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试题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各种审美对象的创造。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 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 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欣赏以及对艺术和审美客体进行的创造。 B. 进入20世纪末期,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这种美学思想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 近代,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因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D. 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是因为审美学本身是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学和美学的关系以及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的情况。 B. 文章论述客观,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并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评判来介绍审美经验。 C. 文章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的例子,论证了审美学是美学的一部分,但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学科界限。 D. 文章结尾指出,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的特点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学属于美学的一部分,因其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所以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 B.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是美的本体而非人的审美经验,其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密不可分。 C. 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D. 费瑟斯通认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的形成得益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它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A项,“它包括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欣赏”分析错误,应为“它包括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 B项,“进入20世纪末期”时间错误,应为20世纪以来。 C项,“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因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分析错误,因果倒置,应为“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项,“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学科界限”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为“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其美学史表明”表述错误,范围缩小了。原文的表述是“美学史表明”,没有“其”。加了“其”,这里会被误认为西方美学史。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讲,相较于严肃的书面用语,生动活泼的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更受他们的青睐。一些人将这种表达方式延伸到生活的许多领域,甚至包括语文课堂和作文写作中。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语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其中一些直接刺骨的表达甚至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若不分场合滥用网络用语,会有损于汉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再者,网络用语更新频率极快,很多用语可能火过一阵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我们又怎能任由这样随意的语言影响书面表达的规范,影响语言使用的美感呢? 我国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表现得随意、诙谐、鲜活灵动。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还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力求规范、文明。网络语言的背后,可以是情绪的宣泄,审美意味的拓展,观念的颠覆,却不该是肆无忌惮的乱用、滥用。在场合的转换和时间的筛选中,网络语言该修正的就要修正,该淘汰的就要淘汰。碎片化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不再病毒式地传播,语言文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选自《新浪网》) 材料二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6日08版) 材料三 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里又有哪些流行语刷屏了你的朋友圈,清博舆情为你盘点了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2017流行语”,自7月3日上午9时到下午15时30分,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较高,高达89.58%,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 (选自《新媒体指数》) 材料四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3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与其交流,并把很多网络用语用于作业点评上,使她深受学生喜爱。她的金句还被学生整理出来,在学生中相互传看,学生都想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完成作业。对此,董老师还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诚如董老师自己所言,“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多使用网络用语,能使师生之间的“隔膜”或代沟消除一些,看似灵活生动,给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等都带来了不少新意。不过,虽然课堂教学或是批改作业,并非都要那么“一本正经”,但保持一点严肃性并非多余。当然,板起面孔与学生交流,早已不是所有教师的选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而用网络语言搭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想尽办法与学生接近,不惜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这无可厚非,但要是过分肯定跑偏。据去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使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因为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直播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创新”而是“赶时髦”,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值得称赞,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乃至创新。不过,切莫过多关注网络用语,而是更该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厚度、传道受业后的实际效果。