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 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答案】1. A 2. D ‎ ‎3. 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④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⑤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⑥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是“竭尽全力应对”,选项“有效解决”之说错误;从反应结果看分为“恰当的,适应性的”和“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说法错误,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一部分信息真假难以辨别,如果是虚假信息,就可能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要求作为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相关信息有:“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据此从发布信息、保障民生、救治患者、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实施心理干预、建立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等角度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回顾课本中《雷雨》节选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4. 三十年后,周朴园仍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很有感情。‎ B. 是做给活人看的,目的是要借此强化他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C. 是真诚的,因为从前的侍萍美貌贤淑,而现实的家庭生活不如意,加上他做了亏心事,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 D. 极为复杂。既有对从前美貌贤淑的侍萍的怀念,也有忏悔的表示,也是为了美化自己。‎ ‎5. 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 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 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 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种怀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因为他对鲁侍萍很有感情”表述不当,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所以不能说他对现在的鲁侍萍还依然有感情。‎ B项,分析不全面。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此时想起“温柔”而又“贤惠”的侍萍,这是真实的,也是符合人性的。‎ C项,“是真诚的”“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表述不当。周朴园此时的心理很复杂,他的这种怀念的实质是一种自私和贪婪,是和自己的利益相关联的。 ‎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表明在侍萍看来,她和周朴园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亲戚?”是问句,用反问语气强调根本不是亲戚关系;“哦,——那用不着了”说明人还活着,不用修坟墓;“这个人现在还活着”,说明当时她没有死,被别人救了。‎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地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 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 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 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 ‎ 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 “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 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8. 下列对文中所引诗句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 B. 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赶上一塘荷的盛宴的欣喜之情。‎ C. 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表达作者置身荷丛的惬意,情景交融。‎ D. 文章多处引用诗句,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章语言美感。‎ ‎9. 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6. B 7. C 8. B ‎ ‎9. 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错误。结合“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分析,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 C项,“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无中生有,没有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 项,“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原文只是说“因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并不能得出选项结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美”错。“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的 特点,此处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及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诗句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各色”错,文中只有两色“两般颜色”。结合“‘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分析,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粉色、白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到文章结尾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深层意思。“正如,众生有别”,“如”意思是“像”,“众生有别”意思是“一切生物都有不同”,显而易见,这里是说上文所写对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而上文写了棣花的荷和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考生结合上文分析出这二者的特点即可。如棣花的荷,“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由此可知,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如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倒数第三段说“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由此可知,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已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知识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向”通“响”;‎ B项,“共”通“供”;‎ D项,“辨”通“辩”。‎ 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 越国以鄙远 D. 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 B项,“刑”,名词作动词,对……用刑罚。‎ C项,“鄙”,名词意动,以……为边境。‎ D项,“武”,名词作动词,符合武德。‎ 故选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 B.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C.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 ①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A项,开始;才。‎ B项,喜爱;爱护。‎ C项,统一;数词 D项,都为“这样”。‎ 故选D。‎ ‎13.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此乃天子气也。 ②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③ 还军霸上。 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⑥ 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 因击沛公于坐。 ⑧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 大王来何操? ⑩ 吾属今为之虏矣!‎ 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 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 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为: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②介宾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此心之所以于王者合,何也。