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十八次周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十八次周考语文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怵惕之心,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但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要做到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要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外在的艰难险境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了充分论证。‎ B.文章把“勇者不惧”区分为“不惧”和“有惧”两种对立的情况,体现出辩证思维。‎ C.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的格言,体现出中华民族“尚勇”的精神传统源远流长。‎ D.文章末段将玉和“勇者”进行类比,分析了两者在自身品格与磨砺过程上的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两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筑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涧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沉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战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休按照上游、中游、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6.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 柳 杜文娟 新兵训练三个月了,仍未结束。晚上八点,太阳还挂在天上,恍如白昼。绿洲尽头,雪山洁白而静默。李秦川想起家门口的秦岭。秦岭雪天,他从雪坡滑下,滑到山下果园去。‎ 上山前,连队要求每位新兵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前面的新兵抹着眼泪出去了,李秦川拨通父亲手机,刚说了两句,就听见母亲在哽咽。李秦川说:老妈,这里的绿洲比咱关中平原还辽阔,牛肥马壮,到了秋天,还瓜果飘香哩。母亲的声音明朗多了,嘱咐他吃好睡好,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车队在锣鼓喧天中缓缓前行,一位新兵说:从家乡出发的时候已经敲锣打鼓了,怎么又欢送啊。有人解释:新兵和高原兵是两码事,新兵离开绿洲,上了雪域高原,才算是高原兵。‎ 李秦川感叹道:了不起,以后叫你博士得了。怎么想起当兵来啦?‎ 那人见李秦川没有调侃的意思,说:当两年兵就有资格报考军校,军校毕业就是军官了。‎ 李秦川说,我没想那么远,我不愿南下打工,家人要我到西安学手艺,我也不爱学。‎ 车向高原挺进。李秦川感到太阳穴剧烈疼痛,身体软塌塌的。隐约间,听见呕吐声,大口喘气声。窗外白雪皑皑,一长串鸣笛划破静谧的天空。‎ 军医说:路边有一座烈士陵园,车辆从这里经过都要鸣笛致意。‎ 李秦川问:为什么埋在这里?千里无人区,只有路人祭拜。‎ 军医说:以前想过动迁,挖开一座坟墓,你猜怎么着,烈士面色红润,毛发乌黑,连牙齿都洁白如初,赶紧重新掩埋,再也不提搬迁的事了。‎ 李秦川想起一句话:生前孤独,死后寂寞。‎ 到达兵站,吃饭休息。博士吃一口吐两口。博士说,如果我上不了山,你就替我站岗巡逻吧。前半夜,李秦川头昏脑涨,吸了半小时氧气,才睡到天亮。次日一早,他跑到博士房间一一人不见了。‎ 套了防滑链的车辆继续出发。离开绿洲才一天,战友都成了脱水的黄瓜,黯淡无光。‎ 车停止不前。喊声随即响起:全体下车,服从指挥。李秦川爬下车厢一看,不远处是一条二十多米宽的冰河。 有人跳进冰河,把拖车绳拴在遇险车上。河岸上汽车奋力拉拽,冰块吱吱脆响,冰河开裂。货车总算拉上岸了。‎ 李秦川看见军医,问:博士战友呢?‎ 下山了,凌晨送走的,军医说,继续治疗。‎ 他追问:治好就上山吗? ‎ 治愈就上山,如果不行,军医说,就送回家。‎ 冰雹突降,劈头盖脸砸来。李秦川转身要跑,军医抓住他,说:雷鸣内电,要蹲在旷野上,离雪山和汽车远一点,防止雪崩,汽车也可能会引爆燃烧。‎ 冰雹砸在身上,大脑一片空白。 他想蹲下身子,蹲不下;想迈开双腿,也迈不开。‎ 有人叫上车。耳朵听得见,身体却动不了。他想哭,想叫一声妈妈,妈妈,同样是山,为什么却和秦岭不一样啊?‎ 他被两位战友架上车厢,顺势躺了下去,不想动,不想睁眼,只想一直躺下去。他有点羡慕博士,回家多么幸福啊。‎ 惊叫声再次响起:彩虹,彩虹!有人掀开帆布向外张望。有人干脆唱起来:美丽的长空搭起彩门,迎接着战鹰凯旋……‎ 到了连队,李秦川第一个任务是修复蔬菜温棚。一片杂乱中,一个老兵双手握住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烧香拜佛一般,脸部扭曲。李秦川仔细瞅那棍子,原来是一截树枝。‎ 老兵哇的一声哭了。老兵说:这是红柳,前年带上山的,没料到大雪把温棚 压塌了,树也冻死了。‎ 两年才这点大,李秦川说,我家苹果苗两月就长这么高哩。‎ 老兵叹息说,海拔太高,氧气不够啊。山上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连梦里都没有。蔬菜温棚,能留个念想。战友们寂寞时,想家时,来棚里看一眼,哭几嗓子,就轻松了。‎ 蔬菜温棚修好了,李秦川用小刀把红柳枝的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 母亲来电话说:秦川啊,咱家的鸭梨全被买走了,价钱不亏。明年在西安给你买套房,等你复员回来,开个水果批发店……李秦川喉结滑动,口水多了起来。‎ 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多漂亮的生灵啊,李秦川说。脚下是几朵冰清玉洁的花,绒毛状的花瓣。有人说,这是雪莲。在一处开阔地带,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如果博士在,会说些什么呢?他的表情庄重严肃起来。‎ 返回营地,新兵正一个劲抹眼泪。新兵说,风雪太大,马匹冻得四处逃窜,老兵找马去了,一夜没有回来。‎ 老兵是在河谷的冰缝中找到的,手里握着一根冻直的缰绳。他好像睡着了,双目紧闭,神态安详。‎ 温棚没有塌。他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再看,真是绿芽。