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原是指人类的自然本性。古希腊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但是,这个定义容易误解为人性是指人的“动物性”,所以后来又有美学家李泽厚强调“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理性化与社会化,重心是社会性。于是,人性便成了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组合。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的确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而文学面对的便是这种愈来愈复杂的人性。有评论者指出,真实不是现实表层的真实而是现实底蕴的真实,这就纠正了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真实是现实的表象,生活的故事,忘记了真实的根本是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恶”的可能性)。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伟大小说的真实,不在于写出喝茶的真实,吃螃蟹的真实,赛诗、斗草的真实,而在于写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王熙凤等一个个人物及其人性的真实。那么多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好,也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坏,其性格都带有多重暗示。而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同样也韵味无穷,让人品尝不尽的不是麦克白谋杀国王的那些细节,而是这个大凶手、大野心家复杂的人性。他不是一个杀了国王得到王冠就庆祝胜利的简单刽子手,故事也不是一个实现阴谋就高枕无忧的简单故事。莎士比亚在写出事件的真实之后,又写出人性的真实,这才是真的高明。 但是,抵达人性的真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种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人性论”,把“人性”变成禁区,这自然就无法进入文学的真实。这之前,30年代批判梁实秋的“人性论”,也造成了进入人性真实的障碍。我崇尚鲁迅,把他作为偶像,但他把阶级性与人性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这也影响文学进入人性底层。其实,他早期小说的人物如祥林嫂、阿Q等,都不能用阶级性去阐释,他写的恰恰是普遍的人性的真实。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六十多年来,造成中国文学进入现实底蕴与人性底蕴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两种错误的理念:一是把“主义”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有些改造社会的志士,崇尚某种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出发点,势必会用主义设计作品框架,把笔下的人物变成主义的傀儡或号筒。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用主义去剪裁人性、整理人性,使人性概念化、公式化而变得不真实。二是把“社会批判”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正直的作家总是会有道德义愤,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只会讴歌的作家肯定是没有出息的)。但是,文学创作不可以只停留于义愤与不满,不可以只热衷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因为这样做,势必会让文学停留在社会表层,而不可能进入人性的深层。《红楼梦》与晚清谴责小说的高低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晚清谴责小說《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所以不能算一流文学,就因为它们只揭示社会现实的表象,由于志在暴露,所以不是“溢美”就是“溢恶”。而曹雪芹对社会的黑暗也看得很清楚,对宫廷斗争的内幕肯定也很了解,但他不把《红楼梦》写成政治倾向小说,也不写成社会批判小说, 而是全力写出人性的真实与社会的底蕴,因此,《红楼梦》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经典极品。它像一盏明灯朗照:真实,人性的真实,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这才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才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选自刘再复《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并不追求现实层面的真实,而是深入现实、追求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 B. 上世纪两次批判“人性论”,也给鲁迅作品抵达人性真实造成了一些障碍。 C. 创作者崇尚某种“主义”,会导致笔下的文学形象过于概念化和公式化。 D. 《红楼梦》并未停留于暴露社会黑暗,而志在写出人性真实与社会底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人性是复杂的为前提,深入论证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第1段中,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区分了“真实”不同层面的含义,论证思路清晰。 C. 第2段中,文章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抵达人性的真实是有难度的。 D. 第3段列举文学创作的两种错误理念,分析其危害,最后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朱光潜关于“自然主要是指人性”的说法不妥当,他更认同李泽厚的观点。 B. 许多外国评论家指出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可见,阿Q形象具有普遍人性的特点。 C. 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这与不同时代读者的评判标准有关,更源于作者在创作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 优秀的作家能够超越自己的热爱或愤怒等情感,超越社会现实的表象,让文字进入人性的深层。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文学并不追求现实层面的真实”无中生有,原文“这部伟大小说的真实,不在于写出喝茶的真实,吃螃蟹的真实,赛诗、斗草的真实”,“不在于”并不意味着“不追求”;B项,“上世纪两次批判‘人性论’”错误,原文“30年代批判梁实秋的‘人性论’,……我崇尚鲁迅,……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这也影响文学进入人性底层”,影响鲁迅是30年代的那次,不是两次;C项,“创作者崇尚某种‘主义’,会导致……”错误,原文“崇尚某种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出发点,势必会……”,不是“崇尚主义”导致,而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出发点,势必会导致”。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对比论证”错误,文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30年代的两个事例不构成对比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作者认为朱光潜关于‘自然主要是指人性’的说法不妥当”错误,原文“这个定义容易误解为人性是指人的‘动物性’”,作者认为这个定义容易被误解,并没有说其不妥当。