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高三北仑中学上学期语文模拟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马克思的事迹感染了无数青年人:毕生忘我工作、博览群书,努力从一切文明成果中汲(jí)取养料;时常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可苦难却让他更加笃(dú)定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身。‎ B. 朋友圈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干瘪(biě)的标签,真实的生活没有柔光和滤镜,它粗粝、琐碎,还有令人沮丧的坎坷,却能锻造沉淀(diàn)出扎扎实实的“真我”。‎ C. 《红楼梦》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人物的微妙动作和表情,隐含着耐人捉磨的无穷意趣。本文以夹(jiā)批的形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点明,让读者注意到、领略到、欣赏到其中的韵味,引导读者去领会红楼世界的玄(xián)奥和深刻。‎ D. 面对一条梦寐以求的冰河,木讷(nà)腼腆(tiǎn)的农家娃们不善言辞,更不会大呼小叫发一通感慨,或者抒发对冰河的喜爱之情。他们的表达方式委婉而含蓄,那便是迫不急待地投人到一个个与冰河有关的游戏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与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辨析形近字,多音字。‎ A.笃(dǔ)定,终身——终生。‎ C.捉摸——琢磨,玄(xuán)奥。‎ D.木讷(nè),迫不急待——迫不及待。‎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近出版的随笔集《燕园困学记》中,温儒敏作为一位“老北大人”的深情与热肠跃然纸上。 ‎ ‎《燕园困学记》中有逸闻,有趣事,但也更有对燕园甚至中国学界近四十年历史的写照。《燕园困学记》辑三“聊书”,收录的大部分是温儒敏写作于燕园的学术随笔,与他的学术著作相映成趣。【甲】他写此类文章的开笔之作是评论萧乾《搬家史》的《可作野史读的‘搬家史’》一文。【乙】在他看来,萧乾此书“牵连着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从中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无独有偶 的是,辑一中的《书香五院与》与《北大“三窟”》也写到了北大中文系与温儒敏自己的“搬 家史”。【丙】而从这两篇文章以及《燕园困学记》中其他带有“写史”意味的文字中,何尝不“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跃然纸上 B. 甚至 C. 无独有偶 D. 何尝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的能力。‎ A项,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 B项,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近一层的意思)。‎ C项,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感情色彩不对。‎ D项,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了解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甲处单引号应改为单书名号。‎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每年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春运期间,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显然成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最大心愿。‎ B. 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C. 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 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手机用户年平均增长率为 22%,今年全球手机使用者数量已超过33亿左右,在全球人口中的普及率达到49% 。‎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不少”应移到“便利”前;C项,表意不明,从中难以确定究竟是谁的观点值得商榷;D项,不和逻辑,“超过……左右”矛盾,去掉去掉其中的一个。故选A。‎ ‎5.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答案】社会提升依靠胆识非凡、人格卓越的少数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勾画“核心观点”这一关键信息;其次通读试题资料,勾画关键信息观点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浮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浮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浮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不卑劣的人”“偶尔跳出一两个个性坚强的人”“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社会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它有无突变式的分子;换句话说,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从中提炼关键词,并整合成流畅的句子。‎ ‎6.宁波作为一座江海交融的大港之城,一座充满活力的商贸之城,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一座宜居宜业的和美之城,无论过往还是当代,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城市元素。今天的宁波需要一个独具特色的标识,来形象地诠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此,宁波市曾公开征集城市形象标识,以下是其中一个入围作品。请根据构图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标识的创意内涵。‎ ‎【答案】构图特点;该图由“中国龙、马头墙、画卷、浪花、天封塔”等元素组合而成。‎ 创意内涵:中国龙,表示出宁波有舞龙的传统,它是甬城乡一带流传最广,历来有乌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马头墙,演绎出粉墙黛瓦的古居民建筑特色;画卷,寓意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一天一阁;朵朵浪花,体现出宁波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特征,表达了商贸都会的繁荣和昌盛,彰显了宁波东方大港的城市风采;天封塔,体现了宁波自然景观特色,昭示了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标识整体充分体现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主题形象,写意出江南水乡——宁波独特的民族风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标识的标题“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构图要素有“中国龙、马头墙、画卷、浪花、天封塔”,据此分析每一个要素的寓意,并分析整体的语意。标识整体充分体现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主题形象,写意出江南水乡——宁波独特的民族风情。‎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褶折 对织物褶折的写生,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室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现存的作品看,他的系列草图揣摩了“衣褶”的各种形态。