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__重积累会推断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__重积累会推断课件

结合语境,灵活推断 1 . 看语境。 解题时,我们要联系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结合语境做出有效判断。 2 . 识陷阱。 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往往与概括分析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范围失当、偷换概念等等。要注意辨析这些设误点。 3 . 巧排除。 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多了。 考点诠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缩影 , 体现了中国的典章制度 、 天文历法 、 科举文化 、 礼制官阶等等 。 这些常识性的名词常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是我们阅读文本、感知文意不可回避的内容。对这些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既是文本阅读的需要,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体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把握前后语境 这段文字写 的事迹。加点的词语都与前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 诸子百家 ” 修饰 “ 书 ” ; “ 诏令 ” 后有 “ 议下 ” ; “ 礼乐 ” 前有 “ 兴 ” ; “ 就国 ” 的主语是 “ 列侯 ” 。 贾谊早年的学习情况和开始做官时 第 2 步:联系积累推断 A 项 “ 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不包括 “ 汉初 ” ;最明显的问题是 “ 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 错误,因为诸子百家中 “ ” 影响最为深远,从我们初中学的 《 论语 》《 孟子 》 可知。 B 项 “ 诏令 ” 诏令是 。结合语境可知 “ 每当皇帝下诏令让群臣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 ” ,可知 B 项 。 儒家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 正确 C 项 “ 礼乐 ” 早在 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在 《 论语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中就有 “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C 项 。 D 项 “ 就国 ” “ 国 ” , ;在 《 郑伯克段于鄢 》 中有对 “ 国 ” 字的注释。联系 “ 诸侯悉就国 ” 可知,此项解释 。 夏商周 正确 诸侯的封地 正确 第 3 步:比较选项,确定答案 [ 规范作答 ]   [A][B][C][D] 参考译文: 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 ( 向文帝推荐贾谊, ) 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就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 ( 贾谊 ) 一年之内 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又称作 “ 表字 ” 。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B .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 C .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D .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B 项,错在 “ 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 ” 。 “ 负责各级官吏的任免考核 ” 属吏部职责。 答案: B 参考译文: 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少年笃志喜好古学,师从朱熹。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伪学遭到禁行,叶味道考策对时,全都依照程颐的思想学说,无所避忌。知举胡 纮 见到他的策对就将他除名,说: “ 这一定是伪学之徒。 ” 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学禁解除,考中嘉定十三年 (1220) 的进士,调任鄂州教授。宋理宗访求朱熹的门徒以及他们所写的书籍,部使者就把叶味道的事迹上报,朝廷派他主管三省架阁文字。随从臣子有人推荐叶味道 ( 认为他 ) 可以做讲官,于是授任他为太学博士,兼任崇政殿说书。 一、教育科举 ❶ 【 童生试 】 也叫 “ 童试 ”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❷ 【 乡试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 包括京城 )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 闱,考场 )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 è ) 元。 ❸ 【 会试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❹ 【 殿试 】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 进士及第 ”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 “ 进士出身 ”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 同进士出身 ”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❺ 【 进士 】 参见 “ 殿试 ” 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❻ 【 状元 】 参见 “ 殿试 ” 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❼ 【 会元 】 参见 “ 会试 ” 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❽ 【 解元 】 参见 “ 乡试 ” 条。生员 ( 秀才 )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❾ 【 鼎甲 】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 八股文 】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 及第 】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 登科 ” 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 察举 】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 【 征辟 】 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征           辟 【 孝廉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 科举 】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 ( 经义 ) 、明法 ( 法律 ) 、明书、明算 ( 算学 )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 ( 特别科 ) ,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 同年 】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 校 】 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庠 】 周代学校的名称。 【 序 】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乡学 】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 稷下学宫 】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 【 太学 】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 监 )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 国子监 】 参见 “ 太学 ” 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学官 】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 祭酒 】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 【 博士 】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司业 】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 学政 】 学官名。 “ 提督学政 ” 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 教授 】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 助教 】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 监生 】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正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 诸生 】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二、古代官职名 【 爵 】 即爵位 、 爵号 ,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丞相 】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 。 有时称相国 , 常与宰相通称 , 简称 “ 相 ” 。 【 太师 】 指三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 “ 三公 ”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 “ 东宫三师 ” ,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其三,古代指乐官之长。殷、西周、春秋皆置。 【 太傅 】 参见 “ 太师 ” 条。古代 “ 三公 ” 之一。 【 少保 】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 “ 三少 ” 或 “ 三孤 ”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指太子少保,为辅导太子的官。 【 尚书 】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 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 侍郎为正副长官。 【 学士 】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 “ 内相 ” 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权都不同。 【 上卿 】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 “ 上卿 ” 。 【 大将军 】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 参知政事 】 简称 “ 参政 ”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 “ 宰执 ” 。 【 军机大臣 】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 “ 枢臣 ” 。 【 军机章京 】 参见 “ 军机大臣 ” 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 “ 小军机 ” 。 【 御史 】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 枢密使 】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 枢密 ” 。 【 左徒 】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 【 太尉 】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 大夫 】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 士大夫 】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 太史 】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 长史 】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 侍郎 】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 ( 中书、门下、尚书 ) 各部长官 ( 尚书 ) 的副职 ( 详见 “ 三省六部 ” 条 ) 。 【 侍中 】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郎中 】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 司马 】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 节度使 】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 “ 藩镇 ” 。 【 经略使 】 也简称 “ 经略 ”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 刺史 】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 太守 】 参见 “ 刺史 ” 条。又称 “ 郡守 ”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 都督 】 参见 “ 经略使 ” 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 “ 都督 ”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 巡抚 】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 “ 抚院 ”“ 抚台 ”“ 抚军 ” 。 【 从事 】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 “ 从事员 ” 。 【 知府 】 即 “ 太守 ” ,又称 “ 知州 ” 。 【 县令 】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 “ 知县 ” 。 【 三省六部 】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 、户部 (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礼部 (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 、兵部 (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 、工部 (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官职的任免升降 】 “ 三省六部 ” 制出现 以后,官员的升降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或名位。 ②除。拜官授职。 ③擢。提升官职。 ④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 “ 迁 ”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⑥黜。 “ 黜 ” 与 “ 罢、免、夺 ” 都是免去官职。 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 职退休。 三、古代礼仪 【 牺牲 】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 色纯为 “ 牺 ” , 体全为 “ 牲 ” 。 《 左传 · 曹刿论战 》 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三牲 】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 太牢、少牢 】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 牛 、 羊 、 豕三牲全备为 “ 太牢 ”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 家祭 】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 朝仪 】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 “ 朝仪 ” 。 【 朝聘 】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 小聘 ” ;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 “ 大聘 ” ;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 朝 ” 。 【 顿首 】 古时一种拜礼 , 为 “ 九拜 ” 之一 , 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 稽首 】 古代的拜礼,为 “ 九拜 ” 之 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 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 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 冠礼 】 古代男子成年时 ( 二十岁 ) 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 “ 字 ”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 “ 弱冠 ” 。 【 婚冠礼 】 古代嘉礼之一。 《 周礼 》 : “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 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 斋戒 】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 “ 斋戒 ” 。 “ 斋 ” 又称 “ 致斋 ” ,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 “ 五思 ”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 )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戒 ” 又称 “ 散斋 ” ,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以防 “ 失正 ”“ 散思 ” 。 