故选A。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 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知道的哟。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一天长大;秋天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 都是清朝的,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就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203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 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 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B. 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 C. 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 D.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引人思考。 5. 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塑造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的形象。老宋能数出鸟的数量,张伯发现十姐妹的到来、为鸟舍弃名贵花木,这些都表明两人是爱鸟之人。②暗示小说主题,张伯载竹子为雀子提供歇脚的地方,表达对自然生态的担忧,暗示小说呼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③照应前后文,说明爱鸟护鸟是张家的传统美德,为下文老宋摄影做铺垫。④以简短而丰富的对话补充主要情节,避免结构呆板、拘谨,使行文更加起伏多变。 6. ①古城人好像明白了张家不摘果子的原因是把树上的果子留作鸟的食物,但又不完全理解这一行为,于是引发更多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②敬重张伯超越个人、关注自然的大胸襟和大见识;③亲近源于理解,理解了张伯看似小气和严苛的行为,理解了他爱鸟成痴的做法,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可爱,故而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C项,“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错误,是他也受到张家的影响,自己也关注鸟类,关注自然,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围绕张家的柿子树摄影,所以没去。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材料组织安排能力,要求分析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时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语言暗含的一些信息、暗示文章的主旨以及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如可从“有203只”“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可以看出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凸显人物形象;“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暗示环境不好,鸟类栖身之处很少,暗示文章的主旨;从结构看,下文写老宋摄影,此处老宋在没回来,为其做铺垫;从对话的形式本身看,可以加快行文的节奏,省略不必要的叙述等角度分析即可。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语段的内涵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和语段中重点词语,此题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应该和故事的结局以及主旨等相关,答题时注意分析“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中的“一道谜”是前文中“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新的“谜团”是“为了保护鸟类不摘柿子”让人不理解;“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中注意“敬重”的原因和“亲近”的原因,有这些内容再引申结合主旨分析,“为了保护鸟类不摘柿子”让人不理解,表明对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亲近”表明对张伯的关注自然的行为的尊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城市马拉松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举办方可以向世界展示城市优美的发展环境,独具特色的赛道和热情友好的民风,是一张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最好名片。其次,马拉松赛可以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促进国内外城市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发扬。与此同时,马拉松赛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给城市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很少有别的体育赛事可以与之媲美。除此之外,城市马拉松赛在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然,由于国内办赛历史不长,一些马拉松赛还停留在组织民众参加的阶段,与其这样花费人力物力,不如在普及推广马拉松、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更多民众的自觉参与,马拉松赛事才能具者长久的生命力;城市举办马拉松赛需要淡化利益驱动,秉承严格、科学、缜密、安全的组织管理理念,让马拉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既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一种态度。马拉松是城市的成人礼,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把握办赛规律,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赛事,才是中国体育谋求自身发展的责任所在,更是中国城市自觉融入社会进步的使命所在。 (摘自《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分析》) 材料二: 2010~2014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三: 作为一家早在2011年便进入中国路跑市场的体育公司,智美被认为是中国马拉松产业的开拓者。至2018年底,公司已累计运营200余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产业运营商之一。“我们的优势在品牌《文化打造、赛事传播,以及围绕赛事文化、品牌做的推广手段。”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宋鸿飞说。马拉松要注重个性打造、文化建设、赛事推广,让赛事围绕体育、文化、旅游延展开来,这些会给马拉松注入更多的资源,加上政策的倾斜,体育产业公司完全可以用这些资源去转化成更丰富的产品。 临近年末,智美因为几场备受争议的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上,在比赛最后关头,志愿者几次给中国选手何引丽递国旗,导致选手被打乱节奏输掉比赛。