《达·芬奇笔记》中曾这样论述:“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密度和厚度均匀的服装都有伸直的倾向:因此,你若要使服装起皱或打褶,应注意在皱褶最强的地方顺从约束力的作用。离约束的地方越远,衣服越回复到本来状态,即自然平整。”‎ 达·芬奇的铅笔轻摩细抚,他的描绘过程始终潜伏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封闭的内在性以及矛盾的调和:张力与放松,痉缩与膨胀,压缩与爆炸,包裹与展开。这是格物致知的通途,世界秩序的原型也许在此了然。‎ 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点,他的“衣褶”素描以科学精神为背景,假想了空间中的虚实和明暗,企图复原“衣褶”在现实状态的体量感。‎ 东方的“衣褶”表述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以空间关系营造出褶折概念的话,它似乎接近于建筑;而东方绘画,习惯以时间序列编织出褶折的平面节奏,似乎更接近于音乐。唐画《八十七神仙卷》白描收卷就是一个例子,其褶折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反复排列,如同“平均律”,不断循环推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衣褶”如歌行板,舒缓协调,“吴带当风”。‎ 至今,东西方的美学观依然不同,尤其是在时装设计的创意方面。‎ 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近期设计中,她甚至将褶折在缝制中彰显,原本随人体运动才能显现的褶折,被毫无预兆地突兀提示,有时还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 与其桀势不驯截然不同,三宅一生①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 在现代时装设计史上,三宅一生几乎是褶折的代名词。与其说这是他的私性体验,倒不如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再生。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都可视为这种美学的原型。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有人说三宅一生的褶折也提示了空间,看起来似乎如此,实为一种假象。东方人习惯二维地展示幻想,倘若有立体,也是关于“盈”与“空”的问题,对空间从来没有占据,而只是意念悠游,三宅一生的时装平摊起来,可以是美术馆墙上的背景,一旦为人体所穿,则立刻盛开起来,以“空无”的名义膨胀。‎ ‎(本文有删改)‎ ‎【注】①三宅一生: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一种替天行道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谨的科学精细 B. 格物致知的追求 C. 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 D. 探寻事物规律的原则 ‎8.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 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他的素描事物空间感强,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其蕴藏的规律。‎ B. 以彰显、突兀乃至不该出现的“褶折”、“公开在外部展现在内部的思考”,设计师以这种做法来体现其强烈的个人意识。‎ C. 三宅一生对“褶折”的设计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生活,因此,“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点。‎ D. “褶折”作为一种载体,艺术家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和设计,其中蕴含着他们各不相同的美学思想。‎ ‎9. 根据全文,概括东西方美学在服装艺术上的差异,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C ‎ ‎9. ①东方艺术强调时间感,西方艺术强调空间感。‎ ‎②东方艺术追求舒缓、平和,西方艺术追求思想的鲜明表达(或在外部鲜明地展现内部的思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要句子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分析,最后进行对比判断正误。本题C项,“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错误,“赋予”体现的是画家的主观性。而原文是说“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而非画家主观地赋予事物意志。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等。本题C项,把原文的“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概括为“自然、生活”是正确的,但把“褶折设计原型来自自然、生活”与“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认为是因果关系,是不对的。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由“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可以概括出东方艺术强调时间感,西方艺术强调空间感;由“三宅一生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可以概括出东方艺术追求舒缓、平和,西方艺术追求思想的鲜明表达。‎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加州牛肉面 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 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的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荷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林郁完全出乎意料,林郁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 ‎10. 请从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谈谈标题“加州牛肉面”的作用。‎ ‎1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 ‎(2)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12. 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评析林郁这一人物形象。‎ ‎13. 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 ①结构上:作为整篇小说的线索,引出全文的内容,并收束小说的情节使其前后呼应。②主题上:具有象征意味,加州牛肉面象征着美国的文化,没有频出它的味道的特别之处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理解美国文化。 ‎ ‎11. (1)动作描写,脚步“放舒缓了”“仰起脸”暗示了林郁此刻轻松愉快的心情。(2)神态描写,表现了林郁此刻丰富复杂的情感:事业终于有起色的欣慰,创业艰辛的感慨,对远在大洋彼岸妻女的思念。 ‎ ‎12. ①林郁能吃苦,有远大的理想,也富有才智。他能在牛肉面馆洗盘子,也能设计出让外国人感兴趣的“小童凳”。②林郁看到流体力学专家被迫擦皮鞋时感到很得意,说明他的个性当中也有小人得志、自私浅薄的一面。③林郁是无数在异国他乡追寻自己成功梦想的中国人的代表,他的经历表明只有了解、接受并逐渐融入异域文化才能在异国获得成功。 ‎ ‎13.‎ ‎ ①“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象征着林郁仍然会在国外奋斗,并逐步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②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呼应标题,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④林郁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其实我们整个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们既要保持文化的独立,同时也应该有接纳异国文化的胸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结构和主题的分析能力。