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小说常考4大母题母题4分析文体特征挖掘主旨意蕴--分析探究题测试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小说常考4大母题母题4分析文体特征挖掘主旨意蕴--分析探究题测试含解析

母题4 分析文体特征,挖掘主旨意蕴——分析探究题 一、(2019·安徽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雨夜小站 柳 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着想……‎ 11‎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掉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了莫名其妙的精力,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 互助组:指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11‎ 解析:选B B项,“倒叙手法”表述错误,小说主要通过梁生宝的回忆,插叙了他动身买稻种之前的情景。‎ ‎2.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开头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进行了具体的铺垫,因为“春雨”导致了春汛,使得河流开始停渡,因此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这进一步展开了小说情节,为下文遇到的难题埋下伏笔。小说结尾处的“春雨”,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具体状态,小说通过“春雨”展开又在“春雨”中结束,使得小说情节更为圆融更为完整。‎ 答案:①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②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③结尾的“春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 ‎3.(探究主旨意蕴)小说节选自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请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创业”一词代表着一种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文本中的“创业”是指梁三老汉自己创立门户,给自己个人发家致富制造的一种机会。而梁生宝的“创业”则是按照党的指示,给人民群众办事,梁生宝带领大家“创业”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创业”突出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 答案:①“创业”指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是个人的发家致富。②“创业”指梁生宝心中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是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③“创业”表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 二、(2019·肇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一只会思考的猴子 徐慧芬 夜里,猴子横竖睡不着,它越想越生气:他怎么可以这么不讲理呢!‎ 这个他是它的主人。十多年前,它还是少年的时候,在族群里受了欺负,独自出走,碰到了孤身的背包客。它和他相互望着,而后背包客摸了摸它的脑袋说,你好像跟我一样孤独?跟我走好不好?‎ 它似乎听懂了他的话,顺从地来到了他家里,他成了它的主人。主人指着屋里一条狗对它说,它比你先到,但我会对你们一视同仁的。‎ 主人开始训练猴子学习人类文明。一段时间后,在主人手把手的教授下,猴子也能像模像样地弹奏几支钢琴曲了。‎ 11‎ 一次主人喝酒后,竟和它像朋友般坐而论道。主人侃侃而谈:知道吗?你们猴子与人的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你们所做的事,只是在模仿,是盲从,而不是创造,创造是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你们的大脑没有这个元素,所以你们拎不清,只能是和人长得有点像的猴子了。‎ 那么,我们族里有个孙悟空不是很厉害么?它不是很有思想吗?它能做的事情不是你们人也不一定能做吗?它怯怯地问。‎ 哦,那仅是个例,个例不能代替普遍,你看现在哪还有孙悟空呢?主人解释。‎ 但是今天我没有盲从,没有拎不清,你却这样对我!‎ 它实在想不通。‎ 今天主人下班回来,坐在钢琴前无精打采地弹了支曲子,它照例在旁仔细聆听。一曲刚完,狗就跳了过去,舔舔主人的手,这是它为主人喝彩的语言。而它却按兵不动,主人问它,你今天为啥不鼓掌。它说,你今天弹得心不在焉,有个地方还弹错了,你不觉得吗?‎ 主人一听脸红了起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你就不能照样鼓鼓掌,让我开心一下吗?‎ 可是你弹错了,我怎么可以为你鼓掌喝彩呢?‎ 你真是个死脑筋,你就不会顺从我哄我一下吗?‎ 你不是说猴子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进化为人吗?‎ 主人咆哮起来:你以为当人就那么简单吗?人的复杂程度你远远估计不到!你拎不清就永远当不了人!‎ 主人从包里拿出一只烧鸡,撕下半只扔给狗,另一半就着一瓶酒胡乱塞进了自己的嘴里,而后气呼呼地命令猴子:今晚就让你空肚子反省自己错在哪里!‎ 猴子实在不知道,主人白天也被他老板批了一顿,骂他拎不清,老板批评主人的口气和主人批评它的口气差不多。‎ 黑暗中反复回想刚才的情景,猴子开始泪汪汪,开始想念山里的父母和伙伴们,自己这一走亲人们还不知怎样呢……‎ 或许回去还能找到孙悟空帮忙,猴子决定回归故土。‎ 主意打定,脚下生风,不一会儿猴子就到了花果山。‎ 昔日的花草果木都不见了,正用机器鼓捣挖山的一群男人,见到这只奔来的猴子,放下手上活,开始议论起来:咦,这兔子都不见的地儿哪来的猴子呀!唉,说是地下有矿,忙到现在也没挖出啥宝来,快过年了,也不见老板发工钱,干脆逮住这只猴子煮了,咱哥们补一补……‎ 风把这些话送到猴子耳朵里,猴子叫了一声妈呀,拔腿溜到旁边的石洞里躲起来。‎ 忽又听到一人说,不是快猴年了吗?咱哥们遇上了真猴子,说不定是好兆头呢!‎ 听了这番话,猴子想起当年它与主人相逢时,主人也对它说过,猴年遇上了你,也算咱俩有缘啦!‎ 11‎ 怕极了饿极了的猴子开始怀念起主人那儿安全而又温饱的好日子,还有主人教它弹琴念诗的好时光。‎ 相比要吃我肉的家伙来,主人偶尔的不讲道理骂我几句又算什么呢?再说眼前的故乡已成荒山野岭,我待在这里,只有饿死的份,还是回去吧!‎ 可是回去怎么向主人交代呢?让我动动脑筋思考思考,对了,就说猴年到了,我回山里想摘几个鲜桃献给你。可寒冬腊月,哪棵树上有鲜果呢!这样的鬼话主人能信吗?管他呢,说点能哄他开心的谎话总不错。说不定主人听我这么一说,还会表扬我脑子拎得清,又向人靠近了一步。‎ 想到这里,猴子再次脚下生风,奔向主人家,敲响了门。