12月2日南宁马拉松赛,选手获得冠军冲线后,赛场工作人员拽住选手想要与其合影,致使选手摔倒。有评论者认为,以上事件反映了智美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赛事运营的公司尚缺乏应有的专业性。宋鸿飞表示,智美体育还需要更加注重赛事方方面面的细节,智美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推动公司朝着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智美体育:主动承担责任,助力马拉松发展!》) 材料四: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经济发展了,人们也有更多的闲钱和闲暇来多追求健康。”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闫俊涛说。“跑马”除了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还满足了跑者的社交需求,乃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公务员、企业等中青年人是马拉松赛事的主力军。但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跑步训练。闫俊涛指出:“马拉松和平时跑步不一样,是长距离的极限运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储备,盲目跑马一定会带来伤害。”他强调,普通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盲目自信”,对自身实力缺乏了解,轻视马拉松难度而贸然上场,“这是不敬畏、不尊重比赛的表现”。对于经验不足又想尝试“跑马”的普通人,闫俊涛建议:一是做好自我评估,最好在专业机构进行耐力能力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水平;二是选择适当的赛地和时间,了解赛道难度,选择适宜运动的时节;三是注意比赛的规范性,尽量少参加未得到国家认证的田径赛事,避免组织不力、服务跟不上的情况出现。 (摘编自《马拉松虽“热”,参赛者需“冷”》) 7. 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2014年之前中国马拉松赛事发展比较缓慢,之后赛事数量和参加人次均迅速增长。 B. 2016年马拉松赛事场次相比之前增幅较大,这表明在我国该项运动规模超过其他赛事。 C. 厦门马拉松收入主要来自运动员后勤消费,酒店接待、观众消费等收入也助推了城市经济发展。 D. 2010-2014年厦门国家马拉松总收入持续增加,这符合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趋势。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马拉松能促进国内外城市间的文化传播与发扬。其他体育赛事难以与之媲美。 B. 不可否认,城市马拉松项目的迅猛发展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但只要把握赛事规律,就能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赛事。 C. 智美体育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马拉松产业运营商,在赛事文化及品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其专业性也受到质疑。 D.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健身并不是跑马的唯一目的,很多人想通过跑马满足社交需求,乃至更髙层次的精神需求。 9.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促进中国城市马拉松更好发展? 【答案】7. B 8. D 9. 举办方①要充分利用城市马拉松的资源整合功能,拉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马拉松的品牌效应;②要普及推广马拉松、提高全民健身意识,调动普通居民自觉参与;③要淡化利益驱动,在活动组织管理上做到严格、科学、缜密、安全,提升赛事专业水准。运营方④要围绕赛事文化及品牌等做好规模经营,丰富马拉松资源;⑤要敢于担责,提升赛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参赛者⑥不要盲目自信,做好自我评估;⑦要关注赛事的适切性和规范性,做到科学参赛。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概括统计图表的信息能力,答题时注意表格的名称,表头,数据的极值和反应的变化趋势等,重点注意题干中限定的范围。题中B项,“这表明在我国该项运动规模超过其他赛事”无中生有,图表和文章中均无此信息。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题中A项,“城市马拉松能促进国内外城市间的文化传播与发扬。其他体育赛事难以与之媲美”错误,原文“与此同时,马拉松赛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给城市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很少有别的体育赛事可以与之媲美”,原文是“别的体育赛事很少有”,选项为“其他体育赛事”扩大范围,原文是在“经济助推方面”相比,选项是“促进国内外城市间的文化传播与发扬”方面;B项,“只要把握赛事规律,就能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赛事”文中无据,原文只是说“只要把握赛事规律,就能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赛事”;C项,“智美体育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马拉松产业运营商”错误,原文“中国最具规模的产业运营商之一”。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和看法,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应如何促进中国城市马拉松更好发展谈自己的看法,从材料看,文中材料共三则,材料一从组织者的角度报道,材料三从赞助商的角度分析;材料四从参赛者的角度分析,因此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城市马拉松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是一张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最好名片”“城市马拉松赛在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普及推广马拉松、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方面多下功夫”“城市举办马拉松赛需要淡化利益驱动,秉承严格、科学、缜密、安全的组织管理理念”“马拉松要注重个性打造、文化建设、赛事推广,让赛事围绕体育、文化、旅游延展开来,这些会给马拉松注入更多的资源”以及材料三中“评论者”和材料四中闫俊涛建议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玄素,蒲州虞乡人。隋末,为景城县户曹。窦建德攻陷景城,玄素被执,将就戮,县民千余人号泣请代其命,曰:“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大王将定天下,当深加礼接,以招四方,如何杀之,使善人解体? ”建德遽命释之,署为治书侍御史,固辞不受。及江都不守,又召拜黄门侍郎,始应命。太宗闻其名,及即位,召见,访以政道。 对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重,又欲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况一日万机,已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臣又观隋末沸腾,被于宇县,所争天下者不过十数人,余皆保邑全身,思归有道。是知人欲背主为乱者鲜矣,但人君不能安之,遂致于乱。 陛下若近览危亡,日慎一日,尧舜之道,何以能加!”太宗善其对,擢拜侍御史,寻迁给事中。