解题时应从情节线索及作用,主旨的象征意味方面加以考虑。从结构上看,“加州牛肉面”是行文的线索,贯串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从主题上看,表面上是加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的区别,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两种不同的面食象征不同的文化基因,看似容易品出味道,实则任重道远。深刻揭示了文化差异鸿沟不容易填补的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解题时首先应考虑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之后分析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分三步走。(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2)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3)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1)动作(行为)描写,表现了人物轻松愉悦的心理。(2)神态描写,突出人物既欣慰又心酸,同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复杂情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欣赏能力。解题时应熟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林郁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吃苦耐劳、聪明机智、理想远大,同时也有目光短浅、小人得志、自私浅陋的一面。根据文章第二段“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可以看出他吃苦耐劳,根据文章第三段“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会设计板凳。根据“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说明他的个性当中也有小人得志、自私浅薄的一面。‎ ‎“可以看出他小人得志、自私浅陋。文章结尾“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牛肉面的味道不同透露着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这句话含蓄的表达了表明只有了解、接受并逐渐融入异域文化才能在异国获得成功。结合文章主旨评论时需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主旨谈个人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能力。解题时应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作品主旨等方面加以分析。结尾主要运用象征手法,结合人物形象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将逐步适应国外的生活;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最后思考主旨,不仅是反思现实,更要注重不同文化观念的融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 生 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 ,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 ‎[注]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所如不偶 不偶:不对等 B. 疾革难遽瘥 瘥:病愈 C. 公喜,逆而问之 逆:迎接 D. 所以淹君柩者 淹:长久停留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公游扬于学使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辞而归,杜门不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以犬马病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余深信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离不弃,死后化作灵魂去报恩,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 B. 作者并非仅仅叙述了一个凄恻动人的故事,比照叶生,结合作者自己科考的辛酸往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是借科考之事,抒孤愤之情。‎ C. 本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力避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做到了奇幻多姿,浪漫主义手法高超。‎ D. 通过“异史氏曰”,卒章显志,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又谈了自己的看法,更抒发了对科考取士以及难得如丁公那样的知己的感慨。‎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2)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 ‎【答案】14. A 15. C 16. A ‎ ‎17.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 ‎18. (1)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2)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生跟随他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A项, 而所如不偶。但是命运不济。不偶:不幸,不好。‎ B项, 疾革难遽瘥。我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瘥:病愈 C项, 公喜,逆而问之。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 逆:迎接 D项, 所以淹君柩者。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淹:长久停留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介词,在/介词,被。‎ B项,表承接/表递进。‎ C项,连词, 因为。‎ D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要点归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理解全文大意,根据选项和原文的仔细对比进行综合判断。‎ A项,“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错,是帮助丁公实现了科考梦想。‎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即命驾哭诸其室”从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并且后面“出橐营丧”承前省略主语,领起另一句子,所以在“室”和“丧”后停顿;通过一个“又”字可知,“葬以孝廉礼”及“厚遗其子”是两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礼”和“子”后停顿;“为延师教读”是针对“其子”的,所以在“读”后停顿;“言于学使”和“逾年游泮”结构完整,意思清楚,所以在“使”后停顿。‎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不意”没料想到。“时数”时运。“憎命”好命不佳。“依然”仍旧。“铩羽”名落孙山。