠在郏山啦!我也七十三岁了,日后当遵循之前的约定,既然这样,那么颍川也不是我的久居之地。贡禹曾为御史大夫,当时八十一岁,家在琅琊,有一个十二岁的儿子,担忧自己不能归葬。汉元帝哀怜他,用王命许诺护送他回乡归葬。谯周七十二岁终老洛阳,遗言嘱托自己的儿子轻馆归葬。如今我被朝廷废弃很久了。贡禹的优待,并不是我敢期望的,但是谯周的旧例,或许可以实现。只是我平素喜好老庄之道,已有三十余年了,终老离世在所难免,但因修习道术的余荫,我心超然明澈,或许不能随物散落。既然这样,那么我择居之地,也只是随遇而安就可以了,所以我创作这篇《卜居赋》用来告知明理的人。‎ ‎   我将择地居住,居在哪里呢?向西望我的故乡,山谷阻隔。兄长离世,而我有众子。我将归于居所,归在哪里呢?我寄身颍川,建屋耕田。或许将终老于此。想到我的先父曾有遗言:父子相从,安身归老于眉山老泉。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先父墓地的松竹已青葱蓊郁。众子送我归乡,山高路险,你们不忘我,我不忘先父。但愿我死后,能葬身故里。我以孔子为师,学习他不可为而为之的专一态度,同时也涉猎佛家、道家的学说。我心皎清明洁,与万物一起虚寂静恬。我身体可以消亡,而精神不会亡殁。我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哪里不是我的居所呢?向西跟从我的父亲,向东随守我的儿子,天下四方,怎么会有固定的居所呢?老子曾说: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