董老师称“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希望她不断创新,走好自己的教学路。 (选自《东方网》金虎时评)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是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B.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创新必然经历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些汉语发展的阶段。 C. 在媒体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只有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能在大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 D. 由董桂菊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的事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随意、诙谐、鲜活灵动等特点。 B. 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流行语主要来自网页和微信,它们所占比约为整个媒体的百分之八十。 C. 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0%,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6. 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4. A 5. B 6. ①使用网络语言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重审美要求的态度。②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③使用网络语言力求规苑、文明。④对低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苑、有所引导。⑤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勿滥用,摒弃网络语言娱乐化态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A项,“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理解文本内容有误。原文为“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错误,原文应为“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 C项,“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错误,原文应为“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项,“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与原文不符,这是批评某些老师的做法,而不是对董老师的评价。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 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第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用网络语言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重审美要求的态度。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勿滥用,摒弃网络语言娱乐化态度。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冯剃头 邵火焰 冯剃头一生只会剃光头。 剃光头并不难,要说有点技术含量的话,那就是下刀的力度和角度的把握。轻了剃得不干净,重了剃得疼痛;有的地方得垂直剃,有的地方得斜着剃,有的地方得旋转着剃。如果不能拿捏到位,轻则头皮发红,重则头皮见血。冯剃头高就高在即使闭上眼睛仅凭手感,也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冯剃头不追求快,而是追求慢。顾客们喜欢的就是这种慢,慢工出细活,那剃刀在头皮上慢慢地游走,麻麻的,酥酥的,剃着,剃着,有的顾客就响起了鼾声。 冯剃头在小镇大街上租了一个门面。客源虽然不多,但比较稳定,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再加一些刚满月的婴儿。老人们图方便,剃光头清爽好洗;婴儿满月那天必剃光头,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这些人就是冯剃头的“衣食父母”,冯剃头觉得就这样度过一生也很知足。 可是这世界变化真快。仿佛一夜之间,小镇上一下冒出了好几家美容美发店,光听那店名就不同凡响:最高发院、顶头尚丝、一剪钟情……渐渐地来冯剃头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张屠户等零零星星几个顾客外,再没人来了。冯剃头发现那些老顾客都不再剃光头了,而是开始蓄发,还将白发染成了黑的。婴儿的满月光头也没人来剃了,那些年轻的父母们说他这里不卫生,怕孩子传染了疾病,都到妇幼医院去了,那里有专门给婴儿剃头的医生。到最后,张屠户等人也不来了。张屠户将头发蓄成了板寸。 没光头可剃,冯剃头浑身不自在,那拿惯了剃刀的手总有一丝痒痒的感觉。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顾客上门,冯剃头像来了贵客,不惜拿出大半天的时光,花在来人的光头上。老伴看不下去了,勒令他退租了门面。冯剃头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照办了。 家里就那两亩责任田,有老伴一个人就能应付。冯剃头每天也没有多少事可做,有空就摆弄他的剃头工具。有一次他买来一个冬瓜,想象那冬瓜就是人头,他神情专注地在上面慢慢地刮着,老伴看见后说,儿子也大了,我们得再帮他一把,你不能这样每天待在家里,做这些无聊的事,得出去找点正经事做呀。冯剃头一刀砍在冬瓜上说,我也知道儿子大了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可我除了会剃光头还能做什么呢?老伴说,事不会找你,你得去找它,你就不会托人帮你找找? 几天后,张屠户帮他找了一份还算“专业对口”的工作。张屠户和他人合伙办一个的生猪屠宰场,他们用杀猪刀总刮不干净猪头上的毛,导致猪头不好销售。冯剃头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当天宰杀的猪的猪头上的毛刮干净。冯剃头也像给人剃光头一样慢慢地刮着,可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张屠户嫌太慢,叫他刮快一点,冯剃头开始记住要加快速度,但刮着刮着就忘记,那猪头在他的眼中成了人头,他慢慢地慢慢地一丝不苟地刮着,像打磨一件工艺品。张屠户一看不行,只好想辞掉了他。 冯剃头又回到了家中没事可干了。可那手依旧时时发痒。冯剃头熬不住了,他不相信,偌大的一个小镇难道就没有一个要剃光头的人吗?这天冯剃头上街,突然看到前面走着的一个中年男人,就是一个光头。冯剃头几步赶上前去说,请问,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中年男人冷冰冰地剐了他一眼,没理会他,冯剃头以为他没听见,又加大声音说,能告诉我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吗?中年男人显然动怒了,瞪着眼说,你是太平洋的警察吗?管得也太宽了吧?老子这头不是剃的,是得病化疗掉光的……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很不好受,冯剃头愣在原地直翻眼睛。 冯剃头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光头”,而严峻的现实也容不得他去想了。儿子成人了,过不了两年肯定要结婚成家,无论如何得再赚点钱帮帮儿子。刚好镇上有家蜂窝煤厂在招工,冯剃头去做没人愿做的筛煤粉的工作,这工作既脏又累,那扬起的粉尘无孔不入,除了牙齿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的,但工资相对要高一些。冯剃头每天起早摸黑地一干就是两年。 这天冯剃头正在铲煤粉时,突然晕倒在地。儿子把他送到了医院,一检查情况严重,已到了肺癌晚期。在住院化疗期间,冯剃头的头发全部落光了,成了一个光头。他摸着自己的光头,那手又不觉痒了起来。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日那辉煌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他剃刀下的光头们。 三个月后冯剃头病情恶化。那天也许是回光返照,冯剃头睁开了眼睛,儿子问他,爸,你想不想吃点什么?冯剃头说,什么都不想吃,就是想做一件事,儿子说,什么事?冯剃头眼里突然有了亮光,他说,我想给人剃一次光头。 儿子知道没有人会让他剃光头的,儿子捶了捶脑门说,爸,来吧,给我剃。冯剃头闭上眼睛,好半天才努力地睁开说,拿我的剃刀来。儿子扶他坐了起来,然后蹲在了床边。冯剃头左手按着儿子的头,右手拿起早已生了锈斑的剃刀,脸上有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儿子等了半天,却不见父亲的刀落下。