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作业(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之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我的树 刘亮程 ‎①村子周围剩下有数的几棵大榆树,孤零零的,一棵远望着一棵,全歪歪扭扭,直爽点的树早都让人砍光了。‎ ‎②走南梁坡的路经过两棵大榆树。以前路是直的,为了能从榆树底下走过,路弯曲了两次,多出几里。但走路的人乐意。夏天人们最爱坐在榆树下乘凉,坐着坐着一歪身睡着。树干上爬满了红蚂蚁,枝叶上吊着黑蜘蛛。树梢上有鸟窝,四五个或七八个,像一只只粗陶大碗朝天举着。有时鸟聒醒人,看见一条蛇爬到树上偷鸟蛋吃,鸟没办法对付,只是乱叫。叫也没用,蛇还是往上爬,把头伸进鸟窝里。鸟其实可以想办法对付,飞到几十米高处,屁股对准蛇头,下一个蛋下来,准能把蛇打昏过去。‎ ‎③有些树枝上拴着红红绿绿的布条和绳头,那是人做的标记。谁拴了这个树枝就是谁的,等它稍长粗些好赖成个材料时便被人砍去。也往往等不到成材便被人砍去。‎ ‎④村里早就规定了这些树不准砍。但没规定树枝也不许砍。也没规定死树不许砍。人想砍哪棵树时总先想办法把树整死。人有许多整树的办法,砍光树枝是其中一种。树被砍得光秃秃时,便没脸面活下去。‎ ‎⑤树也有许多办法往下活,我见过靠仅剩的一根斜枝缀着星星点点几片绿叶活过夏天的一棵大榆树。根被掏空像只多腿的怪兽立在沙梁上一年一年长出新叶的一棵胡杨树。被风刮倒躺在地上活了许多年的一棵沙枣树。我不知道树为啥要委屈地活着,我知道实在活不下去了,树就会死掉,再不发出一片叶子。‎ ‎⑥我经常去东边河湾里那棵大榆树下玩,它是我的树,尽管我没用布条和绳头拴它。树的半腰处有一根和地平行的横枝,直直地指着村子。那次我在河湾放牛,爬到树上玩,大中午牛吃饱了卧在树下刍草。我脸贴着树皮,顺着那个横枝望过去,竟端端地望见我们家房顶的烟囱和滚滚涌出的一股子炊烟。‎ ‎⑦以后我在河湾放牛经常爬在那个枝杈上望。整个晌午我们家烟囱孤零零的,像一截枯树桩。这时家里没人,院门朝外扣着。到了中午烟囱会冒一阵子烟,那时家里人大都回去了,院子里很热闹,鸡和猪吵叫着要食吃,狗也围着人转,眼睛盯着锅和碗。烟熄时家里人开始吃饭。我带着水壶和馍馍,一直到天黑才赶牛回去。‎ ‎⑧‎ 夜里我常看见那棵树,一闭眼它就会出现,样子怪怪地黑站在河湾,一只手臂直端端指着我们家房子——看,就是那户人家,房顶上码着木头的那户人家。它在指给谁看。谁一直在看着我们家,看见什么了。我独自地害怕着。‎ ‎⑨那根枝杈后来被张耘家砍走了,担在他们家羊圈棚上,头南梢北做了椽子。他们砍它时我正在河湾边的胡麻地割草,听见“鏊鏊”的砍树声,我提着镰刀站在埂子上,看见那棵树下停着牛车,一个人站在车上。看不清树上抡着斧头的那个人。‎ ‎⑩我想跑过去,却挪不动脚步。像一棵树一样呆立在那里。‎ ‎⑪我是那棵树(我已经是那棵树),我会看见我朝西的那个枝杆,正被砍断,我会疼痛得叫出声,浑身颤动,我会绝望地看着它掉落地上,被人抬上车拉走。‎ ‎⑫从此我会一年一年地,望着西边那个村子。‎ ‎⑬我再没有一根伸向西边的树枝。‎ ‎1.文章开头写了村子周围的树,请概述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第①段描写了村子周围的树,属于景物描写。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起铺垫作用;从内容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本文第①段描写村子周围几棵孤零零、歪歪扭扭的榆树,就是勾勒生活环境,渲染凄凉的气氛。“直爽点的树早都让人砍光了”体现出这是人破坏自然的结果。‎ 答案 ①交代了“我”的生活环境。②为后文写“我的树”被砍伐作铺垫。③将人对树的伤害与树给人的帮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人对自然破坏的程度之大。④营造了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答出三点即可)‎ ‎2.作者为什么说东边河湾里那棵大榆树是“我的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⑥段描写了这棵“大榆树”,文中写到“我”经常到树下玩,爬上树顺着横枝可以看见我们家房顶上的烟囱。第⑧段说“夜里我常看见那棵树,一闭眼它就会出现”,可见“我”和树感情深厚。出于这些原因才说“它是我的树,尽管我没用布条和绳头拴它”。‎ 答案 ①“我”与那棵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②那棵树给了“我”快乐:“我”经常在树下玩,爬上那棵大榆树能看到“我”的家。‎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类题应从句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解答。画线句描写“我”爬在树上看到的家的样子,其中“烟囱,像一截枯树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院子里的“鸡、猪、狗”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属于细节描写。这一段景物描写体现出村庄的温馨和宁静,表达出“我”对村庄的喜爱之情,“孤零零”一词,又体现出一种愁绪。‎ 答案 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的村庄的特点;同时,又通过烟囱、鸡、猪、狗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和宁静,表达了“我”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在这种喜爱中又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4.文章最后说“我是那棵树(我已经是那棵树)”,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最后三段描写了“我是那棵树”后的想象,要求结合文章主旨谈理解,答题时应先回答文章的主旨——批判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第⑪段描写了“我”成为树后被人砍伐的疼痛,表达了对乡人破坏环境的深深担忧。