‎ 没过多久,李秦川从列兵升到上等兵。他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部队。‎ 大家都说,红柳长势很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晚上八点钟的太阳、开裂的冰河、蜿蜒的雪线等,不仅为故事设定了特殊的背景,也使“高原兵”的形象更加丰满。‎ B.李秦川与母亲的两次通话,反映他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作为新入伍的士兵,所走过的复杂而真实的心路历程,成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 C.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上了雪域高原,才算高原兵”暗示后面接连出现的考验,李秦川巡逻时所见所想与前面“你就替我站岗巡逻吧”呼应。‎ D.“生前孤独,死后寂寞”构成小说悲怆沉重的基调。高原生活的“孤独”与被埋无人区的烈士的“寂寞”相互映衬,体现守边军人的艰辛与伟大。‎ ‎8.“红柳”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意味,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小说为李秦川最后的选择做了哪些铺垫?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错题再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公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B.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C.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D.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讳,即避讳。这篇“神道碑铭”因要书写范仲淹本名,前加“讳”字表示尊敬。‎ B.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C.北面,指面朝北。古代君王坐北朝南,臣子朝拜时面朝北方。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D.僭,指超越本分。文中指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有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3分)‎ A.范仲淹耿介刚正,敢于直言进谏。范仲淹曾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外放;在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 B.范仲淹不计前嫌,论事客观公道。章献太后去世后,言事者别有用心地寻求太后临朝听政时的旧事,范仲淹认为应掩小故而全大德,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C.范仲淹抵御强敌,守边效果显著。范仲淹自请守卫延州,他在那里垦营田,筑工事,训练将土,使延州成为其它地方的样板,最终使元昊称臣请和。‎ D.范仲淹忠君爱国,一心革除弊端。晚年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 积极有为,虽任职一年而罢,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错题再现)‎ ‎(1)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 ‎(2)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慈湖夹阻风(五首)① 苏轼 其二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其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②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注释]①这组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坐船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 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 D.第二首诗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 ‎15.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错题再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值相反,是因为蚓“ ”,而蟹“ ”。‎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原来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的两句是:“ , ”。‎ ‎(3)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写在一片欢庆声中,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临近,村民们衣着朴素,古时习尚传承至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的疫情,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难得的空闲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 )。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时的那份 ,更是他从阅读中获得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 ,人声鼎沸,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我们才可以在各种风浪中 、不焦虑。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错题再现)‎ A.从天而降 认真 芜杂 有底气 B.突如其来 专注 芜杂 有定力 C.突如其来 认真 繁多 有底气 D.