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写作课件(全国)(47张)
专题 一 审准题意 第 十 章 写作 —— 厚积薄发,善于表达 [ 专题引语 ] 现在的作文审题越来越容易,但是,审题容易不代表不要审题。相反,随着任务驱动和隐性审题的增加,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审准题意,更要切准题意。 Ⅰ 精审真题,体悟审题真义 1.(2015·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 “ 言为心声 ”“ 文如其人 ”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 “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 注意 ①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 不得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请分别提取出两段文字中的关键词,再从两段文字中提取出共同的关键词。 答案 答案 第一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一致。 第二段中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作者人品、背离。 共同的关键词:作品的格调趣味 ( 文品 ) 、作者人品 ( 人品 ) 。 ② 如何理解 “ 作品 ”“ 格调 ”“ 趣味 ”“ 人品 ” 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答案 a. 作品,重在理解其范围。可以指文学作品,还可以指艺术作品 ( 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喜剧和影视作品 ) ,甚至扩大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 b. 格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c. 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这里应为审美趣味。 d. 人品,意谓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一般性要求: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一是 “ 对此 ” 发表看法,这个 “ 此 ” 应指上面两段文字,两种观点,也就是说不可只选其中一个材料谈,忽视另一个材料,不能只讨论材料的一方面,两方面的材料,不要偏废,在比较中突出观点、看法。二是暗示了写作文体 —— 论述文。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2.(2016·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 VR( 虚拟现实 ) 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 “ 现场目击者 ”…… 当虚拟世界中的 “ 虚拟 ” 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 现实 ” 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 注意 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 标题自拟。 ③ 不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材料中最关键的一段话是哪一段?请从中提取出关键词。 ( 可以圈出 ) 其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答案 第三段话 ( 当虚拟世界中的 “ 虚拟 ” 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 “ 现实 ” 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 关键词:虚拟现实、拥抱、远离、保持距离。 核心关键词:虚拟现实。 ② 如何理解核心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答案 虚拟,虽说有虚构之意,但在本材料中,它是从 “ 虚拟现实 ” 沿用过来的,是指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与 “ 虚拟现实 ” 几乎同义。它与虚构、虚幻有一定的差异,也不可直接理解为 “ 虚实关系 ” 中的 “ 虚 ” 。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一般性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一是对材料提出的 “ 问题 ” 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要在材料针对 “ 问题 ” 提出的三种态度中作出选择;二是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3.(2017·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 “ 有字之书 ” ,一本是 “ 无字之书 ” ,一本是 “ 心灵之书 ” 。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步骤: (1) 细读材料 ① 作家的话语中包含了哪几个关键词?其中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答案 关键词: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核心关键词:心灵之书。 ② 如何理解 “ 有字之书 ”“ 无字之书 ”“ 心灵之书 ” 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a. 有字之书指书籍,包括电子书等。阅读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填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 b. 无字之书指社会生活,读社会这本书,体验思考人生,从 “ 活书 ” 中直接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 上面两本书古已有之,与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的意思相似,已成为人生的经验常识。 c. 心灵之书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心灵,曾子 “ 吾日三省吾身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它与前面两本书构成外与内、实与虚的并列关系。 答案 (2) 细读要求 ① 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 可以圈出 )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重点性要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一般性要求:题目自拟。 重点性要求的关键在于 “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 ‘ 评说 ’” 。 a. 应全面理解作家的看法。作家的看法包括 “ 有字之书 ”“ 无字之书 ”“ 心灵之书 ” ,不可只讨论一本书,应该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一本书的讨论。 b. “ 评说 ” 一词不只是暗示要写论述文,更在于你可以顺应作家的看法,也可以评议、否定作家的看法。 答案 ② 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 可以圈出 ) 答案 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Ⅱ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审题是写考场作文的第一步,关乎写作的成败,极其重要,不可不慎。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工作:审读材料和审准要求。 一、审读材料 审读材料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二是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1. 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 (1) 拎关键,括中心 一般而言,新材料作文给的材料很简练,但再简练的材料也有它的关键与重点所在,只要拎出这些关键,就可以说是审准了题意。材料中的关键既指关键句,更指关键词。审题,不仅要找出关键句,更要提取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例如: 【 例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 “ 丰满 ” 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 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分析 此题的关键句是 “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重点在于对 “ 缝隙 ” 一词的理解。 “ 留一条缝隙 ” ,关键在于一个 “ 留 ” 字。为什么要 “ 留一条缝隙 ” ?如何才能 “ 留一条缝隙 ” ?应该在哪些方面 “ 留一条缝隙 ” ?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提到,装修如若要求 “ 丰满 ” ,反而会失败;留一条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 例 2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不要写成诗歌 ) 。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分析 “ 微光 ” 是整篇材料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为何我们曾经将 “ 微光 ” 舍弃,而天才却将 “ 微光 ” 积聚为惊人的才华?这便是 “ 凡人 ” 与 “ 天才 ” 的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我们为什么会将 “ 它 ” 舍弃呢?就是因为 “ 它 ” 的两点特征:一是微小的,二是因为它是 “ 自己 ” 的。 文章可立意为 “ 拾起心灵闪过的微光 ” , “ 微光 ” 可象征我们需要拾起的曾经遗忘或忽视的事物,可由人及物,衍生至社会、文化等等 。 对于那些无关键词句的材料,尤其是那些叙事性材料,概括中心是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概括中心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中心 ( 人物+事件+结果 ) ;第二步,提炼道理 ( 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 ;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例如 : 材料 2007 年 8 月 24 日, 6 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 3 000 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 月 21 日, 35 岁的兹韦列夫和 28 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 25 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 3 人遇难, 1 人失踪 。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 ( 白天温度 30 ℃ 以上,夜晚- 5 ℃ 以下 ) 、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分析 三步概括中心: (1)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 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 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2) 找关系,寻关联 ① 找关系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或二元关系,或多元关系。如 2016 年高考作文题: a. 全国卷 Ⅰ 漫画的核心元素:人、分数、吻和巴掌。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下列 “ 二元 ” 关系:奖与罚、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终点、数量与质量、外因与内因等 。 b. 江苏卷中的 “ 二元 ” 关系有:说与不说、个性与创新。 有些新材料作文,其中的 “ 二元 ” 关系不甚明确,稍加思考,也可以间接抽取出 “ 二元 ” 关系。 如 2016 年浙江卷作文题核心问题:对待 “ 虚拟现实的态度 ” 。从这个 “ 态度 ” 中可以抽取出 “ 人与科技 ”“ 人与物 ”“ 人与自我 ” 等 “ 二元 ” 关系,但核心的 “ 二元 ” 关系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② 寻关联 “ 关联 ” 是 2017 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热词,用关联思维来审题立意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由多个关键词或多个名句组成的作文题中,核心在于 “ 寻关联 ” 。要学会从不同的关键词或名句中找同类、找同质,或者叫合并同类项。如 2017 年全国卷 Ⅰ 作文题中的美丽乡村、中华美食、长城可以合并为 “ 美丽中国 ”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可以合并为 “ 科技创新中国 ” 。 “ 寻关联 ” 更善于在看似毫无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在一般性联系的地方找到潜在的逻辑性线索。例如,一带一路和食品安全有什么联系呢?在其现成的状态下,可以说一点联系都没有。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看,一带一路是最先进的科学实绩,是世界性倡议发展蓝图,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它的对立面,恰恰是由最先进的发展带来的。这种联系是因果性的。如能这样寻找关联、联系,不但审题准确,而且立意深刻 。 (3) 列对象,找角度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 ( 对象 )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缘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墙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得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 “ 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 ” 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思 ……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分析 这则材料涉及多个人、物,于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审题立意的角度。 ① 主体对象 —— 小爬山虎,可以提炼出 “ 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见到峰顶的风景 ” 等立意。 ② 其他对象: a. 小爬山虎的妈妈 —— 可以提炼出 “ 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 等立意。 b. 竹笋、小草 —— 可以提炼出 “ 在批评中学会长大 ” 等立意。 c. 牵牛花、太阳伯伯、风姑娘 —— 可以提炼出 “ 鼓励与信任才能成功 ” 等立意。 d. 孩子 —— 可以提炼出 “ 乐观地看待生活 ” 等立意。 (4) 依现象,找原因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其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分析 本题可以采取 “ 依现象,找原因 ” 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为什么会有楼下邻居种了葡萄回馈年轻人的结果呢?追究原因就会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种植的紫藤花给邻居带来了阴凉,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邻居,邻居心存感恩也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年轻人,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 —— 学会分享、懂得感恩、邻里和谐相处等 。 2. 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找出材料的中心、关键,只能算审题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要精准理解这些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只有把这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完整、准确地审题。不少考生对材 料的关键、核心找得很准,可是找出来,不假思索,落笔就写,往往会出现偏离题意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未做好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这一工作。