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7)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文中加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答案:1.D; 2.A; 3.C; 4.B; 5.C; 6.(1)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2)计划刚刚实施,猝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解析:1.“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3.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事,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5.“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6.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 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①、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③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④、里胥⑤;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⑦、版尹⑧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②居:积储。砻:磨光。斫:砍削。③宫:房屋。④乡师:古代的一乡之长。⑤里胥:古代的一里之长。⑥连率:同“连帅”,古代十国诸侯之长。⑦啬夫:汉代小的乡置啬夫一职。⑧版尹:古代掌管户籍的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阙:通“缺”,缺少 B.皆视其色,俟其言 色:脸色 C.画宫于堵 堵:墙壁 D.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法:法则 答案 D 解析 法:榜样,效法学习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代词,他的。A项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为什么。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用/连词,表修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木匠虽无才艺却“善度材”“善运众工”的故事。‎ B.本文结构颇有规矩绳墨。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宕开复合,曲折尽意,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又形成了对比关系。‎ C.柳宗元写作此文,实则借梓人之事来指斥时事、议论朝政,表现了他的高度自信心和政治责任感,又或是柳宗元以相才自许、自励也未不可。‎ D.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B 解析 “形成了对比关系”说法错误,文章前后没有对比关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答案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解析 可以根据名词“天子”“天下”“纲纪”“法制”“梓人”“规矩绳墨”和虚词“者”“而”“焉”“其”“之”“以”“也”断句。“举而加焉”和“指而使焉”结构相同,前后应断开;“条其纲纪而盈缩焉”和“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结构相同,前后应断开。再结合句子大概意思断句即可。‎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会聚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得分点:“委”“会”“或”)‎ ‎(2)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得分点:“炫”“矜”“亲”“侵”)‎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有什么才能,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离了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那里)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会聚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先前的木匠师傅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用斧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去砍;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用锯子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去锯。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作主张。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幅房屋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没有一点出入的地方。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底层劳动者做各种体力劳动,担任乡师里胥;其上的人担任下士;再其上的人担任中士、上士;再其上的人担任大夫、卿、公。粗分为六职,细分百役。朝廷之外迫近四海,有方伯(一方诸侯中的领袖)、连率(统辖十国的诸侯)。郡里有太守,县城有县令,郡县都有辅佐的副手官员;他们的下面有胥吏,再其下都有啬夫、版尹来役使,好像各种工作都各有执技之人来靠力气吃饭。‎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能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 做宰相的方法已经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功绩,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一样。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在古代,木匠师傅又被称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监督建筑之人”‎ ‎。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师傅,他姓杨,名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