儿子站起来一看,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嘴角还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内涵丰富。其标题“冯剃头”,除了设置悬念、提示情节外,还是行文的线索。 B. 小说多次运用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传神地塑造冯剃刀这一老艺人形象。特别是他弥留之际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C. 小说描写了执着于剃头手艺的冯剃头的故事,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表现力。 D. 小说构思精巧,详细叙述了冯剃头从事剃头工作到彻底遭人冷落以致临终还想给儿子剃头的故事,读后让人难掩悲伤。 8. 小说塑造了冯剃头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1)技艺精湛。拿捏到位,凭借手感,就能轻松完成剃光头的活,让有些顾客享受得酣然入梦。 (2)执着认真。不惜花半天的时光来对待顾客的光头;用给人剃光头的态度来刮张屠户的猪头;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给人剃头。 (3)吃苦耐劳。为了帮儿子赚钱,进入蜂窝煤厂工作,起早摸黑一干就是两年。 (4)固执,不懂变通。把猪头当人头剃,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 9. ①结尾写到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人物上,塑造了一个技术精湛、执着于剃头的老艺人形象; ③结实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技艺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冯剃头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手艺,加重了主人公的悲剧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标题,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结构,其中B项,无肖像描写。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分析冯剃头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题时注意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分析性格特征,答题时先概括形象特征,再结合情节分析性格特征,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拿捏到位,凭借手感,就能轻松完成剃光头的活,让有些顾客享受得酣然入梦”“不惜花半天的时光来对待顾客的光头;用给人剃光头的态度来刮张屠户的猪头;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给人剃头”“为了帮儿子赚钱,进入蜂窝煤厂工作,起早摸黑一干就是两年”“把猪头当人头剃,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等情节,分析其“技艺精湛”“执着认真”“吃苦耐劳”“固执,不懂变通”的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以“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结尾的好处,注意从情节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结构看,结尾写到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从人物塑造看,塑造了一个技术精湛、执着于剃头的老艺人形象;从主旨的表达看,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技艺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冯剃头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手艺,加重了主人公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两造:诉讼的双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B.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C.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D.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B. 案牍指公事文书或官府的文书、公文。案指书桌或办公桌, 牍是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指此。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 礼部是六部之一。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掌管典礼、科举、赋税、学校等,礼部尚书是其最高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淳勤勉于政务,深孚众望。他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得民心,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 张淳足智多谋,智擒大盗。他精心设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妻子关押,从而成功诱捕了卢十八。 C. 张淳关心民生,政绩卓著。张淳努力认真规劝,解决了永地人因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问题;对于无力养活子女的,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D. 张淳忧心国事,维护地方安定。他做建宁知府期间,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2)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⑴ 乡民准备一包饭就可等待官司结束,于是人们称呼他为“张一包”,说他就像包拯一样断案迅速明白。 ⑵ 张淳说:“这些强盗,追捕他们急了,他们就逃跑,如今听说我要离开此地,他们就回来了。我是依据道理来推测,哪里有什么神明呢。”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淳乃令”中的“淳”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令”的宾语是“他役诈告吏负金”不要断开,排除B;“之”作前面的宾语和后面的主语,是兼语成分,不要断开,“以通盗死罪”是“吏责”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排除D。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礼部掌管典礼、科举、赋税、学校等”的说法不正确。赋税是属于户部的职能。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他做建宁知府期间”的说法不正确,应为“担任浙江副使时”。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裹:准备;即可:就可以;毕讼:官司结束;因:于是;此:这些;则:就;遁:逃跑;何神之有: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斑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犬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丰,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迢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山西布政。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指出诗人年老体衰、远离朝廷,“只凭”说明诗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衷肠无处可诉,只好让天地来品鉴自己的忠心。 B.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以史明志,“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点出诗人空怀报国之情。 C. 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D. 前两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颈联则笔锋一转,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15. 