许多偏离题意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一环节上。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呢? (1) 结合材料语境,确定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 2017 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 “ 车 ” 。什么叫车?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如果要写 “ 风车 ”“ 纺车 ” ,算不算车?写 “ 时代之车 ”“ 心灵之车 ” ,算不算车?根据对材料中 “ 车 ” 的理解,写这些车,均属偏离含义,因为材料中的 “ 车 ” 已限定在实指意义上,即指一种运输或代步工具 。 (2) 结合积累,联想社会人生,理解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 2017 年浙江卷作文题, “ 三本大书 ” 中的 “ 心灵之书 ” 这一核心词语的含义抽象、模糊,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透,那么写作中很难做到符合题意。我们可以联系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句话,叫 “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可以联想曾子所说的 “ 吾日三省吾身 ” ,从而可以确定 “ 心灵之书 ” 指的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 二、审准要求 新材料作文由材料与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审题的重心自然放在材料上,而写作要求无非是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之类,不大会引起考生的重视。可是,随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诞生,审准写作要求越发重要,甚至超过了材料的阅读。那么审准要求,这个 “ 准 ” 应放在哪里 ? 写作要求由两部分构成:任务性要求与警戒性要求。警戒性要求主要是指不得抄袭、套作之类的要求,与写作关系不大。而任务性要求很重要,任务性要求有两方面。一是一般性要求,主要指 “ 自拟题目 ”“ 自定立意 ” 之类,这类要求很笼统、空泛,审题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重点性要求,如 2017 年全国卷 Ⅰ 作文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又如 2017 年浙江卷作文题: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这些就叫写作指令,任务驱动。所谓审准要求的 “ 准 ” 主要指这部分要求 。 什么是 “ 审准 ” ?就是对重点性要求逐字逐句地读,既要明白明示信息,更要明白潜在信息。如对 2017 年全国卷 Ⅲ 所给的两个副标题所暗示的文体信息一定要读出,对 2017 年浙江卷 “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 要咬文嚼字: “ 作家的看法 ” 指什么? “ 评说 ” 的明示信息与潜在信息各是什么? 随着隐性审题的增加,随着任务指令的增强,审准写作要求越来越重要。 Ⅲ 实战演练,练出训练实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1) 细读材料,思考: ① 请提取出关键词 。 ②“ 山 ”“ 水 ”“ 太阳 ”“ 萤火虫 ” 各比喻什么? 答案 答案 做人、像山、像水、做太阳、做萤火虫。 答案 参考:山喻沉稳,水喻灵动,太阳喻大爱,萤火虫喻小爱。 1 2 3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其意。 ( 可以圈出 ) (3) 确定立意 。 答案 答案 要求 ①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这一要求的意思是对 “ 上述文字 ” 要完整理解:材料写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可以逐一写四种,也可以融合写 ( 如将 “ 山 ” 与 “ 水 ” 融合 ) ,如写其中一种,需兼及其他。 要求 ②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这一要求暗示可以写成记叙类文章,也可以写成论述类文章。 答案 略。 1 2 3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 比尔 · 盖茨说: “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 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 ① 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 1 2 3 (1) 细读材料,请提取出关键词 。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写作要求。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第一段:高尚的品格、自尊心。 第二段:成就、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答案 重点性要求: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这一要求可分两点来理解: ① 要求对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发表看法 , ② 写论述类文章。 1 2 3 (3) 确定立意。 答案 1 2 3 答案 ① 苏霍姆林斯基是站在人类的品格角度强调自尊的重要性,比尔 · 盖茨则是站在对人的评价的角度谈没有成就以前,不要过分强调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比较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心;比尔 · 盖茨则认为自尊是建立在成就之上的,没有成就而过分强调自尊是没有意义的,讲自尊是需要条件的。 ② 顺着材料的指向,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当世界不在意你的自尊时,你还在意自尊吗?成就和自尊是什么关系?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什么是不过分强调自尊?那些在追求成就的途中失败的人,他们有无自尊?对这些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即使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能抛弃自己;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孤单脆弱的;过分自尊是一种自卑;成功让你更有自尊;我的自尊与成功失败无关,等等 。 1 2 3 综上所述,可有如下立意: ① 无论成败,自尊永远至高无上; ② 成就不是尊严的尺子; ③ 人最高贵的品格是尊严; ④ 在没有成就以前,我们更应该讲自尊; ⑤ 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脆弱的; ⑥ 一味讲自尊是为了掩盖自卑。 两者结合的最佳立意:捍卫自尊,追求成功。 1 2 3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 “ 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 ” 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他们也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 明确观点,题目自拟。 ② 不得少于 800 字。 ③ 不得抄袭、套作。 1 2 3 (1) 细读材料,思考: ① 请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并从中提取出两个关键词。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关键句: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他们也很有面子。 关键词:底子、面子。 ② 如何理解 “ 底子 ” 和 “ 面子 ” 这两个关键词? 答案 提示:面子,指名望、名声、成就;底子,指基础、积累等。 1 2 3 (2) 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写作要求。 ( 可以圈出 ) 答案 答案 要求 ① :综合上述材料。意思是全面、完整地理解材料,不可只写 “ 底子 ” 或 “ 面子 ” ,应把 “ 底子 ” 与 “ 面子 ” 联起来思考。 要求 ②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3) 确定立意。 答案 ( 参考立意 ) ① 面子与底子 ; ② 要面子,更要底子。 1 2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