从天而降 专注 繁多 有定力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照片中,一位患者戴着口罩在方舱医院里读书 B.那是一位患者戴着口罩读书的照片,地点是方舱医院 C.那是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方舱医院里读书的照片 D.照片中,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读书,地点是方舱医院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 B.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 C.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 D.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错题再现)‎ 与记忆任务无关的言语的听觉输入会 ① ,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无关言语效应”。比如:要求被测试者边听歌边看书,结果发现,记忆正在阅读的内容变得十分困难。有意思的是,同样作为背景音乐,声乐对视觉记忆的效果影响显著,而 ② ,这是因为:看书时,个体需要通过默读对视觉材料进行编码,使其进入大脑的语音回路并成为短暂的工作记忆;相对于器乐而言,声乐与默读产生的语音信息在发音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因此 ③ 。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发音相似干扰”。‎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专家认为,鉴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正面临挑战。因为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研究缺乏监管和临床标准,如果有人以不恰当或不负责的方式,应用那些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研究结果,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有效辅助医学发展。以前光靠医生的经验与判断,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威力,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病情进展,从而帮助医生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语文 语文答案与解析 ‎(一)论述文阅读 ‎1.C解析: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有误,根据原文“‎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崇尚。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有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有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艰难险境成就了勇士”有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2. B解析:B项是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涉及内容在文章第3段。原文“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可见文章辩证分析勇者的“不惧”,具体分析的是“无惧”与“有惧”两者并存、统一的情况。A项是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文章1-2为概念内涵,3-4为行为特点,5-6为培养方式,层次清晰。C项为对引用论证方法的分析,文章引用大量古代格言,从典籍类上看,有《礼记》《易》《论语》等;从格言内容上看,有“勇者不惧”、“有义之谓勇敢”“每临大事有静气”等,这体现“尚勇”的传统。D项涉及内容在文章第6段。这一部分为“勇者不惧”的“培养方式”,以玉的磨砺过程进行类比,正确。‎ ‎3.C解析: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5段,对夫子困陈蔡之间,子贡要铭记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A项涉及文章2、3、4三段。均为文章辩证分析的内容,结合文章可知其正确。B项涉及3、5两段,3段为理性阐释,5段为例证分析,可知正确。D项涉及文章结尾句。是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逆行者的行为品格进行阐释,关联文章第5段开头一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可知正确。‎ ‎(二)实用类阅读 ‎4.B(本题四个选项全部源自材料二表1。B选项定位于“总体来看”,源于表1第一行数据“黄河流域总计”条目中“GDP总量全国占比”下对应的部分,其中1999~2013年间(1999、2003、2008、2013)的四个数据分别是20.82、21.15、23.85、23.36,显黄河流域总体上的GDP总量全国占比情况大体上先上升,后有下降的趋势,一次可见B选项“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有两个错误,一则“GDP总量全国占比数字变化”页不等于“发展速度”,一则先上升后下降不等于“发展很快”。)‎ ‎5.B(B选项源于材料一,选项前半部分所说的“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涉及原文“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由原文可知“大量泥沙入黄”是“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选项遗漏了“水土严重流失”;选项后半部分“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涉及原文“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显然“自然修复手段为主”是“不少学者”的看法,文中的“但”“必须”“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模式”等表述说明作者立场并非如此。