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鉴赏表达特色(二)-散文8教案
教学案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 鉴赏表达特色(二) ——审题与答题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第 周 教学目标 掌握表达特色答题技巧,重点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一)审题 这一考点的考题审题关键在于审清鉴赏角度和要求。 1.审清是“多角度”还是“单角度” 所谓“多角度”,就是题干没有给出明确的鉴赏角度,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鉴赏。题干用语多是“写作特色”“艺术手法”“表达特色”等。 例如: (1)(2009·江苏卷,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①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方式角度) 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表现手法角度一) 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表现手法角度二) 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表现手法角度三) (2)(2008·天津卷,20)赏析本文(《敦煌》)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答案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修辞角度),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以动写静,描写角度),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对自由的渴望。 多角度可以有优先角度,优先角度是表现手法,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表达方式。对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有明确的要求;不作要求的,一般不予以考虑。 所谓“单角度”,就是题干中有明确的鉴赏切入角度。有明确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描写”等词语。 例如: ①(2010·天津卷,18)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鉴赏角度很明确:修辞手法。不能从其他角度切入。 ②(2010·全国卷Ⅰ,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鉴赏角度明确:人称使用,主要考虑第一、二、三人称。 如果题干上出现了“从表现手法”角度,则要先“狭”后“广”。因为“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专指“托物言志”“对比”等,广义的与“表现特色”“写作特色”一样。 2.审清是整体还是局部 就是看要你鉴赏的是“全文”还是“局部”(某句某段)。整体鉴赏优先看“表现手法”,局部鉴赏优先看“修辞手法”。当然,“优先”不是说不要考虑其他切入角度,而是说“首先”“主要”。 3.审清是“主要”还是“多种” 题干中如出现“主要”“突出”等词语,表明答一个“手法”,只能选择最主要最突出的一点作答;题干中如出现了“哪些”“多种”“多角度”等词,表明可以答多个“手法”,不能只答“一个”。 4.审清是“明”还是“暗” 分析表现手法题大多数采用的是“明考”,即在题干中直接告诉你。像这样的题干用语,如“赏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怎么写的”,这叫“暗考”,答题时要答出表现手法来。 (二)答题 答题模式:三步答题 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结合内容具体解释。如“对比”,要说出“把……与……对比”。 第三步:简述好处。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如比喻、拟人,自身作用是生动形象。答时可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从大处着眼,显然是托物言志,古今对比。还可以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角度考虑。答题时不要只说概念术语,要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即说对比要说明谁与谁对比,说托物言志要说明托何物言何志。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农家的节日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敬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析 此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句话是关于关中麦收的描写,写了收割机的颜色、声音,还写了麦秸香,从不同感官写起。“突突突地吼个不停”则运用拟人手法,写收割机不停地工作。 作业 布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 教学 心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