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9)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全国)‎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 ‎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 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 ‎ 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 ‎“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 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只能……”‎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 我掏出手机,按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8.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7.C8.内容上:写出了女人外形、眼神、心理的变化:外形由丰满到憔悴再到干枯;衣着由齐整到只穿工作服;眼神由渴盼到干枯。表现了女人丈夫患病治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活困顿,负担沉重。精神备受打击而内心绝望。‎ 结构上:层层铺垫,为下文女人放弃丈夫的治疗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 ‎ ‎9.(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 ‎(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穿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3)“我”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 ‎(4)“我”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我”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有同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悲惨结局无能为力。‎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表现了她的脆弱不完全正确。B.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不正确。D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点睛: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 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第一人陈“我”的理解。“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穿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有同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悲惨结局无能为力。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8.“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7.C8.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 ‎9.观点一:喜欢。理由: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观点二:不喜欢。理由:①他穿着打扮太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这不符合当代社会主流审美习惯。②他过于叛逆。他没经父亲同意,说走就走,气得父亲不想管他。③他太容易感情用事。一会儿要当摇滚乐手,一会儿要当律师,见异思迁,很可能一事无成。‎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读后可知,选项主要涉及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分析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A项,“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项,“很不满意”“鄙视”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D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8.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重在分析人物设置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来分析。从人物表现看: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从情节的设置看: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从表现主题看: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 点睛:高考对人物类题型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 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 例:2008江苏卷《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 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 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 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 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 ‎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 例:2011年江西卷《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  ‎ 示例一:不会据为己有。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 示例二:会据为己有。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