黄河难治的原因在于沙多、水少,要解决这两大难题,自然修复、工程措施、从外流域引水入黄都十分重要,并非“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 ‎6.参考答案:‎ ‎①牺牲自我,一心为公。‎ ‎②心系家国,勇于担当。‎ ‎③关注民生,爱民安民。‎ ‎④求真务实,崇尚科学。‎ ‎⑤善于改革,不断创新。‎ ‎⑥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三)文学类阅读 ‎7.D(D项,错误。后面一句“高原生活的‘孤独’”,被埋无人区的烈士的“寂寞”相互映衬,体现守边军人的艰辛与伟大,分析基本上没有问题。前面一句“‘生前孤独,死后寂寞’构成小说悲怆沉重的基调”,理解不当。“基调”本义是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体现作品的风格、主要感情”,延伸义是“引申指事物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精神,常用于文艺作品”;寂寞孤独肯定有着“悲怆沉重”的成分,但这并不是作品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精神”,而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一个引子。小说的描写高原兵在严重缺氧、风雪肆虐、孤独寂寞等各种考验中,坚持斗争,永不放弃,最终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成为坚强的守边战士。由此可见,作品的基调应当是“抗争与成长”。李秦川向妈妈报喜,车辆向烈士鸣笛致意,有人跳进冰河救险,冰雹突降后出现彩虹,重修被雪压塌的蔬菜温棚,巡逻时神圣感油然而生,红柳死而复活,等等,便是这一基调在文中的反复呈现)‎ ‎8.答:(1) “红柳”寓意“红心”“留下”,象征忠于祖国的守边军人;(2)“红柳”死而复活,象征老兵遇难、精神不死。(3)“红柳”长势由慢变好,象征着主人公适应环境、完成蜕变。(4)“红柳”作为高原罕有的绿色,象征着高原兵在艰苦中的抗争与希望。(5)“红柳”是从山下带到高原上的,象征着高原兵对家乡、对平原的思念。(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9.答:(1) 博士嘱托他代己站岗,他在巡逻时又想起博士,表明他继续为博士圆梦。‎ ‎(2)巡逻时他发现高原的特别之美,又产生神圣的使命感,表明他喜欢高原兵的身份。‎ ‎(3)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他惊讶于红柳的死而复活,表明他已适应高原的环境。‎ ‎(4)烈士陵园寂寞的烈士、找马时牺牲的老兵,为他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升华。‎ ‎(5)他在遭遇冰雹过后,看到了彩虹,暗示在历经艰难后,他会成为合格的高原兵。‎ ‎(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A(原文为: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11.B(为寿,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不是过生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也是这个意思。)‎ ‎12.D(“他制订的政策得以仍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错,原文为“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指有司上奏皇上,请求停止范仲淹推行的政策而恢复旧制)‎ ‎13.(1)(范仲淹)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 ‎(2)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 ‎【参考译文】‎ 范公名讳仲淹,字希文。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中进士。宋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以其精通文献典籍举荐他,皇帝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过了很久,皇帝想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一职。当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冬至这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帝将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有关官员已经做好了准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这样做还要形成后世看弱皇上而仰重太后的风气,这事情才止息没有进行下去。先生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没有得到答复。后来等到太后去世,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想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政事都拿来追究,想要深责处罚她,唯独先生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护帮助天子,没有发现什么过失,应该忽略她为政的小过失,来保全她的大德。这一年,天下发生严重旱灾和蝗灾,先生受命到东南安抚,一年多后就被授予礼部员外郎兼天章阁待制,从东南被征召回京,指出时政失误之处,可是不少大臣权幸很嫉忌仇恨先生,过了几个月后,朝廷让先生担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向来以难于治理闻名,可是先生的治理得到赞誉,政事一天天减少。这时,赵元昊在黄河以西造反,于是朝廷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这时,朝廷刚刚失去大将,延州情况危急。范公请求亲自守卫廊延抵挡反贼,于是就担任延州知州。元昊派人送信来求和,范公认为他没有什么原因而求和,很难让人相信,并且书信里有超越本分的封号,不能上报朝廷,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范公在延州筑起青涧城,开垦营田,恢复承平、永平废弃的军寨,归来从事农业的熟羌有几万户。