本诗作者是如何“书”“愤”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1)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2)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3)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4)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表达技巧的合理运用,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理解。 A项,“说明诗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分析错误,“只凭天地鉴孤忠” 诗人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并未有对朝廷失去信心。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能力。解读情感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题中,首联“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抒发了诗人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颔联“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抒发了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抒发了诗人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对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之情;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了诗人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之情。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情感。 【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诗歌 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诗歌赏析: 此诗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挥霍无度,将珍贵的宝贝视作平常之物。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王之涣曾写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纵一苇之所如 (4). 凌万顷之茫然 (5). 不畏浮云遮望眼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锱、铢、苇、凌、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信“变脸”用了一秒,( )。伽利略说过,“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的确,科技成果的取得从来都不是 ,而是异常艰辛的。经过科学家15年的 砥砺前行,2016年年底,“风云四号”卫星终于成功发射升空,国人 。在轨测试期间,“风云四号”卫星就为2017年5月北方地区严重沙尘、6月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续降水以及“苗柏”“南玛都”台风等的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在众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风云四号”的研制过程,也带动了众多科技型民企的发展,惠及工业、农业和民生等众多领域。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静止气象卫星、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15分钟生成一张地球圆盘图……这些科技术语或许很多人 难以弄懂,但他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当我们再次仰望浩渺星空时,会知道那里有一个“亲戚”,在尽职尽责地守望着祖国,也在亿万青少年心中撇下好奇、探究的科学种子。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背后却是中国科学家15年的努力 B. 它背后15年的努力却是中国科学家的 C. 在它的背后中国科学家却努力了15年 D. 中国科学家15年的努力却在背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栉风沐雨 欢欣鼓舞 一时半刻 B. 一挥而就 风餐露宿 欢欣鼓舞 一朝一夕 C. 一蹴而就 栉风沐雨 拍手称快 一朝一夕 D. 一挥而就 风餐露宿 拍手称快 一时半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太空探索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 B. 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C. 太空探索不仅改变着我们生活,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改善了国家形象。 D. 太空探索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括号前说“微信‘变脸’用了一秒”,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主语应该还是这件事,而 B项主语是“努力”,且语序不合语言习惯; CD项主语是“中国科学家”。故答案为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这里是说科技成果的取得不容易,应用“一蹴而就”。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这里是说科学家15年的辛苦工作,而不是真的在野外工作,应该用“栉风沐雨”。欢欣鼓舞:形容高兴而振奋。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这里是说卫星终于成功发射升空,国人十分振奋,应用“欢欣鼓舞”。一时半刻:指很短的时间。一朝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二者相比,一时半刻时间更短,这里是说科技术语很多人短时间难以弄懂,用“一时半刻”更好。故答案为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后面的句子也应该呈递近形式,“我们的生活”在前,“我国国际科技地位和国家形象”在后,故排除BD项;A项“提高了……的形象”搭配不当。故答案为C。 【点睛】 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下文是一份请柬片段的草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答案】①“决定于”改为“定于”;②“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③“莅临”改为“光临”;④“认真做出指导”删除“认真”;⑤“务必届时到会”改为“恭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中得体掌握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①“决定于”语气生硬,不够礼貌,应改为“定于”,或“谨定于”; ②“有所研究”表述缺乏敬意,也不够诚恳,应改为“研究造诣深厚”; ③“莅临”一般指已经到达,此处应改为“光临”; ④“认真做出指导”表述带有强迫性,应删除“认真”; ⑤“务必届时到会”表述不够礼貌,应改为“恭候”。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①_______________: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是地球的卫士,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到了距地面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②_______________,引发头痛、胸闷甚至肺气肿等症状。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臭氧污染③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浓度达到50ppb时,全国冬小麦就会减产413.2万吨;而英国每年因为臭氧污染造成的材料损失高达3.45亿英镑。 