‎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人、猴、狗三者进行横向、纵向的多重对比,不仅塑造了特征鲜明、丰富饱满的形象群体,也突出了发人深思的主题。‎ B.猴子之所以负气离家出走,是因为主人不讲理——背弃了将它与狗一视同仁的承诺,让它受了冷待,没有获得应得的那一份晚餐。‎ C.小说的标题为“一只会思考的猴子”,既是指独立思考、独一无二的孙悟空,也是指被矛盾困惑,最终被世俗同化的猴子,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思。‎ D.小说讲述了人跟猴的进与退的故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在亦真亦幻中彰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解析:选B B项,“因为主人不讲理”分析有误,不讲理是指主人对猴子独立思考而没有盲从讨好自己加以指责。‎ ‎5.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拎不清”的作用。(6分)‎ 解析:从结构上看,“拎不清”是小说的线索;从表现形象的角度分析,“拎不清”表现了猴子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主旨角度看,猴子的故事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能围绕这三点即可。‎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拎不清”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展示了矛盾冲突。②从形象上看,“拎不清”的猴子(或主人),正反映出它最初的纯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③从主旨上看,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启发人们要学会摆脱旧习惯势力的约束,作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6.(分析文体特征)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又让人觉得它是真实的。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6分)‎ 解析:‎ 11‎ 此题考查分析文体特征,答题时注意答出哪些是“实”,哪些是“虚”,再分析二者的关系,文中小说中猴子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猴子不可能学会说话,也不可能学会弹琴,更不可能像人一样学会独立的思考。但是它源于真实的生活,折射着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社会现象,猴子努力学会独立思考,影射人要学会摆脱旧习惯势力的约束,做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这是“实”。而小说中的虚来自生活中的“实”,再反过来借虚来说实。‎ 答案:虚构来源于真实,但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艺术真实。(或:真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真实。)小说中猴子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是它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规则的曲折反映,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艺术真实。‎ 第四练 分析文体特征,挖掘主旨意蕴——分析探究题 一、(2019·河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流浪的弦音 安 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瞎子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瞎子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瞎子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瞎子说:“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瞎子很伤心。‎ 瞎子再接着唱。瞎子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 瞎子不服气,不服气的瞎子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 那是在瓦塘村,瞎子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瞎子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瞎子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 瞎子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瞎子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瞎子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瞎子这次听准了。“娘。”瞎子“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瞎子说:“娘,阿炳也是瞎子,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瞎子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儿映照进池塘。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 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 ‎“娘!”瞎子的泪“哗”地流出来。‎ 那年瞎子二十一岁。‎ 瞎子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瞎子习惯了游走,瞎子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瞎子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瞎子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11‎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瞎子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瞎子。不见瞎子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瞎子,再回来……‎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瞎子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瞎子的心就动了。