自从边防制度长久毁坏,到了士兵和将领时常不熟识的地步。范公开始将延州军队划分给六位将军,训练齐整,宋朝其他各路都把这作为样板。范公所在地方,敌人不敢进犯。范公在延州三年,将士勇敢,边防充实,朝廷的恩德信义十分浸润(深入)人心,于是就决定夺取横山,收复灵武,这时元昊也多次派遣使者称臣求和,皇上也在此时召范公回到朝廷。庆历三年春天,皇帝召见先生让他担任枢密副使。到任几个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宰相)。先生感叹说:“皇上信任我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事情有先后,在长久的安定环境中革除弊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久,皇上再次给他手写的诏令,催促他分条陈述天下大事。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适逢边境再有警情奏报,范公就请求外任,于是朝廷就命范公担任河东、陕西宣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才一年就罢官了,有关官员就全部奏请朝廷罢除范公此前实施的政策,恢复到从前。这时,夏人已经称臣,范公于是(趁机)因为生病的缘故请求前往邓州任职。驻守邓州三年,范公的病更重了,于是一病不起(而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二)古诗鉴赏 ‎14.B(A项正确,第一首诗,写小船来卖饼、听到前面有墟落属叙述, “无数青山水白天”描写,寄寓着“人生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哲理;第二首诗,“起唤青风”“且并水村”属叙述,“落月横千丈”属描写,寄寓着“人生没有坦途,幸运与考验并存”的哲理。B项错误。第一首诗中的描写的“无数青山水拍天”,表现的“归路茫然”的情感。第二首诗中描写的“落月横千丈”,写出卧看时的豁达、愉悦心情,也下一句“起唤清风得半帆”做好铺垫。C项正确。山前墟落可以停驻,象征人生峰回路转,得见光明;而水村仅容客船蜿蜒前进,象征人生于幸运之后再遇坎坷。D项正确。诗人“起唤清风”而清风至,与前一句“卧看落月”形成动静相反的意境;诗人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时月出之前”“诵明月之诗”,意境宁静而美好。)‎ ‎15.答:(1)第一首诗从消沉到豁达(或“由低落转为愉悦”)。面对水天茫茫感叹归路迷茫,看到有人卖饼,又听到前有墟落可以落脚,喜从中来。(2)第二首诗从豁达到勇敢无畏(或“由愉悦转为低落”)。欣赏江上的月色,又唤来行帆的清风,心情舒畅;船行水村时,又不由感叹人生艰难。‎ ‎(每点3分,概括准确1分,分析正确2分)‎ ‎16.(1)用心一也;用心躁也(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错、漏1字却全句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指突发事件,与“打乱……节奏”呼应;“从天而降”,表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突然出现。“专注”,强调投入,不受外在干扰,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在武汉方舱医院”呼应;“认真”,强调细致不马虎。“芜杂”,是指多而杂乱,没有条理,更符合信息的特点,也与书籍中“系统化的知识”相对照;“繁多”,只是强调多,丰富。“有定力”,指有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与“各种风浪中”呼应,也与前面例子“从阅读中获得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呼应;“有底气”,指有气力,有劲头)‎ ‎18.A(后面要接“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时的那份专注”,前面应强调读书的情景,B、C都强调“照片”,D项,虽然也强调读书的情景,但“地点是方舱医院”转换了主语,句意不够集中,与后面不能贯通。A项,把“戴着口罩”与“在方舱医院读书”放在一起,形成比照,能够更好地与后一句的“专注”呼应。综上选A)‎ ‎19.C(原句有两处错误:“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的语序不当,主语“享受资讯快餐……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属于明显的搭配不当,本意要表达“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A项只修正了语序不当的错误。B项,两处错误均修正,但先说“静下心来读书”,与前面的句子“信息芜杂,人声鼎沸”衔接不上,不是最恰当的修改。C项,两处错误均已修正,且与前面衔接较好。D项,“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与句子的本意不合,也不是最恰当的修改)‎ ‎20.(6分)参考答案:(1)干扰个体的视觉记忆;(2)器乐则没有明显影响;(3)对视觉记忆的影响更大(每空2分,共6分)‎ ‎21.(5分)参考答案:‎ 人工智能研究缺乏监管和临床标准,使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受限。但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人工智能为叙述主体,1分,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分,“……应用受限”,1分,“帮助医生……”,1分,表达流畅,衔接紧密,1分。每超出3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22.作文 材料以拼图这种隐喻式语言方式进行题意表达。‎ ‎  1、寓意解读准确:“整图与单片”隐喻类比“群体与个体”“群与己”或“青年和民族复兴(国家)”的关系。作文中本题和喻体都要出现。‎ ‎  单片——单片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个性特点);单片与单片之间的融合性(相互关联);单片在整体中各得其所和各尽其能(价值实现)。‎ ‎  整体——由单片拼接而成(构成);为单片提供位置(义务);融合而产生整体性价值(价值)。