‎ 译为: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省略句。正常语序是:还军(于)霸上。‎ 译为:军队退回到霸上。‎ ‎④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于)项王。‎ 译为: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⑤介宾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此得复见将军。‎ 译为: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尝技经肯綮。‎ 译为: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 ‎⑦介宾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因于坐击沛公。‎ 译为: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⑧判断句。“为”判断词,是。‎ 译为:我派人观察他的气势,都说是龙虎形。‎ ‎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⑩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为: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汮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为南梁太守,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则立破之矣 D.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斥候,是指古代侦查敌情的士兵。在很远的地方设立斥候,说明冯道根警惕性高。‎ B. 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古代官员兼任职位后,并不实际到任理事。‎ C. 陛下,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原意为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之下的侍者。‎ D. 普通,年号。从汉武帝到元代,朝廷遇到大事,常会更改年号,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他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就凭孝行闻名乡里。‎ B. 冯道根性情忠厚,不去争功。他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部下有人埋怨,他晓之以理,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C. 冯道根理政有方,生活俭朴。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在朝廷时,居住的房宅像贫贱的布衣之士的房子一样。‎ D. 冯道根积极备战,有勇有谋。他到阜陵不久,魏军就来进攻,他命令大开城门,派少量精兵迎战;敌人初战失利,见他气定神闲,于是退走。‎ ‎1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14. D 15. B 16. B ‎ ‎17. (1)冯道根每到险要处,就停马指路给他们看,队伍靠了他的指引才得以保全下来。‎ ‎(2)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汮水迅猛湍急,前进很难,后退容易;如果魏军守住隘口,那么,你们将首尾难顾,形势危急。不如在酂城将船舰全部丢弃,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 ‎(2)抓完整的句子结构:“隘”是“守”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C。‎ ‎(3)抓特殊句式结构:“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为状语后置句, “于酂城”是该句被后置的状语,所以与前文不能断开,故排除B。‎ ‎(4)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立”是“破”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B。‎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并不实际到任理事”错。文中冯道根兼任阜陵城戍时,亲自部署指挥,打败敌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错误,由原文“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可知,他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愿言说自己的功劳。‎ 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 (1) “及”:到;“指示”:指给……看;“赖”:依靠;“全”:保全。‎ ‎ (2) “细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枝末节;“小让”:小的礼让;“俎”:砧板;“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辞”:告辞。‎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帮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自己不敢先吃,一定要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岁,就因孝顺而闻名多里。郡守召他当主簿,推辞没有接受。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军队进入汮口,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 汮水迅猛湍急,前进很难,后退容易;如果魏军守住隘口,那么,你们将首尾难顾,形势危急。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军人连夜逃跑,却大多不认识山路,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不就担任汮口戍副。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这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附了高祖。‎ 天监二年,担任南梁太守,兼任阜陵城戍。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冯道根说:小心防御。勇敢作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大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八年,迁任贞毅将军,兼任汝阴郡大守。‎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木讷少言,每次征战之后,道根总是不说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 沈约说:“这是陛下的大树将军哪!”在州郡,冯道根温和地管理,清静太平,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而性格不奢华,他居住的房屋墙壁不加营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廉淡泊,高祖也非常看重他。道根年轻位低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地位升高后,才粗通文墨,自称缺少文采,经常羡慕同勃因才能而受到重视。‎ 冯道根担任豫州刺史时间不长,得病,上表请求回京。皇帝召他担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等到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视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终年58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 葬花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8.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未若锦囊收艳骨:比不上 B. 尔今死去侬收葬:你,我 C. 未卜侬身何日丧:不知道 D. 一朝春尽红颜老:有一天早上 ‎19.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黛玉《葬花吟》中的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异曲同工。‎ B.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句子,与黛花《葬花吟》中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意境相同。‎ C. 《葬花吟》多角度表现了黛玉悲伤的心情,“阶前闷杀葬花人”是直抒胸臆,“洒上空枝见血痕”是寓情于景。‎ D. 《葬花吟》全诗把“闺中女儿”与花,作了全方位的类比,花的意象没有离开须臾。赋、比、兴的立体运用,是本诗创作上的最大特点。‎ ‎20. 下列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四句诗描写了“谢了春红”的暮春景色。此处旨在借物起“兴”,引出“闺中女儿”,该传统来自于《诗经》。‎ B. “花谢花飞花满天”,运用了赋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排了百花凋零场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C.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意思即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营造了凄美迷茫的意境。