【答案】 (1). ①取决于它所处的高度 (2). ②臭氧就变成健康的杀手(或:臭氧就会损害人体健康) (3). ③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臭氧”,第一处,前面先说“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然后说“是正还是邪”,可见此处应是说决定“臭氧”“正还是邪”的因素,从冒号后面的内容来看,应是“取决于臭氧所处的高度”;第二处,从前面的冒号可知,这一部分的内容应是对“臭氧”“正还是邪”的说明,分号前是说臭氧的“正”,那分号后面的内容应是说“臭氧”的“邪”,所填写的内容与前面“臭氧是地球的卫士”相对应,那么此处的内容应是对“臭氧”“邪”的定位,应为“臭氧就变成健康的杀手”;第三处,前面说“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可见此处依然是说“臭氧”的害处,从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臭氧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经历了这样一些大事件:开国大典、大庆油田、三年自然灾害、两弹一星、平反冤假错案、三峡工程、非典、载人飞船、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反腐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等。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呢? 请以此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担重任,争做栋梁 中学生是朝气蓬勃的初生朝阳,承载着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中学生是抽芽扎根的新生乔木,寄托着支撑国家命运的期望。为促进学生发展,国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其中我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责任担当”这一素养,当代中学生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 勇担责任,谱写人生价值的华丽篇章。中学生站在人生起点,漫漫长途上,有未知待探索,有格局待开拓,有奇迹待创造。一炉精彩和一生意义都需以“担当”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君不见,百年之前的离乱神舟之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万千志士,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曲,心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勇担报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责任,生者扬其名,死者得其所,实现了生为中国人最崇高的价值。可现今,当代中学生甚至广大青年被贴上“佛系”的标签,逃避责任,得过且过的风气潜滋暗长,长此以往,必将栋梁之木蛀蚀一空,怎能不让人担忧?怎能不强调“责任担当”?因此,当代中学生虽活在和平年代,勇担责任的素养亦不可少,唯此方可任坚实的栋梁之才。 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未来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进取担当的思想是社会欣欣向荣催化剂。责任感之于社会,有如灯塔之于航船,北斗之于行者,亦有如沃土之于草木,阳光之于万物,引其风潮,促其成长。“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的赤诚,身为师者的担当在社会上荡起“责任”的清流;“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是南仁东教授忠于科技的信仰,身为学者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上掀起“使命”的巨浪。在当下“丧文化”日渐腐蚀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心灵的严峻形势下,强调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披上心灵铠甲,也为社会拨去思想雾霭,现朗朗乾坤。 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背负“中国梦”圆的一代,中学生勇担责任,方可托举起国家以辉煌之光。从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毅然回国担起中国迈入科技强国的责任,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举中,从海归高材生秦玥飞无悔扎根荒野农村担起中国脱贫攻坚的责任,带领一条又一条贫困村求富的励志故事里,我们目睹“责任担当”的灼灼光华,见证勇担责任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因此,当代中学生勇担责任,于国非凡。 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受光于天下照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学生们,请挑起肩上的重担,开拓宏大的格局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70年历史进程,有辉煌,也有困境、挑战与失误;有磨难,也有成功;70年是一首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诗篇;伟大祖国的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祖国的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祖国的发展既需要总结经验,更需要改革开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伟大的祖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70年伴随着磨难、牺牲、拼搏、奋斗。当代青年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更实事求是来看;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 参考立意: ①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 ②青年人要担当起改革的责任与使命。 ③青年人要在革新中自我提高。 参考素材: 例文2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人生七十古来稀”,就个人而言,70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年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当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有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一百年所遭受的屈辱在那一刻终于得以洗刷。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于是,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多出石油,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自己的家。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正是有了这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载人飞船的翱翔太空;才有了“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实现,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忘不了唐山、汶川大地震,忘不了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沉痛教训,忘不了那些倒在前进道路上无辜的冤魂。但更忘不了,你勇于面对自己失误的勇气,敢于壮士断腕的魄力,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奏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的风雷激荡,铸就了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70年的大河奔流,涵养了你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70年的潮起潮落修炼了你处变不惊的非凡智慧。 70年,你告诉我们如何不忘初心,你引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70年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你教会了我们坚强、睿智,教会了我们勇敢、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的交接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毫不退缩,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将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本文正文部分的结构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是对过去70年的伟大成就进行高度赞扬,二是对今后应承担的历史使命表明态度。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