‎ 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顾”回首四顾。“从”跟随。 “沦落如叶生其人” 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 ‎【点睛】文言虚词“焉”的几种用法:‎ ‎(1)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代词 ‎①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哪里,怎么。“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①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文言译文一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 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请(您)先动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实说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叶生说:“因为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宁。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丁公于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却特别聪慧,过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不久就考了个第二名。丁公认为叶生长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误了参加岁试,便劝他回家。叶生听说后脸上现出了凄惨不乐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强让他走,就叮嘱公子到京城参加会试时,一定要为叶生稍纳个监生。丁公子考中了进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时带着叶生,并送他进太学国子监读书,与他早晚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参加顺天府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务,他就对叶生说:“此去离您的家乡不远。先生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该何等令人高兴。”叶生也很喜悦。‎ ‎(叶生)到家(下车),看见自己的门户很萧条,心里非常难过。(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妻子(正好)拿着簸箕从屋里出来,猛然看到叶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妻子站在远处对他说:“您死了已经很久了,有什么话想要说吗?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是因为家里贫穷和儿子太小的缘故。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请不要作怪来惊吓活人。”叶生听完这些话,显得非常伤感和懊恼。(他)慢慢进了屋,见自已的棺材还停放在那里,便一下扑到地上没了踪影。妻子惊恐地看了看,悲痛极了,抱起地上的衣服伤心地大哭起来。丁公子听说,泪水浸湿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马车哭奔到叶生的灵堂祭拜;出钱修墓办理丧事,用举人的葬礼安葬了叶生。又送了很多钱财给叶生的儿子,并为他请了老师教读。后来丁公子向学使推荐,使叶生的儿子第二年入县学成了秀才。‎ 异史氏说:魂魄跟从知己,竟然会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听说的人都表示怀疑,我却深信不疑。叹息啊!命运不蹇,时运不济,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献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举世贤愚倒置,(能慧眼识人的)伯乐如今又在哪里?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令威出现,让人生死跟随他呢?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9.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0. 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9. (1). 新著雨 (2). 花待放 ‎ ‎20. 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抓住了海棠什么时候的“秾丽的颜色和妖娆的形态”,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意思的能力。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美人之‘懒’‎ ‎,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21. 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 ‎2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异同。‎ ‎【答案】21. “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或“养民”“供养百姓”“让百姓吃饱”)。“去食”从侧面体现了孔子认为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性。 ‎ ‎22. 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或“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民信”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表明他对战争的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孟子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之后分析作者的态度和真实意图,孔子认为得到百姓信任,是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足食,体现了孔子以民为本,采取富民的政策。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什么都谈不上了。”突出了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要全面理解文意,根据“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找出二人共同之处是以人民利益为重。之后分析二人的不同之处,根据原文,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是直接反对战争,根据,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孟子认为在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 ‎【点睛】文言译文:‎ 材料一:‎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材料二:‎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从之于国也》)‎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答案】 (1). 蚓无爪牙之力 (2). 上食埃土 (3). 人间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谨庠序之教 (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 安能以身之察察 (10). 受物之汶汶者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解答此题时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重点字有: 蚓、埃土、尊、酹、砌、犹在、庠序、颁、察察、汶汶。