第⑫⑬段写“我”依然望着村庄,“树人合一”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考:人与自然能否做到和谐相处?‎ 答案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乡人对树的不同态度及“我的树”的结局的描写,表现了乡人对生态环境不计后果的破坏和自己欢乐的童年的丢失的伤感。文章最后“我”成了那棵树,这既有作者对这棵树曾给“我”快乐的留恋,又有对乡人破坏环境的深沉而无奈的忧虑,包含了作者希望物我共存、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唯一的“圭臬”【注】。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 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 ‎5.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展示了几种不同的出场方式,与后文中傅聪的潇洒自若、怡然大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傅聪所经历与接受的不同寻常的教育历程。‎ 答案 ①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钢琴家出台时步履艰难、紧张与慌乱的情状。②与傅聪的潇洒自若、怡然大方构成对比。③引出下文关于傅雷教育的叙述。‎ ‎6.如何理解“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唯一的‘圭臬’”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这句话含意的关键是理解“道德规范”是什么,根据文章第三段的相关内容,“道德规范”是傅聪在面对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时能始终“视富贵如浮云”,因此“道德规范”就是颜回所代表的“清贫自守”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对艺术家而言是非常可贵的,以之为准则的艺术家才不会迷失自我。有这种“道德规范”才有“品”,有“境”,才能成为“高人”,它是艺术家做人的根基。‎ 答案 “道德规范”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对即可)‎ ‎7.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所包含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傅聪在艺术之路上取得的成功,成功因素有他自身的努力,也有他的父亲傅雷的教育,因此傅聪的成功说明了傅雷的教育的成功。傅雷教育儿子树立“道德规范”,傅聪保持中国文人传统,达到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这种教育的成功。傅聪成功演绎肖邦钢琴曲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这种文化功底是受傅雷的熏陶教育,这是家庭文化氛围熏陶的成功。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大自然,这也是傅雷教育的成功,傅雷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这是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答案 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8.结合文本和你对肖邦的了解,说说傅聪的演奏为什么能够“赋有肖邦的灵魂”,“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肖邦是波兰人,但由于祖国被异族统治、瓜分,肖邦离开波兰到了巴黎,在那里从事音乐创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肖邦的作品中充满着乡愁。傅聪演奏肖邦的作品“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这是傅聪和肖邦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对肖邦作品中的情感有着较深的理解。同时傅聪受家庭熏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对李白和李后主的诗歌,而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因此演绎肖邦中的作品就更能触及灵魂,创造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 答案 (示例)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关山阻隔,有国难投,时刻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乐曲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爱。傅聪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特别对李白、李后主的词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类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对肖邦乐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灵魂,故他的演奏能创造出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本题可从肖邦的身世遭遇,艺术追求、音乐的特点,以及傅聪的身世遭遇、艺术修养和他对肖邦的理解等方面展开论述,不求全面深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