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休。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今玄素上表,实亦可依,后必事理须行,所有作役, 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若此?可赐彩二百匹。”侍中魏征叹曰:“张公论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累迁太子少詹事,转右庶子。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五》,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B. 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C. 臣观/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D. 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曹,古代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汉、魏诸郡始设户曹,晋、南北朝以后沿置。 B. 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C.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与文中的“擢”“迁”“转”都表示提升官职的意思。 D. 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首;古时也常用作敬辞,可称朝中职高掌权者。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玄素为官清慎,贏得百姓拥护。他在隋末担任景城县户曹时被窦建德所抓,当地百姓为他以死请命,他因此获救。 B. 张玄素洞察时事, 深谙为政之道。他建议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官吏奉旨守法,并能安抚百姓。 C. 张玄素善于进谏,力阻太宗修宫殿。他将太宗与秦始皇、楚王等作比较,阻止太宗修建乾阳殿,劝其将弃置的瓦木赐予贫民。 D. 张玄素为人耿直,深受君臣佩服,他敢于指出君主过失,受到太宗重用和奖赏,魏征称颂他是仁德之人,感叹他有回天之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知人欲背主为乱者鲜矣,但人君不能安之,遂致于乱。 (2)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若此?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由此知道要背叛君主作乱的人是少数,只是国君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这才导致叛乱。 (2)然而要地位低的人冒犯地位高的人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又怎能这样做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岂”一般用于句首,由此可排除D项,“向使”是“假如”的意思,用在句首,由此排除AC,再根据“如……之甚”的意思是“像……那样严重”,不要断开;“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并列结构重点断开,综合这些可得到答案。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迁……表示提升官职的意思”错误,“右迁”便是提升,“左迁”是降职。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答题时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对读原文选项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劝其将弃置的瓦木赐予贫民”错误,原文“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将弃置的瓦木赐予贫民”是当年“初平东都”时的事情,与此无关。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重点注意,是:(由)此;鲜:少;但:只是;遂:才。(2)然:然而;卑:形容词作名词,卑微的身份(地位低的人);干:冒犯;尊:形容词作名词,身份尊贵的人;安:使动用法,使……安居乐业;若:像。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找不到对应的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卿晔① 杜甫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②。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③虽自弃,魏阙④尚含情。 【注】①李晔,唐宗室之后,故诗中称“王子”,时以罪贬岭南。此诗是杜甫送李晔返京时所作。②承明,承明殿,代指长安。③晋山,指山西绵上山,晋文公封赏流亡时的从属,介之推未获提名便隐居于此。④魏阙,指朝廷,语出《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直叙其事,写诗人前来送别,思归心切得李晔即将返回陷入战乱的长安。 B. 颔联中“沾衣”指李晔涕泪沾襟,“泪”中既有回京的喜悦,又包含罪贬岭南的委屈。 C. “走马向承明”写李晔骑着马向长安疾驰而去,表达了他回归京城的急切心情。 D. “暮景巴蜀僻”,是诗人的自况之语,自己暮年时节客居在巴蜀这样偏僻边远的地方。 15. 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颈联借景抒情,诗人客居巴蜀僻远之地,目睹江汉春日澄澈之景,表达了对平定战乱天下清平的期盼之情。②尾联借典故抒情,借介之推自弃于晋山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虽然不得志而流寓巴蜀,但仍然心向朝廷的忠贞赤诚之心。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沾衣’指李晔涕泪沾襟”错误,“沾衣问行在”形容路途辛苦,雨露打湿一上,打听走到何处。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颈联写景是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内容可知尾联用“晋山”“魏阙”的典故抒情,分析情感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巴蜀僻”“江汉清”“虽自弃”“尚含情”和注释中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菩萨蛮》(郁孤台下)中“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必然要发展的道理。 (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直接描写钱塘江雄伟壮美之景。. (3)《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发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在《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中,屈原因光阴似箭,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而产生联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陆游《书愤》中通过意象叠加表现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6)《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每个人都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答案】 (1). (1)青山遮不住 (2). 毕竟东流去 (3). (2)云树绕堤沙 (4). 怒涛卷霜雪 (5). 天堑无涯 (6). (3)所守或匪亲 (7). 化为狼与豺 (8). (4)惟草木之零落兮 (9). 