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亳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剧表演通过动态的表演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演绎剧情,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 B. 京剧摄影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是京剧艺术的二度创作,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C. 即使技术精湛的摄影家也需对戏剧本身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真实展现社会生活真善美,体现了很多中华民族民族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层层论述基础上,论证了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需画外功这个观点。‎ B. 文章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京剧摄影。‎ C. 第三段首先强调了京剧表演中形和眼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形和眼对京剧摄影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两段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强调京剧摄影要向京剧表演学习,并不能急于求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剧摄影对象是京剧表演,对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的抓拍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 京剧摄影作品的灵魂、灵动和灵气,完全来自于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 C. 画外功既包括对剧本、剧情、人物等方面的了解,还包括多种摄影手法和技术的运用。‎ D. 京剧表演艺术之美内涵丰富,既是京剧摄影丰富多彩的素材,也是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京剧表演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并不只是“动态的表演”。B项,不是“京剧艺术的二度创作”,而是摄影家自己的二度创作。D项,京剧艺术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展现,而是艺术形式的展现。‎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完全来自于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曲解文意。不是完全来自眼睛,还应该来自“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 胡玲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路。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哆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语气。‎ 对不起,这里不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好运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找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交代单位没招到门卫的原因,为下文中老兵出现、前来应聘做铺垫,也暗含了社会环境。‎ B. 赵经理见到老兵时的神态描写、询问老兵时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从内心里对老兵的轻视和冷漠。‎ C. 三个用红绸布包的红本本被老兵视为毕生珍宝,说明老兵一直以自己曾经的士兵身份和贡献为荣。‎ D. 小说中一个相貌丑陋、做出贡献的老兵,在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始终无人认可,这种遭遇引人深思。‎ ‎5. 小说是怎样塑造老兵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正面描写:老兵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②侧面描写:文章第一段其他人不愿意来应聘侧面烘托老兵的形象;赵经理的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等。③对比(欲扬先抑):文章前面侧重体现老兵相貌的丑陋,而结尾部分又说伤疤像美丽的鲜花,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 ‎6. ①讲述故事:作为目击者,我见证了老兵在城里求职的遭遇以及他的坚持,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表现人物:通过我的感受和言行,表现了对老兵高尚人格的尊重与肯定。③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几次行为,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④升华主题,通过我对老兵的敬重,表现了朴实善良的正能量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小说开头“老兵伤疤的可怕”不能反衬出“他内心的美好”,“老兵内心的美好”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来的。‎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 虽然知道自己可以胜任门卫工作,但由于自己脸上有疤,被人家拒绝毫无怨言”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朴实本分”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朴实本分”“吃苦耐劳”“做人有原则”“富有家庭责任感”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沖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菌,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摘编自2017年7月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 材料二:‎ 注: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材料摘编自2016年央视网《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落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摘编自2016年《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材料四:‎ 一问: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2014年,中国7.4%的经济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与之相伴,近期不断有国际机构和境外媒体预测,2015至201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龙”要被“印度象”赶超了吗?进入减速换挡周期的中国经济,是否发展会落入“第二梯队”,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独秀”?‎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看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就有和印度经济的“龙象之争”说法,如今这一话题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障眼法”。“从增速上看,印度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超过中国,但在经济总量上,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显示,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左右就够了。这样的增速也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空间。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节选自2015年人民网《五问中国发展》)‎ 注: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含墨西哥、韩国、南非等国家。‎ ‎7. 下列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厚的实力基础,如巨大的经济总量、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 “三期叠加”是我国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近十多年经济特点的概括。‎ C. 经济新常态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关系密切,也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D. 经济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多新的特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有很多发展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 B. 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三期叠加”从2004年就开始了。‎ C. “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格局两个方面都有变化,但两者变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 D. 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健康状态,正确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新常态阶段的重要工作。‎ E. 