【 虚左 】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 “ 虚左 ” 。今人有 “ 虚左以待 ” 一语。 【 再拜 】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 “ 再拜 ” ,以表示敬意。 【 讳称 】 古人对 “ 死 ” 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①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③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 仙逝 ” 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④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四、天文历法 【 干支 】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 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 “ 干支纪法 ” 。 【 纪年法 】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③干支纪年法。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 “ 甲午战争 ”“ 戊戌变法 ”“ 庚子赔款 ”“ 辛丑条约 ”“ 辛亥革命 ”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 纪月法 】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①序数纪月法。如 《 采草药 》 : “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②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 “ 建 ” 字。如杜甫 《 草堂即事 》 诗: “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 ③时节纪月法。如 《 古诗十九首 》 : “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 孟冬 ” 指农历十月;陶渊明 《 拟古诗九首 》 “ 仲春遘时雨 ” , “ 仲春 ” 指农历二月。 【 纪日法 】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①序数纪日法。如 《 梅花岭记 》 : “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 ②干支纪日法。 《 石钟山记 》 :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即农历六月九日。③月相纪日法。指用 “ 朔、望、既望、晦 ”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 ( 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④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 《 登泰山记 》 :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 纪时法 】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 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 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 食时、隅 (y ú ) 中、日中、日昳 (di é ) 、 晡 (bū) 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是对应关系。 【 五更 】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 四时 】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 社日 】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做做下面的题目,看看记准了吗? 1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 、 乡试 、 会试 、 殿试 。 B .进士及第,指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 . “ 会试 ”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D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解析: “ 会试 ” 考中的第一名叫 “ 会元 ” ; “ 状元、榜眼、探花 ” 是 “ 殿试 ” 的前三名。 答案: C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 “ 庠序 ” 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 .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D .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 ( 乡试 ) 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 解析: 参加乡试后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至明清时期, “ 孝廉 ” 才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答案: D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 科举 ” 从隋朝开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还设有特制,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B . “ 茂材 ” ,又作 “ 茂才 ” ,西汉时原作 “ 秀才 ” ,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 “ 茂才 ” 。 C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D .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解析: “ 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 ” 错。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成为定制。且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为 “ 状元 ” 。 答案: D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 . “ 迁 ”“ 擢 ”“ 除 ” 指古代官员职位升降。 “ 迁 ”“ 除 ” 指贬官, “ 擢 ” 指升官。 C .古代 “ 学士 ” 为官职名称,如 “ 内阁大学士 ”“ 首辅大学士 ”“ 端明殿学士 ” 等。 D .弹劾是指对享有特别权利的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违法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解析: “ 迁 ”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答案: B 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B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C .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 “ 三公 ”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D .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解析: 丞相管朝政,御史大夫管监察。 答案: C 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刑部,掌管国家的建造、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B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 3 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C .节度使,因在重要地区总监统兵,故称之为都督,但在一些北方地区,则被称为总管、总督。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解析: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 “ 工部 ” 管国家的建造。 答案: A 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 .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 .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 .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解析: “ 丁忧 ” 指遭逢父母丧事。 “ 丁母忧 ” 指遭逢母亲丧事。 答案: C 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 “ 九拜 ” 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B .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敬畏和自律。 