恐美人之迟暮 (10). (5)楼船夜雪瓜洲渡 (11). 铁马秋风大散关 (12). (6)(故)人不独亲其亲 (13). 不独子其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堤、堑、匪、豺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或借古题写时事,或借古题发心声,曲尽拟古之妙。这位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精神风貌的天才诗人,诗中总是洋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非凡的自信。他总是习惯用第一人称的抒怀、议论,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 ),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 的高峰。他的歌行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更是 ;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几乎被他完全打破,诗笔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 、摇曳多姿而又 。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更加强了回环震荡的节奏旋律,使其诗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位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精神风貌的天才诗人,总是在诗中充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非凡的自信 B. 这位天才诗人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他的诗中总是洋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非凡的自信 C. 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精神风貌的这位天才诗人,他的诗中总是充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非凡的自信 D. 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精神风貌的这位天才诗人的诗中,总是洋溢着豪迈的气势和非凡的自信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完全被打破 B. 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C. 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这一写法完全被打破 D. 完全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打破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与伦比 交口称赞 宛若天成 变幻莫测 B. 独一无二 脍炙人口 变幻莫测 宛若天成 C. 独一无二 交口称赞 宛若天成 变幻莫测 D. 无与伦比 脍炙人口 变幻莫测 宛若天成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文中的句子有两处错误,“这位……诗人”表意不完整,后面又出现新的陈述对象“诗中”,中途易辙;“洋溢”和“气势”“自信”搭配不当;题中BD项,“洋溢”和“气势”“自信”搭配不当;CD项,语序不当,“这位”应该放到句首。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是一道选填衔接句的题目,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空格后面“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的主语是李白,由此排除AC;D项,“完全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打破了”口语色彩较重,且和后面的“将”重复,不适合语境。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语境强调的是“艺术的高度”用“无与伦比”。 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语境说李白的歌行体诗,应用“脍炙人口”; 宛若天成: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没有经过人工雕饰。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第三空前面是“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应该用“变幻莫测”;第四空与“摇曳多姿”对照,用“宛若天成”。故选D。 20.春节将至,小明拟写了一副春联,张贴到大门上。爷爷看见后说:“若从传统习俗看,你这春联是有问题的。”你能发现其中哪些问题?(注:不考虑横批)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右边框内。 【答案】 【解析】 【详解】 此题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原对联,上联平声结尾,下联仄声结尾不当,且“喜事多”和“春满院”结构不对应。 21.有人说,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能逼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请结合下面你读过的课外经典作品,选取一个矛盾冲突,分析其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语言简明得体,引述准确,阐释充分。200字左右。 经典作品范围:《悲惨世界》《红楼梦》《三国演义》 【答案】示例:《红楼梦》 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发现一个绣春囊,王熙凤带人连夜查抄大观园,由此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面对查抄者,同为贾府女儿的探春和迎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探春严词斥责王熙凤等人的行为,指出“贾家离被查抄的日子不远了”,为维护婢女的清白和自己的尊严,挥手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这表现出她理智清醒、性情刚烈、敢说敢做的性格;而迎春,则老实无能、胆小怯懦,任由来者搜捡,当查出是自己的丫鬟司琪有私情时,她也毫无主仆情分,任由丫鬟被带走,不闻不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给出限定的条件解读名著,答题时注意符合题干的要求从给出的作品中选取一个矛盾冲突,分析其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突出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物的性格,在阐述性格是注意结合人物在冲突中的言行和心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某市路桥收费站被取消,即将下岗的工作人员去找有关部门讨说法。其中职工宋女士说:“我36岁了,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一句话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 材料二:阿里巴巴以年薪40万招聘资深产品体验师,要求年纪在60岁以上。首批应聘到岗位的10位大爷大妈参加了线下沟通会。其中83岁的清华学霸奶奶已有6年淘宝网购经历,还经常请那些“小清华”讲讲比特币、区块链、机器人等新鲜事物; 62岁的黄大爷则直接拿出自己做的PPT,他还有一手熟练操作Photoshop的绝活儿……网友纷纷表示:“直接碾压二十多岁还在用美图秀秀的我。” 