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湘南中学2019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共9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 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是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 “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 “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2. 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 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 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 藏族人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 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 清代后期“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 随着汉藏之间各自需求的变化,贸易范围必将扩大,“边茶贸易”必将取代“茶马互市”。‎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从全文看,文章写的就是汉藏两族之间“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的事情,所以A项正确。‎ C项,“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从原文在第四段可知。‎ D项,“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的表述结合全文和末段相关文字可以归纳出。‎ B项,说“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而第二段原文是是“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即只是“补充”,并非是军费的“主要来源”,选项曲解了文意。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项,将第二自然段第二句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作为突破口。这是个设问句,有疑而问,有问必答,下文的两句即是答案。第一句“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正是A项的根据。‎ BC两项,而“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这一句正是BC两项的依据。‎ D项,“藏族人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这是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而非宋朝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错误。‎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 项,的推断区间是一、二段。第一段中说“茶马古道”源自“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古道”,唐代文献中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再从第二段看,宋代还是“茶马互市”,就说明唐代“茶马古道”还没有形成。两段结合考虑,故A项推断是正确的。‎ B项,“扩大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是无中生有,故排除。‎ C项,偷梁换柱。第五段第一句是说“到了清代”,“茶马互市”由“边茶贸易”取而代之,并不是C项说的“清代后期”,“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兴起而消失。‎ D项,转述失误。第五段中“内地对……减少,却对……增加”是转折关系,而D项把这一句转化成因果关系了,当然是错误的。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二、文学类文章阅读(共14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无雪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4. 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 ‎5. 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6. 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大量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答案】4. 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 ‎ ‎5. 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洁净、辽阔和宁静。 ‎ ‎6. 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分条写出文中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首先要回归第三段,细读文本;然后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从“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等语句看出这正是描写下雪时的“碎玉之声”。从“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表现了渴望下雪的急切心情;而“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等语句正是对梦中的雪景的描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都是下雪的情景,这些足以表现作者童年是“飘雪的记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形象特点及品味作者高超语言艺术的能力。分析意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总体上把握意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意象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通过作品中其他形象对意象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表达特色多指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从第四自然段“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可看出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大而圣洁的特点;“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等语句,赋予了“枣树”以人的特点,这正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它 “伸出雪白的手臂”正是雪给它带来的。从“隔壁瓦屋纸窗”到“庭院”,再到“枣树”、“小河”、“田野”采用的是由近到远的写作顺序。文中还引用了梭罗《冬日漫步》中的名句,尤其是“大地也睡着了”,既用了拟人的手法,也烘托出大雪纷飞的世界一派静谧、祥和、寥廓、圣洁的氛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能力。写作意图是创作意图中的一种,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文字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本题要求回答: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大量写雪,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首先是形成强烈的反差,标题“无雪”,而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说明主体部分是在回忆、缅怀昔日大雪纷飞的情景,而这个反差,恰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中“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可以明白为什么“今日江南无雪”,这正表现了作者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忧虑。