‎ ‎  2、关系阐释清晰:单片与整体关系,宏大图景与拼图单片的关系,共生共存,生成意义与价值(关联与价值生成);‎ 定义:整体拼图追求完整、宏大、完美;单片拼图追求独立、独特、恰当的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 ‎  关系:整体拼图离不开单片的恰当拼接,因而对拼图单片有义务,提供恰当位置,并使之得其所、尽其能;而拼图单片也有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彼此恰当拼接,获得恰当位置,实现其不可替代价值,也成为拼图整体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独特的一部分。‎ ‎  3、“知”与“行”合一:“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  “知”:如何做一个个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独特的个体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  “行”:如何做独特的自己?如何和他人融合生存?如何成为整体图景的重要个体?(怎么做)‎ ‎  4、“结合材料+联系现实”:‎ ‎  结合材料:材料某个方面、多个方面,甚至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  联系现实:整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时代发展的宏伟大蓝图,奔向小康,健康中国等;‎ ‎  单片——自我发展的目标,目标追求,价值追求,职业定位,奋斗目标,人生理想等。‎ 问题反馈 一. 没有写出“单片”与“蓝图”的联系,比如只写青年人的美好韶华与追求抱负,而丢掉了“时代蓝图”“复兴蓝图”的大背景。而从命题者初衷看,应把握两者的密切联系:整体拼图追求完整、宏大、完美;单片拼图追求独立、独特、恰当的位置感和不可替代性。两者是有相互关系,且相互成就的。‎ 二. 罔顾材料的隐喻,材料是以“单片”和“拼图”来比喻“己”与“群”(“个人”与“群体”,“小我”与“大家”,“青年”与“民族复兴”),行文时可明确这个隐喻的本体,但如果替换成其它隐喻,须谨慎,比如很多考生通篇写“涓滴汇入大海”,“萤火汇成银河”,并以此为创意构架全文,是不妥的。‎ 三. 未能“联系现实”,题目对此有明确提示,并对写作身份做了界定——“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堆砌名人事例、不结合现实和自身思考的文章很多。‎ 四. 遗漏了写作任务。题目设置了多个写作任务: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应该有怎样的行动?可谓是“知行结合”,行文时不能只考虑一方面。不少考生没注意到“行动”这个关键词。2019年全国卷Ⅰ“劳动精神”作文题中,也有类似的提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如果考生没有写出“希望与建议”,作文是有缺漏的。拟题示例 将拼图单片嵌入复兴蓝图 以单片拼蓝图,以小我筑家国 个体之力,强国之基 以青春之我,拼复兴蓝图(52)‎ 小小单片和宏大蓝图 单片各得其所,蓝图指日可成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激扬奋斗的青春 恰同学少年,绘复兴蓝图 青年兴则国家兴 复兴蓝图,你我拼接 湘语文综合整理 身负青囊,剑指远方 刘正良 观察拼图游戏,你会发现:嵌到恰当位置,每个拼图单片都无可替代;就像人生一样,时间,个体,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如果有缺少或破损,人生就会不完美,图景就会留遗憾;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学子,我们该如何锻造单片,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图景呢?‎ 身负青囊,剑指远方。‎ 对不少人来说,拼图就是一场智力游戏。只要你肯花时间,耐得了性子,去一块块地对,一块块地拼就够了;但有两点,一是嵌到合适位置,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二是在长百上千拼图构件中少了一个单片,这小小一块的丢失在我们心里会留下大大的遗憾,它让这幅宏图变得不完美,它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事实上,拼图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哲理。不信你瞧,单片是刚需,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17年前全世界守护‘90后’,现在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单片需要一种姿势,院士领衔,白衣逆行,党员值守,百姓宅家,学子潜心,可谓各安其所;单片需要彼此谐和相融,一幅盛大的蓝图便趋于清晰。‎ 普通单片何所惧,平凡事物也出彩。中国书法、剪纸艺术、苗族服饰可以吸外国人眼球,新疆喀什低矮小松林可以在忍受零下低温半月之久呈现雾凇景观吸引游客,雷锋积善成德形成雷锋精神,农家女孩李子柒讲述自己的故事,大放异彩。‎ 一簇星光点亮一方夜空,一个单片拼出宏大图景。若没有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哪有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若没有中国航天人甘当人梯、顽强拼搏,又怎会有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浩瀚无垠太空的壮举?‎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环卫、外卖小哥……守护万家灯火,坚守平凡岗位,一颗颗螺丝钉、一块块铺路石,何尝不是这民族复兴图景上的千万单片?‎ 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上理性拼图,不是空喊口号,不是盲目排外,更不是相互拆台,而是涵养家国情怀,亮出最美风姿。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个单片的拼图,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乘以13亿,就会很大很大,所以要将个人的奋斗融入集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有集体意识与担当,做最美奋斗者。‎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斯是单片,剑指宏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