上面四则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不同时期逐一进行了阐释。‎ ‎9. 请根据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阐述你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的理解。‎ ‎【答案】7. B    8. CD   ‎ ‎9. 中国经济不会跌入“第二梯队”。理由:①经济增长持续乏力是当前全球经济现状,不能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现状。②中国“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③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正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④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经济总量上远超印度,不会跌入“第二梯队”。‎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原文的表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而不是近十多年。‎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原文只能看到中国的经济内外都有困难,但没有内容说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是主要原因。B项,上面材料并没有确定“三期叠加”的具体开始时间。E项,文章后面三则材料只是阐释了增长速度换挡器、经济结构调整期两个方面,没有把三个时期都谈到。‎ ‎ ‎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B.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泄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C.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D.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B. 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古代朝廷中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各有其专司。‎ C.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人的车马、衣服等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 D. 景元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拥有多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阮籍生于名门,生性孤傲不羁。他举止有时难以被人理解,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人们说他痴呆子。‎ B. 阮籍嗜酒如命,文才高超。他在酩酊大醉中也能很快清醒,写出让世人叹服的文章,才华也得到族兄的认可。‎ C. 阮籍不拘礼教,自然任情。他得知母亲去世却仍然继续下棋饮酒,对于固守礼教者往往只以白眼表达态度。‎ D. 阮籍志向远大,自视甚高。文帝很赏识他,他本有治国安民的志向,并对刘邦、项羽在历史上建功留名很是不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1)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劝进书),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劝进书),看见阮籍正在醉眠。‎ ‎(2)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属魏之际”省略的主语是“籍”,前面要断开。“天下”“名士”“籍”“文帝”“籍”都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因此选C项。‎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理解有误,应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12. ‎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错,后面母亲去世时他是表现情感的。‎ ‎13.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作,起草(劝进书);诣,到;方,正。第二句中,率意,率性随意;由,顺着;辄,总是;反,通返,回来。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椽,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才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名士,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起初想替武帝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醉了60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主管官员谈到一件儿子杀害母亲的事情,阮籍说:“唉,杀死父亲可以,怎么可以杀死母亲呢?”在座的人都怪他失言。文帝说:“杀死自己的父亲,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怎么却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自己的父亲,是禽兽一类的人。而杀死自己的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劝说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崇。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性命。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如仇人般嫉恨他,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阮籍曾经登临广武山,观看楚汉战场,感慨地说:“当时没有真正的英雄,才让刘邦这小子成了名!”登临武牢山,观望洛阳都城而慨叹,于是又写了《豪杰诗》。景元四年冬,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①‎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B. 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点明了乡愁这个主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C. 颈联首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D. 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E. 这首律诗语言含蓄、深沉,韵味深长,“夜坐”之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15. 本诗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E    15. ①“怀君”“别绪”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转如麻”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这首诗乡愁只是其中一种愁情,并不是主旨,诗歌还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E项,这首诗整体上是平实、自然的。‎ ‎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怀君”“别绪”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转如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沧海》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笔画要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澹”“竦”不能写错;第(2) 句的“复”共9画,不能多写一横。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②在人工智能兴盛的大背景下,某些人为一己私利,大肆唱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时代发展背离,令人大跌眼镜。‎ ‎③在解决叙利亚问题过程中,有的国家谋求私利,有的国家置身事外,有的国家则浑水摸鱼,甚至企图火中取栗。‎ ‎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本偌大的村庄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了,过去春节热闹得不可开交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⑤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⑥新时期,央企重组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慎之又慎,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一定会牵动资本市场的神经。‎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与“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加宾语,常作“对……津津乐道”。②意思是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③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和原文意思不对。④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只做“得”后面的补语。⑤名不见经传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地方不出名、没有名气和名声或者太隐秘、太偏僻的意思。⑥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保护区为了加强对珍稀植物的保护力度,许多视频监控设备将被安装在霍山石斛和银梅集中分布区周边。‎ B. 