同时,将“我”童年记忆中动人的雪景如: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与儿子对雪的印象只是在《白雪公主》这种童话书中,对漫天飞雪只有渴望、神往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体验,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最后一段,“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表现了作者对有自然风情、有人文情趣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共17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 B. 夫人之相与 夫:助词,引起下文。‎ C. 终期于尽 期:期望,希望。‎ D.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8.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②倚歌而和之 B. 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C.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也 D. ①录其所述 ②其孰能讥之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于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一般特点。‎ B. 本文一开头就呈现出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其中包含着人怎样在人世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态度,由此引发感慨,可谓入题自然。‎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 “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见解独到,这正是本文作者立意的高远之处。‎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答案】7. C 8. C 9. A ‎ ‎10. (1)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C项,“终期于尽”的“期”,动词,译为“到”,而不是“期望,希望”的意思。整句译为:最终归结到消亡(灭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C项,两个“以”都译为“因为”。‎ A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中的“之”,结构助词“的”;“倚歌而和之”中的“之”,代词,可译为“他”。 ‎ B项,“当其欣于所遇”中的“于”,介词,译为“对,对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中的“于”,介词译为“在”。‎ D项,“录其所述” 中“其”,代词,可译为“他们(他们的)”;“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和后面的“乎”构成固定搭配,表反问的语气。‎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错在“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一般特点”这个地方,文章没有突出书序的一般特点。作者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重点是表达自己对生死、快乐等观念的体味和感悟。‎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一句采分点:“或”,译为“有时”;“因”,介词“就着,凭借”;“寄”动词,“寄寓”;“所托”,所依托的事物,引申为喜欢的事物。“放浪”,放纵;“形骸”,指自己的身体。第(2)句采分点:“向”,时间名词“向来,先前,过去”;“所欣”,所喜欢的事物。“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形容非常短暂。“陈”,形容词,“旧的”。‎ ‎【点睛】《兰亭集序》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5分)‎ ‎1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明月何皎皎 选自《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全诗充分运用_______和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游子形象。‎ ‎【答案】 (1). 动作 (2). 心理 (3). 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人物形象,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才强。《明月何皎皎》选自被钟嵘称为“浑然天成、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本题要求回答诗歌采用的描写方法,刻画了怎样的“游子形象”。赏析的第一句话已经揭示了全诗的基调和情感“抒发主人公的愁思”。那么,这个远游、漂泊的游子为什么“忧愁呢”,作品如何刻画他忧愁呢?首先,游子的忧愁是思乡的情愫,客居异乡,有家难回。从诗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等可看出他的思乡愁绪。而“揽衣”、“出户”正是动作描写;而内心的“彷徨”“徘徊”,而无可倾诉。一句“愁思当告谁” 形象地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忧愁和无可诉说,这正是心里描写。‎ ‎(三)古代诗歌默写(共6分)‎ ‎12.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余音袅袅,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阔谈䜩,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答案】 (1). 不绝如缕 (2). 泣孤舟之嫠妇 (3). 月明星稀 (4). 乌鹊南飞 (5). 池鱼思故渊 (6). 开荒南野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的关键点:句子出自《赤壁赋》;理解句意。所填诗句将余音袅袅比作丝丝缕缕,若断若续,所以填“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及需填的下句讲的是洞箫的魅力,而且两句形成的是对偶的句式:“孤舟”对“幽壑”;“嫠妇”对“潜蛟”。同时,要注意这几个词的书写形式。第二句的关键点:语句出自《短歌行》,“乌鹊南飞”中的“乌”不要写成“鸟”。第三句的关键点:语句出自《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及下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身在宦海的痛苦。“池鱼”与“羁鸟”都是作者自比,表现被束缚了。 “思故渊”、“恋旧林”就表现出来诗人归隐田园的志向。“开荒南野际”是回家后的生活场景,即在南边的原野开荒种地。‎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 四、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_______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____________,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答案】13. C 14. A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此题成语解释和意义差别:“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根据语境,第一个空填“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根据语境,第二处填“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后者突出“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此处应填“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根据语境,最后一处空白应填“自然而然”。