‎ 四、作文(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答案】让梦想之花如夏花般绚烂绽放 总有一种东西支撑着我们在布满荆棘的现实中前进。那或许就是梦想,一种对于残酷现实反抗的力量,纵使每一种现实将我们变得遍体鳞伤,却依旧阻挡不了那最初梦想的绽放。 岁月的洗刷,将曾经的一张如花美颜生生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她的脸上却从未流露出对现实不公的控诉,她强忍着丧夫的现实所给予她的悲痛,依旧坚持着去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方向,她一直有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让她在现实中坚强地走下去。    ‎ 她要完成《金石录》,圆丈夫未了的梦。易安,这个曾经柔情似水的女子,在现实面前依然坚持梦想的女子,她的一生是最坎坷的,现实与命运一次次地用冰冷的姿态站立在她的面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想,这句话来描述易安一生的境遇再恰当不过了。    可是她从未想过向现实低头,依旧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坚持着梦想,或许是因为她一生坎坷,上天才将那绝世的才华赋予了她,成就了她在词作方面的不朽;也许是因为那些带刺的现实让她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可是易安若没有了梦想,便不会有梦想之花的绽放。 易安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现实是如何的梧桐更兼细雨,我们也要坚信梦想之花总有一天会开。       当瘦弱矮小的简爱呐喊:“你以为我瘦弱、平凡而又矮小,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了吗?你错了!我有我的自尊,我有我的情感,当我们共同站在上帝脚下时,你和我——是平等的”!这是简·爱对不公的现实的控诉,她的确长相平庸,她的确生活清贫 ,但谁也剥夺不了她拥有梦想的权利, 她用细腻而又敏感的心灵时刻警醒自己,她用强有力的言语来捍卫自己的梦 想,正是因为她执着于梦想, 才有了对现实的超越,最终梦想之花盛开。 当斯嘉丽擦掉眼泪,坚定地说出:“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时,我看见梦想之花在她身后开得绚烂。在南北战争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桃瑞园的希望。面对崎岖荆棘的现实之路,她怀着梦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无论是简爱还是斯嘉丽她们都怀揣着梦想来抵抗残酷而又冰冷的现实,并最终看到梦想之花绽放。 正如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所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 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生活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带刺的冰冷残酷的现实,它同样赐予我们梦想的力量,我们能做的便是在布满荆棘的现实中前进,让梦想之花如夏花般绚烂绽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  ‎ 审题:‎ 这则材料从整体上来看,这属于一个关系型材料作文。即玫瑰花代表梦想,花刺代表现实;就是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我们可以有所侧重,突出侧重写“梦想”或者突出写“现实”,也可以突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写二者不可分离,同等重要。 ‎ 参考立意:‎ 如果侧重“梦想”可作如下立意:让梦想照亮(改变)现实。要知道越是现实如刺,越需要有梦想来激励自己指引自己。或者说,现实难免让人沉沦,只有心怀梦想,才能拥有一个美丽人生;或者说,之所以感到生活美好,那是因为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有梦想。如果侧重“现实”可作如下立意:立足现实或依托现实,才能实现梦想。    梦想再美好,如不立足现实,梦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或者说,人只有经受严峻现实的考验,才能开出最美的人生之华。也有人“反弹琵琶”作如下立意:1.生活再美好,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对生活要有一个豁达乐观的心态; 2.生活不是只如玫瑰花般娇艳,如玫瑰花瓣般的现实背面往往掩藏着丑恶,因此,人类要学会自省,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如以以上观点来写文章,一定要在文章开头有一个观点引出的过程,而且需要有足够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要慎重。否则会被误判。‎ 行文结构:‎ 文章开头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梦想支撑着我们在布满荆棘的现实中前进。举例李清照和简爱斯嘉丽作为论据材料,最后提出他们的共性之处,她们都怀揣着梦想来抵抗残酷而又冰冷的现实,并最终看到梦想之花绽放。结尾处联系题干材料重新亮明观点“生活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带刺的冰冷残酷的现实,它同样赐予我们梦想的力量,我们能做的便是在布满荆棘的现实中前进,让梦想之花如夏花般绚烂绽放。”与文章题目相照应。 ‎ 素材:‎ 志存高远,于平凡中坚定信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诗句,虽然笔触隐忍,却依然让人感受到雄心壮志欲喷涌而出。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生命之路。摘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屠呦呦,如若不是有着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贡献的高远理想,又怎会顶着“三无科学家”的称号,深耕科研田四十多个春夏秋冬?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如若不是怀揣着“用一粒米改变世界”的崇高理想,又怎会在87岁高龄之际,依然坚守在地头田间,研究出超级水稻让世界为之惊叹?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但都在指向一个事实:即便“苔花如米小”依然“也学牡丹开”。‎ 不卑不亢,于风雨中悄然绽放。前段时间一名外卖小哥,引起了全民的关注与探讨,引发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他就是雷海为,当衣着朴素、其貌不扬的他,站在浸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就是这样一个外卖小哥,击败北大硕士,摘得桂冠,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他是最为普通的平凡人,甚至是底层人,但面对生活的境遇,不卑不亢、从容淡定。所有在日晒雨淋、风吹雨打里的辛苦,所有偷偷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都在那一刻绽放出耀眼而夺目的光彩。即便“卑微如苔藓”,也依然“盛放赛牡丹”。‎ 迎难而上,于逆境中创造奇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诗人用精简、凝练的诗句,将生命需要迎难而上的智慧一语道破。长长的人生路,并非全都是康庄大道,并不全都会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浪潮朝我们袭来,让人猝不及防。这个浪潮,就如司马迁生命中的宫刑之辱,但是他依然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写出了“史家之绝唱”犒飨世人;这个浪潮,就如越王勾践,长达数十载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苦,最终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历史,总是于无声处照亮未来:即便“白日不到处”,也依然要迎难而上,让“青春恰自来”。‎ 点睛】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