‎ D. “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将自己比拟成落花,一方面是因为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另一方面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答案】18. D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一朝”,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应该译为一旦,有一天。‎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意境相同”错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以及诗人难能可贵的价值观。“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意境相反:和谐静谧——萧瑟凄凉。‎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D项,“黛玉将自己比拟成落花”错误。“比拟”错,应为“比喻”。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故选D。‎ ‎(四)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4). 为国以礼 (5). 其言不让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 苟以天下之大 (9).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 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源”“德”“鉴”“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潇潇秋雨中,我去 枯荷听雨的感觉。偌大的一片荷塘中,荷叶是枯的,莲蓬是枯的,湖水也显得干枯,雨滴落在荷叶上,同样发出干枯的声音。然而细看那一枝一枝枯干的蓬梗,却依然支撑着枯干的莲蓬,在瑟瑟寒风中挺立着笔直的腰身。由此我想到,当年吴昌硕画牡丹时,常常在盛开的牡丹花旁,配有一两根枯枝,枯枝与盛开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枝春满,花容月貌;而( ① )。这样的画风、画面,凸显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临近中午时,风停雨霁,阳光从淡淡的云层中 下来,夹带着些微暖意。此时池塘中的一株株枯荷也 ‎ 上了一层霞光碧彩,如同一尊尊雕塑,气宇轩昂,神采奕奕。远处的浓阴中传来鸟的欢唱,唱得那么从容,是抒情诗,抑或是甜甜的情语。对于茫茫大漠之上“西风胡杨”的特质,我是略知一二的,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够得上是生物界的奇观了。由“西风胡杨”推及“枯荷听雨”,众多的先贤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常会生发出睿智,并流淌出惟妙惟肖的心曲,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论述,“草木有本心”的抒写,等等。就生命存活的时间而言,( ② ),但是秋冬之际,红藕香残,繁华落尽之时,一株株枯荷坚韧无畏挺立的身姿,那 的壮美,也一如胡杨的品质,足以让人敬畏震撼了。‎ ‎22.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品味 倾泄 蒙 洋洋大观 B. 品味 倾泻 披 蔚为大观 C. 品评 倾泻 蒙 蔚为大观 D. 品评 倾泄 披 洋洋大观 ‎23.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2. B 23. ①枯枝刚劲、倔强巍然;②荷与胡杨虽然不可比肩。‎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品味:尝试滋味,品尝;仔细体会,玩味。品评:评论高下。语境指体味枯荷听雨的感觉,所以选用“品味”。‎ 倾泄:倾倒泄露。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结合“阳光从淡淡的云层中”分析,选用“倾泻”。‎ 蒙:遮盖起来。披:覆盖在肩背上,穿戴。语境指枯荷被阳光照射像雕像有光彩,应用“披”。‎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语境强调壮美的盛大,应选“蔚为大观”。‎ 故选B。‎ ‎【23题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由此我想到,当年吴昌硕画牡丹时,常常在盛开的牡丹花旁,配有一两根枯枝,枯枝与盛开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枝春满,花容月貌”“然而细看那一枝一枝枯干的蓬梗,却依然支撑着枯干的莲蓬,在瑟瑟寒风中挺立着笔直的腰身”分析,此处主要讲枯枝刚劲、倔强巍然。‎ 第二处,结合“就生命存活的时间而言”“但是秋冬之际,红藕香残,繁华落尽之时,一株株枯荷坚韧无畏挺立的身姿……也一如胡杨的品质,足以让人敬畏震撼了”分析,主要讲荷与胡杨的存活时间不可比肩。‎ ‎24.下面是一封推荐信的片段,其中语言有表达不得体部分,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现有我校高三(10)班**同学,打算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他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很好,担任学较“×××”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春雨杯”作文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市文学刊物上。特此推荐。‎ ‎(1) 改为 ; (2) 改为 ;(3) 改为 ; (4) 改为 。‎ ‎【答案】(1)现——兹 ;(2)打算——拟 ;(3)你校——贵校 ;(4)他——该生;(5)很好——很优秀。(答出四处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本语段为“推荐信”片段,“兹有”一词多使用于正式书函的正文开头,一般用于证明某事件或材料。‎ ‎“打算”,是口语,应用公文用语或书面语,改为“拟”。‎ ‎“你校”语气生硬,应改为“贵校”(对别的学校的尊称)。‎ ‎“他”,是口语,应用公文用语或书面语,改为“该生”。‎ ‎“很好”,是口语,应用公文用语或书面语,改为“很优秀”。‎ 五、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了,这就沧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藴含的恳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同行 ‎  亲爱的同学们:‎ ‎  你们好!‎ ‎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扬优秀传统文化,担民族复兴大责。为此,我代表中华中学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大家倡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  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 ‎  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陶瓷微雕技术近乎失传。而王艺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陈出新的精神,王艺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这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 ‎  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当下的中学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承继本质,涵养精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在此,我代表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同学们再次倡议:担民族复兴大责,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共行。‎ ‎   中华中学学生会 ‎   ‎‎2019年12月24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当代中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试题的写作情境、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写作体式都非常明确,审题难度不大,更注重对考生价值观的考查。‎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这一主题展开,倡议中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当代价值,解决世界问题,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 ‎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  2. 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4. 继承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 素材积累:‎ ‎1、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2、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3、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我想,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层次分析:‎ 本文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这个主题,紧密联系材料,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采用分论点模式,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到“传播”,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文章引用准确,有理有据,显示了考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文辞优美,富有文采,显示出考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