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射线等波段开展观测,确认引力波信号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 C.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创新。‎ D. 在2017年榜单中,中国进入百强榜单的项目数量比2016年减少了一倍,但入选项目的质量却远髙于往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中途易辙,前一个分句有主语,没有谓语,下一个分句另换主语。可以删除“保护区”。B项,成分残缺,应该在结尾部分加上“的星系”这类的中心语。D项,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 ‎ ‎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小明见到李教授就说:“感谢教授您一直以来对家弟的帮助,他已顺利完成课题。”‎ B. 班长在毕业典礼上激动地说:“同学们今后有事,只要我能帮得上,一定鼎力相助。”‎ C. 张涛同学,我们对你递交的应聘材料十分满意,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与我们洽谈。‎ D. 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高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征服了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A项,面对他人称呼自己家里的长辈或亲戚中的长辈,在称谓前加一“家”字,这里是“弟弟”,不能使用“家”。B项,鼎力相助是敬辞,只能用在别人身上,而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项,接洽商谈。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等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场合不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纳兰性德活在世间的岁月,①___。纳兰性德全身心投入到这种文化隔阂的消除工作之中,成为满族上层向汉文化迅猛冲击过程中涌现出的文苑骁将。②___,但也未摒弃满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他的词作中流露的是满汉交融的文化特质。③___,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纳兰文化。‎ ‎【答案】    (1). 满汉两族文化隔阂还没有消除    (2). 纳兰性德虽热爱汉族文化    (3). 认清这种文化特质 ‎【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第一空前面提及纳兰性德,后面说他投入到“这种文化隔阂的消除工作之中”,“这种化隔阂”应是承前指,因此第一空应填“满汉两族文化隔阂还没有消除”。第二空后说纳兰性德未摒弃满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前面有个转折词“但”,因此推测第二空应表达他对汉文化的热爱。第三空前说他的词作中有满汉交融的文化特质,后面说“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纳兰文化”,推测第三空表达的是这种文化物质和传承传播纳兰文化之间的关系,所以填“认清这种文化特质”。‎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一定要推广使用新能源,因为只要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的时代。而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①不是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时代。‎ ‎② ‎ ‎③ ‎ ‎【答案】②不是迈进新时代就必然能开发出各种新能源。③不是有了新能源就必然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和逻辑推断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审读句①,分析其病句类型。“因为只要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的时代”,因果关系推理不当,属于强加因果,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这种必然联系。以此类推,“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也存在这种错误的推断关系。“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和 “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也不存在这种必然逻辑关系。因为不是迈进新时代就必然能开发出各种新能源。也不是有了新能源就必然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孔子)‎ ‎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岑参)‎ ‎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守节操,拒绝诱惑 诱惑就像是一份灿烂的遗产,人人都眼红,都想要千方百计的占有它,诱惑就像是一个包着弹衣的糖果,随时都可能爆炸。我们能就这样接受诱惑吗?能因为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而走出小屋吗?不,我们应该拒绝诱惑,坚持自我。‎ 拒绝诱惑,坐怀不乱。‎ 鲁国人柳下惠,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柳下惠面对诱惑,他没有打破自己的原则,也没有走出小屋,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做人最起码的原则。‎ 拒绝诱惑,十九年不动摇。‎ 当年苏武出使匈奴,副手谋杀番王,阴谋泄漏,苏武并不知道,无辜遭连坐,流放北边。然而他面对匈奴三番五次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果断拒绝。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朝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等到十九年后终于回到汉朝,头发胡须都白了。很显然,苏武所作的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必然是经过了反复思考,在穷生明志与高官厚禄之间,苏武选择了拒绝诱惑,坚持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的完成他的职责。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毅然的拒绝诱惑。像苏武这样的英雄就算是逝去了,但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拒绝诱惑,宁饿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大萧条,物价飞涨,就连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几口仅仅一天以稀粥度日。当局有发面粉配给证,凭证可买当时美国援助评价面粉。由于美国人攻击中国人不知好歹,恩将仇报。于是当时的一些学者签了一份拒绝购买美国面粉的声明书,朱自清虽然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的劳累,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此时的他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毅然的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购买美国救济粮。朱自清面对了那些抨击中国人的粮食,可以说是宁死不屈的。在他死之前还不忘叮嘱妻子要拒绝美国救济粮。他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敬佩。正是有了像朱自清这样的学者才能使国家名族的精神得以延续。‎ 有人说拒绝诱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处事总会遇到些能够诱惑你的事,或大或小。但是我们并不能失去做人做起码的原则,金钱等丰厚的物质条件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诱惑,但是我们不能说拒绝任何物质条件。我们所要拒绝的诱惑是指有损害国家民族和尊严的一些物质条件或是精神条件。不要想的太复杂,其实我们只要坚持自我,坚定立场,相信我们会拒绝那些所谓的诱惑。‎ 在纷繁的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着我们所想不到的陷阱和失败。但是面对他们,我们要勇敢的拒绝诱惑,坚持自我。‎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要先审读材料,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材料提供了六句名人名言,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意思是,面对个人利益时不损伤自己的主义,面对个人的牺牲时不改变自己的信仰。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从学习好的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困难,学习坏的就像山崩一样容易。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为王事出力,怎敢怨恨路途遥远呢,只有私自在睡梦中归故乡。意思是,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强调一个人要自立自重,就不能盲人别人,一味跟着别人,要学习别人的智慧。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在极其艰难的生长环境下仍傲然盛开,俏指骄傲的开放。突出梅花的坚韧和顽强精神。以上六句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①坚守节操,拒绝诱惑。②守善难、从恶易,坚守、坚持。③正确处理家国之间复杂关系,报国为先。④自信自立。⑤担当,爱国爱家。⑥不畏严寒、艰险,顽强地傲立于天地间。选择其中的两三句可以作如下立意:①②可以谈坚守信念,远恶守善。③⑤可以谈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组合,只要合理即可。‎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