请你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对象,给他(她)写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尊敬的宋女士: 您好,在网上看到您因路桥收费站被取消而失去工作,我深表同情,但就您以“我36岁了,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为由来向有关部门讨说法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中国经济发展得这般繁荣了,大家对“铁饭碗”的热情不但没有熄灭退却,反倒一年比一年更执着。每年国家和地方的“公考”仍然在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年精英,几百个人抢一个岗位的报道不绝于耳。 前几年,3000多名大学生,其中还有研究生报考哈尔滨市448个环卫工人,只为一个事业编制。一位领导一语道破,就业难是一方面原因,更关键的是,环卫工的岗位虽然辛苦,但是现在有了事业编制,旱涝保收就没有了失业之忧,怎能不抢手? 有专家质疑,中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就能做好的环卫工作,却让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做,我们在教育上的重金投入是否值得?环卫工人的价值不容否定,但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挤破脑袋”争抢环卫岗位的社会,必然是不健康的,而且在教育资源和用人机制上也存在问题。 说到底,市场经济虽然让大家更富裕了,但其本质仍然摆脱不了残酷的自由竞争。 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淘汰。 能成功登顶的毕竟是少数人,对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在竞争中失败,谁来为自己兜底?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像欧美一样发达的养老保险体制。体制内的人混得好或者差,只要不犯错误,都可以安然退休。因此,对老无所依的恐惧让更多的人钟情于体制。 然而体制内就一定是保险箱吗? 我想,九十年代的大下岗还犹在眼前,自此之后,国人都应该形成一个共识,还想着能一劳永逸解决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问题,不仅十分愚蠢,也是十分危险。 那些想要“稳定,体面,铁饭碗”的体制内工作的人,他们以为的稳定就是不管你多大年龄,哪怕你啥都不会,国家都得养着你。 你才36岁,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啥都不会? 你才36岁,怎么把自己搞得啥也不会了? 既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就应该承受什么工作都没有的结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是自然界的常态。 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只有三十年,却成功地把“皇粮”意识刻印在几代人的脑子里,形成思维定式。似乎只要吃上了组织的饭,就能旱涝保收一辈子。不但自己这辈子够了,组织的恩泽还能传递给子子孙孙,就差世袭罔替了。所以每年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我们能看见无数家长操碎了心,要把孩子送入体制内。 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您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尽快的练就本领,找到一份适应自己的工作。 祝您早日找到工作 ***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所给的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对象,给他(她)写封信,表达你的看法。立意时注意分析两则材料的内容,必须是选取其中一个对象,但两则材料是真好相反,可以做相互的比较。立意时注意明确两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材料强调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应时代的潮流,被时代太太,第二则材料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可根据这些内涵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1)不接受改变,没有长远的认知和格局,注定会被这个时代淘汰;(2)保持学习的态度,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现状,才不会被社会淘汰。(3)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稳定的工作,稳定反而是最大的不稳定。(4)好的人生,一般都有B计划 材料链接: 1.居安思危应该做些什么 那位收费站的大姐说:我将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 啥也不会,这不是收费站造成的,是她自己造成的,很多人如果现在被辞退了,都会遭遇这样的窘境。 这是因为没有在暴风雨来临前做好准备,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那么,我们应该在风浪来临前做些什么呢? 刚才说到了,要想得到真正的稳定,不是在一家公司有饭吃,而是到哪都有饭吃,这就需要你有过硬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是专业的技能,比如会修电脑,比如会英语,比如会设计图纸;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软实力,比如人脉、口才、情商、思维和格局。 那位收费站的大姐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其实,并非是她学不了,而是根本没下定决心,没静下心去学,34岁的年纪,又不是53岁,有什么学不了的。 李嘉诚曾透露他的赚钱秘诀,做生意,手中永远要有一样产品是天塌下来,你也能挣钱的。 有人反驳道: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买卖。 其实这是在传输一个理念:不要将鸡蛋全都放一个篮子里,篮子摔了,一切都没了。 你要有一个相对稳定而安全的经济来源,即使有一天你失业了,你不工作了,你的生活还能正常过下去,生活品质还不受影响。 2.想要不被取代,就要有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 在德国的西比希城,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太太约翰娜·玛克司。 1994年,70高龄的约翰娜·玛克司经过长达六年的刻苦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9年后,79岁的约翰娜·玛克司,完成了自己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安度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 而此前,她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小职员。 退休以后,因为不满于现状,她报了法语班,后来萌生了上大学的念头,入学的第三年她艰难地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修满了所有的学分。 博士毕业后,约翰娜·玛克司登上了迪沃累克的脱口秀,成了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退休的老太太竟然在80岁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结构示例:写出书信的开头,然后承接材料的内容对其处境表示同情,然后列举社会为竞争一个岗位而奔走的事实,就此类事件分析其原因“市场经济虽然让大家更富裕了,但其本质仍然摆脱不了残酷的自由竞争”,然后分析宋女士这种相反的原因“思想还停留在铁饭碗”的时代,然后给其指出出路,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练就自己的本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