‎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 B项,“享受思想”搭配不当;‎ C项,“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 D项,“感知”和“享受”当互换位置。‎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做此题,可遵循瞻前顾后的原则,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 故选C。‎ 五、作文(40分)‎ ‎16.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想要的幸福”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一个十分美妙的词,让每个人不知疲倦地为它努力前行。幸福是一种感觉,不能用数据来衡量。虽然有“幸福指数”一说,但冷冰冰的好像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对,幸福是一种滋味,是一种体验,是自我的一种满足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往往幸福的真谛会因我们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变化。‎ 小时候,我想要幸福是爸妈能不去工作,乖乖地留在家里陪我看卡通,陪我玩飞行棋,还有给我买好吃的糖果,年幼的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是简单地知道,如果父母天天都陪我玩,天天都给我买糖吃,那么将会是最幸福的事了,简单的陪伴与甜甜的糖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幸福的定义有了新的定义。我仿佛不在想父母时常地陪在身边,我渴望独立,我渴望自由,我对一个人的生活显得越发的向往,越发的期待。觉得我想要的幸福便是拥有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时至现在,逐渐需要去踏进社会,学会去适应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在经历生活中的磨练后,猛然发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是一份安稳的小工作,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不需要多么的夸张,不需要多么的惊人,只需平平稳稳,仅此而已。‎ 我幻想将来,将来我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有变了。或许将来待我年老时,我想要的幸福就变成一个简单的愿望: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能够不愁温饱就行了。‎ 我想要的幸福,有很多很多,这并非我贪心,而是,当我处于的阶段不同了,所理解与所追求的幸福便发生了改变。但我相信,只要有一颗追求幸福的心,并为之努力,那么,无论你我分别在哪一个阶段,拥有怎样的心境,我们都会收获各自的幸福的。‎ 我想要的幸福或是糖果满屋、或是自由自在、或是安稳无愁、或是平安一声……于我的不同阶段的心境之中,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想要的幸福就是:快乐随心的一生吧!而我心中最想要的幸福是: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亲爱的朋友,你觉得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要求以“我想要的幸福”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与此同时,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命题作文少却了拟题的环节,但是同样的标题,同样的内容限制下,如何写出亮眼的文章来,就需要我们下番功夫了。首先是解读题目,什么是“幸福”,是物质上的满足,比如金钱、美色、豪宅……还是精神上的愉悦,比如权利、地位、荣誉……;其次,分析修饰成分“想要的”,说明是一种憧憬,是一种遐想,或者是自己远大的梦想和诉求。最后的限定语是“我”。是的,是“我”的幸福,“我”想要的幸福,而不是你的,他的,也就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从文体来说,当然可以写成议论文,谈幸福的不容易,幸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谈怎样实现自己的幸福。但以这个题目中“幸福”这个字眼来看的话,写成记叙文,甚至是抒情言志或哲理性的小品文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立意角度:‎ ‎1.从记叙文的角度,通过三两件事情,表现“我想要的幸福”是这个而不是“另外的”。比如,一个高中生,甚至是快毕业的高三学生,父母对他物质上的满足那是“杠杠的”,穿名牌,吃精美昂贵的,以及不菲的零花钱。然而,这不是他想要的“幸福”,他需要爸爸妈妈给他精神上更多、更大的安慰。‎ ‎2.从议论文的角度,首先,阐释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想要的幸福”,怎样实现“自己想要的幸福”。同时,将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3.从写作散文的角度。适合于文字功底比较深厚,同时,对生活的感悟比较深的学生写。即散文,虽然是“形散”,但是其“神”是不能散的。围绕“我想要的幸福”,最好能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地,语言要有一种清新、隽永,玲珑剔透的味道,像毕淑敏、张晓风的文字。语言是诗意的,但内容一定是“心灵鸡汤”,才能动人心魄、催人思索。‎ 素材积累:‎ ‎1. 居里夫人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她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她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她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她是幸福的,就像雨果所说的:钱包空空时,心灵即丰满。‎ ‎2.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 扎根在人们心里。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3.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4.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结构层次:‎ 本题要求以“我想要的幸福”为题,写一篇700‎ 字以上的作文。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这种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审题的环节少了些,拟题也不需费心思了。但同样的标题,如何让内容出彩,如何让阅卷老师给你高分,就需要在文体的选择、结构层次、语言特点上下功夫了。这个题目,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都非常适合选用。如果一个考生的文字功底比较好,对世事有一定的洞悉和感悟,写成诗情画意、清新隽永的散文,不啻是一种绝佳的选择。在语言和文风上,可以走一走丁立梅、迟子建等的路线。先诠释一下,我所认为的“幸福”的内涵。“幸福”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一如大家渴望的“爱情”。但是,幸福是一种感觉,不能用数据来衡量。虽然有“幸福指数”一说,但冷冰冰的好像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对,幸福是一种滋味,是一种体验,是自我的一种满足感。最后,落脚点应在“幸福”要靠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去获得。一如歌曲里所唱,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最后,要上升到一个高度,个人的幸福要建构在国家的强大基础上,国家强大了、人们幸福美满了,我想要的幸福才会指日可待。‎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