‎ 那天瞎子说:“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瞎子说:“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干爹的,从此干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 干娘说:“儿的命苦。”‎ 瞎子说:“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 干娘握着瞎子的手点着头。‎ 瞎子的干爹和瞎子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瞎子和干爹走进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瞎子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瞎子对干爹干娘说:“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瞎子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 瞎子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干爹和干娘的脸上都有了泪。‎ 瞎子坐下来静静地展开二弦,一曲乐儿悠悠地漾起来,时光慢慢地从他的脸前滑过去。‎ 瞎子依然走在路上,手里的棍子就是脚下的路。瞎子走着走着就禁不住想:我终于找到能和爹在一起的娘了。‎ 瞎子想着,棍子击地,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选自《此岸的时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瞎子听到蹲在跟前的人说“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时手颤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精妙地写出了瞎子既惊喜又略带犹豫的心态。‎ 11‎ B.小说把普通词用得有味,如“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中的“攥”写出了干娘对干儿的贴心疼爱,“竟然在路上唱起来”中的“竟然”凸显瞎子喜悦到忘情的程度。‎ C.鸽子在小说中的出现并非闲笔,它们叫唤着伴着瞎子飞,烘托了干娘对干儿远去不舍的心情,它们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烘托了相亲相依、感情交融的气氛。‎ D.小说结尾写瞎子欣喜,和开头写瞎子伤心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色,合乎读者对遭遇不幸的人同情的心理,增强阅读快感。‎ 解析:选A A项,“略带犹豫”的分析错误,这不是瞎子此时的心态。他此时的心态应该是既惊喜又有点不敢相信。‎ ‎2.小说画横线的句子三次描写弦音,运用的手法和表现的演奏者的心理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第一处结合上下文来看,尤其是“泪落在那片叶子上”,写出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忧伤;第二处采用想象的手法写出瞎子拉弦技艺的高超:“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侧面烘托出乐曲的动听;第三处是在瞎子的干娘与干爹相识后,瞎子内心欢快的表现,采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 答案:①第一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弦音似断帛之声,表现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②第二次,通过想象描写乐曲呈现出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或:用站满了听众侧面烘托乐曲的感人),表现了瞎子认到干娘后的激动。③第三次,“乐儿悠悠地漾起来”运用比拟(或:拟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了瞎子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 ‎3.(概括主题)小说通过苦难和温情的交响揭示主题,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简要分析苦难和温情的交响,然后再概括小说的主题。(6分)‎ 解析:本文以流浪歌手瞎子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先后连缀了几个生活片段,文章彰显了“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的主题。解答时,可先概述故事,然后分析故事揭示的“苦难与温情”这一主题。‎ 答案:①瞎子少年失去父母,过着流浪生活,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照顾。②干娘是寡妇,内心自卑,却得到了瞎子的敬爱和瞎子干爹的感激,并和瞎子干爹结伴。③干爹收养瞎子,致使妻子带着儿女弃他而去,却得到瞎子的敬爱,并和瞎子的干娘走到一起。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 二、(2019·深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 11‎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11‎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解析:选D D项,“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理解错误,是孩子的爱国心感动了连长,使其改变了立场。‎ 11‎ ‎5.(探究标题内涵)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标题的内涵。从本文的故事情节看,是连长准备用子弹枪杀孩子,但这颗子弹最终没有射出,这是标题的表层意蕴。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理想坚定,视死如归,英勇刚强,是一颗未出膛的子弹,如果其走上战场,必定像子弹一样,射向敌人的胸膛。再从小说的主题看,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也正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答案:①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6.(分析文体特征)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可以从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③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