C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 “ 万福 ” 。 D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解析: “ 斋戒 ”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答案: B 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西;织女星,在银河东,与牵牛星相对。 B . “ 休沐 ” ,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 C .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D .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 “ 指极星 ” 。 解析: “ 牵牛星 ” 在银河东, “ 织女星 ” 在银河西。 答案: A 10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至顺是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 “ 改元 ” 。 B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各区域大小并不相同。 C .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 “ 甲戌 ” 的前一年是 “ 癸亥 ” 年。 D . “ 江左 ” 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解析: “ 甲戌 ” 的前一年是 “ 癸酉 ” 。 答案: C 一、整体读文: 理清人物生平事迹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传主 :董遵诲 生平 : ( 周时 ) 随州牙校 —— 补 —— 迁 —— ( 宋太祖时 ) 授 —— 拜 —— ( 宋太宗时 ) 兼领 —— 年五十六卒。 主要事迹 :① ;③ 。 东西班押班 骁武指挥使 通远军使 罗州刺史 灵州 路巡检 随高怀德出奇兵击晋;②唐仓之战先登陷阵, 擒蜀招讨使 先抚慰后击走西夏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显德初 / 世宗北征 / 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 / 师次高平 / 与晋人遇 / 将接战 / 晋兵未成列 / 怀德命遵诲先出 / 奇兵击之 / 晋人溃 / 大军继进遂败之 / B .周显德初 / 世宗北征 / 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 / 次高平 / 与晋人遇 / 将接战 / 晋兵未成列 / 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 / 晋人溃 / 大军继进遂败之 / C .周显德初 / 世宗北征 / 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 / 次高平 / 与晋人遇 / 将接战 / 晋兵未成列 / 怀德命遵诲先出 / 奇兵击之 / 晋人溃 / 大军继进遂败之 / D .周显德初 / 世宗北征 / 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 / 师次高平 / 与晋人遇 / 将接战 / 晋兵未成列 / 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 / 晋人溃 / 大军继进遂败之 / 解析: “ 师 ” 是 “ 次 ” 的主语,应该放在后一句,排除 B 、 C 两项。 “ 奇兵 ” 是 “ 出 ” 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答案: D 2 . ( 文化常识题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契丹,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曾经给中原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 .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 C .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 乾德六年 ” 指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六年。 D .中使,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皇帝派出使者护送董遵诲的棺柩入葬。 解析: C 项中,根据文中 “ 太祖即位,改元建隆 ” 可知, “ 建隆 ” 是宋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判断 “ 乾德六年 ” 指 “ 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六年 ” 错,是指使用 “ 乾德 ” 年号的第六年。 答案: C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董遵诲受人举荐,战功卓著。世宗北征时,他在大将高怀德的推荐下随行,出奇制胜,击败晋军;在大将韩通的推荐下跟随讨伐秦州、凤州,抓获王鸾。 B .董遵诲幸遇明君,不计前嫌。他曾怠慢太祖,太祖即位后原谅了他;有人告他违法,太祖也不追究;他去世后,太祖沉痛悼念许久,并加等赠送助丧财物。 C .董遵诲安抚各族,平定夷人。他做通远军使时,宴饮犒劳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威德;夷人部落侵扰边境,他俘虏和杀死了很多人,缴获了几万羊马。 D .董遵诲武艺超群,善于安抚。他武艺超绝于人,能拉硬弓射箭中的;他在处置归还抢劫物品且跪拜请罪的夏人时,没有治罪,自此疆界也就安定下来。 解析: B 项 “ 他去世后,太祖沉痛悼念许久 ” 错,从文中看 “ 历太祖、太宗朝 ” ,故应为 “ 太宗 ” 。 答案: B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是: “ 旧恶 ” ,以前的过失; “ 岂 …… 耶 ” ,难道 …… 吗? “ 录用 ” ,任用。 “ 委遇 ” ,委任和礼遇; “ 替 ” ,废弃; “ 便宜 ” ,自行。注意语句通顺,语意完整。 答案: (1) 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会惦记你以前的过失吗?你可以不要再担忧,我将任用你。 (2)( 董遵诲 ) 经历太祖、太宗两朝,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废弃,被允许自行处理军事。 三、原创预测: 编者原创 , 多练一点 。 5 . ( 文化常识题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擢拜, “ 擢 ” ,提升官职; “ 拜 ” ,用一定的礼节仪式授予某种官职。两者都表示官职的提升。 B .微时,年幼力气不强壮的时期。文中 “ 太祖微时 ” ,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年少的时期。 C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也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D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之意,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解析: 微时指卑贱而未显达的时候。不表示 “ 年幼 ” 。 答案: B 参考译文: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亲董宗本,擅长骑马射箭,隶属契丹帅赵延寿部下,曾经因为事情劝说赵延寿,不被采纳。等到赵延寿被抓以后,全家南迁。汉祖得到他,提升他为随州刺史,安排董遵诲为随州牙校。周显德初年,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上表推荐董遵诲随行。军队驻扎高平,与晋军遭遇,将要接战,晋兵还没有形成队列,高怀德命令遵诲先出奇兵突击他们,晋军溃败,大军跟进,打败了他们。第二年,讨伐秦州、凤州,大将韩通又上表推荐董遵诲跟随自己。 与敌人在唐仓交战, ( 董遵诲 ) 首先冲锋陷阵,抓获蜀地招讨使王鸾进献,攻克秦州、凤州二州。军队回来,记录他前后的功劳,补为东西班押班,又升为骁武指挥使。太祖没有显达的时候, ( 曾 ) 到汉东客游,依靠董宗本,而董遵诲曾经凭借父亲的势力欺负太祖,太祖常回避他。等到太祖即位,定年号为建隆。一天, ( 太祖 ) 在偏殿召见 ( 董遵诲 ) ,董遵诲伏地称死罪, ( 太祖 ) 命令左右把他扶起,于是告诉他说: “ 你还记得从前紫云和化龙的梦吗? ” 董遵诲两次下拜高呼万岁。不久董遵诲部下有一士兵击登闻鼓,控告他违法的十多件事,太祖不加追究。董遵诲更加惶恐待罪,太祖召见并告诉 他说: “ 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会惦记你以前的过失吗?你可以不要再担忧,我将任用你。 ” 董遵诲两次跪拜感动得流泪。乾德六年,因为西夏靠近边境,授 ( 董遵诲 ) 为通远军使。董遵诲到任后,召集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威严与恩德,杀羊斟酒,宴饮犒劳很周到,大家都心悦诚服。几个月后, ( 夷人部落 ) 又来侵扰边境,董遵诲率领士兵深入 ( 夷人境内 ) ,击退了他们,俘虏和杀死很多 ( 夷人 ) ,缴获几万羊马,夷人部落得以平定。太祖嘉奖他的功劳,就任命他为罗州刺史,军使职位不变。太宗即位,遵诲兼任灵州路巡检。董遵诲没有读过书,但豁达而没有城府,多有谋略,能 拉硬弓射箭中的,武艺都超绝于人。曾经有人抢劫灵武进奉使的鞍马兵器,董遵诲安排部下要讨伐他们。夏人害怕,全部归还所劫走的东西,拜伏请罪,董遵诲随即安抚叫他们离去。从此各自严守疆界,秋毫不敢侵犯。 ( 董遵诲 ) 经历太祖、太宗两朝,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废弃,被允许自行处理军事。太平兴国六年,去世,年五十六岁。皇帝痛悼许久,派遣宦官护葬,赠给助丧财物增加一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